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张俊霞;陈绍良

关键词:心绞痛, 稳定型, 优化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初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于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初诊为SAP的患者97例,其中68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住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按SAP二级预防原则给予优化药物治疗,连续随访12周,观察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0例(58.8%)患者胸痛症状明显改善继续门诊治疗,17例(25.0%)患者因症状改善不明显收入住院,7例(10.3%)患者因未坚持服药病情反复收入住院,失访4例(5.9%).至随访结束,患者血压降至(125.44±8.61)/(71.61±10.94)mmHg,血清总胆固醇降至(3.39±O.3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4±0.37)mmol/L.所有患者随访中无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发生,无明显出血,无肝酶3倍以上升高及肌病发生.结论:SAP患者优化药物治疗是基础,门诊治疗中加强患者教育,提高依从性,坚持密切随访,实施优化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止咳穴位贴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止咳穴位贴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间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住院部收治的60例儿童支原体感染患儿,年龄7个月~1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西医治疗均采用阿奇霉素针剂静滴,用量10mg/(kg·d),连用3~5d.治疗组将止咳穴位贴固定敷贴于足底涌泉穴上,儿童贴6~8 h,1次/d,疗程1周;对照组只采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住院时间、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肺部哆音消失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止咳穴位贴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有效.

    作者:吕英豪;葛金玲;朱朝海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血浆髓过氧化物酶与冠状动脉斑块炎症反应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7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患者纳入冠心病(CHD)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7例,对照组32例为冠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者.所有对象造影前采集血标本以检测MP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1)冠心痛组血浆MPO、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1);(2)AMI组与UAP组血MPO、hs-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均高于SAP组(P<0.01);多支血管病变组血MPO水平高于双支和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5).(3)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血清MPO水平与hs-CRP、Gensini积分水平呈显著相关(r=0.681、0.643,P<0.01).结论:血清MPO水平能反映冠脉炎症活动性状况,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作者:吴士礼;刘进军;邵杉;黄宇理;张恒;王洪巨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体外循环下左心室壁瘤切除并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左心室壁瘤切除并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施行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全麻下成功施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重建术,同期行冠脉搭桥术(2-4条),其中4例同时行瓣膜成形术.平均麻醉时间(8.0±1.2)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3.2±O.9)h,4例需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辅助循环.手术期间水电解质、酸碱基本维持正常范围,无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麻醉医师应充分认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充分术前准备,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在有效监测下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或)IABP,及时调控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柳垂亮;李向宇;李玉娟;季刚;钟敏;廖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丙泊酚麻醉对围手术期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应用丙泊酚麻醉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肝叶切除的手术患者60例,分成对照组和丙泊酚组.对照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阿曲库胺麻醉诱导;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2mg/kg静注,余同对照组.诱导后两组均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间断维持麻醉,丙泊酚组加用丙泊酚4~6 mg/(kg·h)微泵持续静脉输注至关腹,对照组以同样方法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T1)、肝门阻断末(T2)、术后第1天(T3)和术后第3天(T4)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NO、ET-1、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白介素-8(IL-8)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NO、ET-1、IL-6、IL-8和TNF-α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浆NO含量均较杏前明显下降,血浆ET-1、IL-6、IL-8和TNF-α含量均明显增加,但丙泊酚组下降或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纽,且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浆NO、ET-1、IL-6、IL-8和TNF-α含量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血浆NO/ET-1的比例失衡和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产生或加重炎症反应.围手术期应用丙泊酚麻醉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通过调节NO/ET-1比例失衡和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减轻炎症反应而实现.

    作者:郑海燕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主动脉根内径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人主动脉根内径宽度(AOD)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对265例CI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者,由专人使用二维超声于心室长轴切面心室收缩末期测量AOD.检测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结果:CI患者AOD(29.6±2.8)mm高于正常对照者(27.2±2.3)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患者血压、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OD是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95%CI1.15~1.87,P<0.01).结论:AOD与CI有较好的相关性,主动脉硬化是CI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进;刘克英;周林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指导治疗临床效果的研究

    目的:评价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采用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结果:治疗组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vs 32%).结论:乳酸清除率目标指导治疗有益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

    作者:朱建刚;张继松;王黎恩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多发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血栓形成1例

    患者男,61岁,因右上肢出现麻木伴肿胀1周于2009年2月3日入院,活动不受限.右上肢皮肤颜色略青紫,皮温正常,右上臂及前臂周径大于对侧对应部位30 mm.血管超声显示:右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上臂贵要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乔延国;李冬梅;叶超;司一民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外伤致急性心脏破裂12例

    心脏破裂后心包填塞可影响血液返回心脏,限制心脏跳动,引起急性循环衰竭,进而导致心跳骤停,尤其是胸部外伤致急性心脏破裂,如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并救治,病死率极高.2001-2008年来我院共收治胸部外伤527例,其中急性心脏破裂12例,发生率2.28%,现将其临床救治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徐志伟;黄苏;胡传贤;富智;吴发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TLR4配体LPS刺激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者单核细胞,应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单核细胞TLR4 mRNA、A20 mRNA的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TNF-α、IL-10 浓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TLR4 mRNA、A20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受LPS刺激后A20 mRNA 无明显上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LPS刺激后与对照组单核细胞LPS刺激后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产生更多,白介素-10(IL-10)产生较少.结论:单核细胞TLR4信号通路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炎症反应.TLR4表达上调、A20上调不足与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陈海英;曲鹏;丁彦春;宋慧君;牛楠;徐丹;李蕾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应用局部推进皮下侧方单蒂瓣修复颌面软组织缺损32例

    1887 年 Gersung以颌下区皮下组织为蒂, 翻转颈部皮瓣修复颊癌切除后口腔黏膜缺损, 为皮下蒂瓣的应用奠定了基础[1].1960 年Kubacek发表了应用任意型皮下蒂瓣修复头颈部缺损的报道[2].我们采用局部推进皮下侧方单蒂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广军;段晓燕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胸腔镜下T3~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足多汗症的优势分析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T3~4与T3两种不同水平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对手、足出汗的缓解情况和发生代偿性多汗的异同,分析前者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对我科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开展的胸腔镜下胸上段交感神经干切断术160例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接不同手术方式分为T3-4组(行T3~4水平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共93例)和T3组(行T3水平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共67例).分别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比较两组之间手掌、足底出汗的疗效以及代偿性多汗的异同.结果:两组手多汗有效率均为100%,无复发病例;足底多汗有效率分别为89.4%、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7,P<0.05);轻-中度代偿性多汗发生率分别为16.1%和15.4%,差异无统计学意g(χ2=0.222,P>0.05),无重度代偿性多汗.结论:T3~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能有效治疗手出汗的同时,明显提高足底多汗的缓解率,并不增加代偿性多汗的发生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廖洪映;韦正超;翁毅敏;李昀;蔡松旺;张建;余超;陈惠国;王翠苹;谷力加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肾动脉血流变化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肾脏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重点探讨肾动脉阻力指数(RI)在肝移植术后对肾功能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分别于术后1、7、30d、6个月观察肾脏大小,回声,以及肾叶间动脉的血流参数,同时测定血清肌酐(Cr),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肾叶间动脉RI与术前相比均升高(P<0.05),至术后6个月可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肝移植术后8例发生急性肾衰,其中A组(术前Cr<133 μmol/L)3例(25%),B组(术前Cr≥133μmol/L)5例(71%),且B组与A组比较肾动脉RI及血清Cr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肾动脉RI的增高以及术前Cr水平升高可提示存在肾功能不全,并能观察其疗效及判断其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邱少东;许寅宏;曾碧丹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EZH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rimary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 50 例、肝硬化30例、正常肝组织10例中EZH2、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4.00%(12/50)、66.67%(20/30)、10.00%(1/1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P<0.05),且VEGF蛋白在肝硬化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HCC的表达()(2=11.22,P<0.05);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8.00%(44/50)、46.67%(14/30)、30.00%(3/1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3,P<0.05),且EZH2蛋白在HCC 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χ2=16.07,χ2=14.07,P<0.05).结论:EZH2、VEGF在HCC中的表达关系不密切(P>0.05);但EZH2和VEGF异常表达与HCC的发展密切相关,在HCC的发展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康凯夫;张鑫;陈小伍;石祥呈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经咽鼓管-鼓室微创给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目的:对经咽鼓管-鼓室微创治疗有关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为临床开展经咽鼓管微创给药治疗中耳与内耳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以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n=12)为对象,共24耳.对咽妓管的长度、鼓室口到圆窗龛的距离、导管在鼓室腔内的走行方向等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将咽鼓管咽口定位于后唇前部,咽鼓管鼓室口定位于鼓室前壁上部鼓环前缘,测得咽鼓管总长度为(39.0±0.42)cm,咽鼓管鼓室口到圆窗龛距离为(0.54±0.05)cm,导管插入后在鼓室内多走向后上方,与水平方向呈(38.5±10.2)°.结论:本研究为经咽鼓管路径实施微创给药技术,治疗某些中耳与内耳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陈曦;孙建军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处理

    小管径及非切割脊髓穿刺针在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应用,使穿刺引起的头痛发生率降低到1%~2%,此外,蛛网膜下腔阻滞有用药量少、起效快、作用范围广、阻滞完全的特点,使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不断增加.但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存在一些副作用,其中低血压是常见的,发生率达15%~46.8%[1].

    作者:刘慧慧;彭雪梅;李雅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布托啡诺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

    目的:比较单用布托啡诺、舒芬太尼及布托啡诺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90例ASA I~Ⅱ级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凭静脉麻醉,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舒芬太尼组(S组)、布托啡诺复合舒芬太尼组(BS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前30 min接受镇痛负荷量,B组布托啡诺1 mg,S组舒芬太尼10μg,BS组布托啡诺0.5 mg和舒芬太尼5μg,所有患者清醒后连接PCIA泵,药物配方为B组布托啡诺0.125 mg/kg+氟哌利多0.6 mg/k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S组舒芬太尼2.5μg/kg+氟哌利多0.6 mg/k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BS组布托啡诺0.062 5 mg/kg+舒芬太尼1.25 μg/kg+氟哌利多0.6 mg/k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观察3组患者术后48 h内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患者总体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配方均能为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镇静,达到较高的满意度,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相比而言,BS组患者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显著优于B组和S组(P<0.05),患者的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B组和S组(P<0.05),而且不良反应更少.结论:布托啡诺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PCIA,不仅可以起到相互协同作用,减少各自用量,减少副作用,更能为老年患者提供极为满意的术后镇痛镇静效果,提高患者的总体满意度.

    作者:龙丰云;陆康生;陈弘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左足踝部腱鞘巨细胞瘤1例

    患者男,31岁.发现左足跟渐进增大肿块2年.自诉初中时曾有左足扭伤史,2年前发现左足跟有一花生米粒大小包块,无不适症状,行走自如,2年来肿块渐进增大现约2 cm×3 cm,为明确诊治于2009年4月6 13入院,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血碱性磷酸酶81 IU/L(正常).

    作者:李权;陈明国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及耐药性的动态分析

    目的:动态分析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离及其时常用抗生素的耐药谱,为临床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我院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分离情况,并用低抑菌浓度(MIC)法测定菌株对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4年间细菌感染情况,大肠埃希菌占尿路感染所有病原菌的首位(38.5%),临床分离趋势变化不大(P>0.05);783例该类患者中住院患者为85.4%,且老年女性患者占40.6%,人群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年间耐药性变化,大肠埃希菌仅对两种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有显著变化(P<0.01),其中对头孢他啶耐药率有上升趋势,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在余下常用19种耐药率变化不大的抗菌药物中(P>0.05),亚胺培南对该菌的抗菌活性强,其耐药率为0%,该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阿米卡星耐药率稳定在10%以下,对呋喃妥因耐药率<2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氨曲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在20%~60%.但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的耐药率>60%.4年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阳性率为49.4%,变化趋势不大(P>0.05);产ESBLs菌株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并对临床经验治疗的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高耐药,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张莉滟;陈林;何启勇;王媚;陈柳勤;黄爱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42例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症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83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U组,42例)和对照组(C组,41例).用药前(O h)、用药后24、48、120 h分别对其进行APACHEⅡ评分及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的浓度及NF-kB活性检测.结果:治疗前C组及U组APACHEⅡ评分差异无显著性;TNF-α、IL-6、IL-8的血清浓度及NF-KB活性均显著升高,IL-10的血清浓度显著降低.治疗后,U组APACHEⅡ评分较C组显著降低;两组TNF-α、IL-6、IL-8的血清浓度及NF-KB活性均逐渐下降,IL-10的血清浓度逐渐升高:而在U组,治疗后的变化更为明显,尤其在48 h与120 h 两个时间点,U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改善其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kB活性及促炎因子TNF-α、IL-6、IL-8,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有关.

    作者:温妙云;孙诚;曾红科;江稳强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第三型腹膜炎的诊治进展

    急性腹膜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指腹膜受到物理性、化学性或细菌性刺激时发生的急性炎症.临床上将其分为原发性腹膜炎(primary peritonitis,又称自发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及第三型腹膜炎(tertiary peritonitis,TP).本文就近几年对TP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夏冬;陈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