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蔚;杨锦红;余玲玲
患者男,70岁.因间歇性肉眼血尿10个月收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CT报告:右输尿管占位性病变并右肾积水.膀胱镜检查:见右输尿管壁内段明显隆起,管口有1 cm新生物坠出,菜花状,余未见异常.
作者:孔繁山;范勇;高保华;蔡伟力;丁志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报告在三尖瓣下移瓣膜成形术中应用自体心包重建隔瓣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合并隔瓣发育不良的三尖瓣下移畸形的患者,应用自体心包重建发育不良的瓣叶,同时环缩扩大的瓣环及折叠房化心室,并修补合并的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结果:15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出院前超声检查显示三尖瓣无或少量反流.随访2~50个月,复查超声显示无反流9例,少量反流5例,中~重度反流1例,心功能Ⅰ级6例,心功能Ⅱ级8例,心功能Ⅲ级1例.结论:在三尖瓣下移瓣膜成形术中应用自体心包重建隔瓣可以获得满意的早期和中期疗效.
作者:孙明;严中亚;卢中;吴一军;雷虹;郑理;孙云;朱正艳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内皮素-1(ET-1)及无复流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10 mg/kg)和假手术组.冠状动脉结扎1 h,松解2 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肌ET-1的含量,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AMI再灌注后血浆ET-1的水平(P<0.01);而心肌组织ET-1的含量治疗组仅复流区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范围显著减少(P<0.01).结论: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内皮保护作用.能有效防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
作者:赵希军;刘现亮;何国祥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饮食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诊治中的重要性.方法:根据糖尿痛饮食原则,对102例糖尿病住院患者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饮食指导与护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然后将饮食治疗前后部分检验指标相比较.结果:饮食教育后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率均>95%,患者血糖(BS)、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水平较教育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饮食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既能控制病情发展,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秀娟;伍玉琴;罗裔兰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低场MR动态增强扫描对鉴别腰椎间盘术后再发腰腿痛原因的价值.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再发腰腿痛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先行CT或MR平扫,选取把硬膜外异常组织层面确定为动态MR扫描层面,然后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0.1 mmol/kg),每隔4 min扫描1次,共扫描8次,并分别测量硬膜外各异常组织的强化程度,将其强化率随时间变化绘成曲线图.并与再手术及病理作对照.结果:12例中再发腰腿痛患者MR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硬膜外异常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硬膜外两种异常强化组织7例,MR表现为周围组织明显强化,且于8 min左右强化达到高峰,然后逐渐缓慢减弱,中央组织轻度延时强化,病理为周围新鲜瘢痕组织包绕退变的髓核组织.另一类硬膜外一种异常组织,其中一种强化较为明显,病理证实为瘢痕,硬膜外与椎旁瘢痕强化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一种强化弱,手术证实为再突出椎间盘.椎管内硬膜外瘢痕与再突出椎间盘的强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12例中,单纯再突出3例,单纯瘢痕形成2例,再突出合并周围瘢痕组织形成7例.结论:利用MR动态增强扫描对于鉴别腰椎间盘术后再发腰腿痛原因(主要为硬膜外瘢痕与椎间盘疝复发)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向东;陈自谦;陈玉辉;林金香;陈凯;杨平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延伸方向与血管走向的关系.方法:抽取112例因静脉穿刺导致皮下瘀血的患者,分为皮下组织正常组48例,皮下组织疏松组64例.在患者瘀血中心用十字划分法,横血管方向为横径,顺血管方向为竖径.比较两组的横径和竖径.若横径<竖径,视为皮下淤血的延伸方向与血管走向一致.结果:两组皮下瘀血横、竖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459 3).两组中的横、竖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01).结论:皮下瘀血的发展延伸的方向与血管走向一致.
作者:邱敏智;庾少清;邝惠冰;冯秀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扩增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常用研究工具,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方法需要特殊的仪器、模板的热变性及长时间的温度循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几种核酸等温扩增方法:核酸等温扩增法、自序列复制法和链置换扩增法等,它们或者需要精密的仪器,或者在产物检测方面相当繁琐,或者特异性不高等[1-2],均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作者:唐毕锋;马立业;曹广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经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对1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较高的患者按照美国UCLA组织配型中心所确定的中国汉族人Res配型标准进行供、受者筛选,以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9例术后5 d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1个月内各出现1次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1例经甲基强的松龙,2例经OKT3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过渡后,于术后3周肾功能逐渐正常.按Re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和3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例(8%)、3例(23%)、7例(54%)和2例(15%),明显高于传统HLA六抗原配型结果.结论:Re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缩短等肾时间,减少移植肾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建国;杜鹏;罗永康;黄启福;段斌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建立异丙基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SD大鼠慢性心力衰竭(CHF)模型,并探讨其心肌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改变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激活的关系.方法:用ISO 170 mg/kg对sD大鼠皮下注射2次,建立大鼠CHF模型,在造模后18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取血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取心肌观察病理形态学特征,心肌匀浆检测一氧化氮(NO)、cAMP、cGMP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EF、FS下降,LVEDD、LVESD扩大(P<0.01),左心室重/体重比值明显增加(P<0.01),血浆NE、TNF-α显著升高(P<0.01),心肌NO升高(P<0.01).cAMP、cGMP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ISO诱导大鼠CHF,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激活同时心脏cAMP、cGMP降低,cAMP/cGMP比值增加.
作者:陈向民;赵凌杰;沈思钰;蔡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典型特点为细胞遗传学出现特异性Ph染色体,Ph染色体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出现频率仅为3%~5%,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升高,至成年时达到20%~30%,年龄超过50岁者甚至高达50%[1-2].
作者:李妍;邱录贵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大鼠海马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tau)异常磷酸化与大鼠步下抑制性回避反应的关系.方法:用30只健康大鼠进行电跳台学习记忆训练,按记忆成绩之好坏均分为两组,然后以其海马组织为材料,用免疫印迹技术来研究大鼠海马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与大鼠跳台学习记忆成绩的关系.结果:免疫印迹显示,在一次性步下实验中记忆保持能力降低的大鼠海马内tau蛋白的苏氨酸残基231/丝氨酸残基235位点的磷酸化(相对光密度,0.55±0.22)比对照组(0.29±0.08)高90%(P=0.0006,t检验);进一步分析tau蛋白在上述位点磷酸化与实验大鼠步下潜伏期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呈高度的逆相关关系(r=-0.866,P<0.001,n=30.双侧检验).结论:成年鼠海马tau蛋白特定位点的过度磷酸化可能影响其记忆的保持,具体机制有待阐明.
作者:陈亦刚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率、致敏原分布特点及SP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0例拟诊断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采用13组标准化致敏原(Alutard<'A> SQ)进行SPT.结果:1000例患者中有836例对致敏原中至少一组呈阳性反应(83.6%).SPT阳性率粉尘螨(77.6%)、屋尘螨(73.1%)、热带螨(55.6%)等,低的为花粉Ⅰ组(1.3%).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年组、青年组及中老年组SPT阳性率分别为94.3%、85.1%和68.8%,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SPT阳性率高,且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男女之间SPT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螨是致敏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张勇;李泽卿;江满杰;季俊峰;陈伟;王秋萍;卢青 刊期: 2008年第22期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日本学者Kitamura等[1]于1993年4月从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提取出的一种新的肽类物质,其广泛分布在体内并有多种生物学效应,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陆晖;黄格朗;覃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介绍在皮肤扩张术通过联合应用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术前抽水减张的方法,以提高扩张皮辩存活,增加扩张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例和旋转角度.探讨该手术方法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对25例应用超出常规长宽比例(长宽比为1:1)或扭转角度过大的扩张皮瓣进行的整形修复术者,在扩张器注水成功后,行两次皮辫延迟术.扩张皮瓣大面积为30 cm×9 cm,长宽比例为3.2:1;小面积18 cm×7 cm,长宽比例为2.5:1.于行第一次延迟术前24 h释放注水量的10%减压.结果:25例术后皮瓣未见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障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联合应用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术前适当减张能明显改善扩张皮瓣微循环,提高扩张皮瓣长宽比例的成活面积,增加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在瘢痕整形修复中具有优势.
作者:黄峻;刘志飞;李叶扬;钟穗航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时间的卧床给所有经股动脉穿刺行PCI的患者带来了不便和痛苦.尽早拔除股动脉鞘管能够缩短卧床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然而各种文献对此并无统一记载.为此本院在过去的3年里,对此进行了探索,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许浩;何培根;赵黎丙;杨汉东;闵新文;陈欣;李东锋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抗炎作用时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和化学反射敏感性(ChRS)的影响.方法:将71例AMI患者分配至常规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36)和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 mg/d,n=35).分别在入院时、用药后7 d及14 d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血脂水平、BRS值、ChRS值及所有不良反应.结果:7 d及14 d时,两组hsCRP、IL-6水平较入院时均有明显降低;7 d及14 d时,强化组较常规组的hsCRP、IL-6水平均有显著降低.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有显著改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7 d及14 d时强化组BRS值、ChRS值较入院时均有明显改善:常规组仅于治疗后14 d时BRS值、ChRS值有显著改善;与常规组相比,强化组治疗后BRS值、ChRS值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干预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能更早地明显改善AMI的BRS、ChRS值.
作者:卢青;丁世芳;蒋桔泉;陈志楠;龚志刚;李志刚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对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改良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随机选择2000-2006年大面积烧伤患者89例为A组,行局麻注射器针头定位、穿刺针斜面向下的低位进针穿刺置管方法,与同期行常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89例(B组)对比观察.结果:A组1次穿刺成功率较B组高,误穿股动脉发生率及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低(P<0.05).结论:改良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操作简捷方便、损伤小,穿刺成功率高、省时,尤其能减少误穿股动脉、局部渗血等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股静脉穿刺方法.
作者:张花存 刊期: 2008年第22期
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是源自人早期胚胎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或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的多潜能细胞类群,能长期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状态和核型完整,具有分化为机体所有类型细胞的潜能,有希望成为细胞器官移植、基因治疗的种子源细胞.自1998年首次成功建立hESCs系以来[1-2],针对hESCs建系及其临床应用的伦理学、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
作者:刘茜;余树民;邓俊良;沈留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下自制丝线网袋肾悬吊固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下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两院区1995-2007年用自制丝线网袋悬吊固定下垂肾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开放手术组16例17侧,腹腔镜手术组13例14侧.结果:腹腔镜手术组均成功.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00min和110 min,平均出血量为25 mL和120 mL,平均恢复饮食时间为8 h和48 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5.5 d和16.0 d.开放手术组平均随访8.6年,10例(62%)症状消失,6例减轻.腹腔镜手术组平均随访1.6年.11例(85%)症状消失,2例减轻.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开放手术组38%和腹腔镜手术组8%.术后3个月复查证实两组患者肾脏位置均正常.结论:自制丝线网袋悬吊下垂肾脏固定牢靠、疗效确切.后腹腔镜下肾悬吊固定术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汪官富;王天济;章灵芝;朱汝健;陈安屏;韩子华;卢思保;陈劭泱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两种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MTT法和细胞生长曲线检测HSPG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结合Annexin V-FITC及PI双标记染色检测HSPG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MTT法测得不同浓度MCF-7型HSPG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48、72 h均可明显抑制细胞生长,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生长曲线显示不同浓度MCF-7型HSPG可明显抑制MDA-MB-231的生长;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显示MCF-7型HSPG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增加;MDA-MB-231型HSPG对其源细胞(MDA-MB-231)则无生长抑制作用,对其凋亡率也无明显影响.结论:MCF-7型HSPG对MDA-MB-231细胞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作者:童旭辉;董淑英;刘浩;蒋志文 刊期: 200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