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aroli 病并肝硬化、肝门胆管癌1例

曾珺;吴杰;王萍;苏艳

关键词:肝硬化, 皮肤黏膜, 巩膜黄染, 双下肢, 肝炎病, 肝病史, 重度, 心肺, 全身, 家族, 患者, 查体
摘要:患者男,50岁,乏力20余天,巩膜黄染、尿黄3 d.既往无肝炎病史,家族中无肝病史.查体:神清,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止咳穴位贴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止咳穴位贴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间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住院部收治的60例儿童支原体感染患儿,年龄7个月~1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西医治疗均采用阿奇霉素针剂静滴,用量10mg/(kg·d),连用3~5d.治疗组将止咳穴位贴固定敷贴于足底涌泉穴上,儿童贴6~8 h,1次/d,疗程1周;对照组只采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住院时间、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肺部哆音消失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止咳穴位贴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有效.

    作者:吕英豪;葛金玲;朱朝海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免疫组化联合抗体在胸腹膜转移性腺癌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胸腹膜穿刺活检中转移性腺癌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鉴别.方法:选取胸腹膜转移性腺癌140例及上皮型恶性间皮瘤56例,采用常规HE染色观察两者形态学特点,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K5/6、CK8/18、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Vim)、间皮细胞(MC)和神经特异性钙结合蛋白(Cal)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胸腹膜转移性腺癌组织中CK5/6、Vim、MC和Cal蛋白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组织(2.9%vs 100%,4.3%vs 80%,5%vs 93%,3.6%vs 95.3%,P<0.05);而CK8/18、CEA的阳性表达率则明显高于后者(100%vs 7.1%,87.9%vs 3.5%,P<0.05).结论:CK5/6、CK8/18、CEA、Vim、MC和Cal是目前非常有效的抗体组合,基本上能够解决转移性腺癌和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问题,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邢荣格;郭效忠;张欣;高远;周玮玮;王秀荣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凋亡抑制基因Livin 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L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Livin mRNA在79例胃癌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Livin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Livin 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Livin mRNA表达肿瘤大小、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性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Livin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也可成为观察疗效的新指标.

    作者:冯俊吴;云飞;徐惠绵;李建军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西酞普兰组,疗程6周,并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药物不良反应评定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的第2、4、6周末两组的HAMA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周末时,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78.6%,有效率为90.4%,西酞普兰组分别为73.8%、85.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艾司西酞普兰低于西酞普兰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安全有效.

    作者:朱丽玉;钟天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主动脉根内径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人主动脉根内径宽度(AOD)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对265例CI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者,由专人使用二维超声于心室长轴切面心室收缩末期测量AOD.检测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结果:CI患者AOD(29.6±2.8)mm高于正常对照者(27.2±2.3)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患者血压、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OD是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95%CI1.15~1.87,P<0.01).结论:AOD与CI有较好的相关性,主动脉硬化是CI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进;刘克英;周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关节型银屑病合并梅毒、尖锐湿疣1例

    患者男,36岁,已婚.于2009年3月无诱因突然出现左颌关节脱位,在治疗期间出现膝、肩关节红肿、疼痛,后头皮及上肢起红斑,可见蛎壳状皮疹.在当地治疗无效.

    作者:朴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的变化

    目的:探讨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的变化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正常妊娠妇女和39例GDM患者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分别用RT-PCR技术和 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组织中IRS-1 和IRS-2 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同时测定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指数等临床指标.结果:与正常妊娠妇女比较,GDM患者不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P<0.05),而且其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的IRS-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其酪氨酸磷酸化程度亦显著减弱,但是IRS-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其酪氨酸磷酸化程度亦显著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组织中IRS-1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减弱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GDM的发病关系密切.IRS-2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增强不能完全代偿IRS-1信号缺陷.

    作者:朱颖;朱旋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双向腔肺分流术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双向腔肺分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59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体外循环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其中,非体外循环组26例,体外循环组33例,对围术期相关疗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无一例死亡.非体外循环组患者与体外循环组患者相比,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明显缩短(P<0.05),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用量明显减少(P<0.05),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ICU逗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问及出院时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其明显缩短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且术后胸腔引流量及血液制品用量均较使用体外循环组患者明显减少,同时明显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龚启华;杨一峰;赵天力;陈金兰;吴忠仕;杨进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异丙酚不同用药方法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异丙酚不同诱导方法对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ASA分级I~Ⅱ级的120例妊娠40~60 d孕妇,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40例,经静脉注入芬太尼2μg/kg后,注入异丙酚2mg/kg.异丙酚诱导速度不同,A组20 s内注完,B组40 s内注完,C组60 s内注完.术中根据情况追加丙泊酚.监测术前、手术中、手术完成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麻醉满意度、停药后苏醒时间、离开医院时间、呼吸抑制情况,后计算使用异丙酚总量.结果:A组患者停药后睁眼时间、离开医院时间与其他两组相比,时间较短(P<0.05),C组患者异丙酚使用量较多(P<0.05);A组患者MAP、HR、SpO2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较数值好(P<0.05);3组患者SpO2在手术完成时较手术中升高(P<0.05).结论:异丙酚稍快诱导可以取得满意的人工流产手术麻醉效果,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异丙酚使用总剂量相对减少.

    作者:徐峰;张宙新;张先龙;李法印;张跃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晚期脊髓损伤患者嗅鞘细胞移植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晚期脊髓损伤患者嗅鞘细胞移植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2005年收治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接受黄种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其中黄种人和白种人各30例.将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的上下两点.所有患者在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术前和术后2~6周按ASIA标准评价,比较不同人种对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后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1)黄种人组手术前后ASIA评分变化,轻触觉(48.77±25.00)分→(54.27±23.29)分(P=0.005);痛觉(49.40±24.76)分→(55.67±23.19)分(P=0.002);运动评分(36.67±18.99)分→(41.40±18.73)分(P=0.000).白种人组轻触觉(35.07±24.69)分→(41.77±23.62)分(P=0.000);痛觉(35.53±25.17)分→(39.20±22.55)分(P=0.000);运动评分(28.83±20.41)分→(31.77±19.54)分(P=0.000).(2)黄种人组和白种人组患者轻触觉、痛觉、运动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5.50±10.03)分vs.(6.70±7.01)分,(P=0.557);(6.93±9.57)分vs (5.67±6.58)分,P=0.515;(4.73±6.26)分vs. (2.93±3.60)分,P=0.197].结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能帮助晚期脊髓损伤患者恢复部分神经功能,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嗅鞘细胞移植后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郗海涛;陈琳;黄红云;张峰;刘彦铖;陈娣;王庆苗;江昭;解自行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动脉粥样硬化兔自体血清在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中的作用

    目的:采取球囊损伤加高胆固醇饮食的方式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模型兔自体血清对外周血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方法: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后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8周,培养模型兔外周血源性的树突状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加入PBS液,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加入制模前后两次提取的自体血清培养(10%),ox-LDL组加入ox-LDL(10μg/mL).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14、CD86、MHCⅡ的表达,观察不同浓度的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球囊损伤后高胆固醇饮食8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形成,实验组自体血清共培养后的DCs表面CD86和MHCⅡ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且由CD14+转化为CD14-,空白组及对照组DC表型无明显变化.且实验组DCs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明显高于空白及对照组.ox-LDL组则产生和实验组同样的效应,且更加强烈.结论:通过球囊损伤加高胆固醇饮食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兔体内存在诱导DCs成熟的抗原,DCs成熟与该动物模型AS发生发展可能有相关关系.

    作者:刘毅;雷霄;李志操;傅强;付晓华;缪绯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Kiss-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Kiss-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0月30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鼻咽癌存档蜡块67例及非肿瘤性鼻咽部组织存档蜡块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Kiss-1蛋白在肿瘤细胞和正常鼻咽黏膜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鼻咽癌组和正常鼻咽部组织中Kiss-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9.7%(40/67)和83.3%(25/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ss-1蛋白表达的高低与淋巴结转移(N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Kiss-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肿瘤性鼻咽上皮组织;Kiss-1的表达率降低与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汪庚明;江浩;承泽农;项平;张磊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抑癌基因PTEN和FHI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TEN及FHIT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TEN及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PTEN、FHI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远低于正常胃黏膜(P<0.05);PTEN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FHIT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PTEN和FHIT在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呈差异表达,提示二者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冬霞;王永玲;冯艳玲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介入放射技术下行脑动脉瘤栓塞术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发展较快,较先进的治疗脑内动脉瘤的微创神经外科治疗方法.对麻醉技术和设备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我院介入手术室在介入放射技术下治疗脑动脉瘤手术患者21例.本研究将探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用于该手术麻醉的可行性.

    作者:黄昌林;陈本军;杨靖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血管造影表现及栓塞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经病理或头颅MRI诊断 .的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术前全部行全脑血管DSA造影,并应用电解弹簧圈或Glubran胶进行术前栓塞治疗.15例于栓塞后3 d内行手术切除,1例进行观察.结果:16例病变均位于后颅窝.脑血管造影提示单纯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的3例,由双侧小脑上动脉供血的4例,由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等多条供血的9例.单纯应用电解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3例,单纯应用Glubran胶进行栓塞治疗5例,二者联合应用栓塞者8例.15例病灶显微镜下全切,术中平均出血(350±60)mL.1例因肿瘤体积缩小及瘤体坏死,进行观察随访.结论:血管母细胞瘤主要由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单独或联合供血.应用电解弹簧圈或Glubran胶进行栓塞治疗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提高手术安全性.单纯栓塞治疗有可能成为血管母细胞瘤治疗的一种方式.

    作者:舒航;陈光忠;李昭杰;詹升全;曾少建;林晓风;周东;唐凯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积液1例

    患者男,75岁.3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伴大汗,胸部不适,休息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查体血压140/86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哕音;心律齐,心音低钝,无心包摩擦音;腹平软,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急诊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上抬,T波高尖,Ⅱ、Ⅲ、aVF、R3-R4、V7-V9异常Q波,诊断为急性全间壁+全壁心肌梗死;胸片示心肺无特殊:心脏B超示少量心包积液.心肌酶谱:CK 898 U/L,LDH 288 U/L.ESR 12 mm/1 h.血常规:WBC 8.3×109/L.肌钙蛋白(+).

    作者:杨巍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超声在中孕早期胎儿神经管畸形免费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筛查中孕早期胎儿神经管畸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对中孕早期即14~18孕周胎儿进行神经管畸形的产前超声筛查的相关资料.结果:5 421例中孕早期孕妇经超声筛查检出胎儿神经管畸形10例,并经引产所证实,其中无脑儿4例,露脑畸形2例,脑积水1例,脊柱裂1例,脑膜脑膨出合并足内翻1例,无脑儿合并脐膨出1例,漏诊1例,检出率为91%,漏诊率为9%.结论:超声免费筛查对诊断中孕早期胎儿神经管畸形有重要价值,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伟欣;王琳;曹晓焱;王涛;温伊莉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年跟踪分析

    目的:跟踪我院5年来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儿童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进展情况,为Hp检测成为上消化道症状就诊儿童常规检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4-2008年因上消化道症状在我院诊治进行胃黏膜活检标本快速尿素酶试验与组织学染色、血清Hp抗体检测和粪便却抗原检测的患儿,分别采取抽签法,随机抽取各年度病例80例,对以上4项检测≥2项结果显示阳性者,判定为Hp感染,并对其发病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的Hp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的阳性发生率明显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33.3%上升到2008年的56.1%,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Hp感染引起儿童上消化道症状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Hp检测应成为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患儿童的常规检查之一.

    作者:白植峰;吴晓霞;金国信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肾衰竭模型.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检测血尿素氮、血肌酐、尿渗量、尿NAG、尿N-2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治疗组血肌酐、血尿素氮、尿NAG、尿β2-MG较模型组明显下降,而尿渗透压升高,肾脏病理改变好转.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余堂宏;胡宏;梁伟;刘金洪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hMLH1和hMSH2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sp)检测正常子宫内膜14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27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中的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不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hMLH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4/14)、81%(22/27)和61%(19/3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MLH1的核表达率分别为14%(2/14)、19%(5/27)和19%(6/31);hMSH2的胞质表达率分别为100%(14/14)、78%(21/27)、81%(25/31),不典型增生组和癌组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hMSH2的核表达率分别为43%(6/14)、59%(16/27)、68%(21/31),癌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错配修复蛋白hMLH1和hMSH2的细胞内表达缺失可提示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同时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及表达位置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

    作者:刘渤;卜秀华;时妍妍;王朝晖;吕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