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脓毒症大鼠严重程度的关系

夏炎火;姚华国;邵义明;张媛莉;梁小仲

关键词:脓毒症, 细胞黏附分子,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间的关系,寻找判断脓毒症预后的可靠监测指标.方法: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盲肠结扎穿孔组(CLP组),CLP组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以术后0、3、6、12、24和48 h为观察点,观察各组大鼠术后活动、进食、竖毛、腹泻、眼球凹陷、呼吸等情况;活杀取血测定血浆IL-6、ICAM-1水平,并观察腹腔肠管扩张、充血、腹水、病灶包裹、肺表面充血等情况.结果:CLP术后大鼠血浆IL-6、ICAM-1水平于术后3 h开始即明显升高,分别于术后6、24 h达到高峰:CLP术后6 hIL-6、ICAM-1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评分间相关系数为0.929、0.920(P<0.01),而术后48 h相关系数分别为0.136、0.852(P=0.52,P<0.01).结论:脓毒症大鼠血浆ICAM-1水平与脓毒症大鼠严重程度明显正相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种孕激素对体外培养子宫肌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对体外培养子宫肌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子宫肌瘤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应用不同浓度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后子宫肌瘤细胞增殖的情况,并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成功进行子宫肌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加入浓度为10、1000 ng/mL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浓度为0.1 ng/mL时轻度促进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加入浓度为1000 ng/mL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促进胞核内PCNA的表达(P<0.05).结论: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可刺激体外培养肌瘤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倪一青;孔娜;韩素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统一编制的一般状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精神病专科医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共计63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36例精神科护理人员中检出有心理问题的达20.1%;SCL-90中各因子得分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因子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的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工作年限与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问题较普通人群高,社会应该给予充分关注.

    作者:刘玉平;王旭荣;赵素华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扩张皮瓣延迟术联合延迟术前减张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在皮肤扩张术通过联合应用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术前抽水减张的方法,以提高扩张皮辩存活,增加扩张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例和旋转角度.探讨该手术方法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对25例应用超出常规长宽比例(长宽比为1:1)或扭转角度过大的扩张皮瓣进行的整形修复术者,在扩张器注水成功后,行两次皮辫延迟术.扩张皮瓣大面积为30 cm×9 cm,长宽比例为3.2:1;小面积18 cm×7 cm,长宽比例为2.5:1.于行第一次延迟术前24 h释放注水量的10%减压.结果:25例术后皮瓣未见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障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联合应用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术前适当减张能明显改善扩张皮瓣微循环,提高扩张皮瓣长宽比例的成活面积,增加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在瘢痕整形修复中具有优势.

    作者:黄峻;刘志飞;李叶扬;钟穗航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Res配型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经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对1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较高的患者按照美国UCLA组织配型中心所确定的中国汉族人Res配型标准进行供、受者筛选,以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9例术后5 d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1个月内各出现1次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1例经甲基强的松龙,2例经OKT3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过渡后,于术后3周肾功能逐渐正常.按Re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和3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例(8%)、3例(23%)、7例(54%)和2例(15%),明显高于传统HLA六抗原配型结果.结论:Re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缩短等肾时间,减少移植肾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建国;杜鹏;罗永康;黄启福;段斌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输卵管宫角植入治疗输卵管近端堵塞性不孕31例

    目的:探讨输卵管近端堵塞性不孕的治疗方法.方法:以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经输卵管碘油造影及腹腔镜诊断为双侧输卵管近端堵塞,余输卵管部位通畅的31例患者为对象,行输卵管宫角植入术.结果:31例患者术后随访1~6个月,输卵管完全通畅26例,通而不畅3例,不通者0例.随访至今宫内妊娠24例,妊娠率达77%,异住妊娠1例,自然流产者1例,未孕5例.结论:排除其他不孕因素,输卵管近端堵塞性不孕患者,采用输卵管宫角植入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作者:钟华;蒙俊;李晶晶;贺红英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改良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大面积烧伤中的应用

    目的:对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改良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随机选择2000-2006年大面积烧伤患者89例为A组,行局麻注射器针头定位、穿刺针斜面向下的低位进针穿刺置管方法,与同期行常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89例(B组)对比观察.结果:A组1次穿刺成功率较B组高,误穿股动脉发生率及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低(P<0.05).结论:改良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操作简捷方便、损伤小,穿刺成功率高、省时,尤其能减少误穿股动脉、局部渗血等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股静脉穿刺方法.

    作者:张花存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内皮素-1及无复流的影响

    目的:评价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内皮素-1(ET-1)及无复流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10 mg/kg)和假手术组.冠状动脉结扎1 h,松解2 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肌ET-1的含量,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AMI再灌注后血浆ET-1的水平(P<0.01);而心肌组织ET-1的含量治疗组仅复流区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范围显著减少(P<0.01).结论: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内皮保护作用.能有效防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

    作者:赵希军;刘现亮;何国祥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11种常用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方程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 选择119例CKD患者,用Coekcroft-Gault(CG)方程、MDRD1方程、MDRD3方程、简化MDRD方程、Jelliffe1973(JE73)方程、Mawer(MA)方程、Hull(HU)方程、Jellife1971(JE71)方程、血肌酐倒数公式、Gate(GA)方程、Bjornsson(BJ)方程,分别预测GFR值,与99mTc DTPA测的GFR(sGFR)进行比较.结果:上述11种方程预测的GFR值和sGFR值比较显示,CG方程、MDRD1方程、JE73方程、MA方程、HU方程、JE71方程、GA方程、BJ方程预测的GFR值和sGFR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按CKD的不同分期分组,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上述8种方程预测的GFB值和sGFR值的差异,结果显示只有JE73方程在CKD各期中预测的GFR值和8GFR值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JE73方程可能更适合我国CKD患者.

    作者:刘迅;唐骅;陈珠江;程木华;娄探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与诱导凋亡作用

    目的:观察两种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MTT法和细胞生长曲线检测HSPG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结合Annexin V-FITC及PI双标记染色检测HSPG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MTT法测得不同浓度MCF-7型HSPG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48、72 h均可明显抑制细胞生长,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生长曲线显示不同浓度MCF-7型HSPG可明显抑制MDA-MB-231的生长;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显示MCF-7型HSPG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增加;MDA-MB-231型HSPG对其源细胞(MDA-MB-231)则无生长抑制作用,对其凋亡率也无明显影响.结论:MCF-7型HSPG对MDA-MB-231细胞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作者:童旭辉;董淑英;刘浩;蒋志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局限于全程输尿管的移行细胞癌1例

    患者男,70岁.因间歇性肉眼血尿10个月收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CT报告:右输尿管占位性病变并右肾积水.膀胱镜检查:见右输尿管壁内段明显隆起,管口有1 cm新生物坠出,菜花状,余未见异常.

    作者:孔繁山;范勇;高保华;蔡伟力;丁志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凋亡相关基因Fas和FasL在糖尿病大鼠下颌下腺内的表达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下颌下腺内凋亡相关基因Fas和FasL的表达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周、12周模型组及对照组.用链脲佐菌素复制出糖尿病动物模型,分别于第4、12周后测体重和血糖,并取下颌下腺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s及FasL表达变化,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平均光密度值(MOD).结果:大鼠下颌下腺内有Fas及FasL表达,分布于颗粒曲管、纹状管及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胞质及部分细胞核内.对照组呈Fas及FasL弱阳性,4周模型组多呈中等阳性,部分呈强阳性:12周模型组大多呈强阳性.与对照组比较,4周、12周模型组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内Fas及FasL MOD值均增高(P<0.01).结论:大鼠下颌下腺内Fas及FasL表达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增强,可能在糖尿病时下颌下腺组织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伍雪芳;吴学平;贾雪梅;金晓梅;彭彦霄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ASA Ⅰ~Ⅲ级,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分为3组,每组40例,神经刺激器组(N组)和超声引导A组(UA组)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20 mL,超声引导B组(UB组)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20 mL.观察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和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结果:与N组比较,UA组和UB组感觉阻滞效果较完善(P<0.01).与N组和UA组比较,UB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较轻(P<0.05).UA组和UB的麻醉效果较N组好(P<0.01).3组均未记录到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技术改善了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能降低局麻药浓度或用量并保证镇痛效果完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挺;刘若海;李军;吴道珠;徐旭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压力超负荷大鼠左室肥厚中解耦连蛋白-2的表达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心肌解耦连蛋白-2(UCP2)对压力超负荷致左室肥厚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压力超负荷模型(手术组),等数量的假手术大鼠为对照组.观察周期为30 d,UCP2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术后4 dUCP2表达上调,并持续增高至30 d.(2)手术组细胞凋亡在术后1 d升高,4~7 d时进入高峰,其后低水平持续存在,而对照组未发现凋亡存在.结论:UCP2参与了压力超负荷左室肥厚中细胞凋亡的调控,并可能成为干预这一过程的靶基因.

    作者:杭涛;江时森;宫剑滨;张启高;汪春晖;谢渡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与胃癌发病机制的关系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道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就受到了医学界和生物学界的普遍关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人类Ⅰ类致癌原[1].Hp致病性的差异与其基因型的多态性有关,与胃癌发生相关的特定基因则为Hp毒力基因.本文就Hp的毒力基因及其对宿主细胞的致癌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周敏;徐雷鸣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宫颈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在宫颈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AQP4在20例宫颈正常鳞状上皮、2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12例CINⅢ级和33例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QP4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在宫颈正常鳞状上皮、CINⅠ~Ⅲ级、浸润性癌组织实质细胞中AQP4的表达逐渐增强,其在浸润性癌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伴淋巴结转移者AQP4表达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5).结论:AQP4的过表达在宫颈鳞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通过增加肿瘤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刘明;孙颖;韩水平;赵文宝;郑彩霞;高亚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岛功能及血脂分析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血脂、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行OGTT试验,比较54例T2DM伴NAFL患者和48例T2DM不伴NAFL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T2DM伴NAFL组BMI、TC、TC、LDL-C、F-INS、P-INS、HOMA-IR显著高于不伴NAFL组(P<0.05);△I<,30>/△G<,30>低于不伴NAFL组(P<0.05),TG及HOMA-IR均为NAF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诊断T2DM伴NAFL患者,具有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早期相分泌受损更严重的特点.

    作者:徐小华;吴锦丹;谢晓竞;马建华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耐性药变迁.方法:2003-2007年我院分离到的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共210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结果:脑膜炎败血黄杆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仅7.14%,其次为哌拉西林,耐药率为35.2%,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0%.5年耐药监测结果,从2004-2007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由2003年的38.5%、0和23.1%k升到2007年的75.8%、86.9%和92.9%,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不大.结论:脑膜败血黄杆菌是一种高度耐药的细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治疗该类细菌感染的首选抗菌药.

    作者:杨海蔚;杨锦红;余玲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在适当的麻醉深度控制下对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苏醒过程的影响,评价靶控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择期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40例,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1组)及靶控输注组(T组).每组20例,分别观察记录麻醉开始前、诱导后、腹腔穿刺时、气腹建立后、手术结束时、拔管前、拔管后5 min等各时点的脑电指数,记录诱导期血压(SBP、DBP和MAP)、心率、呛咳、插管反应及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烦躁、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Ⅰ组诱导时血压下降程度高于T组,SBP<90mmHg的发生率高于T组(P<0.05),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T组(P<0.05).T组患者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比Ⅰ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丙泊酚静脉靶控麻醉的诱导及术中控制更为平稳,苏醒质量上要优于后者.但丙泊酚靶控的适浓度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纪健;李正;朱涛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临床疗效及美学效果评定

    目的:总结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经验,观察近期疗效,分析影响术后美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在2001年6月至2006年11月间对48例临床单发、肿瘤直径小于3.0 cm、触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行肿块局部广泛切除或象限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除手术,术后给予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5个月,局部无复发转移,美学效果优良率97.9%.结论:保乳手术使早期乳腺癌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和满意的美学效果,可以作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丘禹洪;周颉;傅建民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炎症及免疫功能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 acids,PUFAs)是指含有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根据甲基端计数第一个双键的位置,将PUFA分为4组.即ω-3系、ω-6系、ω-7系和ω-9系(即ω编号系统,也叫n编号系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指从脂肪酸碳链甲基端算起.第一个双键出现在第3位碳原子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属亚麻酸类,主要包括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

    作者:徐建国;徐敏 刊期: 2008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