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积液1例

杨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前区疼痛, 心肌酶谱, 心包积液, 肌钙蛋白, 肺呼吸音, 血常规, 摩擦音, 颈静脉, 肝脾不, 持续性, 诊断, 诱因, 血压, 休息, 胸部, 心脏, 心音, 心律, 心肺
摘要:患者男,75岁.3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伴大汗,胸部不适,休息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查体血压140/86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哕音;心律齐,心音低钝,无心包摩擦音;腹平软,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急诊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上抬,T波高尖,Ⅱ、Ⅲ、aVF、R3-R4、V7-V9异常Q波,诊断为急性全间壁+全壁心肌梗死;胸片示心肺无特殊:心脏B超示少量心包积液.心肌酶谱:CK 898 U/L,LDH 288 U/L.ESR 12 mm/1 h.血常规:WBC 8.3×109/L.肌钙蛋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主动脉根内径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人主动脉根内径宽度(AOD)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对265例CI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者,由专人使用二维超声于心室长轴切面心室收缩末期测量AOD.检测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结果:CI患者AOD(29.6±2.8)mm高于正常对照者(27.2±2.3)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患者血压、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OD是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95%CI1.15~1.87,P<0.01).结论:AOD与CI有较好的相关性,主动脉硬化是CI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进;刘克英;周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多发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血栓形成1例

    患者男,61岁,因右上肢出现麻木伴肿胀1周于2009年2月3日入院,活动不受限.右上肢皮肤颜色略青紫,皮温正常,右上臂及前臂周径大于对侧对应部位30 mm.血管超声显示:右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上臂贵要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乔延国;李冬梅;叶超;司一民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天然药物的抗癌作用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全球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病死率高,所以有效地治疗宫颈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医者需要热切关注的问题.宫颈癌术后联合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但抗癌药多对人体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高效无毒的抗癌活性成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天然药物抗癌研究的一些进展,为宫颈癌的抗癌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陈娇;张蔚;雷曼殊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体外循环下左心室壁瘤切除并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左心室壁瘤切除并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施行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全麻下成功施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重建术,同期行冠脉搭桥术(2-4条),其中4例同时行瓣膜成形术.平均麻醉时间(8.0±1.2)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3.2±O.9)h,4例需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辅助循环.手术期间水电解质、酸碱基本维持正常范围,无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麻醉医师应充分认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充分术前准备,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在有效监测下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或)IABP,及时调控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柳垂亮;李向宇;李玉娟;季刚;钟敏;廖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12例

    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临床并不少见,传统手术常规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开放手术或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行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取石术12例,总结如下.

    作者:戴玮;邱建平;沈喜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指导治疗临床效果的研究

    目的:评价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采用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结果:治疗组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vs 32%).结论: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有益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

    作者:朱建刚;张继松;王黎恩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双向腔肺分流术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双向腔肺分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59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体外循环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其中,非体外循环组26例,体外循环组33例,对围术期相关疗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无一例死亡.非体外循环组患者与体外循环组患者相比,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明显缩短(P<0.05),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用量明显减少(P<0.05),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ICU逗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问及出院时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其明显缩短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且术后胸腔引流量及血液制品用量均较使用体外循环组患者明显减少,同时明显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龚启华;杨一峰;赵天力;陈金兰;吴忠仕;杨进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吸入治疗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2例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吸入对缓解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216例处于缓解期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72例)、低剂量治疗组(72例)和高剂量治疗组(7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低剂量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关特罗/氟替卡松(50μg/250μg)吸入,高剂量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特罗/氟替卡松(50μg/500μg)吸入.分析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以及血气方面的区别.结果:高剂量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以及血气分析等方面均优于低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能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成芳;朱建波;梁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异丙酚不同用药方法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异丙酚不同诱导方法对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ASA分级I~Ⅱ级的120例妊娠40~60 d孕妇,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40例,经静脉注入芬太尼2μg/kg后,注入异丙酚2mg/kg.异丙酚诱导速度不同,A组20 s内注完,B组40 s内注完,C组60 s内注完.术中根据情况追加丙泊酚.监测术前、手术中、手术完成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麻醉满意度、停药后苏醒时间、离开医院时间、呼吸抑制情况,后计算使用异丙酚总量.结果:A组患者停药后睁眼时间、离开医院时间与其他两组相比,时间较短(P<0.05),C组患者异丙酚使用量较多(P<0.05);A组患者MAP、HR、SpO2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较数值好(P<0.05);3组患者SpO2在手术完成时较手术中升高(P<0.05).结论:异丙酚稍快诱导可以取得满意的人工流产手术麻醉效果,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异丙酚使用总剂量相对减少.

    作者:徐峰;张宙新;张先龙;李法印;张跃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Masp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Maspin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V 二步法)分别对大肠癌原发灶、腺瘤、正常大肠黏膜、淋巴结转移灶、肝转移灶进行Maspin的检测,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aspin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依次下调;Maspin在伴有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低于不伴有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P<0.05);Maspin在各种不同大体病理类型中的表达不同,随着恶性程度的提高而下调(P<0.05).Maspin(+)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maspin(-)组.结论:Maspin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表达下调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Maspin 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有无肝转移的预测指标,为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判断大肠癌的预后.

    作者:陈洪生;王锡山;邹德龄;林树森;尤琦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TLR4配体LPS刺激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者单核细胞,应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单核细胞TLR4 mRNA、A20 mRNA的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TNF-α、IL-10 浓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TLR4 mRNA、A20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受LPS刺激后A20 mRNA 无明显上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LPS刺激后与对照组单核细胞LPS刺激后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产生更多,白介素-10(IL-10)产生较少.结论:单核细胞TLR4信号通路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炎症反应.TLR4表达上调、A20上调不足与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陈海英;曲鹏;丁彦春;宋慧君;牛楠;徐丹;李蕾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寰椎椎动脉沟变异与椎弓根置钉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统计中国人寰椎椎动脉沟解剖变异发生率,对发生变异的椎动脉沟进行解剖学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是否能胜任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选取国人干燥寰椎骨标本160例,统计沟环变异发生率并分类,用国产游标卡尺对出现变异的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了解发生变异的侧别能否胜任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160例标本中存在沟环者共26例,其中全环型9例,半环型20例.椎动脉沟钉道处骨内低高度在后环变异侧为(2.95±0.22)mm,侧环变异侧为(2.94±0.32)mm,上突变异侧为(4.72±1.04)mm,下突变异侧为(3.18±0.40)mm,吻突变异侧为(4.09±0.72)mm.结论:寰椎椎动脉沟变异对椎弓根置钉有明显影响,发生椎动脉沟全环变异及下突变异侧别不适合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发生椎动脉沟上突或者吻突变异时,宜进行个体化钉道设计.

    作者:韩春;杨庆国;张银顺;廖旭昱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危重颈椎骨折采用颈椎仰卧水平侧位投照体会

    笔者对20例由于颈部外伤疑颈椎骨折,不宜随便搬移、转动位置的患者采用颈椎仰卧水平侧位投照摄片检查.

    作者:陈杨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探讨

    目的:探讨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方案.方法:60例择期全麻的婴幼儿按入室顺序分为对照组(C组)和芬太尼1、2μg/kg组(F1、F2组),每组20例,分别在术毕前10 min静注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芬太尼.观察各组的手术、拔管及出室时间.在术毕前10 min(T1)、术毕停药(T2)、拔管(T3)、拔管后10 min(T4)、回病房(T5)、回病房后10 min(T6)记录各组在各个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躁动评分(RS)、镇静评分(RSS).结果:F2 组拔管和出室时间较C组和F1组延长(P<0.05).T3~T6时,C组RS评分高于F1和F2组(P<0.05),T3~T4时,F1组高于F2组(P<0.05).T3~T6时,C组RSS评分低于F1和F2组(P<0.05),T4~T6时,F1组低于F2组(P<0.05).与T1时比,C组HR在T3~T6时增快(P<0.05),F1组在T6时增快(P<0.05).与T1时比,C组MAP在T3~T6升高(P<0.05).F:组SpO2在T3~T4时下降(P<0.05).结论:芬太尼1μg/kg术毕前10 min静注能预防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并且安全、平稳.

    作者:唐磊;张道珍;马星钢;姚翠翠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晚期脊髓损伤患者嗅鞘细胞移植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晚期脊髓损伤患者嗅鞘细胞移植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2005年收治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接受黄种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其中黄种人和白种人各30例.将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的上下两点.所有患者在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术前和术后2~6周按ASIA标准评价,比较不同人种对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后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1)黄种人组手术前后ASIA评分变化,轻触觉(48.77±25.00)分→(54.27±23.29)分(P=0.005);痛觉(49.40±24.76)分→(55.67±23.19)分(P=0.002);运动评分(36.67±18.99)分→(41.40±18.73)分(P=0.000).白种人组轻触觉(35.07±24.69)分→(41.77±23.62)分(P=0.000);痛觉(35.53±25.17)分→(39.20±22.55)分(P=0.000);运动评分(28.83±20.41)分→(31.77±19.54)分(P=0.000).(2)黄种人组和白种人组患者轻触觉、痛觉、运动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5.50±10.03)分vs.(6.70±7.01)分,(P=0.557);(6.93±9.57)分vs (5.67±6.58)分,P=0.515;(4.73±6.26)分vs. (2.93±3.60)分,P=0.197].结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能帮助晚期脊髓损伤患者恢复部分神经功能,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嗅鞘细胞移植后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郗海涛;陈琳;黄红云;张峰;刘彦铖;陈娣;王庆苗;江昭;解自行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处理

    小管径及非切割脊髓穿刺针在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应用,使穿刺引起的头痛发生率降低到1%~2%,此外,蛛网膜下腔阻滞有用药量少、起效快、作用范围广、阻滞完全的特点,使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不断增加.但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存在一些副作用,其中低血压是常见的,发生率达15%~46.8%[1].

    作者:刘慧慧;彭雪梅;李雅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西酞普兰组,疗程6周,并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药物不良反应评定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的第2、4、6周末两组的HAMA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周末时,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78.6%,有效率为90.4%,西酞普兰组分别为73.8%、85.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艾司西酞普兰低于西酞普兰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安全有效.

    作者:朱丽玉;钟天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6-2008年收治的23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7.9 4-14.5)岁,病程1~30 d.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及浅静脉曲张等.均经彩超、CT静脉造影及静脉造影确诊;21例单纯予抗凝、溶栓、祛聚等治疗;2例介入下行置管溶栓术,其中1例同时行球囊扩张成形术.23例患者中,5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结论: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急,进展迅速,血栓蔓延、脱落常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关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愈后合理的抗凝治疗,对于防止血栓复发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建华;徐健;马文锋;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中药对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

    目的:观察中药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非产ESBLs 菌株的抑菌效果,借此了解中药对两类细菌的抑菌作用是否存在差异,从而为产ESBLs感染的临床治疗寻求新的途径.方法:使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MicroScan NegCombo Panel Type31 复合板进行细菌学鉴定和药敏试验;将12种中药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水煎液,用2倍微孔稀释法测定对产ESBLs和非产ESBLs临床株的低抑菌浓度(MIC)、MIC50和MIC90.结果:12种中药对产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均有程度不同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芩、五味子、石榴皮、连翘的抑菌作用强:其次是黄连、青蒿、血藤、白芍、野菊花.结论:中药对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而且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陈泽慧;田应彪;叶丽红;胡永林;刘清亮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非内分泌专科病房糖尿病护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目的:了解和分析非内分泌专科病房糖尿病护理工作的状况,找出存在问题.以采取有效措施改进糖尿病专科护理质量.方法: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根据糖尿病护理工作内容,深入各临床科室,通过询问、观察、查看的形式了解护士的糖尿病护理工作情况,分析、归纳和统计存在的问题.结果:共抽查53个病区,大多数临床护士在糖尿病护理工作中存在误区,护士的糖尿病知识欠缺,专科操作不规范,尤其是护士在糖尿病饮食与运动的实施、口服降糖药使用、胰岛素注射、血糖监测、糖尿病健康教育实施等知识与操作技能未能正确掌握和执行.结论:必须加强对非内分泌专科的护士进行糖尿病专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其专科护理水平.

    作者:余桂芳;文玉琼;刘艳红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