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玮;邱建平;沈喜平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患者复合异丙酚输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ASA I~Ⅱ级早孕需人工流产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各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均为4.5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EC50分别为A组0.8 ng/mL,B组1.3 ng/mL,C组1.8 ng/mL.比较3组患者之间体动反应程度、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后腹痛程度评分.结果:各组在给予伤害性刺激前后血液动力学均在正常范围内.A组患者轻、中度伤害性刺激体动反应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之间比较,B组轻、中度伤害性刺激体动反应高于C组(P<0.05).而3组患者剧烈体动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叉,而术后腹痛程度评分(VAS)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流产术患者复合异丙酚4.5μg/mL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为1.8 ng/mL麻醉效果好,安全性强,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李林;韩光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95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平均搭桥3.1支,手术时间2.5~5 h,平均3.54 h.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低心排出量1例,切口感染1例,经治疗痊愈出院.患者临床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朝红;倪信乐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性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疗法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病综合征(FSGS-NS)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A组:激素联合间断性CTX冲击治疗30例FSGS-NS患者,平均随访(6~26)个月.B组:激素联合MMF治疗30例FSGS-NS患者.平均随访(6~46)个月.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病情相似,但B组绝大部分为皮质激素联合CTX治疗无效患者,B组患者病程明显较A组长.结果:CTX 组和MMF组治疗FSGS-NS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者结果及疗效比较,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良反应:MMF组无肝功能受累、性腺抑制副反应,感染率为10%.CTX组感染率为20%,肝功能受累为23.3%,骨髓抑制为10%,性腺抑制为10%.结论:CTX、MMF在治疗FXGS-NS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者结果及疗效比较,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病程长、激素联合CTX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副反应不能耐受及病情迁延者,经MMF治疗后达到与CTX组同样效果,而且副作用少,表明MMF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张衍仕;梁显亮;陈成邦;邓云;黄德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炎症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炎症性疾病尤其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疗效和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是新近发现可用于诊断炎症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物,也是感染性疾病一个新的预警指标.
作者:王剑平;王玉环;吕杰强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吸入对缓解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216例处于缓解期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72例)、低剂量治疗组(72例)和高剂量治疗组(7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低剂量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关特罗/氟替卡松(50μg/250μg)吸入,高剂量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特罗/氟替卡松(50μg/500μg)吸入.分析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以及血气方面的区别.结果:高剂量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以及血气分析等方面均优于低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能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成芳;朱建波;梁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患者,女,40岁,因发现右侧腹股沟肿物半年,于2007年6月入院.患者平素体健,月经规则,痛经,程度轻,经量中等,偶有血块.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肿物,自诉直径约3~4 cm,轻压痛.月经期肿物胀大,疼痛加剧,外部皮肤无红肿,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娄思园;生秀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左心室壁瘤切除并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施行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全麻下成功施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重建术,同期行冠脉搭桥术(2-4条),其中4例同时行瓣膜成形术.平均麻醉时间(8.0±1.2)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3.2±O.9)h,4例需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辅助循环.手术期间水电解质、酸碱基本维持正常范围,无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麻醉医师应充分认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充分术前准备,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在有效监测下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或)IABP,及时调控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柳垂亮;李向宇;李玉娟;季刚;钟敏;廖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笔者对20例由于颈部外伤疑颈椎骨折,不宜随便搬移、转动位置的患者采用颈椎仰卧水平侧位投照摄片检查.
作者:陈杨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总结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术中的病情观察和护理配合.方法:密切观察58例行逆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神志、面部表情、心电改变及动脉压力曲线变化,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主诉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结果:58例中有50例通过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室早、室颤和血压下降伴胸痛、出冷汗,迅速作出相应紧急处理,保证了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密切注视患者神志及面部表情、心电和血压的变化是逆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中的观察重点.
作者:吉桂珍;黄小梅;谭衡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症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83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U组,42例)和对照组(C组,41例).用药前(O h)、用药后24、48、120 h分别对其进行APACHEⅡ评分及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的浓度及NF-kB活性检测.结果:治疗前C组及U组APACHEⅡ评分差异无显著性;TNF-α、IL-6、IL-8的血清浓度及NF-KB活性均显著升高,IL-10的血清浓度显著降低.治疗后,U组APACHEⅡ评分较C组显著降低;两组TNF-α、IL-6、IL-8的血清浓度及NF-KB活性均逐渐下降,IL-10的血清浓度逐渐升高:而在U组,治疗后的变化更为明显,尤其在48 h与120 h 两个时间点,U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改善其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kB活性及促炎因子TNF-α、IL-6、IL-8,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有关.
作者:温妙云;孙诚;曾红科;江稳强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评价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采用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结果:治疗组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vs 32%).结论: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有益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
作者:朱建刚;张继松;王黎恩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糖尿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其患病率增长迅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已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尽管预防糖尿病已经有多项大型研究[1-3],但糖调节异常阶段β细胞已有50%~80%受损.如何更早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β细胞功能,达到彻底防止糖尿病发生的目的.我们选择糖耐量正常但具有空腹高胰岛素血症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研究增加运动量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情况,以指导这部分高危人群在更早期阶段预防糖尿病发生.
作者:于雪梅;冯萍;金慧英;黄一鑫;赵桃月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以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Plt)的变化,分析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一次性输注悬浮红细胞大于10 U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只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的设为对照组,既输注悬浮红细胞又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设为实验组,每组患者输血前后均测定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两组患者Plt、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但实验组临床渗血情况较对照组轻,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事件的再次发生.
作者:王彬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淋巴细胞(LY)VCS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液学分析仪的VCS技术,测定90例SLE患者(根据SLEDAI积分判断活动情况分为轻、中、重度 3组)、83 例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疾病对照组)及57名健康对照者的WBC、LY%和LY的体积(LYV)、电导率(LYC)、光散射性(LYS)及其平均分布宽度(LYVSD、LYCSD、LYSSD),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LYVSD、LYC、LYCSD、LYS在SLE组、疾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SLE组的上述各参数变化为显著;SLE患者疾病活动期各组的LYV、LYS、LYVSD、LYCSD、LYSSD明显升高,LY%和LYC显著下降,以重度活动组的LYVSD、LYCSD、LYS变化为显著(P均<0.05);LYVSD(cut-off值≥15.9)在区分SLE和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80.7%)和特异度(71.4%).结论:SLE患者的LY体积、细胞内部结构及胞浆复杂性等发生了明显变化,LYVCS 在区分SLE和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金艳慧;王明山;能国伟;杨丽红;谢耀盛;张卓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D)的关系,探讨COX-2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5例食管癌中COX-2的表达,同时标记CD34和D2-40,分别检测食管癌组织中MVD和MLD.结果:105例食管癌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96.19%(101/105),高表达率为74.3%(78/105),COX-2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肿瘤类型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全组患者的平均MVD和MLD值分别为52.41±22.557、94.44±37.638.COX-2高表达组的MVD和MLD值(59.03±21.816、99.36±38.818)明显高于COX-2低表达及阴性组(33.30±10.730、80.22±30.356)(P<O.01,P<0.05).结论:COX-2在食管癌惠者的广泛表达对肿瘤微血管及微淋巴管形成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COX-2的表达对了解肿瘤微血管及微淋巴管形成的机制有一定的作用,可能为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李震;杨伟;容杰量;肖可;饶旭光;马立民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患者男,50岁,乏力20余天,巩膜黄染、尿黄3 d.既往无肝炎病史,家族中无肝病史.查体:神清,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
作者:曾珺;吴杰;王萍;苏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学生关于甲型H1N1流感(甲流)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甲流知识的知晓程度较低,平均得分7.64分(总分12分);医学专业学生甲流知晓率高于非医学专业,女生高于男生;学生获取甲流知识主要途径是网络,占84.2%,其次是电视广播,占49.1%,课堂获知的仅占15.2%.结论:医学生对甲流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学校应加强以课堂为主渠道,通过上好健康教育课或者知识讲座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李美青;叶菊风;张琼花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方案.方法:60例择期全麻的婴幼儿按入室顺序分为对照组(C组)和芬太尼1、2μg/kg组(F1、F2组),每组20例,分别在术毕前10 min静注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芬太尼.观察各组的手术、拔管及出室时间.在术毕前10 min(T1)、术毕停药(T2)、拔管(T3)、拔管后10 min(T4)、回病房(T5)、回病房后10 min(T6)记录各组在各个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躁动评分(RS)、镇静评分(RSS).结果:F2 组拔管和出室时间较C组和F1组延长(P<0.05).T3~T6时,C组RS评分高于F1和F2组(P<0.05),T3~T4时,F1组高于F2组(P<0.05).T3~T6时,C组RSS评分低于F1和F2组(P<0.05),T4~T6时,F1组低于F2组(P<0.05).与T1时比,C组HR在T3~T6时增快(P<0.05),F1组在T6时增快(P<0.05).与T1时比,C组MAP在T3~T6升高(P<0.05).F:组SpO2在T3~T4时下降(P<0.05).结论:芬太尼1μg/kg术毕前10 min静注能预防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并且安全、平稳.
作者:唐磊;张道珍;马星钢;姚翠翠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患者男,31岁.发现左足跟渐进增大肿块2年.自诉初中时曾有左足扭伤史,2年前发现左足跟有一花生米粒大小包块,无不适症状,行走自如,2年来肿块渐进增大现约2 cm×3 cm,为明确诊治于2009年4月6 13入院,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血碱性磷酸酶81 IU/L(正常).
作者:李权;陈明国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患者男,75岁.3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伴大汗,胸部不适,休息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查体血压140/86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哕音;心律齐,心音低钝,无心包摩擦音;腹平软,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急诊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上抬,T波高尖,Ⅱ、Ⅲ、aVF、R3-R4、V7-V9异常Q波,诊断为急性全间壁+全壁心肌梗死;胸片示心肺无特殊:心脏B超示少量心包积液.心肌酶谱:CK 898 U/L,LDH 288 U/L.ESR 12 mm/1 h.血常规:WBC 8.3×109/L.肌钙蛋白(+).
作者:杨巍 刊期: 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