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和治疗

余世明;胡俊勇;李占春;曾宪尚;雷磊;徐栋梁

关键词:踝损伤, 踝关节, 诊断, 治疗, 下胫腓联合分离
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93例,其中旋后外旋型39例,旋前外旋型19例,旋前外展型27例,垂直压缩型8例.结果:本组93例,随访8个月~5年,优51例,良27例,可12例,差3例.优良率占83.9%.结论: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再生的研究进展

    缺血坏死是临床常见棘手问题,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血供不足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两个重要原因.bFGF对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如毛细血管基底膜降解、内皮细胞迁移增生、胶原合成、小血管腔形成等均有明显促进作用,是体内发现的为有效的促血管再生因子之一.

    作者:徐杰;左金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老年人钴胺素缺乏与神经退行性病变

    老年人中钴胺素(维生素B12)缺乏随年龄而增加,60~65岁的患病率为24%、65~74岁为26%、85岁以上可达54%[1].发达国家社区老人患病率为12%,而住院者则达30%~40%[2].钴胺素缺乏因症状不典型而易误、漏诊.及时诊治可阻止病情进展或逆转病情.本文对老年人钴胺素缺乏与神经退行性病变作一综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黄方;刘永华;钱晓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经口气管插管、复合麻醉下结扎冠状动脉建立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

    目的:探讨制作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安全、稳定的方法.方法:小型猪20头,在经口气管插管、复合麻醉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中心电监护,术后3 d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8周取心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心电监护示结扎瞬间心电图即表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冠状动脉造影见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端完全闭塞,病理切片见梗死心肌为大量结构紊乱的纤维组织所取代.结论:经口气管插管、复合麻醉下结扎冠状动脉可成功建立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动物死亡率低.

    作者:文莎;左后娟;刘涛;刘正湘;刘少文;林敬阳;汪道文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B、C基因型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B、C两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134例符合拉米夫定治疗指征的CHB患者,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所有病例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观察1年后的疗效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34例CHB患者中,B基因型32例,C基因型96例,B、C混合型6例;B基因型的ALI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有效应答率5项指标均高于C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治疗1年对B、C两型CHB患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周光耀;金玲湘;蒋道荣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双肾多发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1例

    患者女,26岁.4年前体检发现双肾占位性病变,未行任何治疗.今无明显诱因,左侧腰部持续性胀痛,进行性加重:入院前恶心、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约200 mL.入院后血常规:WBC 20×109/L,Hb 109 g/L,BP 90/55 mmHg.患者精神差、口渴.腹部膨隆,左肾区饱满,左肋下缘触及包快,质中,压痛及左肾区叩击痛明显.双下肢轻度浮肿.

    作者:田媛;敖国昆;李强;黄沁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足舟状骨缺血性坏死

    足舟状骨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上较少见.在儿童又称Kohler病,在成年人出现则被命名为Müller-Weiss病[1].常常是由于创伤、发育障碍或其他疾病等原因破坏营养舟状骨的血运,导致软骨内骨化(软骨形成与成骨作用)异常或骨细胞死亡而出现.由于该病发病率低,且与发育障碍或其他疾病难以鉴别,故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易产生混淆.

    作者:宋卫东;李德;刘尚礼;沈慧勇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纤维支气管镜加硬质外套管代替纤维胸腔镜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加硬质外套管代替纤维胸腔镜诊断胸膜疾病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监测35例胸腔积液患者的生命体征,局麻,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加硬质外套管代替纤维胸腔镜诊断胸膜疾病.结果:35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病例,33例确诊,所有病例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加硬质外套管可以代替纤维胸腔镜诊断胸膜疾病,方法简单安全,费用少,值得推广.

    作者:李伟棠;黄兰卿;梁红卫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院前急救患者心理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院前急救是指各种遭受危急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的医院前急救[1].患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且缺乏思想准备,突如其来的事件引起应激反应[2],患者心理活动更为复杂.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医护人员往往重视患者的病情,而忽略患者的心理变化.本文为探讨护理干预对院前急救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对129例病例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并在干预后进行调查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红;何夏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厄贝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кB和MMP-9/TI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肾组织中核因子-кB(NF-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的表达,并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对NF-кB、MMP-9、TIMP-1及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8只、模型组16只,应用高糖高脂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糖尿病组(B组)8只和厄贝沙坦治疗组(C组)8只.6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MP-9、TIMP-1及NF-кBp65 mRNA的表达,观察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1)B组大鼠肾组织中NF-кB、TIMP-1的表达较A组和C组明显增强,C组表达强度介于A组和B组之间;MMP-9的表达情况则与之相反.(2)与A组和C组相比,B组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系膜外基质及尿蛋白排泄率明显增多,C组的病理变化则较B组有所减轻.结论:NF-кB、MMP-9、TIMP-1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厄贝沙坦通过抑制NF-кB活性、上调MMP-9、下调TIMP-1发挥其降低蛋白尿、延缓肾脏病理改变发生等治疗作用.

    作者:李华;许传文;吴扬;徐艳梅;黄丽红;周立霞;段小红;苏春媚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脐血与成人外周血血浆对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TLR4/NF-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脐血血浆与成人外周血血浆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TLR4/NF-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集剖宫产分娩的足月健康孕妇脐血和健康成人外周血各20份,制备血浆.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为两组,(1)脐血组,加入1 μg/mL的LPS和10%的脐血血浆;(2)成人外周血组,加入1 μg/mL的LPS和10%的成人外周血血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LR4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I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脐血组TLR4 mRNA及TLR4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成人外周血组(P<0.01),脐血组IкB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成人外周血组(P<0.01).结论:脐血血浆抑制LPS诱导的内皮细胞TLR4/NF-кB活化,从而抑制其炎症反应.

    作者:黄艳君;刘小利;周洁;黄引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肿瘤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损伤性血管成像技术,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遍应用,其快速容积扫描、造影剂团注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后处理软件相结合,使CT血管重建技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更加可靠,其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更是得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可[1],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血管显像技术.

    作者:张路遥;佟丹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冠心病患者CD40、CD40L、sCD40L的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上CD40和其配体CD40L及血浆中游离型的配体sCD40L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CHD病例分为两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组,分别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D40、CD40L表达水平及血浆中sCD40L浓度,并与19例对照组相比较.结果: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组、对照组;ACS组、sA组患者血浆sCD40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与CD40L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1,P=0.002);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表达水平与血浆sCD40L浓度呈正相关(r=0.367,P=0.006).结论:CD40-CD40L通路可能与ACS的形成有关,阻断CD40-CD40L信号途径可能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靶点.

    作者:刘敏涓;刘丽;罗承锋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以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首发并继发恶性抗磷脂综合征的神经精神狼疮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对以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首发并继发恶性抗磷脂综合征的神经精神狼疮的分析,对其诊断与治疗进行临床总结.方法:复习1例罕见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近期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精神狼疮的临床表现繁多而复杂,可能为原发,也可能由其并发症、治疗的结果所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恶性抗磷脂综合征在其发病中均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结论:临床上,有时三者很难鉴别.当病情危急而高度怀疑时,即使不能确诊,也应立即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输注血小板可能加重病情,除非有威胁生命的出血,否则应尽量避免使用.

    作者:张俊慧;王楠;沈思钰;蔡辉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中低位直肠癌Dixon手术115例技术改进与体会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行Dixon术时,直肠系膜切除范围及方法改进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对11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直肠系膜切除范围及方法改进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15例,手术时间(98.8±18.2)min,术中出血量(50±30)mL,保肛率为100%,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及盆腔感染.随访1~6年,盆腔及吻合口局部复发率为3.5%.结论:中低住直肠癌行Dixon术时,对其系膜切除范围及方法的改进,具有手术简便、时间短、出血少、局部复发率低等优点,符合直肠癌根治术要求.

    作者:董来荣;曹晨曦;付斌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105例临床及脑电图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及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10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及EE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的治愈率为60.9%,EEG的异常率为95.3%,病情重的患儿EEG改变严重,EEG呈重度异常,局灶性、低波幅的预后差,随着病情好转,EEG逐渐恢复.结论:EEG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治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张宇昕;翟琼香;郝英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小剂量奥曲肽联用人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疗效比较

    腹水是肝硬化常见的临床表现,失代偿期75%以上患者可见此症状.肝硬化腹水患者约50%在2年内死亡,常规药物治疗无效者,6个月内病死率达50%,难治性腹水患者1年存活率仅为25%[1].笔者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采用小剂量奥曲肽联用人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40例,观察腹水消退情况等,并设对照组加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牛桂玲;南化忠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不同颈丛阻滞方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不同颈丛阻滞方法对落枕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差异.方法:选择落枕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Ⅰ组采用颈深、浅丛阻滞,Ⅱ组采用单纯颈浅丛阻滞,药液均为1%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 mg,两组均辅以手法按摩治疗.治疗过程给予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监护,观察各组治疗患者颈丛阻滞前后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并发症情况及疗效差别.结果:两组间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两组颈丛阻滞后血压、心率明显高于基础值,组间比较Ⅰ组血压、心率高于Ⅱ组;Ⅰ组出现3例霍纳综合征、2例声嘶,1例膈神经阻滞,而Ⅱ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单纯颈浅丛阻滞结合手法按摩治疗落枕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单纯颈浅丛阻滞结合手法按摩治疗落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特点,适宜于基层医院采用.

    作者:孙丽娜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acute severe viral myocarditis,ASVM)的早期诊断和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ASVM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小儿ASVM起病急,进展快,早期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是其存活的关键.结论:丙种球蛋白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是抢救ASVM的有效药物,对心脏有传导阻滞患儿应积极安置临时起搏器.

    作者:王晓榕;肖岳;周兆群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子宫脂肪平滑肌瘤6例

    子宫脂肪平滑肌瘤是一种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构成的良性子宫肿瘤,临床上罕见,发病率为0.03%~0.2%[1],术前极易误诊.本文收集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共6例,现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如下.

    作者:杨小敏;张品南;卢荷莲;冯国飞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加替沙星与头孢哌酮钠治疗尿路感染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加替沙星与头孢哌酮钠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尿路感染患者分为加替沙星治疗组与头孢哌酮钠治疗组.两组分别用加替沙星0.4 g/d,头孢哌酮钠4 g/d.疗程均为7~10 d.结果:加替沙星治疗组与头孢哌酮钠治疗组治疗尿路感染的有效率分别为96%、80%(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8%和84%(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和4%.结论:加替沙星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优于头孢哌酮钠.

    作者:沈俊福;肖怀金;关赞联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