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王大武;白定群;邵岚;夏新蜀;余和平;李小宏;林海丹;陈大为;李开庭

关键词:康复机器人, 步态训练, 脑卒中, 本体感觉, 平衡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与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应用被动定位被动复位(passive reproduction of passive positioning protocol,PRPP)、运动变化阈值(threshold to detect passive motion,TDPM)的方法测量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以及站立位前伸试验(standing forward reach test,SFRT)、躯干平衡量表测试(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发现机器人治疗组偏瘫侧膝关节45°目标PRPP(7.5±1.08)°、15°目标PRPP(14.9±2.71)°,伸膝TDPM(5.4±1.98)°、屈膝TDPM(4.3±1.25)°,SFRT(11.1±1.72)cm,TIS动态坐位平衡(8.4±0.21)分、协调性(3.4±0.32)分、总分(17.1±1.81)分.机器人治疗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75°目标PRPP及TIS静态坐位平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对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种体力活动量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检验

    目的:检验国际体力活动长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long,IPAQ-L)、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hort,IPAQ-S)以及全球全面体力活动问卷(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GPAQ)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时的信效度.方法:方便抽取9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由同一名评定者采用三种量表对患者进行两次评定,间隔为3天,评价重测信度.再另外选取30例自愿受试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计步器作为标准计算效标效度,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量表效标效度以及同时效度.结果:IPAQ-L、IPAQ-S以及GPAQ的重测信度很好,除GPAQ的休闲娱乐维度ICC为0.848外,IPAQ-L以及IPAQ-S各维度、各强度体力活动的ICC均大于0.900.同时效度除步行维度外其余维度在0.3-0.8,三量表各维度一周体力活动时间与计步器一周总计数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417-0.440(P< 0.05).结论:IPAQ-L和IPAQ-S信效度要优于GPAQ,但三种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医务人员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量表来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

    作者:王美凤;裴丽;张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美国持证康复注册护士认证制度和启示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康复是为病、伤、残者提供所需工具来帮助他们重获独立和自我决策能力,使他们达到和保持高生理、感知、智能、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1].康复护理在全面康复的整体体系中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病、伤、残者恢复、保持和促进佳健康状况[2-3].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康复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康复护理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作者:汪冕;孟宪梅;廖维靖;Henry L.Lew;蔡毅;罗丹;陈晓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脊柱核心稳定控制系统的研究进展

    腰痛是临床常见病,是中青年人群主要的就诊因素之一.约2/3的人一生中要经历腰痛,其中15%会转为慢性,在美国,占工伤医疗花费的第一位[1].腰痛容易复发以及不易彻底缓解的原因之一在于腰痛患者的脊柱核心稳定功能异常.本文将对腰痛患者的核心稳定性以及肌肉活动改变进行回顾.

    作者:罗春;王宁华;谢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压力弹力袜对青年女性穿高跟鞋步行时下肢关节负荷及肌肉疲劳的影响

    目的:了解弹力袜压力对青年女性穿高跟鞋正常步行时下肢关节负荷与肌肉疲劳的影响.方法:选取10例健康青年女性,穿着高跟鞋在跑台行走30rin.利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测量30min行走前后连续纵跳高度、步态的运动学数据,并计算步行时膝、踝关节的负荷.运用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不同压力和疲劳前后对穿高跟鞋步行下肢关节运动和关节负荷的影响.结果:不同压力弹力袜对穿高跟鞋步行时膝关节角度有显著影响(屈曲P=0.024、内收P=0.033、外展P=0.025、内旋P=0.027、外旋P=0.014),穿弹力袜行走时膝踝关节关节负荷有显著增加(膝P<0.001、踝P=0.041),而疲劳前后纵跳高度差明显减小(P=0.018);但弹力袜压力大小对关节负荷和纵跳高度差影响不显著.结论:合适的(中低压力)弹力袜可以减轻穿高跟鞋导致的膝关节角度的过度变化,压力的施加会增大穿高跟鞋步行时膝踝关节负荷.一定压力(中级压力)的弹力袜可以延缓穿高跟鞋步行后的疲劳程度.弹力袜可以减轻疲劳对步态的不良影响,缓解穿高跟鞋步行疲劳时膝关节角度的过度改变,减缓疲劳后膝踝关节负荷的增大.

    作者:吴肖洁;李翰君;刘卉;时会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南京市城区养老机构康复服务现状及老年康复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模式”[1];2014年,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提出“养老院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项目”[2].但老年人有其特殊的疾病谱及心理状态,其对医疗保健、康复服务性质、种类、质量等方面都有特殊的需求,在养老机构内开展医疗康复服务,即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又可以大程度帮助老年病患者恢复功能及活动能力,因此,老年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和老年康复人才培养则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环节.本课题从养老机构的康复服务现状为切入点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为相关人才培养和“医养结合”相应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陆小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形式追加反馈对推拿(磙)法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

    丁氏(磙)法是由腕关节的屈伸与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的动作技能,具有着力面积大、力量深透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是具影响力的中医推拿手法之一[1].同时,(磙)法动作技能的学习难度较大,是中医推拿手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推拿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和临床经验对学生的(磙)法操作进行指导,如“吸定点位置不对”、“肘关节屈伸角度太小”、“腕关节活动度不够”等.这种指导在动作技能学习(motor learning)领域中属于追加反馈(augmented feedback)[2-3].然而,教师追加反馈是对操作行为的定性判断,显得比较粗略,缺少精确数据,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成份,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4-6].目前,已有研究致力于对(磙)法技能动作进行定量测量.例如运用三维影像解析技术和压电传感技术分析(磙)法操作的幅度、频率及力量等[6-7]并研制出了多种推拿手法测试仪[4、8].这些仪器设备运用于(磙)法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定量追加反馈信息.本研究拟系统运用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和评价方法,定量测试和比较练习前后的(磙)法操作水平,从而对教师和仪器这两种追加反馈方式单独或联合使用时(磙)法技能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本研究成果可以为(磙)法技能教学中科学地应用不同形式追加反馈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李靖;孙筱;陈熹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meta分析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在幸存的脑卒中患者中,约65%在卒中后6个月无法正常利用患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1-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动的、不断重复的高强度、任务导向式疗法被认为是目前为有效的治疗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3],然而,由于传统的康复方法治疗时间长、治疗方法相对单一,从而使得其疗效受到了限制.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作为一种患者容易耐受且无创的新的康复治疗方法,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作者:李懿;屈云;苟巍;孟琳;黄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岛盖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与康复规律的研究

    目的:探讨岛盖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和恢复规律,优化岛盖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康复干预方法.方法:收集13例门诊或住院的岛盖综合征患者,用口面失用量表、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等量表,在首次门诊或入院后第1天、出院前1天评定患者,根据入院后第1天康复评定的结果予以住院患者个体化的康复干预.结果:8例皮质型患者的皮质病损部位累及单侧或双侧岛盖;所有患者首诊或入院时口面失用量表评定均提示有显著的口、面、舌肌的自主运动障碍,住院患者经康复干预后口面失用量表评分显著性增高,9例入院时为鼻饲营养的住院患者经康复治疗后有6例患者改为经口进食,约占66.7%;所有患者首诊或入院时均表现为重度构音障碍,10例住院患者经20天以上的康复训练,仍为重度构音障碍.结论:口腔期吞咽障碍和重度构音障碍是岛盖综合征患者重要临床特征,大多数岛盖综合征患者经康复治疗能恢复经口进食,而构音障碍却很难恢复.

    作者:吴军发;徐邵红;胡瑞萍;朱妍静;施爱萍;路微波;吴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与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应用被动定位被动复位(passive reproduction of passive positioning protocol,PRPP)、运动变化阈值(threshold to detect passive motion,TDPM)的方法测量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以及站立位前伸试验(standing forward reach test,SFRT)、躯干平衡量表测试(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发现机器人治疗组偏瘫侧膝关节45°目标PRPP(7.5±1.08)°、15°目标PRPP(14.9±2.71)°,伸膝TDPM(5.4±1.98)°、屈膝TDPM(4.3±1.25)°,SFRT(11.1±1.72)cm,TIS动态坐位平衡(8.4±0.21)分、协调性(3.4±0.32)分、总分(17.1±1.81)分.机器人治疗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75°目标PRPP及TIS静态坐位平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对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大武;白定群;邵岚;夏新蜀;余和平;李小宏;林海丹;陈大为;李开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骼肌损伤和萎缩的研究进展

    骨骼肌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是维持身体基本状态及运动能力重要的器官.骨骼肌具有较强可再生能力,骨骼肌这种再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骨骼肌内一些未分化的肌原性前体细胞——骨骼肌卫星细胞[1-2].但当骨骼肌严重损伤或者伴有某种疾病(如肌萎缩)时,肌卫星细胞数量有限,骨骼肌的这种再生能力受到限制,不能进行正常的自我修复,严重影响其功能.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骼肌萎缩和损伤,是再生医学的热点话题,也是精准医学的热点话题[3].胚胎干细胞、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骨骼肌再生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受伦理道德、技术瓶颈以及来源等诸多条件限制而不能得到广泛应用[4-5].

    作者:刘晓光;肖卫华;赵淋淋;陈佩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膝关节内侧移位者髋部肌肉力量及表面肌电特征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单腿下蹲时膝关节内侧移位者髋部肌肉力量及表面肌电特征,探讨膝关节内侧移位的发生机制及膝关节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从男性青年志愿者中选取膝关节内侧移位(medial knee displacement,MKD)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手持数字测力计测试臀大肌、臀中肌和内收肌的大等长收缩(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MVIC)肌力,并以自身体重为基准进行标准化;应用无线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检测单腿下蹲过程中臀大肌、臀中肌和髋关节内收肌的表面肌电图,计算均方根振幅(RMS),并以MVIC表面肌电值为基准进行标准化,比较两组间标准化肌力和标准化肌电图RMS的差异.结果:MKD组和正常组比较,臀大肌、臀中肌和内收肌的标准化MVIC肌力均无明显差异.单腿下蹲时MKD组臀大肌和臀中肌标准化肌电RMS(14.9±5.6和30.8±13.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9.2±6.8和39.4±17.1),内收肌标准化肌电RMS(21.2±14.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3±8.6),MKD者臀大肌/内收肌和臀中肌/内收肌比值(1.4±0.53和2.7±1.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3±1.6和4.6±3.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膝关节内侧移位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臀大肌、臀中肌的激活不足和内收肌的过度激活有关,对膝关节损伤的防治应更加注重髋部肌肉运动控制和协调性的改善.

    作者:黎发根;瓮长水;王娜;刘立明;焦伟国;蒋天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运动方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动功能及关节液中NO、MMPs-9水平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运动训练方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动功能以及关节液中NO、MMPs的影响.方法:96例确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成3组,治疗A组(n=33)采用股四头肌多点等长训练,治疗B组(n=28)采用有氧踏车运动训练,对照C组(n=35)进行日常步行训练,3组均予以常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每周1次,共5周.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及第5周,分别检测关节液中NO、MMPs-9的含量;同时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指数VAS以及膝关节运动功能LKS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Lysholm knee score,LKSS)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第1周,关节液NO均有下降(P<0.05),各组患者疼痛均有缓解(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5周,关节液中MMPs-9水平A、B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和B组的运动功能较C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有氧踏车运动能够降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MMPs、NO含量,提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症状.

    作者:潘化平;冯慧;陈攻;张园园;孙华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慢性脑缺血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慢性脑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初期主要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持续发展就会导致机体神经功能损伤、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慢性脑缺血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旨在为慢性脑缺血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帮助.

    作者:郭雅碧;郑彩霞;陆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感觉整合模式对偏瘫患者维持平衡的作用

    目的:为探讨感觉整合模式变化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测量了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稳定性及平衡觉三要素的参与比例.方法:符合站立条件的偏瘫患者(54.22±8.63岁)40例,利用Pro-Kine Line 254P动静态平衡仪在训练前后分别记录平板睁眼(T1)、平板闭眼(T2)、海绵睁眼(T3)、海绵闭眼(T4)四种状态下的相关指标,分析视觉、本体觉及前庭觉的变化及对平衡的影响.结果:T1状态时,移动轨迹长(Len=202.88±52.32mm)和平均移动速度(Sv=6.76± 1.75mm/s)较训练前更稳定有差异(P< 0.05),其他指标无差异;T2时,移动轨迹长(Len=10.45±5.66mm)较训练前更稳定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T3时,移动轨迹长(Len=430.62±159.38mm)、运动椭圆面积(Area=430.59±318.45mm2)、平均移动速度(Sv=14.35±5.31mm/s)较训练前更稳定有差异(P<0.05);T4时,站立时间(time=28.07±5.08s)较训练前更长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训练前视觉、本体觉、前庭觉的参与比例为31.59%、31.39%、61.05%;训练后视觉、本体觉、前庭觉的参与比例为26.11%、34.59%、58.84%.结论:不同阶段的视觉反馈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训练前视觉代偿对人体维持平衡有重要作用;训练后视觉参与比例下降,本体觉参与比例上升,提示康复训练可以改变平衡感觉整合模式,改善平衡功能,因此可将本体觉与视觉参与比例变化作为监测指标,以指导偏瘫患者康复训练.

    作者:张彪;刘鸿宇;武俊英;许志强;张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等热量不同运动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及心肺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运动疗法治疗是目前公认的糖尿病治疗的一项基本措施.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国内外研究表明,规律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均可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1],运动对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2].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运动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上,不同运动项目对2型糖尿病治疗有效性的比较研究鲜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相同能量消耗下,不同运动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肺适应性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提供更有效的参考方案.

    作者:程晶;陈伟;钟卫权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建立防治颈椎病的基础运动处方.方法:2010年6月-2014年5月,治疗颈椎病168例,其中男61例,女107例;年龄18-70岁;病程1个月-26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男25例,女59例;年龄18-70岁,平均(48.25±12.06)岁;病程1个月-23年,平均(3.73±-4.53)年;颈型10例,神经根型27例,脊髓型5例,椎动脉型15例,交感型4例,混合型23例;给予常规治疗加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治疗.对照组84例,男36例,女48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6.15±11.59)岁,病程1个月-26年,平均(3.90±4.32)年;颈型8例,神经根型32例,脊髓型7例,椎动脉型14例,交感型5例,混合型18例;给予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等指标,比较临床疗效.结果:16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约18个月.参照疗效评价方法:治疗组治愈29例,显效4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35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累计复发8例(1年内复发5例,1年后复发3例),对照组累计复发38例(1年内复发24例,1年后复发14例),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在治疗颈椎病中具有缓解症状、改善体征及增强或重建颈椎稳定性的作用,近、远期疗效肯定,能有效预防颈椎病的复发,可作为颈椎病防治的基础运动处方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斌;檀亚军;何本祥;咸杰;王跃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应用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难治性疾病,运动功能损伤是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的残疾之一,功能受限难以适应外界环境,肢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开发和应用神经功能康复方法,成为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核心内容.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项新开发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技术.1985年Barker等[2]宣布成功应用非侵入性磁刺激引出运动诱发电位,开启了TMS在基础及诊疗领域的研究.而后许多学者将rTMS应用于脑康复治疗的探索.

    作者:王宏斌;郑新瑞;袁华;刘维;段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脑性瘫痪儿童视觉障碍的研究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儿童视觉障碍的临床特点,讨论脑性瘫痪儿童的不同类型及围产期高危因素与其合并视觉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4年12月确诊的125例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对其眼位、眼运动功能、眼底、屈光度等视觉功能及其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①125例患儿中,存在视觉障碍的53例,视觉障碍发生率为42.40%;其中斜视4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34.40%;屈光不正39例,占31.20%;眼球震颤21例,占16.80%;眼球运动异常14例,占11.20%;眼底异常10例,占8.00%.合并的视觉障碍中以斜视与屈光不正发生率高,分别为34.40%和31.20%.②痉挛型组视觉障碍发生率为60.94%,较其他组增高(x2=8.56,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斜视率、屈光不正的发生率分别为53.16%和42.19%,也均较其他组增高(x2=9.32,P< 0.05;x2=8.63,P<0.05).③早产儿组视觉障碍发生率为45.90%,高于非早产儿组(x2=5.766,P< 0.05).④低出生体重组(BW< 2.5kg组)视觉障碍的发生率为57.14%,高于其他组(x2=18.35,P<0.05).结论:①脑性瘫痪儿童的视觉障碍在临床常见,以斜视与屈光不正发生率高.②痉挛型脑瘫患者视觉障碍发生率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斜视率、屈光不正发生率也高.③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脑性瘫痪儿童中,合并视觉障碍的发生率高,应及早随访予以早期干预.

    作者:林滨榕;徐国兴;刘家瑞;杨娟;向秋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体感游戏在中国老年人康复领域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中国的老龄化现象尤其严峻.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7亿,在总人口中比重首次超过10%[1].老年人容易面临老年痴呆、脑卒中、痉挛等多种疾病[2],带来肢体损伤、力量下降、平衡能力衰弱等问题;除了疾病,老年人还面临行动缓慢、视觉听觉下降、记忆力减退、容易分神等多种衰老问题.同时,很多老年人长期与子女分离,经常需要忍受孤独的生活环境,容易变得孤僻内向,缺失幸福感,所以老年人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医疗需求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也因此成为康复医疗的主要研究对象.现有的文献很多利用体感设备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康复进行了游戏的开发和探索,本文将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对体感游戏在老年人身心康复领域的作用进行验证,并针对这一应用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未来面临的挑战进行综合的分析.

    作者:纪翔;饶培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声学分析在吞咽障碍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吞咽时间延迟和咳嗽反射减弱,因此老年人本身就容易出现吞咽问题.在70-79岁的老年人中,近1/4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在80岁以上,这个比例则升至1/3[2].吞咽障碍导致的吸入性肺炎,有近90%为隐匿起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初不易引起家属及医护人员注意[3].约有45%的正常老年人会在睡眠中发生误吸(包括隐性误吸在内),由误吸引发的肺炎病死率占到全部肺炎病死率的1/3[4].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对吞咽障碍诊断和治疗的需求将越来越高.

    作者:冯纯;林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