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璟;陆东风;熊龙根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利培酮组和氯氮平组进行治疗,疗程共8周,采用简明精神分裂症评定量表和副反应量表对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末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定.结果:两组病例疗效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培酮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氯氮平组.结论:利培酮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均有良好疗效,利培酮安全,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好,利于维持治疗.
作者:赵文青;翟歆明;高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分析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优缺点.方法:对采用此入路治疗的15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经侧裂入路的显微外科处理对额颞叶损伤小.结论:此入路选择应根据出血量、出血时间、术中侧裂分级而灵活选择.
作者:江永;陈节;赵霆;崔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m linked kinase.ILK)的表达,及其与缺氧诱导因1α(hypoxia induciable factor,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cndothc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hRPE培养,COCL2150 μmol/L)建立化学缺氧细胞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氧0、6、12、24、48、72 h hRPE细胞ILK、HIF-1α、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以上缺氧时间细胞ILK、HIF-1α、VEGF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ILK表达于正常培养的hRPE中.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其表达增加,且与HIF-1α、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ILK可能作为低氧反应性因子与HIF-1α、VEGF共同参与hRPE的低氧病理过程.
作者:张奕霞;刘克宇;曾水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面神经血管微创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3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微创小切口经显微镜下行血管神经分离减压术352例,术后立即有效者276例,术后即症状减轻并在3个月内抽搐消失者52例,无效后二次手术者1例.结论: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良好.是面肌痉挛有效的治疗方法.良好的局部解剖知识及精巧的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钟建卫;袁俊;翟卫东;孙永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后撤机的临床应用.方法:2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后采用头罩吸氧(对照组),3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后采用NCPAP(治疗组),比较两组患儿撤机失败例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慢性肺疾病、腹胀、早产儿视网膜病、动脉导管未闲、脑室旁白质软化等并发痘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撤机失败例数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明显减少(P<0.05),腹胀、早产儿视网膜病、动脉导管未闭、脑室旁白质软化等发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后使用NCPAP,可以显著降低撤机失败可能,减少肺部并发症.
作者:冯晋兴;杨慧;刘晓红;林英;李腾;齐利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bortezomib单独或联合三尖杉酯碱(HT)、三氧化二砷(As2O3)对初发及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以初发及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bortezomib、HT、As2O3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后,使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活力.结果:10~500 nmol/L bortezomib对初发及难治/复发性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随浓度增大抑制效果逐渐增强.作用于初发白血病原代细胞时,Bortezomib与HT联合与各单药处理组相比,抑制率无明显提高,而联合As2O3时其抑制率优于单药处理组;作用于难治/复发白血病原代细胞时,bortezomib与HT或As2O3联合效果均呈现相加作用,其中与As2O3联合效果优于与HT联合者.结论:Bortezomib能够抑制初发及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与As2O3联合作用后抑制效果明显增强.
作者:蔡艳霞;孟凡义;孙启鑫;扶云碧;李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普贝生、催产素目前常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为了观察这两种药物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我们对我院应用这两种药物引产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少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同期治疗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可行性.方法:2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肿瘤患者.行同期经尿道前列腺及膀胱肿瘤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均未发生经尿道电切综合征,术后3个月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术前的23.6±7.2下降至5.1±0.9.大尿流率由术前的(5.6±3.4)mL/s提高至(20.2±3.8)mL/s,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5~52个月,3例术后膀胱肿瘤复发.复发部位均不在后尿道、前列腺窝.结论:膀胱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同期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免除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
作者:王勇;侯宓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n=54)、心源性脑栓塞组(n=23)和腔隙性脑梗死组(n=29),同时选取同期该院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脂联素水平及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结果:(1)病例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7±1.8)mg/L vs (8.8±2.4)mg/L,P<0.05].(2)卒中亚型不同,脂联素水平不同,心源性脑栓塞组水平高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水平低[(8.0±2.2)mg/L vs (5.5±1.6)mg/L,P<0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居中[(6.7±1.4)mg/L].(3)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浆脂联素水平较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低.
作者:汪雪菁;何亚丽;魏麓云;周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漏尿症状对妊娠晚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正常的孕妇33例.于孕38~40周、胎儿先露尚未衔接时行尿动力检查,测量腹压漏尿点压(valsalvaleak point pressure,VLPP),同时进行漏尿症状问询记录,分析妊娠晚期漏尿症状与VLPP的关系,Kappa检验漏尿症状与VLPP对妊娠晚期压力性尿失禁诊断的一致性.结果:13例孕妇出现漏尿症状,仅5例VLPP<90cmH2O,20例孕妇无漏尿症状,其中2例VLPP<90cmH2O.漏尿症状诊断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69.2%,阳性预测值38.5%,阴性预测值90.00%,Kappa=0.310,P=0.051.结论:妊娠期的漏尿症状可能只是一种功能性的变化,相比于未妊娠女性,漏尿的发生条件和原因更复杂.不能简单根据症状诊断妊娠晚期的压力性尿失禁.
作者:薛卓维;张文璎;张睿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超过50%的AML患者是60岁以上老年人.40岁时发病率为1/10万,而到75岁以上时发病率增至15/10万.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反应均不同于年轻人.本文就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探讨.介绍如下.
作者:林洁;朱宏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出发去杭州的那天,很早就起床.五点,出门的时候天还是暗的.小区门口,那个风雨无阻卖早餐的老刘就已经在哪里了.没有生意,就着路灯的光在小摊旁边跑步.秋天的晨有些凉意,他还要熬过漫长寒冷的冬天,在风雨中,赚着来之不易的辛苦钱,卖不掉的早餐还要自己来承担解决.这样的工作,无异于一种博弈.不止是老刘,只要是沿街卖早餐的,都可以看到蒸笼中的袅袅蒸汽.迎着晨风而上.
作者:徐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与拜阿司匹灵治疗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短期疗效.方法:非心源性TIA发作患者常规给予川芎嗪、尼莫同、胞二磷胆碱治疗.并分为两组,低分子肝素钙组及拜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及拜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73%.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拜阿司匹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非心源性TIA发作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拜阿司匹林疗见效快、疗效佳.
作者:黄伟雄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5例T2DM患者(对照组)和71例T2DM合并SMI患者(SMI组)的IMT和血清MMP-9、IGF-1、CRP水平.结果:SMI组IMT和血清MMP-9、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IGF-1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MMP-9、CRP与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IMT、MMP-9和CRP指标的测定有助于临床上认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从而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张敏;张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nel reactive antibody,PRA)与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opathy,CAN)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CAN患者(CAN组)和106例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对照组)术前PRA、术后PRA及其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1)CAN组术后PR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8.3% vs 20.8%,P<0.05),术前PRA阴性而术后转为阳性者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1.7% vs 16.3%,P<0.05);两组术前PRA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2)CAN组术后抗HLA Ⅰ类抗体阳性2例,抗HIA Ⅱ类抗体阳性16例,抗HLA Ⅰ、Ⅱ类抗体均阳性3例,对照组术后抗HLA Ⅰ类抗体阳性8例.抗HIA Ⅱ类抗体阳性8例,抗HLA Ⅰ、Ⅱ类抗体均阳性6例.CAN组抗HLA Ⅱ类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 vs 36%,P<0.05).结论:术后PRA与CAN的发生有关,抗HLA Ⅱ类抗体介导的慢性体液性排斥在CA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术后PRA变化,对寻找及区别引发CAN的主要病因.选择佳的防治方案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敏;李留洋;郭颖;陈剑荣;钱俊;赵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胚胎猪皮作为烧伤创面移植覆盖物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创面覆盖物.方法:通过对实验动物(家兔、幼猪)进行胚胎猪皮和幼猪皮的异体、异种皮移植,观测移植效果,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estern blot检测观察移植物内CD8+和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家兔异种皮移植效果差;幼猪异体皮移植效果次之:胚胎猪皮无论是在异体还是异种移植效果上均强于同组幼猪皮移植:CD8+和CD4+细胞计数值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同组幼猪皮移植.结论:胚胎猪皮抗原性小.可作为一种新的创面覆盖物应用于临床研究.
作者:周昌宁;曹海宁;李利平;吕会增;郑宗珩;陈图峰;王晖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封闭剂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食管癌患者62例.分为用胶组(27例)和未用胶组(35例),用胶组行常规食管癌根治术同时在手术创面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通过观察术后第12、24及48小时的胸腔闭式引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来确定纤维蛋白封闭剂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结果:用胶组术后第12、24及48小时的胸腔闭式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均少于未用胶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提早拔除胸腔闲式引流管,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作者:庄聪文;翁向群;程先进;杨胜生;刘道明;曾志勇;张哲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自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有明显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5例随访12~61(28.3±6.4)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65±7)分,术后3个月(74±6)分,术后1年(75±6)分.随访期间X线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明显下沉松动,股骨粗隆部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发生关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所有病例术后无切口感染、血肿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法具有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能早期负重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危险性不比其他内固定术大.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肖立军;陈文贵;邓德礼;徐晖;陈健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索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综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7月至2007年5月间住院接受电视胸腔镜诊治的15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全部病例得到确诊,其中88例实行规范化综合治疗(规范治疗组),另70例为非规范综合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规范治疗组平均拔管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排液量及术后4周形成包裹性积液较对照组减少(P<0.05).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术后发热、胸痛、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6~24个月规范治疗组无胸腔积液复发,70例对照组中有11例胸腔积液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规范化综合治疗是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方法,可减轻患者痛苦和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仕林;王东进;朱成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总结腹部严重多脏器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05年收治的各种腹部严重多脏器损伤1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92例,死亡3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28例.结论:基层医院抢救腹部严重多脏器损伤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手术,并请求上级医院协助手术,可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
作者:李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