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伟;黄苏;胡传贤;富智;吴发福
目的:研究Maspin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V 二步法)分别对大肠癌原发灶、腺瘤、正常大肠黏膜、淋巴结转移灶、肝转移灶进行Maspin的检测,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aspin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依次下调;Maspin在伴有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低于不伴有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P<0.05);Maspin在各种不同大体病理类型中的表达不同,随着恶性程度的提高而下调(P<0.05).Maspin(+)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maspin(-)组.结论:Maspin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表达下调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Maspin 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有无肝转移的预测指标,为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判断大肠癌的预后.
作者:陈洪生;王锡山;邹德龄;林树森;尤琦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又称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是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限速酶,可将花生四烯酸代谢成各种前列腺素产物,从而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发现哺乳动物COX至少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COX-1是一种组成式表达酶,在大多数组织中均有表达,参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保护胃黏膜、调整肾脏血流和控制血小板聚集等.COX-2是诱导型酶,COX-2除参与炎性反应外,还参与多种肿瘤细胞增生、抗凋亡和促进血管生成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OX-2参与了多数恶性肿瘤,尤其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张彬;周业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气腹前的预处理减轻气腹所致肝脏损伤的效果和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气腹组(C组,n=6)、气腹组(P组,n=12)和预处理-气腹组(PP组,n=12).P组闭合法建立CO2气腹,腹压为15 mmHg,维持90 min后解除气腹,PP组预处理为5 min 充气和5 min 放气,反复2次后建立气腹,维持90min.C组不建立气腹,麻醉时间同PP组.解除气腹后1、24 h分别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C组比较,P组、PP组解除气腹后1、24 h,血清ALT、AST、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SOD显著降低(P<0.05),肝纽织超微结构损伤明显;PP组ALT、AST、MDA则显著低于P组(P<0.05),SOD显著大于P组(P<0.05),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程度减轻. 结论:预处理能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拮抗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气腹所致肝脏损伤.
作者:马加海;王雪岩;梁立升;刘少惠;姜秀良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了解对老年开胸患者使用长托宁在单肺通气(OLV)时的炎性反应中对动脉血氧合的作用.方法:选择45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分为3组,A组为长托宁组,B组为阿托品组,C组为生理盐水组.记录术前及T1、T2、T3、T4、的生命体征、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测定桡动脉血TNF-α和IL-6浓度,测定术前及术后72 h肺功能,观察术后72 h并发症.结果:(1)与A组比较,在T1时仅B组患者HR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T2、T3时,与A组比较,C组Ppeak及Pmean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PaO2在T2和T3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T2、T3、T4时,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TNF-α和IL-6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72 h测定肺功能,3组患者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但3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6)术后72 h随访有无咳嗽、气短、胸痛、发热高于38℃等征象,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前使用长托宁,可以提高OLV时的动脉血氧合,减轻OLV时肺的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作者:王彬荣;柴伟;陶蕾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应用丙泊酚麻醉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肝叶切除的手术患者60例,分成对照组和丙泊酚组.对照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阿曲库胺麻醉诱导;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2mg/kg静注,余同对照组.诱导后两组均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间断维持麻醉,丙泊酚组加用丙泊酚4~6 mg/(kg·h)微泵持续静脉输注至关腹,对照组以同样方法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T1)、肝门阻断末(T2)、术后第1天(T3)和术后第3天(T4)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NO、ET-1、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白介素-8(IL-8)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NO、ET-1、IL-6、IL-8和TNF-α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浆NO含量均较杏前明显下降,血浆ET-1、IL-6、IL-8和TNF-α含量均明显增加,但丙泊酚组下降或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纽,且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浆NO、ET-1、IL-6、IL-8和TNF-α含量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血浆NO/ET-1的比例失衡和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产生或加重炎症反应.围手术期应用丙泊酚麻醉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通过调节NO/ET-1比例失衡和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减轻炎症反应而实现.
作者:郑海燕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了解和分析非内分泌专科病房糖尿病护理工作的状况,找出存在问题.以采取有效措施改进糖尿病专科护理质量.方法: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根据糖尿病护理工作内容,深入各临床科室,通过询问、观察、查看的形式了解护士的糖尿病护理工作情况,分析、归纳和统计存在的问题.结果:共抽查53个病区,大多数临床护士在糖尿病护理工作中存在误区,护士的糖尿病知识欠缺,专科操作不规范,尤其是护士在糖尿病饮食与运动的实施、口服降糖药使用、胰岛素注射、血糖监测、糖尿病健康教育实施等知识与操作技能未能正确掌握和执行.结论:必须加强对非内分泌专科的护士进行糖尿病专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其专科护理水平.
作者:余桂芳;文玉琼;刘艳红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双向腔肺分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59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体外循环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其中,非体外循环组26例,体外循环组33例,对围术期相关疗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无一例死亡.非体外循环组患者与体外循环组患者相比,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明显缩短(P<0.05),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用量明显减少(P<0.05),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ICU逗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问及出院时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其明显缩短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且术后胸腔引流量及血液制品用量均较使用体外循环组患者明显减少,同时明显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龚启华;杨一峰;赵天力;陈金兰;吴忠仕;杨进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rimary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 50 例、肝硬化30例、正常肝组织10例中EZH2、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4.00%(12/50)、66.67%(20/30)、10.00%(1/1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P<0.05),且VEGF蛋白在肝硬化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HCC的表达()(2=11.22,P<0.05);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8.00%(44/50)、46.67%(14/30)、30.00%(3/1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3,P<0.05),且EZH2蛋白在HCC 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χ2=16.07,χ2=14.07,P<0.05).结论:EZH2、VEGF在HCC中的表达关系不密切(P>0.05);但EZH2和VEGF异常表达与HCC的发展密切相关,在HCC的发展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康凯夫;张鑫;陈小伍;石祥呈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患者女,64岁.面部起色素减退斑4年,口唇部出现火山口样角化赘生物1年余而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不明原因面部出现片状的色素减退斑,皮损无任何不适.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白癜风.经多方治疗未见好转,且白斑逐渐增多,扩展至整个头面、口唇、躯干部.近1年来下唇部出现菜花样疣状增生物,皮损逐渐增大.自觉无明显不适,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未能确诊而来我院就医.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无明显的外伤史.
作者:林挺;李雪梅;廖春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笔者对20例由于颈部外伤疑颈椎骨折,不宜随便搬移、转动位置的患者采用颈椎仰卧水平侧位投照摄片检查.
作者:陈杨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Kiss-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0月30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鼻咽癌存档蜡块67例及非肿瘤性鼻咽部组织存档蜡块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Kiss-1蛋白在肿瘤细胞和正常鼻咽黏膜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鼻咽癌组和正常鼻咽部组织中Kiss-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9.7%(40/67)和83.3%(25/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ss-1蛋白表达的高低与淋巴结转移(N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Kiss-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肿瘤性鼻咽上皮组织;Kiss-1的表达率降低与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汪庚明;江浩;承泽农;项平;张磊 刊期: 2009年第23期
随着舟山市船舶修造业的蓬勃发展,高压油漆喷射作业正被广泛应用,而由油漆高压喷射不慎引起的手部损伤也日渐增多.由于其皮肤伤口小,早 期损伤轻,常被外科医生们忽视.若处 理不当,容易预留不同程度的手部畸形及功能障碍[1].2005-2008年我院外科共收治8例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患者, 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夏龙飞;刘玉君;齐志伟;舒科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淋巴细胞(LY)VCS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液学分析仪的VCS技术,测定90例SLE患者(根据SLEDAI积分判断活动情况分为轻、中、重度 3组)、83 例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疾病对照组)及57名健康对照者的WBC、LY%和LY的体积(LYV)、电导率(LYC)、光散射性(LYS)及其平均分布宽度(LYVSD、LYCSD、LYSSD),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LYVSD、LYC、LYCSD、LYS在SLE组、疾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SLE组的上述各参数变化为显著;SLE患者疾病活动期各组的LYV、LYS、LYVSD、LYCSD、LYSSD明显升高,LY%和LYC显著下降,以重度活动组的LYVSD、LYCSD、LYS变化为显著(P均<0.05);LYVSD(cut-off值≥15.9)在区分SLE和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80.7%)和特异度(71.4%).结论:SLE患者的LY体积、细胞内部结构及胞浆复杂性等发生了明显变化,LYVCS 在区分SLE和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金艳慧;王明山;能国伟;杨丽红;谢耀盛;张卓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异丙酚不同诱导方法对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ASA分级I~Ⅱ级的120例妊娠40~60 d孕妇,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40例,经静脉注入芬太尼2μg/kg后,注入异丙酚2mg/kg.异丙酚诱导速度不同,A组20 s内注完,B组40 s内注完,C组60 s内注完.术中根据情况追加丙泊酚.监测术前、手术中、手术完成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麻醉满意度、停药后苏醒时间、离开医院时间、呼吸抑制情况,后计算使用异丙酚总量.结果:A组患者停药后睁眼时间、离开医院时间与其他两组相比,时间较短(P<0.05),C组患者异丙酚使用量较多(P<0.05);A组患者MAP、HR、SpO2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较数值好(P<0.05);3组患者SpO2在手术完成时较手术中升高(P<0.05).结论:异丙酚稍快诱导可以取得满意的人工流产手术麻醉效果,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异丙酚使用总剂量相对减少.
作者:徐峰;张宙新;张先龙;李法印;张跃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心脏破裂后心包填塞可影响血液返回心脏,限制心脏跳动,引起急性循环衰竭,进而导致心跳骤停,尤其是胸部外伤致急性心脏破裂,如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并救治,病死率极高.2001-2008年来我院共收治胸部外伤527例,其中急性心脏破裂12例,发生率2.28%,现将其临床救治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徐志伟;黄苏;胡传贤;富智;吴发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在儿童及青少年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儿童及青少年(3~18岁)病例共97例纳入研究并行上消化内镜检查获取胃黏膜活检标本,其中慢性胃炎67例及十二指肠溃疡30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黏膜IFN-γ、IL-10 mRNA 表达.血清Hp-IgG抗体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检查作为确定却感染状态的依据.结果:儿童及青少年Hp感染者胃窦黏膜IFN-γ mRNA阳性表达率、相对表达水平及IL-10 mRNA阳性表达率均较无Hp感染者高.IL-12B、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与胃窦黏膜慢性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儿童及青少年Hp感染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胃窦黏膜中主要诱发Th1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单庆文;经承学;王琳琳;吕自力;谢湘芝;唐清;云翔 刊期: 2009年第23期
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临床并不少见,传统手术常规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开放手术或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行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取石术12例,总结如下.
作者:戴玮;邱建平;沈喜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TLR4配体LPS刺激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者单核细胞,应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单核细胞TLR4 mRNA、A20 mRNA的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TNF-α、IL-10 浓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TLR4 mRNA、A20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受LPS刺激后A20 mRNA 无明显上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LPS刺激后与对照组单核细胞LPS刺激后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产生更多,白介素-10(IL-10)产生较少.结论:单核细胞TLR4信号通路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炎症反应.TLR4表达上调、A20上调不足与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陈海英;曲鹏;丁彦春;宋慧君;牛楠;徐丹;李蕾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评价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采用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结果:治疗组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vs 32%).结论: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有益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
作者:朱建刚;张继松;王黎恩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住院的11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回顾性地分析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越早使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之一,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越有可能改变患者顸后.在挽救生命的紧急关头,不必拘泥于哪一种核苷(酸)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其均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作者:曹海燕;蔡胜蓝;张妍 刊期: 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