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丽;侯丽辉;丛晶;吴效科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m linked kinase.ILK)的表达,及其与缺氧诱导因1α(hypoxia induciable factor,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cndothc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hRPE培养,COCL2150 μmol/L)建立化学缺氧细胞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氧0、6、12、24、48、72 h hRPE细胞ILK、HIF-1α、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以上缺氧时间细胞ILK、HIF-1α、VEGF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ILK表达于正常培养的hRPE中.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其表达增加,且与HIF-1α、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ILK可能作为低氧反应性因子与HIF-1α、VEGF共同参与hRPE的低氧病理过程.
作者:张奕霞;刘克宇;曾水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封闭剂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食管癌患者62例.分为用胶组(27例)和未用胶组(35例),用胶组行常规食管癌根治术同时在手术创面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通过观察术后第12、24及48小时的胸腔闭式引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来确定纤维蛋白封闭剂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结果:用胶组术后第12、24及48小时的胸腔闭式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均少于未用胶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提早拔除胸腔闲式引流管,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作者:庄聪文;翁向群;程先进;杨胜生;刘道明;曾志勇;张哲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血液报废的原因.以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周口市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4年间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并对造成报废的原因加以分析.结果:血液总报废率为3.49%,其中血液检测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占89.67%.原因从高至低依次为ALT升高45.71%、梅毒阳性19.40%、HbsAg阳性14.24%、抗-HCV阳性13.75%、抗-HIV阳性8.21%等;管理不规范导致采血不能使用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占10.32%.其原因从高至低依次为是过期血袋密封不严、破损、标签缺失、血样不清等.结论:肝功能异常、梅毒感染、乙肝病毒携带者、HIV感染及管理不规范是我院输血科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对献血者进行血液传染指标筛查.根据临床用血需要采集和储备血液,加强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等可有效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作者:卢晓卉;齐玉萍;王海潮;张高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疾病治疗新方法.在临床各种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原理为光敏剂与病变细胞和组织选择性结合后.在特定波长、特定功率光源的照射下产生细胞毒性作用.从而起到杀灭病变细胞和组织的作用.
作者:卢晓殉;郭坤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茎硬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阴茎硬结症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中西医结合组应用软坚散结、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局部注射康宁克通A治疗,对照组局部注射康宁克通A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茎硬结症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峰涛;邓汪东;王奕龙;何学军;洪汉业;蔡聪;余绍逸;何上进;黄建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与高血压痛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62例高血压病患者测定血浆BNP浓度,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结果: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组BNP浓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升高.62例中,左室肥厚35例,非左室肥厚27例,两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E/A比值及BNP浓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NP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86,P<0.01),与E/A比值呈负相关(r=-0.56,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随血压的升高而升高,并能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心舒张功能状况.
作者:黄璟;陆东风;熊龙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ICU收治的均为危重患者,我院ICU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但因为各种原凶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的患者仍占一定的比例.ICU患者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的原因有患者因素与非患者因素.非患者因素中经济原因占主导地位,现将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沈晓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分析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优缺点.方法:对采用此入路治疗的15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经侧裂入路的显微外科处理对额颞叶损伤小.结论:此入路选择应根据出血量、出血时间、术中侧裂分级而灵活选择.
作者:江永;陈节;赵霆;崔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离退休老干部骨质疏松症者不良生活方式、骨密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2005年4月县城朝晖社区和水南社区在我院体检中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离退休老干部60例(每社区各30例),按社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定时随访,并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及用药方面进行干预,对照组仅在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时面对面进行一次健康教育.1年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及评价.结果:观察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骨密度及预防骨质疏松症骨折方面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社区干预对改善骨质疏松症老干部的骨密度值,减少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减轻经济负担,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素珍;陈丽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真空袋联合体架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抽取实施放疗的体部肿瘤患者70例,50例体部肿瘤患者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20例采用真空袋联合U型体架固定体位.采用魔十字技术CT定位.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肿瘤中心相对于魔十字的三维坐标及零位源皮距进行治疗摆住.于放射治疗疗程中段观测零位源皮距,并与首次放疗时的零位源皮距进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对放疗位置精确度的影响.结果:50例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 mm的有21例,20例采用真空袋联合U型体架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 mm的有3例.两种固定方法对零位源皮距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部肿瘤患者采用真空袋联合U型体架固定体位技术优于单纯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精确度更高.
作者:黄焱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手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649例腮腺良性肿瘤个性化手术治疗与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9例个性化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7年未见肿瘤复发,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个性化手术治疗,能在保证手术彻底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作者:陈广盛;钟文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经高频彩超确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几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以仙方活命饮+西医治疗,对照组以西医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高频彩超肠系膜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形态、回声及血流变化.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 d随访,两组肿大淋巴结缩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 d随访,两组肿大淋巴结缩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较好.
作者:梁燕;梁国新;温爱平;魏青;张遇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钛合金铸造基托义齿在修复中的效果.方法:用钛合金及钴铬合金铸造基托修复上颌肯氏Ⅰ类或Ⅱ类缺失患者各32例.检测患者戴义齿前、戴义齿1个月、戴义齿3个月承托区黏膜面可培养菌总量的变化及义齿承托区黏膜的炎症情况.结果:钴铬合金基托承托区口腔黏膜可培养细菌总量戴牙3个月与1个月、与备牙前相比显著增高(P<0.001);钛合金基托承托区口腔黏膜可培养细菌总量在各时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和钛合金基托相比,钴铬合金基托对应承托区黏膜可培养细菌总量在戴牙3个月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钴铬合金基托承托区黏膜义齿性口炎发生率在戴牙3个月比戴牙1个月、备牙前显著增高(P<0.05);钛合金基托承托区黏膜义齿性口炎发生率在各时期都无显著差异(P>0.05);与钛合金基托相比,钴铬合金基托承托区黏膜义齿性口炎发生率高,特别在戴牙3个月时增高明显(P<0.05).结论:戴用义齿后,与纯钛基托相比.钴铬合金更易促使口腔承托区黏膜细菌的积累;义齿性口炎的发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与纯钛基托相比.钴铬合金基托更易发生义齿性口炎.
作者:林江红;王莹;林晓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经腹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鉴别宫外孕与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宫外孕的诊断确诊率.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比分析宫外孕与畸胎瘤的图像特征、血流特征及测量相应子宫内膜厚度间接征象.结果:宫外孕组子宫内膜增厚为(15±3)mm,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为0.32±0.09.畸胎瘤组子宫内膜增厚为(7±2)mm,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教为0.60±O.08,两组血流阻力指数与子宫内膜厚度差异具显著性(P<0.01).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是鉴别诊断包块型宫外孕及畸胎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甄子怡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79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检测其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测定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C-反应蛋白(CRP),进行眼底、肌电图、超声等检查,并对其进行分析,观察各项指标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并探讨防治措施.结果:血压、血脂、FPG、HbAlc、CRP均为尿微量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对减缓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邢冬杰;宿世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是否存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I(PAl-I)功能紊乱.以及这两个指标与血脂、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住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临床类型分为SAP组、UAP组、AMI组、OMI组,并设健康对照组.检测t-PA、PAI-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结果:(1)健康对照组t-PA高于各型冠心病组(P<0.05),AMI组t-PA低于其余各型冠心病组(P<0.05);健康对照组PAI-I低于各型冠心病组(P<0.05),AMI组PAI-I高于其余各型冠心病(P<0.05).(2)t-PA与IAI呈正相关,与TC、TG、LDL呈负相关;PAI-I则与IAI呈负相关,与TC、TG、LDL呈正相关.(3)各病例组t-PA于治疗后有所升高,PAI-I于治疗后有所下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纤溶功能紊乱,且以急性期为重,并且纤溶功能紊乱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因素有关.
作者:高艳玲;谢林金;汪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术后伤口并发瘢痕粘连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对603例行各类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0.5~1年的随访.结果:并发瘢痕粘连的有91例,占15.1%,其中4例因症状严重行粘连松解术,其余经理疗及功能锻炼痊愈.结论:甲状腺手术伤口瘢痕粘连与手术技巧、异物刺激、创伤程度、患者体质、出血、引流物的使用等诸多因素有关,提高手术技巧、减少组织损伤、止血彻底、不放置引流可有效预防瘢痕粘连,对症状严重的甲状腺术后瘢痕粘连需手术解除症状.
作者:雷睿文;黄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5例T2DM患者(对照组)和71例T2DM合并SMI患者(SMI组)的IMT和血清MMP-9、IGF-1、CRP水平.结果:SMI组IMT和血清MMP-9、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IGF-1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MMP-9、CRP与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IMT、MMP-9和CRP指标的测定有助于临床上认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从而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张敏;张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n=54)、心源性脑栓塞组(n=23)和腔隙性脑梗死组(n=29),同时选取同期该院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脂联素水平及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结果:(1)病例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7±1.8)mg/L vs (8.8±2.4)mg/L,P<0.05].(2)卒中亚型不同,脂联素水平不同,心源性脑栓塞组水平高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水平低[(8.0±2.2)mg/L vs (5.5±1.6)mg/L,P<0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居中[(6.7±1.4)mg/L].(3)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浆脂联素水平较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低.
作者:汪雪菁;何亚丽;魏麓云;周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减轻和消除穴位注射中出现晕针与药物反应的有效方法.减少注射中的晕针与药物反应的毒副作用.方法:对30例晕针与药物反应患者进行临床实践操作和观察.结果:以上患者的不适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消除.结论:通过积极合理的护理,不仅能有效缓解、消除晕针与药物反应的不适症状.还能预防晕针与药物反应的发生,大限度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邓倩萍;庄礼兴;冯淑兰;潘文宇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