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Kiss-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

汪庚明;江浩;承泽农;项平;张磊

关键词:鼻咽肿瘤, Kiss-1, 基因, 肿瘤转移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Kiss-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0月30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鼻咽癌存档蜡块67例及非肿瘤性鼻咽部组织存档蜡块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Kiss-1蛋白在肿瘤细胞和正常鼻咽黏膜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鼻咽癌组和正常鼻咽部组织中Kiss-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9.7%(40/67)和83.3%(25/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ss-1蛋白表达的高低与淋巴结转移(N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Kiss-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肿瘤性鼻咽上皮组织;Kiss-1的表达率降低与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下左心室壁瘤切除并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左心室壁瘤切除并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施行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全麻下成功施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重建术,同期行冠脉搭桥术(2-4条),其中4例同时行瓣膜成形术.平均麻醉时间(8.0±1.2)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3.2±O.9)h,4例需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辅助循环.手术期间水电解质、酸碱基本维持正常范围,无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麻醉医师应充分认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充分术前准备,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在有效监测下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或)IABP,及时调控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柳垂亮;李向宇;李玉娟;季刚;钟敏;廖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某医科大学学生甲型H1N1流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学生关于甲型H1N1流感(甲流)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甲流知识的知晓程度较低,平均得分7.64分(总分12分);医学专业学生甲流知晓率高于非医学专业,女生高于男生;学生获取甲流知识主要途径是网络,占84.2%,其次是电视广播,占49.1%,课堂获知的仅占15.2%.结论:医学生对甲流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学校应加强以课堂为主渠道,通过上好健康教育课或者知识讲座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李美青;叶菊风;张琼花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6-2008年收治的23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7.9 4-14.5)岁,病程1~30 d.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及浅静脉曲张等.均经彩超、CT静脉造影及静脉造影确诊;21例单纯予抗凝、溶栓、祛聚等治疗;2例介入下行置管溶栓术,其中1例同时行球囊扩张成形术.23例患者中,5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结论: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急,进展迅速,血栓蔓延、脱落常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关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愈后合理的抗凝治疗,对于防止血栓复发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建华;徐健;马文锋;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硫酸镁联合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冠脉搭桥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比较行冠脉搭桥术的老年患者,小剂量硫酸镁联合芬太尼与单纯莽太尼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老年患者患者90例,均分为3组,每组30例,以一次性静脉镇痛泵(2mL/h)分别行静脉术后镇痛,F组单纯芬太尼镇痛,0.2μg/(kg·h)芬太尼+5 mg氟哌利多,MF1组硫酸镁联合芬太尼镇痛,0.2 μg/(kg·h)芬太尼+0.5 mg/(kg·h)硫酸镁+5 mg 氟哌利多,MF2组硫酸镁联合芬太尼镇痛,0.2 μg/(kg.h)芬太尼+1 m/(kg.h)硫酸镁+5 mg氟哌利多,各组镇痛泵中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各组患者镇痛48h内的静息镇痛评分(VAS方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尿潴留的发生情况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静息镇痛评分在12 h内MF1组和MF2组明显低于F组(P<0.05).而在12 h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MF1组和MF2组显著低于F组(P<0.01).MF1组和MF2组之间在静息镇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小剂量硫酸镁用于术后静脉镇痛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的剂量,使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

    作者:段晓霞;张官鹏;欧册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25例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特点,探讨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佳治疗方法.方法:对1993-2008年问25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5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中,妇产科21例(84%),普外科4例(16%).25例患者中,23例手术获成功,2例发生尿瘘需行引流术.21例随访6个月~10年,静脉尿路造影和B超检查,输尿管通畅无狭窄,无肾积水.结论: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部位、时间和类型决定治疗方案,如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均应争取尽早手术修复.

    作者:向军;朱钦龙;邱钢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环氧化酶-2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又称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是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限速酶,可将花生四烯酸代谢成各种前列腺素产物,从而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发现哺乳动物COX至少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COX-1是一种组成式表达酶,在大多数组织中均有表达,参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保护胃黏膜、调整肾脏血流和控制血小板聚集等.COX-2是诱导型酶,COX-2除参与炎性反应外,还参与多种肿瘤细胞增生、抗凋亡和促进血管生成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OX-2参与了多数恶性肿瘤,尤其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张彬;周业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积液1例

    患者男,75岁.3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伴大汗,胸部不适,休息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查体血压140/86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哕音;心律齐,心音低钝,无心包摩擦音;腹平软,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急诊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上抬,T波高尖,Ⅱ、Ⅲ、aVF、R3-R4、V7-V9异常Q波,诊断为急性全间壁+全壁心肌梗死;胸片示心肺无特殊:心脏B超示少量心包积液.心肌酶谱:CK 898 U/L,LDH 288 U/L.ESR 12 mm/1 h.血常规:WBC 8.3×109/L.肌钙蛋白(+).

    作者:杨巍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介入放射技术下行脑动脉瘤栓塞术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发展较快,较先进的治疗脑内动脉瘤的微创神经外科治疗方法.对麻醉技术和设备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我院介入手术室在介入放射技术下治疗脑动脉瘤手术患者21例.本研究将探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用于该手术麻醉的可行性.

    作者:黄昌林;陈本军;杨靖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的研究进展

    炎症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炎症性疾病尤其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疗效和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是新近发现可用于诊断炎症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物,也是感染性疾病一个新的预警指标.

    作者:王剑平;王玉环;吕杰强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术中护理

    目的:总结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术中的病情观察和护理配合.方法:密切观察58例行逆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神志、面部表情、心电改变及动脉压力曲线变化,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主诉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结果:58例中有50例通过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室早、室颤和血压下降伴胸痛、出冷汗,迅速作出相应紧急处理,保证了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密切注视患者神志及面部表情、心电和血压的变化是逆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中的观察重点.

    作者:吉桂珍;黄小梅;谭衡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左足踝部腱鞘巨细胞瘤1例

    患者男,31岁.发现左足跟渐进增大肿块2年.自诉初中时曾有左足扭伤史,2年前发现左足跟有一花生米粒大小包块,无不适症状,行走自如,2年来肿块渐进增大现约2 cm×3 cm,为明确诊治于2009年4月6 13入院,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血碱性磷酸酶81 IU/L(正常).

    作者:李权;陈明国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免疫组化联合抗体在胸腹膜转移性腺癌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胸腹膜穿刺活检中转移性腺癌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鉴别.方法:选取胸腹膜转移性腺癌140例及上皮型恶性间皮瘤56例,采用常规HE染色观察两者形态学特点,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K5/6、CK8/18、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Vim)、间皮细胞(MC)和神经特异性钙结合蛋白(Cal)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胸腹膜转移性腺癌组织中CK5/6、Vim、MC和Cal蛋白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组织(2.9%vs 100%,4.3%vs 80%,5%vs 93%,3.6%vs 95.3%,P<0.05);而CK8/18、CEA的阳性表达率则明显高于后者(100%vs 7.1%,87.9%vs 3.5%,P<0.05).结论:CK5/6、CK8/18、CEA、Vim、MC和Cal是目前非常有效的抗体组合,基本上能够解决转移性腺癌和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问题,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邢荣格;郭效忠;张欣;高远;周玮玮;王秀荣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关节型银屑病合并梅毒、尖锐湿疣1例

    患者男,36岁,已婚.于2009年3月无诱因突然出现左颌关节脱位,在治疗期间出现膝、肩关节红肿、疼痛,后头皮及上肢起红斑,可见蛎壳状皮疹.在当地治疗无效.

    作者:朴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超声在中孕早期胎儿神经管畸形免费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筛查中孕早期胎儿神经管畸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对中孕早期即14~18孕周胎儿进行神经管畸形的产前超声筛查的相关资料.结果:5 421例中孕早期孕妇经超声筛查检出胎儿神经管畸形10例,并经引产所证实,其中无脑儿4例,露脑畸形2例,脑积水1例,脊柱裂1例,脑膜脑膨出合并足内翻1例,无脑儿合并脐膨出1例,漏诊1例,检出率为91%,漏诊率为9%.结论:超声免费筛查对诊断中孕早期胎儿神经管畸形有重要价值,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伟欣;王琳;曹晓焱;王涛;温伊莉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血管造影表现及栓塞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经病理或头颅MRI诊断 .的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术前全部行全脑血管DSA造影,并应用电解弹簧圈或Glubran胶进行术前栓塞治疗.15例于栓塞后3 d内行手术切除,1例进行观察.结果:16例病变均位于后颅窝.脑血管造影提示单纯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的3例,由双侧小脑上动脉供血的4例,由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等多条供血的9例.单纯应用电解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3例,单纯应用Glubran胶进行栓塞治疗5例,二者联合应用栓塞者8例.15例病灶显微镜下全切,术中平均出血(350±60)mL.1例因肿瘤体积缩小及瘤体坏死,进行观察随访.结论:血管母细胞瘤主要由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单独或联合供血.应用电解弹簧圈或Glubran胶进行栓塞治疗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提高手术安全性.单纯栓塞治疗有可能成为血管母细胞瘤治疗的一种方式.

    作者:舒航;陈光忠;李昭杰;詹升全;曾少建;林晓风;周东;唐凯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食管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D)的关系,探讨COX-2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5例食管癌中COX-2的表达,同时标记CD34和D2-40,分别检测食管癌组织中MVD和MLD.结果:105例食管癌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96.19%(101/105),高表达率为74.3%(78/105),COX-2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肿瘤类型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全组患者的平均MVD和MLD值分别为52.41±22.557、94.44±37.638.COX-2高表达组的MVD和MLD值(59.03±21.816、99.36±38.818)明显高于COX-2低表达及阴性组(33.30±10.730、80.22±30.356)(P<O.01,P<0.05).结论:COX-2在食管癌惠者的广泛表达对肿瘤微血管及微淋巴管形成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COX-2的表达对了解肿瘤微血管及微淋巴管形成的机制有一定的作用,可能为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李震;杨伟;容杰量;肖可;饶旭光;马立民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经咽鼓管-鼓室微创给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目的:对经咽鼓管-鼓室微创治疗有关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为临床开展经咽鼓管微创给药治疗中耳与内耳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以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n=12)为对象,共24耳.对咽妓管的长度、鼓室口到圆窗龛的距离、导管在鼓室腔内的走行方向等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将咽鼓管咽口定位于后唇前部,咽鼓管鼓室口定位于鼓室前壁上部鼓环前缘,测得咽鼓管总长度为(39.0±0.42)cm,咽鼓管鼓室口到圆窗龛距离为(0.54±0.05)cm,导管插入后在鼓室内多走向后上方,与水平方向呈(38.5±10.2)°.结论:本研究为经咽鼓管路径实施微创给药技术,治疗某些中耳与内耳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陈曦;孙建军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患者复合异丙酚输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ASA I~Ⅱ级早孕需人工流产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各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均为4.5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EC50分别为A组0.8 ng/mL,B组1.3 ng/mL,C组1.8 ng/mL.比较3组患者之间体动反应程度、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后腹痛程度评分.结果:各组在给予伤害性刺激前后血液动力学均在正常范围内.A组患者轻、中度伤害性刺激体动反应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之间比较,B组轻、中度伤害性刺激体动反应高于C组(P<0.05).而3组患者剧烈体动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叉,而术后腹痛程度评分(VAS)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流产术患者复合异丙酚4.5μg/mL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为1.8 ng/mL麻醉效果好,安全性强,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李林;韩光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多发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血栓形成1例

    患者男,61岁,因右上肢出现麻木伴肿胀1周于2009年2月3日入院,活动不受限.右上肢皮肤颜色略青紫,皮温正常,右上臂及前臂周径大于对侧对应部位30 mm.血管超声显示:右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上臂贵要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乔延国;李冬梅;叶超;司一民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双向腔肺分流术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双向腔肺分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59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体外循环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其中,非体外循环组26例,体外循环组33例,对围术期相关疗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无一例死亡.非体外循环组患者与体外循环组患者相比,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明显缩短(P<0.05),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用量明显减少(P<0.05),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ICU逗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问及出院时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其明显缩短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且术后胸腔引流量及血液制品用量均较使用体外循环组患者明显减少,同时明显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龚启华;杨一峰;赵天力;陈金兰;吴忠仕;杨进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