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艳慧;王明山;能国伟;杨丽红;谢耀盛;张卓
目的:探讨胸腹膜穿刺活检中转移性腺癌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鉴别.方法:选取胸腹膜转移性腺癌140例及上皮型恶性间皮瘤56例,采用常规HE染色观察两者形态学特点,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K5/6、CK8/18、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Vim)、间皮细胞(MC)和神经特异性钙结合蛋白(Cal)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胸腹膜转移性腺癌组织中CK5/6、Vim、MC和Cal蛋白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组织(2.9%vs 100%,4.3%vs 80%,5%vs 93%,3.6%vs 95.3%,P<0.05);而CK8/18、CEA的阳性表达率则明显高于后者(100%vs 7.1%,87.9%vs 3.5%,P<0.05).结论:CK5/6、CK8/18、CEA、Vim、MC和Cal是目前非常有效的抗体组合,基本上能够解决转移性腺癌和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问题,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邢荣格;郭效忠;张欣;高远;周玮玮;王秀荣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学生关于甲型H1N1流感(甲流)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甲流知识的知晓程度较低,平均得分7.64分(总分12分);医学专业学生甲流知晓率高于非医学专业,女生高于男生;学生获取甲流知识主要途径是网络,占84.2%,其次是电视广播,占49.1%,课堂获知的仅占15.2%.结论:医学生对甲流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学校应加强以课堂为主渠道,通过上好健康教育课或者知识讲座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李美青;叶菊风;张琼花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7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患者纳入冠心病(CHD)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7例,对照组32例为冠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者.所有对象造影前采集血标本以检测MP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1)冠心痛组血浆MPO、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1);(2)AMI组与UAP组血MPO、hs-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均高于SAP组(P<0.01);多支血管病变组血MPO水平高于双支和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5).(3)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血清MPO水平与hs-CRP、Gensini积分水平呈显著相关(r=0.681、0.643,P<0.01).结论:血清MPO水平能反映冠脉炎症活动性状况,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作者:吴士礼;刘进军;邵杉;黄宇理;张恒;王洪巨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西酞普兰组,疗程6周,并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药物不良反应评定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的第2、4、6周末两组的HAMA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周末时,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78.6%,有效率为90.4%,西酞普兰组分别为73.8%、85.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艾司西酞普兰低于西酞普兰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安全有效.
作者:朱丽玉;钟天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肺原发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5例肺原发滑膜肉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SYT-SSXmRNA进行观察及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肺原发滑膜肉瘤为圆形或结节状肿块,灰白色,质中等或偏软,部分鱼肉状有囊性变及坏死;组织学单相梭形细胞型3例,双相型1例,低分化小细胞型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例均见EMA、VIM及CD99表达,4例CKpan、CK7、CK19、Bcl-2不同程度的表达,而MyoD1、MSA、SMA、HMB45、CD117、CAL、TTF-1均未见表达,其中2例用RT-PCR法行STY-SSX融合基因检测均见STY-SSSX mRNA 表达.结论:肺原发滑膜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应注意和转移 性滑膜肉瘤及其他肿瘤区别,免疫组织化学和STY-SSX 融合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作者:蔡宜玲;袁马驰;陈瑾;许林杰;滕晓东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双向腔肺分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59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体外循环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其中,非体外循环组26例,体外循环组33例,对围术期相关疗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无一例死亡.非体外循环组患者与体外循环组患者相比,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明显缩短(P<0.05),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用量明显减少(P<0.05),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ICU逗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问及出院时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其明显缩短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且术后胸腔引流量及血液制品用量均较使用体外循环组患者明显减少,同时明显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龚启华;杨一峰;赵天力;陈金兰;吴忠仕;杨进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人主动脉根内径宽度(AOD)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对265例CI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者,由专人使用二维超声于心室长轴切面心室收缩末期测量AOD.检测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结果:CI患者AOD(29.6±2.8)mm高于正常对照者(27.2±2.3)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患者血压、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OD是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95%CI1.15~1.87,P<0.01).结论:AOD与CI有较好的相关性,主动脉硬化是CI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进;刘克英;周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因素,以便及早预防,改善预后.方法:对25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并发SBP者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了SB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危险因素分析、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统计显示腹水总蛋白≤10 g/L和曾发生SBP是并发SBP的独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活动度减小、Child-Pugh评分也与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相关(χ2检验P<0.05),在众多因素中Child评分和血钠降低对预后的影响较有意义.结论:尽可能减少或控制肝硬化患者易惠SBP的危险因素,监控已发生SBP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紊,易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金颖;吴金明;江宏峰;刘扬;吴利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症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83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U组,42例)和对照组(C组,41例).用药前(O h)、用药后24、48、120 h分别对其进行APACHEⅡ评分及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的浓度及NF-kB活性检测.结果:治疗前C组及U组APACHEⅡ评分差异无显著性;TNF-α、IL-6、IL-8的血清浓度及NF-KB活性均显著升高,IL-10的血清浓度显著降低.治疗后,U组APACHEⅡ评分较C组显著降低;两组TNF-α、IL-6、IL-8的血清浓度及NF-KB活性均逐渐下降,IL-10的血清浓度逐渐升高:而在U组,治疗后的变化更为明显,尤其在48 h与120 h 两个时间点,U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改善其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kB活性及促炎因子TNF-α、IL-6、IL-8,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有关.
作者:温妙云;孙诚;曾红科;江稳强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患者,女,40岁,因发现右侧腹股沟肿物半年,于2007年6月入院.患者平素体健,月经规则,痛经,程度轻,经量中等,偶有血块.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肿物,自诉直径约3~4 cm,轻压痛.月经期肿物胀大,疼痛加剧,外部皮肤无红肿,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娄思园;生秀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造影在肝门静脉癌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onoVue造影剂对15例肝门静脉内癌栓,6例门静脉内血栓共21例患者行超声造影,观察造影后栓子的血流增强情况,并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15例门静脉癌栓,动脉相或门脉相早期快速增强,其中12例整体均匀性高增强;2例周边高增强,中央无增强:1例仅部分高增强;6例门静脉血栓,无一例增强.以超声造影后栓子内有无增强作为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指标,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超声造影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结论:超声造影对于门静脉内癌栓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李福军;陈丽羽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小管径及非切割脊髓穿刺针在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应用,使穿刺引起的头痛发生率降低到1%~2%,此外,蛛网膜下腔阻滞有用药量少、起效快、作用范围广、阻滞完全的特点,使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不断增加.但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存在一些副作用,其中低血压是常见的,发生率达15%~46.8%[1].
作者:刘慧慧;彭雪梅;李雅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95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平均搭桥3.1支,手术时间2.5~5 h,平均3.54 h.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低心排出量1例,切口感染1例,经治疗痊愈出院.患者临床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朝红;倪信乐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吸入对缓解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216例处于缓解期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72例)、低剂量治疗组(72例)和高剂量治疗组(7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低剂量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关特罗/氟替卡松(50μg/250μg)吸入,高剂量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特罗/氟替卡松(50μg/500μg)吸入.分析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以及血气方面的区别.结果:高剂量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以及血气分析等方面均优于低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能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成芳;朱建波;梁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检测L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Livin mRNA在79例胃癌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Livin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Livin 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Livin mRNA表达肿瘤大小、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性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Livin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也可成为观察疗效的新指标.
作者:冯俊吴;云飞;徐惠绵;李建军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肾衰竭模型.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检测血尿素氮、血肌酐、尿渗量、尿NAG、尿N-2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治疗组血肌酐、血尿素氮、尿NAG、尿β2-MG较模型组明显下降,而尿渗透压升高,肾脏病理改变好转.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余堂宏;胡宏;梁伟;刘金洪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超声筛查中孕早期胎儿神经管畸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对中孕早期即14~18孕周胎儿进行神经管畸形的产前超声筛查的相关资料.结果:5 421例中孕早期孕妇经超声筛查检出胎儿神经管畸形10例,并经引产所证实,其中无脑儿4例,露脑畸形2例,脑积水1例,脊柱裂1例,脑膜脑膨出合并足内翻1例,无脑儿合并脐膨出1例,漏诊1例,检出率为91%,漏诊率为9%.结论:超声免费筛查对诊断中孕早期胎儿神经管畸形有重要价值,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伟欣;王琳;曹晓焱;王涛;温伊莉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Kiss-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0月30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鼻咽癌存档蜡块67例及非肿瘤性鼻咽部组织存档蜡块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Kiss-1蛋白在肿瘤细胞和正常鼻咽黏膜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鼻咽癌组和正常鼻咽部组织中Kiss-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9.7%(40/67)和83.3%(25/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ss-1蛋白表达的高低与淋巴结转移(N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Kiss-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肿瘤性鼻咽上皮组织;Kiss-1的表达率降低与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汪庚明;江浩;承泽农;项平;张磊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心脏破裂后心包填塞可影响血液返回心脏,限制心脏跳动,引起急性循环衰竭,进而导致心跳骤停,尤其是胸部外伤致急性心脏破裂,如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并救治,病死率极高.2001-2008年来我院共收治胸部外伤527例,其中急性心脏破裂12例,发生率2.28%,现将其临床救治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徐志伟;黄苏;胡传贤;富智;吴发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对经咽鼓管-鼓室微创治疗有关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为临床开展经咽鼓管微创给药治疗中耳与内耳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以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n=12)为对象,共24耳.对咽妓管的长度、鼓室口到圆窗龛的距离、导管在鼓室腔内的走行方向等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将咽鼓管咽口定位于后唇前部,咽鼓管鼓室口定位于鼓室前壁上部鼓环前缘,测得咽鼓管总长度为(39.0±0.42)cm,咽鼓管鼓室口到圆窗龛距离为(0.54±0.05)cm,导管插入后在鼓室内多走向后上方,与水平方向呈(38.5±10.2)°.结论:本研究为经咽鼓管路径实施微创给药技术,治疗某些中耳与内耳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陈曦;孙建军 刊期: 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