呼延霆;薛小平;宋凯;汪桦
免疫记忆是高等动物获得性免疫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状态下,人类很少遇到同种抗原或移植抗原,然而体内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数量同种反应性的记忆性T细胞.
作者:俞波;谭建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行鼓室成形术的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利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移植修补鼓膜穿孔、上鼓室外侧壁、耳道后壁鼓室成形术44例.结果:44耳手术后1个月鼓膜穿孔均愈合.术后随访1~3年,除3耳鼓膜再穿孔外,余均愈合,纯音测听示术后较术前气骨导差平均缩小18 dB.结论:自体耳屏软骨一软骨膜复合移植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明显,移植易成活.移植物中软骨的弹性和硬度不影响术后听力提高,且对术后鼓膜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因而对防止术后鼓膜回缩、听骨粘连,提高鼓室成形术远期效果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建秋;罗旭东;李满群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以局部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在早期中、下段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早期中、下段直肠癌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研究.37例接受局部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作为研究组:25例接受传统根治性手术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8%和28.0%;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研究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29±3.92)%、(82.17±6.62)%、(78.60±7.23)%;对照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0)%、(91.83±5.54)%、(85.70±7.86)%.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显著性.根据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是否侵犯肌层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分层研究发现,复发高危组1、3、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低危组.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以局部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可取得与传统根治术相似的治疗效果.
作者:韩学东;祁付珍;周宝祥 刊期: 2009年第20期
患者男,36岁,反复腹胀,双下肢水肿3年,再发1个月于2007年9月18日入住解放军第169医院消化内科.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完善胃镜、B超及肝肾功能、血常规、肿瘤指标等检查后考虑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予以补充蛋白、血浆及护肝等处理后症状好转.但症状易反复.几年来患者精神、食欲可,大便2~3次/d.量较多,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5 kg.
作者:周红宇;周国华;文星;陈叶青;戈立东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大鼠气道黏膜表面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利多卡因组20只,经大鼠气管穿刺注入利多卡因,并在2、24、48、72 h 4个时间点处死大鼠5只.取气管后1/3段的腹侧部,做扫描电镜观察大鼠气道黏膜表面结构.结果:利多卡因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黏液分泌增加,黏稠度增加,纤毛倒伏、粘着在一起、排列紊乱、部分断裂缺失.结论:利多卡因可对大鼠气道黏膜表面结构造成损害,但其可自我修复.
作者:李子龙;赖国祥;文文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艾滋病患者高活性抗逆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HAART)治疗后CD4+T细胞检测在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时段的变化特点.方法:采集静脉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和三标TruCOUNT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试剂盒(CD4+/CD8+/CD3+)进行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同时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微球进行仪器的测试及其全血质控品做室内质控.比较HAART治疗前、后的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对所有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较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3个月时、治疗9个月时与治疗6个月时、治疗12个月时与治疗9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值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抗病毒治以后,192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低23个/μL,高917个/μL,平均增高(213.59±69.51)个/μL.与治疗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数均有增加,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20.95、49.86、6.12、5.92个.经统计学分析,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他3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在治疗的头3个月增幅尤为显著,但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数的增加趋于平缓.CD4+T淋巴细胞检测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及早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要抓住有利时机,尽可能早治疗,促进和加快免疫重建,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作者:何有云;路国强;黄兆惠;玉娥涛;朱旭艳;张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卒在全球范围内随着衰老人群以及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患病人数的增加而进一步升高.CKD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终进入到终末期肾衰竭(ESRD)则需长期肾脏替代治疗.了解CKD进展的危险因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干预,将有助于延缓CKD进展,极大减少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及其并发症,减轻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
作者:杨云华;艾维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52例(95耳)分泌性中耳炎儿童中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均给予药物治疗,其中1例给予鼓膜切开置管,4例行鼓膜切开置管和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割术.7例惠儿骨导听闻恢复正常,1例患儿骨导听阈随访3月改善不明显.结论:8例(15%)患儿的暂时性听阈移位(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或永久性听阈移位(permant threshold shift,PTS)的发病机制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病程中有发展成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可能,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干预避免病情发展.
作者:李幼瑾;陈洁;陶峥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7年12月504例术前无心律失常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早期并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201例,发生率为39.9%,其中激动起源异常者167例(占83.1%),激动传导异常者36例(占17.9%).结论:注重术前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避免术中损伤传导系统,减少术后肺炎、心包填塞等诱发因素是防止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关键.
作者:刘鑫;邹小明;王武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患者女,20岁.因中上腹痛、腹胀5d人院.起病无明显诱因,初感上腹痛,无发热,感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在当地医院行中上腹CT检查示:肝脏明显增大、密度减低,CT值-28.9 Hu,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血管走行正常,脾稍增大.
作者:郭建斌;徐素珍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临床深麻醉下拔管在先天性唇裂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方法:先天性唇裂修补手术110例,分成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均采用吸入为主静脉为辅的全身麻醉方式,麻醉用药基本相同.术毕拔管时,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临床麻醉拔管指征即清醒后拔管.观察组患儿在给予丙泊酚1 mg/kg静注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值60~70时深麻醉情况下拔管.观察围拔管期即拔管后即刻(T1)、拔管后30 s(T2)、拔管后2 min(T3)怠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浓度、面罩给氧情况、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情况.结果:两组在T3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在T1、T2期患儿的呛咳、SpO2、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面罩给氧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深麻醉下拔管,可减少围拔管期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安全可行.但拔管前应充分准备各种能有效通气的装置以及必要时再插管的可能.
作者:李建华;陈永学;赵宏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过程中.影响冠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成像的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患者心率情况、扫描时有无呼吸运动、重建时相的选择、重建算法与重建层厚[1-2]等.在目前硬件设备配置为先进的前提下,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是不能人为控制的患者因素--心律.
作者:王剑;高慧;沈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95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无创通气,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20mg静滴,每天1次,共10 d.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72 h、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观察记录神志好转时间、呼吸、心率,记录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2例改用有创通气治疗,对照组7例改用有创通气治疗:治疗组住院时间(11.5±2.8)d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15.6±3.5)d,P<0.01;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5.5±2.7)d少于对照组(8.6±2.9)d,P<0.01;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对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能明显缩短患者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疗效显著.
作者:杨尊彝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研究阿霉素(adriamycin)对大鼠膈肌力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阿霉素组,每组8只.阿霉素组给予阿霉素2.0 mg/kg腹腔注射,隔日1次,共6次,累计量达12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应用体外灌流大鼠膈肌条的方法,分别测量其单收缩张力(Pt)、大强直张力(Po)、峰值收缩时间(CT)、半舒张时间(1/2RT)和张力一频率曲线的变化;测定膈肌组织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电镜观察膈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大鼠膈肌Pt和Po值,阿霉素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T和1/2RT,阿霉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给予10、20、40、60、80、100Hz频率刺激膈肌条,阿霉素组张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阿霉素组ATP酶和SDH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电镜显示阿霉素导致膈肌组织线粒体数量减少,空泡化.结论:阿霉素降低大鼠膈肌收缩功能,损伤膈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
作者:方迎艳;胡杰;关宿东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对34例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疗程12周.比较联合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水平、体重指数、空腹C肽、餐后2 h C肤、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结果:空腹血糖由(13.1±1.4)mmol/L降至(5.8±1.1)mmol/L,P<0.01,早餐后2 h血糖由(21.5±3.2)mmol/L降至(7.8±2.0)mmol/L,P<0.01,中餐后2 h血糖由(17.9±3.4)mmol/L降至(7.0±1.5)mmol/L,P<0.01,晚餐后2 h血糖由(19.3±2.8)mmol/L降至(7.4±1.2)mmol/L,P<0.01,HbAlc由(12.7±1.6)%降至(6.6±1.4)%,P<0.01,餐后2 h C肽由(1 015±229)pmol/L升至(1 876±313)pmoL/L,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由-5.24±0.77升至-3.35±0.58,P<0.01.结论:此联合治疗可改善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使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血糖得到理想控制.
作者:陈劲松;栾晓军;胡利东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总结支气管肺动脉联合成形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体会以探讨该术式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从2000年9月至2003年8月对62例中央型肺癌累及支气管、肺动脉的患者施行肺动脉支气管双成形肺叶切除术,以大限度地切除肺癌、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术后病理pTNM分期:ⅡB期18例,ⅢA期32例,ⅢB期1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1例出现吻合口瘘、胸腔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全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72.6%(45/62),3年生存卒为53.2%(33/62),5年生存率32.2%(20/62).结论:支气管、肺动脉双成形肺叶切除术可达到满意的效果,特别适用于同时侵犯支气管、肺动脉或肺功能不能耐受全肺切除的肺癌患者.
作者:申翼;景华;李德闽;李忠东;胡小南;董国华;罗立国;许飚 刊期: 2009年第20期
喘息性疾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临床疾病,且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我院于2005年以来对以喘息为特征的100例患儿,试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洋 刊期: 2009年第20期
高温是常见的致畸因素之一,对多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具有致畸作用,但高温致畸机制尚不明确.近研究[1]发现,高温作为外源性刺激会使胚胎发育的敏感期生物体细胞凋亡发生紊乱,引起胚胎发育异常,导致先天畸形的发生.
作者:徐兴欣;马金龙;刘雯;高彦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麻醉常用的方法[1-2],但常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往往出现尺神经阻滞起效慢或不完全阻滞的情况,笔者采用改良一针法提高了尺神经阻滞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达明;俞利忠;蒋晓琴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血症中的肾保护作用.方法:将62例脓毒血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每日2次静滴.结果:治疗组炎症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上升较对照组明显延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为14.7%,对照组为42.9%(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5.9%,对照组为32.1%(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血症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可作为脓毒症患者的辅助用药.
作者:潘娅静;徐建国;徐敏;赵洁 刊期: 200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