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林;陈本军;杨靖
患者男,36岁,已婚.于2009年3月无诱因突然出现左颌关节脱位,在治疗期间出现膝、肩关节红肿、疼痛,后头皮及上肢起红斑,可见蛎壳状皮疹.在当地治疗无效.
作者:朴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西酞普兰组,疗程6周,并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药物不良反应评定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的第2、4、6周末两组的HAMA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周末时,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78.6%,有效率为90.4%,西酞普兰组分别为73.8%、85.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艾司西酞普兰低于西酞普兰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安全有效.
作者:朱丽玉;钟天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患者复合异丙酚输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ASA I~Ⅱ级早孕需人工流产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各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均为4.5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EC50分别为A组0.8 ng/mL,B组1.3 ng/mL,C组1.8 ng/mL.比较3组患者之间体动反应程度、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后腹痛程度评分.结果:各组在给予伤害性刺激前后血液动力学均在正常范围内.A组患者轻、中度伤害性刺激体动反应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之间比较,B组轻、中度伤害性刺激体动反应高于C组(P<0.05).而3组患者剧烈体动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叉,而术后腹痛程度评分(VAS)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流产术患者复合异丙酚4.5μg/mL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为1.8 ng/mL麻醉效果好,安全性强,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李林;韩光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人主动脉根内径宽度(AOD)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对265例CI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者,由专人使用二维超声于心室长轴切面心室收缩末期测量AOD.检测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结果:CI患者AOD(29.6±2.8)mm高于正常对照者(27.2±2.3)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患者血压、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OD是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95%CI1.15~1.87,P<0.01).结论:AOD与CI有较好的相关性,主动脉硬化是CI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进;刘克英;周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肺原发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5例肺原发滑膜肉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SYT-SSXmRNA进行观察及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肺原发滑膜肉瘤为圆形或结节状肿块,灰白色,质中等或偏软,部分鱼肉状有囊性变及坏死;组织学单相梭形细胞型3例,双相型1例,低分化小细胞型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例均见EMA、VIM及CD99表达,4例CKpan、CK7、CK19、Bcl-2不同程度的表达,而MyoD1、MSA、SMA、HMB45、CD117、CAL、TTF-1均未见表达,其中2例用RT-PCR法行STY-SSX融合基因检测均见STY-SSSX mRNA 表达.结论:肺原发滑膜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应注意和转移 性滑膜肉瘤及其他肿瘤区别,免疫组织化学和STY-SSX 融合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作者:蔡宜玲;袁马驰;陈瑾;许林杰;滕晓东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初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于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初诊为SAP的患者97例,其中68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住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按SAP二级预防原则给予优化药物治疗,连续随访12周,观察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0例(58.8%)患者胸痛症状明显改善继续门诊治疗,17例(25.0%)患者因症状改善不明显收入住院,7例(10.3%)患者因未坚持服药病情反复收入住院,失访4例(5.9%).至随访结束,患者血压降至(125.44±8.61)/(71.61±10.94)mmHg,血清总胆固醇降至(3.39±O.3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4±0.37)mmol/L.所有患者随访中无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发生,无明显出血,无肝酶3倍以上升高及肌病发生.结论:SAP患者优化药物治疗是基础,门诊治疗中加强患者教育,提高依从性,坚持密切随访,实施优化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俊霞;陈绍良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应用丙泊酚麻醉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肝叶切除的手术患者60例,分成对照组和丙泊酚组.对照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阿曲库胺麻醉诱导;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2mg/kg静注,余同对照组.诱导后两组均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间断维持麻醉,丙泊酚组加用丙泊酚4~6 mg/(kg·h)微泵持续静脉输注至关腹,对照组以同样方法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T1)、肝门阻断末(T2)、术后第1天(T3)和术后第3天(T4)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NO、ET-1、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白介素-8(IL-8)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NO、ET-1、IL-6、IL-8和TNF-α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浆NO含量均较杏前明显下降,血浆ET-1、IL-6、IL-8和TNF-α含量均明显增加,但丙泊酚组下降或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纽,且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浆NO、ET-1、IL-6、IL-8和TNF-α含量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血浆NO/ET-1的比例失衡和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产生或加重炎症反应.围手术期应用丙泊酚麻醉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通过调节NO/ET-1比例失衡和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减轻炎症反应而实现.
作者:郑海燕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对经咽鼓管-鼓室微创治疗有关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为临床开展经咽鼓管微创给药治疗中耳与内耳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以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n=12)为对象,共24耳.对咽妓管的长度、鼓室口到圆窗龛的距离、导管在鼓室腔内的走行方向等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将咽鼓管咽口定位于后唇前部,咽鼓管鼓室口定位于鼓室前壁上部鼓环前缘,测得咽鼓管总长度为(39.0±0.42)cm,咽鼓管鼓室口到圆窗龛距离为(0.54±0.05)cm,导管插入后在鼓室内多走向后上方,与水平方向呈(38.5±10.2)°.结论:本研究为经咽鼓管路径实施微创给药技术,治疗某些中耳与内耳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陈曦;孙建军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mRNA、p53蛋白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未经抗Hp治疗且被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胃癌前病变者,检测胃黏膜Hp感染状况,并分别用RT-PCR和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TERT mRNA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在胃癌前病变组中,hTERT mRNA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CSG组(P<0.05).在胃癌前病变组中,Hp阳性亚组hTERTmRNA和p5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Hp阴性亚组的表达率(P<0.05).在CSG组中,Hp感染和hTERTmRNA、p5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关系.在24例Hp阳性的胃癌前病变组中,p53蛋白和hTERT mRNA的表达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O.608(P<O.05).结论:在Hp致胃癌前病变的发生过程中,p53基因的变异和hTERT基因的激活起重要作用,且存在相关关系,这可能是Hp引起胃黏膜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舒徐;吕农华;祝荫;陈江;谢勇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7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患者纳入冠心病(CHD)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7例,对照组32例为冠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者.所有对象造影前采集血标本以检测MP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1)冠心痛组血浆MPO、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1);(2)AMI组与UAP组血MPO、hs-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均高于SAP组(P<0.01);多支血管病变组血MPO水平高于双支和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5).(3)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血清MPO水平与hs-CRP、Gensini积分水平呈显著相关(r=0.681、0.643,P<0.01).结论:血清MPO水平能反映冠脉炎症活动性状况,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作者:吴士礼;刘进军;邵杉;黄宇理;张恒;王洪巨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患者男,31岁.发现左足跟渐进增大肿块2年.自诉初中时曾有左足扭伤史,2年前发现左足跟有一花生米粒大小包块,无不适症状,行走自如,2年来肿块渐进增大现约2 cm×3 cm,为明确诊治于2009年4月6 13入院,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血碱性磷酸酶81 IU/L(正常).
作者:李权;陈明国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住院的11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回顾性地分析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越早使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之一,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越有可能改变患者顸后.在挽救生命的紧急关头,不必拘泥于哪一种核苷(酸)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其均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作者:曹海燕;蔡胜蓝;张妍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糖尿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其患病率增长迅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已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尽管预防糖尿病已经有多项大型研究[1-3],但糖调节异常阶段β细胞已有50%~80%受损.如何更早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β细胞功能,达到彻底防止糖尿病发生的目的.我们选择糖耐量正常但具有空腹高胰岛素血症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研究增加运动量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情况,以指导这部分高危人群在更早期阶段预防糖尿病发生.
作者:于雪梅;冯萍;金慧英;黄一鑫;赵桃月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评价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采用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结果:治疗组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vs 32%).结论: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有益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
作者:朱建刚;张继松;王黎恩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止咳穴位贴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间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住院部收治的60例儿童支原体感染患儿,年龄7个月~1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西医治疗均采用阿奇霉素针剂静滴,用量10mg/(kg·d),连用3~5d.治疗组将止咳穴位贴固定敷贴于足底涌泉穴上,儿童贴6~8 h,1次/d,疗程1周;对照组只采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住院时间、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肺部哆音消失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止咳穴位贴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有效.
作者:吕英豪;葛金玲;朱朝海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方案.方法:60例择期全麻的婴幼儿按入室顺序分为对照组(C组)和芬太尼1、2μg/kg组(F1、F2组),每组20例,分别在术毕前10 min静注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芬太尼.观察各组的手术、拔管及出室时间.在术毕前10 min(T1)、术毕停药(T2)、拔管(T3)、拔管后10 min(T4)、回病房(T5)、回病房后10 min(T6)记录各组在各个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躁动评分(RS)、镇静评分(RSS).结果:F2 组拔管和出室时间较C组和F1组延长(P<0.05).T3~T6时,C组RS评分高于F1和F2组(P<0.05),T3~T4时,F1组高于F2组(P<0.05).T3~T6时,C组RSS评分低于F1和F2组(P<0.05),T4~T6时,F1组低于F2组(P<0.05).与T1时比,C组HR在T3~T6时增快(P<0.05),F1组在T6时增快(P<0.05).与T1时比,C组MAP在T3~T6升高(P<0.05).F:组SpO2在T3~T4时下降(P<0.05).结论:芬太尼1μg/kg术毕前10 min静注能预防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并且安全、平稳.
作者:唐磊;张道珍;马星钢;姚翠翠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葛根异黄酮(TIP)联合VitD对去势大鼠骨质量的影响,探讨其联合作用的类型及机制,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月龄SD雌性大鼠81只,其中72只随机等分为8组:对照组、低剂量TIP组、中剂量TIP组、高剂量TIP组、VitD 组、低剂量联合组、中剂量联合组、高剂量联合组,余下9只为假手术组;去势大鼠动物模型建立后行TIP及VitD灌胃3个月;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测量股骨长度和重量,检测股骨骨密度(BMD)和骨钙含量,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中、高剂量TIP组、VitD组和低、中、高剂量联合组大鼠体重比对照组下降(P<0.05);中、高剂量TIP组、VitD 组和低、中、高剂量联合组股骨重量、骨钙含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中、高剂量联合组大鼠股骨长度较对照组增加(P<0.05),且TIP联合VitD对骨长、骨钙含量有协同作用;中、高剂量TIP组和低、中、高剂量联合组中心和远心端BMD均较对照组增加,且呈剂量-效应关系(P<0.05),TIP和VitD对股骨远心端BMD有协同作用.结论:适宜剂量TIP联合VitD防治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有协同效应.
作者:周艳;扶晓明;贺栋梁;袁萍;李东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炎症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炎症性疾病尤其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疗效和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是新近发现可用于诊断炎症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物,也是感染性疾病一个新的预警指标.
作者:王剑平;王玉环;吕杰强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研究Maspin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V 二步法)分别对大肠癌原发灶、腺瘤、正常大肠黏膜、淋巴结转移灶、肝转移灶进行Maspin的检测,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aspin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依次下调;Maspin在伴有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低于不伴有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P<0.05);Maspin在各种不同大体病理类型中的表达不同,随着恶性程度的提高而下调(P<0.05).Maspin(+)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maspin(-)组.结论:Maspin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表达下调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Maspin 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有无肝转移的预测指标,为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判断大肠癌的预后.
作者:陈洪生;王锡山;邹德龄;林树森;尤琦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指在白天出现不可控制的发作性短暂性睡眠,常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该病早由Gelineau于1880年首次报道,其患病率约为0.002%~0.16%[1],无明显性别差异.该病从儿童早期到老年期均可发病,以15~25岁为发病高峰,可长期困扰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生活的各方面,严重者可酿成意外危及生命.
作者:潘集阳 刊期: 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