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2例

曹光明;沙亚盘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 首发症状, 左眼, 移动, 患者, 半固定, 耳鼻咽喉科, 头痛, 瞳孔散大, 听力下降, 上睑下垂, 门诊就诊, 反射消失, 耳闷, 鼻咽部, 癌细胞, 状态, 诊治, 眼科, 咽痛
摘要:病例1,男,36岁,因左眼半固定只能向外移动4个月余,于1994年4月到我院门诊诊治.1994年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左眼处于半固定状态,只能向外移动,同时同侧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及节反射消失,在外院眼科多次就诊无效.患者1个月前出现左侧头痛、左耳闷胀,听力下降,在外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并行鼻咽部活检2次,均未见癌细胞.病程中无鼻塞及涕中带血史,无头昏、咽痛及声嘶等.患者近来左侧头痛,左眼只能向外移动,左耳闷胀加重而来我院门诊就诊.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万托林与普米克高频振动雾化联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41例

    目的:观察万托林与普米克高频振动雾化联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并探讨其护理策略.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门诊确诊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时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万托林与普米克高频振动雾化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主要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托林与普米克高频振动雾化联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小儿哮喘的首选,在吸入疗法中注重护理工作,疗效会更加明显.

    作者:王伟文;朱瑛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黑斑息肉综合征6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黑斑息内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7年3月我院治疗的6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唇、颊黏膜等部位黑色素沉着斑,并有胃肠道息肉.6例均接受多次内镜治疗,本组患者中有1例因小肠梗阻接受急诊手术,术后行肠镜摘除结肠息肉,1例因长期便血行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癌变行结肠癌根治术.结论:内镜治疗是PJS息肉患者的首选,内镜摘除息肉困难或合并肠梗阻、出血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后定期行消化内镜或钡餐检查可及时发现复发情况.

    作者:胡霄;叶兵;倪孔海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4例

    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发病率的80%,其预后较差,一般中位生存期不超过8个月.近年来随着紫杉醇等新一代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疗效有所改善.国内外多次有多西他赛治疗肺癌的报道,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2007年1-12月应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4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启平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改良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大面积烧伤中的应用

    目的:对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改良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随机选择2000-2006年大面积烧伤患者89例为A组,行局麻注射器针头定位、穿刺针斜面向下的低位进针穿刺置管方法,与同期行常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89例(B组)对比观察.结果:A组1次穿刺成功率较B组高,误穿股动脉发生率及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低(P<0.05).结论:改良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操作简捷方便、损伤小,穿刺成功率高、省时,尤其能减少误穿股动脉、局部渗血等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股静脉穿刺方法.

    作者:张花存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改变

    目的:寻求梗阻性黄疸肠黏膜屏障破坏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于胆总管结扎10 d后,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s免疫印迹检测末端回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zonula occludens-1),闭锁蛋白(0ccludin),壳牢素-1,4(claudin-1,-4)的分布和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Western blots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梗阻性黄疸时大鼠回肠黏膜萎缩明显,平均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和隐窝深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下降27.8%、21.7%和25.4%(均P<0.01).正常回肠黏膜ZO-1、闭锁蛋白及壳牢素-1分布相似,主要位于顶端细胞膜,沿绒毛下方、均匀连续分布;梗阻性黄疸时分布散乱异常,染色变浅;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从对照组的70.0%、80.0%和90.0%降至实验组的35.7%、32.1%和39.2%(均P<0.05),且肠绒毛高度的下降与ZO-1表达率的降低成正相关(P<0.01).而壳牢素-4的数量和分布改变不明显.对Western blot图像定量分析得到相同的结果.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分布异常及数量改变,影响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破坏小肠黏膜屏障.

    作者:陈振勇;冯贤松;周有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肺间质病变(ILD)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对住院治疗的152例SLE伴IL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50例SLE患者中,发生ILD 152例,发生率为11.3%.临床表现有气促、发热、干咳、肺部听诊湿罗音等,73例(48.0%)无呼吸系统症状体征.70例患者(46.1%)X线胸片表现有异常.肺高分辨率CT扫描(HRCT)检查常见表现是磨玻璃影,发生率46.7%;其次为网状影和小叶间隔增厚,发生率分别为36.8%和31.6%.68例(44.7%)患者肺功能异常,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换气功能障碍.16例(10.5%)出现低氧血症.ILD组与非ILD组SLE疾病活动指数积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LE伴ILD并不少见.肺HRCT对ILD的诊断和评价有重要价值.对于早期ILD,尚无临床症状及胸片异常时,通过肺HRCT和肺功能测定对肺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全面评估,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阻止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詹钟平;梁柳琴;陈冬莹;杨岫岩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在适当的麻醉深度控制下对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苏醒过程的影响,评价靶控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择期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40例,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1组)及靶控输注组(T组).每组20例,分别观察记录麻醉开始前、诱导后、腹腔穿刺时、气腹建立后、手术结束时、拔管前、拔管后5 min等各时点的脑电指数,记录诱导期血压(SBP、DBP和MAP)、心率、呛咳、插管反应及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烦躁、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Ⅰ组诱导时血压下降程度高于T组,SBP<90mmHg的发生率高于T组(P<0.05),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T组(P<0.05).T组患者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比Ⅰ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丙泊酚静脉靶控麻醉的诱导及术中控制更为平稳,苏醒质量上要优于后者.但丙泊酚靶控的适浓度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纪健;李正;朱涛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Res配型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经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对1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较高的患者按照美国UCLA组织配型中心所确定的中国汉族人Res配型标准进行供、受者筛选,以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9例术后5 d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1个月内各出现1次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1例经甲基强的松龙,2例经OKT3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过渡后,于术后3周肾功能逐渐正常.按Re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和3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例(8%)、3例(23%)、7例(54%)和2例(15%),明显高于传统HLA六抗原配型结果.结论:Re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缩短等肾时间,减少移植肾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建国;杜鹏;罗永康;黄启福;段斌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扩张皮瓣延迟术联合延迟术前减张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在皮肤扩张术通过联合应用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术前抽水减张的方法,以提高扩张皮辩存活,增加扩张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例和旋转角度.探讨该手术方法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对25例应用超出常规长宽比例(长宽比为1:1)或扭转角度过大的扩张皮瓣进行的整形修复术者,在扩张器注水成功后,行两次皮辫延迟术.扩张皮瓣大面积为30 cm×9 cm,长宽比例为3.2:1;小面积18 cm×7 cm,长宽比例为2.5:1.于行第一次延迟术前24 h释放注水量的10%减压.结果:25例术后皮瓣未见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障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联合应用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术前适当减张能明显改善扩张皮瓣微循环,提高扩张皮瓣长宽比例的成活面积,增加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在瘢痕整形修复中具有优势.

    作者:黄峻;刘志飞;李叶扬;钟穗航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探讨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绝对数值与肿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6例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Th、Ts、NK、B细胞)绝对数值,其中肺癌80例,鼻咽癌48例,肝癌45例,乳腺癌39例,结肠癌36例,食管癌27例,胃癌21例,并与48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Th细胞、Ts细胞、NK细胞绝对数值均减低(P<0.05),B细胞绝对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数值在不同肿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低下,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绝对数值可作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监测指标.

    作者:李志阳;王金龙;杨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幽门螺杆菌血清分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分型与上消化道不同疾病的关系.方法:入选198例Hp阳性的胃镜检查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却的血清学分型,并取胃窦黏膜经HE染色观察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98例患者中检出HpⅠ型菌株173例(87.4%),Ⅱ型菌株25例(12.6%).Ⅰ型较Ⅱ型Hp感染者胃镜下消化性溃疡、胃癌的比例更高(P=0.012);与慢性胃炎组比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胃癌组的Ⅰ型感染者更高(P值分别为0.026、0.048),而与胃溃疡组差异无显著性(P=0.125).病理组织学改变Ⅰ型较Ⅱ型Hp感染者的结果更为严重(P=0.038).结论:临床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感染以Ⅰ型菌株为多见.Hp感染的分型诊断有助于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及病情的判断,Ⅰ型菌株感染者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

    作者:王韶英;陈锡美;王迎昕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

    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因各种原因造成缺损后,常出现骨、肌腱及钢板外露,处理较为棘手.笔者自2002年2月至2007年7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继锋;刘曦明;王华松;黄卫兵;汪国栋;黄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2例

    病例1,男,36岁,因左眼半固定只能向外移动4个月余,于1994年4月到我院门诊诊治.1994年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左眼处于半固定状态,只能向外移动,同时同侧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及节反射消失,在外院眼科多次就诊无效.患者1个月前出现左侧头痛、左耳闷胀,听力下降,在外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并行鼻咽部活检2次,均未见癌细胞.病程中无鼻塞及涕中带血史,无头昏、咽痛及声嘶等.患者近来左侧头痛,左眼只能向外移动,左耳闷胀加重而来我院门诊就诊.

    作者:曹光明;沙亚盘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凋亡相关基因Fas和FasL在糖尿病大鼠下颌下腺内的表达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下颌下腺内凋亡相关基因Fas和FasL的表达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周、12周模型组及对照组.用链脲佐菌素复制出糖尿病动物模型,分别于第4、12周后测体重和血糖,并取下颌下腺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s及FasL表达变化,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平均光密度值(MOD).结果:大鼠下颌下腺内有Fas及FasL表达,分布于颗粒曲管、纹状管及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胞质及部分细胞核内.对照组呈Fas及FasL弱阳性,4周模型组多呈中等阳性,部分呈强阳性:12周模型组大多呈强阳性.与对照组比较,4周、12周模型组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内Fas及FasL MOD值均增高(P<0.01).结论:大鼠下颌下腺内Fas及FasL表达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增强,可能在糖尿病时下颌下腺组织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伍雪芳;吴学平;贾雪梅;金晓梅;彭彦霄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术后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术后护理,特别是术后早期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对11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术后患者,进行科学性、规范性的专科护理,特别是对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并不断完善.结果:11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未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科学、规范的专科护理工作是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尽可能恢复及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作者:谢菊香;刘杰;蒋海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治疗成人肾病综合征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治疗成人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8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组(治疗组)38例和口服强的松标准疗法组(对照组)50例,观察疗效及有关指标.结果:水肿消退时间和尿蛋白转阴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分别短12.7 d、17.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达到缓解所需平均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短19.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治疗方案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能快速诱导缓解,缩短尿蛋白的转阴时间,有一定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陈义杰;林林辉;黄小涛;肖韩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皮下瘀血与血管走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延伸方向与血管走向的关系.方法:抽取112例因静脉穿刺导致皮下瘀血的患者,分为皮下组织正常组48例,皮下组织疏松组64例.在患者瘀血中心用十字划分法,横血管方向为横径,顺血管方向为竖径.比较两组的横径和竖径.若横径<竖径,视为皮下淤血的延伸方向与血管走向一致.结果:两组皮下瘀血横、竖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459 3).两组中的横、竖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01).结论:皮下瘀血的发展延伸的方向与血管走向一致.

    作者:邱敏智;庾少清;邝惠冰;冯秀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内皮素-1及无复流的影响

    目的:评价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内皮素-1(ET-1)及无复流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10 mg/kg)和假手术组.冠状动脉结扎1 h,松解2 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肌ET-1的含量,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AMI再灌注后血浆ET-1的水平(P<0.01);而心肌组织ET-1的含量治疗组仅复流区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范围显著减少(P<0.01).结论: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内皮保护作用.能有效防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

    作者:赵希军;刘现亮;何国祥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36例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作为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占据重要地位,可使患儿避免手术治疗.低能量ESWL治疗可以减轻肾损伤,减少副作用产生.我院应用德国DomierCompact Delta碎石机进行低能量ESWL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军;阮仙利;柯莽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早期持续血液净化对猪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细胞因子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血液净化(CBP)对猪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细胞因子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小型猪13只,分为对照组(n=7)和实验组(n=6).实施二次打击建立MODS模型,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CBP治疗,监测实验动物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实验组动物CBP治疗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和氧合指教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改善(P<0.05),TNF-α、IL-6水平分别为(173.37±15.64)pg/mL、(146.46±79.64)Pg/mL,较对照组的(198.81±17.07)pg/mL、(183.38±103.47)pg/mL降低(P<0.05),而VEGF水平为(29.66±2.26)pg/mL,较对照组的(18.55±3.53)pg/mL升高(P<0.05);实验组动物生存率(83%)高于对照组(29%)(P<0.05).结论:早期应用CBP技术,可以降低血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弱炎症反应,有利于VEGF的表达,降低创伤引起MODS的病死率.

    作者:周飞虎;王秀英;宋青 刊期: 2008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