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致急性心脏破裂12例

徐志伟;黄苏;胡传贤;富智;吴发福

关键词:胸部外伤, 心脏破裂, 急性循环衰竭, 心脏跳动, 心跳骤停, 心包填塞, 明确诊断, 临床救治, 过程报告, 发生率, 病死率, 血液, 限制
摘要:心脏破裂后心包填塞可影响血液返回心脏,限制心脏跳动,引起急性循环衰竭,进而导致心跳骤停,尤其是胸部外伤致急性心脏破裂,如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并救治,病死率极高.2001-2008年来我院共收治胸部外伤527例,其中急性心脏破裂12例,发生率2.28%,现将其临床救治过程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镜下T3~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足多汗症的优势分析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T3~4与T3两种不同水平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对手、足出汗的缓解情况和发生代偿性多汗的异同,分析前者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对我科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开展的胸腔镜下胸上段交感神经干切断术160例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接不同手术方式分为T3-4组(行T3~4水平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共93例)和T3组(行T3水平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共67例).分别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比较两组之间手掌、足底出汗的疗效以及代偿性多汗的异同.结果:两组手多汗有效率均为100%,无复发病例;足底多汗有效率分别为89.4%、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7,P<0.05);轻-中度代偿性多汗发生率分别为16.1%和15.4%,差异无统计学意g(χ2=0.222,P>0.05),无重度代偿性多汗.结论:T3~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能有效治疗手出汗的同时,明显提高足底多汗的缓解率,并不增加代偿性多汗的发生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廖洪映;韦正超;翁毅敏;李昀;蔡松旺;张建;余超;陈惠国;王翠苹;谷力加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主动脉根内径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人主动脉根内径宽度(AOD)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对265例CI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者,由专人使用二维超声于心室长轴切面心室收缩末期测量AOD.检测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结果:CI患者AOD(29.6±2.8)mm高于正常对照者(27.2±2.3)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患者血压、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OD是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95%CI1.15~1.87,P<0.01).结论:AOD与CI有较好的相关性,主动脉硬化是CI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进;刘克英;周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Caroli 病并肝硬化、肝门胆管癌1例

    患者男,50岁,乏力20余天,巩膜黄染、尿黄3 d.既往无肝炎病史,家族中无肝病史.查体:神清,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

    作者:曾珺;吴杰;王萍;苏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抑癌基因PTEN和FHI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TEN及FHIT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TEN及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PTEN、FHI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远低于正常胃黏膜(P<0.05);PTEN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FHIT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PTEN和FHIT在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呈差异表达,提示二者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冬霞;王永玲;冯艳玲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滴定法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治疗单侧难治性梅尼埃病

    目的:研究滴定法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对单侧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控制率.方法:回顾我院耳鼻喉科自2005年3月起经滴定法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随访满2年共11例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控制率及听力损失情况.结果:眩晕控制率达到A级的72.7%(8/11),B级的18.2%(2/11).全部11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出现>15 dB的听力下降.结论:滴定法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可以有效控制单侧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发作,并且可以减少传统注射方法对听力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崔勇;蒙翠原;吴佩娜;傅敏;葛润梅;陈少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长托宁对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了解对老年开胸患者使用长托宁在单肺通气(OLV)时的炎性反应中对动脉血氧合的作用.方法:选择45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分为3组,A组为长托宁组,B组为阿托品组,C组为生理盐水组.记录术前及T1、T2、T3、T4、的生命体征、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测定桡动脉血TNF-α和IL-6浓度,测定术前及术后72 h肺功能,观察术后72 h并发症.结果:(1)与A组比较,在T1时仅B组患者HR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T2、T3时,与A组比较,C组Ppeak及Pmean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PaO2在T2和T3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T2、T3、T4时,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TNF-α和IL-6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72 h测定肺功能,3组患者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但3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6)术后72 h随访有无咳嗽、气短、胸痛、发热高于38℃等征象,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前使用长托宁,可以提高OLV时的动脉血氧合,减轻OLV时肺的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作者:王彬荣;柴伟;陶蕾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吸入治疗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2例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吸入对缓解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216例处于缓解期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72例)、低剂量治疗组(72例)和高剂量治疗组(7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低剂量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关特罗/氟替卡松(50μg/250μg)吸入,高剂量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特罗/氟替卡松(50μg/500μg)吸入.分析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以及血气方面的区别.结果:高剂量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以及血气分析等方面均优于低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能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成芳;朱建波;梁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因素,以便及早预防,改善预后.方法:对25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并发SBP者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了SB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危险因素分析、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统计显示腹水总蛋白≤10 g/L和曾发生SBP是并发SBP的独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活动度减小、Child-Pugh评分也与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相关(χ2检验P<0.05),在众多因素中Child评分和血钠降低对预后的影响较有意义.结论:尽可能减少或控制肝硬化患者易惠SBP的危险因素,监控已发生SBP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紊,易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金颖;吴金明;江宏峰;刘扬;吴利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第三型腹膜炎的诊治进展

    急性腹膜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指腹膜受到物理性、化学性或细菌性刺激时发生的急性炎症.临床上将其分为原发性腹膜炎(primary peritonitis,又称自发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及第三型腹膜炎(tertiary peritonitis,TP).本文就近几年对TP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夏冬;陈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提高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治水平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指在白天出现不可控制的发作性短暂性睡眠,常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该病早由Gelineau于1880年首次报道,其患病率约为0.002%~0.16%[1],无明显性别差异.该病从儿童早期到老年期均可发病,以15~25岁为发病高峰,可长期困扰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生活的各方面,严重者可酿成意外危及生命.

    作者:潘集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某医科大学学生甲型H1N1流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学生关于甲型H1N1流感(甲流)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甲流知识的知晓程度较低,平均得分7.64分(总分12分);医学专业学生甲流知晓率高于非医学专业,女生高于男生;学生获取甲流知识主要途径是网络,占84.2%,其次是电视广播,占49.1%,课堂获知的仅占15.2%.结论:医学生对甲流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学校应加强以课堂为主渠道,通过上好健康教育课或者知识讲座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李美青;叶菊风;张琼花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探讨

    目的:探讨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方案.方法:60例择期全麻的婴幼儿按入室顺序分为对照组(C组)和芬太尼1、2μg/kg组(F1、F2组),每组20例,分别在术毕前10 min静注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芬太尼.观察各组的手术、拔管及出室时间.在术毕前10 min(T1)、术毕停药(T2)、拔管(T3)、拔管后10 min(T4)、回病房(T5)、回病房后10 min(T6)记录各组在各个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躁动评分(RS)、镇静评分(RSS).结果:F2 组拔管和出室时间较C组和F1组延长(P<0.05).T3~T6时,C组RS评分高于F1和F2组(P<0.05),T3~T4时,F1组高于F2组(P<0.05).T3~T6时,C组RSS评分低于F1和F2组(P<0.05),T4~T6时,F1组低于F2组(P<0.05).与T1时比,C组HR在T3~T6时增快(P<0.05),F1组在T6时增快(P<0.05).与T1时比,C组MAP在T3~T6升高(P<0.05).F:组SpO2在T3~T4时下降(P<0.05).结论:芬太尼1μg/kg术毕前10 min静注能预防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并且安全、平稳.

    作者:唐磊;张道珍;马星钢;姚翠翠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血液净化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血液净化和血液净化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按照是否接受依达拉奉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17例,接受血液净化治疗;试验组18例,接受血液净化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将各组的生化指标、并发症情况、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肌酐(Cr)(110.7±27.9)μmol/L、WBC(12.0±3,4)x109/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6.0±4.1)IU/L、PaO2(88.2±15.1)mmHg,其中Cr、WB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试验组发生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心衰的例数分别为4、7、3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试验组死亡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0.3±5.2)d、治愈率27.7%、好转率38.9%、病死率33.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净化能够较快的清除毒物,依达拉奉能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的氧化损伤,二者联合治疗能起到保护重要脏器、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目的,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骆宁;曹书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霉酚酸酯和间断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性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疗法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病综合征(FSGS-NS)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A组:激素联合间断性CTX冲击治疗30例FSGS-NS患者,平均随访(6~26)个月.B组:激素联合MMF治疗30例FSGS-NS患者.平均随访(6~46)个月.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病情相似,但B组绝大部分为皮质激素联合CTX治疗无效患者,B组患者病程明显较A组长.结果:CTX 组和MMF组治疗FSGS-NS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者结果及疗效比较,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良反应:MMF组无肝功能受累、性腺抑制副反应,感染率为10%.CTX组感染率为20%,肝功能受累为23.3%,骨髓抑制为10%,性腺抑制为10%.结论:CTX、MMF在治疗FXGS-NS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者结果及疗效比较,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病程长、激素联合CTX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副反应不能耐受及病情迁延者,经MMF治疗后达到与CTX组同样效果,而且副作用少,表明MMF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张衍仕;梁显亮;陈成邦;邓云;黄德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术中护理

    目的:总结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术中的病情观察和护理配合.方法:密切观察58例行逆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神志、面部表情、心电改变及动脉压力曲线变化,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主诉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结果:58例中有50例通过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室早、室颤和血压下降伴胸痛、出冷汗,迅速作出相应紧急处理,保证了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密切注视患者神志及面部表情、心电和血压的变化是逆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中的观察重点.

    作者:吉桂珍;黄小梅;谭衡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积液1例

    患者男,75岁.3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伴大汗,胸部不适,休息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查体血压140/86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哕音;心律齐,心音低钝,无心包摩擦音;腹平软,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急诊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上抬,T波高尖,Ⅱ、Ⅲ、aVF、R3-R4、V7-V9异常Q波,诊断为急性全间壁+全壁心肌梗死;胸片示心肺无特殊:心脏B超示少量心包积液.心肌酶谱:CK 898 U/L,LDH 288 U/L.ESR 12 mm/1 h.血常规:WBC 8.3×109/L.肌钙蛋白(+).

    作者:杨巍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银杏达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对血浆溶血磷脂酸和酸性磷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银杏迭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银杏达莫、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59例)和阿司匹林组(5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LPA和A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及Barthel指数(BI)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转归评价.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浆LPA和A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LPA和 AP水平均明显降低,并且联合治疗组显著降低,与阿司匹林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冶疗组NDS和BI评分与阿司匹林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杏迭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LPA和AP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王楠;杨春华;艾宗耀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左足踝部腱鞘巨细胞瘤1例

    患者男,31岁.发现左足跟渐进增大肿块2年.自诉初中时曾有左足扭伤史,2年前发现左足跟有一花生米粒大小包块,无不适症状,行走自如,2年来肿块渐进增大现约2 cm×3 cm,为明确诊治于2009年4月6 13入院,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血碱性磷酸酶81 IU/L(正常).

    作者:李权;陈明国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中药对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

    目的:观察中药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非产ESBLs 菌株的抑菌效果,借此了解中药对两类细菌的抑菌作用是否存在差异,从而为产ESBLs感染的临床治疗寻求新的途径.方法:使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MicroScan NegCombo Panel Type31 复合板进行细菌学鉴定和药敏试验;将12种中药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水煎液,用2倍微孔稀释法测定对产ESBLs和非产ESBLs临床株的低抑菌浓度(MIC)、MIC50和MIC90.结果:12种中药对产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均有程度不同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芩、五味子、石榴皮、连翘的抑菌作用强:其次是黄连、青蒿、血藤、白芍、野菊花.结论:中药对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而且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陈泽慧;田应彪;叶丽红;胡永林;刘清亮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右侧腹股沟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患者,女,40岁,因发现右侧腹股沟肿物半年,于2007年6月入院.患者平素体健,月经规则,痛经,程度轻,经量中等,偶有血块.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肿物,自诉直径约3~4 cm,轻压痛.月经期肿物胀大,疼痛加剧,外部皮肤无红肿,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娄思园;生秀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