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华;孙志坚;张东军;马志俊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中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酶切及电泳分型等方法对45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和45例非高血压妊娠妇女(对照组)的AGT基因M235T多态、ACE基因I/D多态、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1)AGT M235T多态的TT基因频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ACE基因DD、ID、Ⅱ型在两组中分布无明显差异.(3)AT1R基因A1166C AA、AC、CC型在两组中分布无明显差异.(4)子痫前期组具备TY基因型者,其合并DD基因型的95%CI为1.473~31.919,合并1166C等位基因C的95%CI为1.316~18.991.结论:AGT变异基因235T与子痫前期发生有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子痫前期的易感基因.ACE基因DD型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限于携带有M235T等位基因的患者.携带有AT1R基因C等位基因和AGT基因TT型的妇女子痫前期发病危险升高.
作者:宋成文;谢守珍;唐瑛;王晶;连俊红;杨李;陈枝岚;吴超英;王泽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次序检测肺活量对有不同阻塞程度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肺容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先吸气后呼气和先呼气后吸气两种不同次序检测肺活量方法,对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A组(轻度阻塞)、B组(中度阻塞)各30例进行观察.然后,每例患者均进行功能残气量测定(氮冲洗法),通过计算得出两种不同次序下的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补呼气量(ERV)、残气量(RV)、肺总量(TLC)、残总百分比(RV/TLC)值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先吸气后呼气测得的呼气肺活量(EVC)、ERV值较先呼气后吸气测得的吸气肺活量(IVC)、ERV值低(P<0.01);采用IVC换算出的IC、RV、RV/TLC值均比EVC换算出的低(P<0.01);而两者测得的TL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无论是轻度阻塞或是中度阻塞,IVC及其组成部分ERV值均较EVC及其组成部分ERV值高.而IVC中的IC值较EVC中的IC值低.
作者:严英硕;周燕斌;郭禹标;黄建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与肌瘤类型的关系,明确射频消融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方法:对36例单发或多发的离体子宫肌瘤施行射频消融固化治疗,根据瘤体的大小对射频的时间、次数、表面温度进行调控、监测及HE染色镜下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本组19例浆膜下肌瘤和5例阔韧带肌瘤消融后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表面呈脱水征象.其中8例浆膜下肌瘤直径2 cm左右,针尖距瘤体表面≤1 cm,浆膜面呈棕褐色或黑色,表面温度可高达80~90 ℃,并可见热气蒸发.>2 cm的浆膜下肌瘤和12例肌壁间肌瘤则无类似变化.结论:对较大的浆膜下肌瘤和肌壁间肌瘤进行多点、多面的射频治疗,对较小的浆膜下、深肌层或阔韧带肌瘤要严格控制时间和射频次数.
作者:于秀;谢阳桂;施公胜;陈瑞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妊娠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母体内环境的稳定,特别是胎盘局部的正常免疫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一种重要的Th2类细胞因子,参与Th1/Th2在妊娠期的生理性改变,如促进胚胎植入、维持母胎耐受.但在体内调节紊乱时,异常表达的TGF-β可能通过抑制滋养细胞的侵入致使螺旋动脉重铸障碍,从而参与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近的研究还发现,TGF-β在肾脏局部的作用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蛋白尿产生有一定联系.
作者:金桂芳;邹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80%的氦和20%的氧组成的氦氧混合气体对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其作用机制虽有文献作过阐述,但未明之处颇多,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作者:李志平;郭禹标;黄建强;罗益锋;钟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82例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36例,两组病人均按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祛痰、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营养支持及必要时予糖皮质激素和呼吸兴奋剂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红细胞比容、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明显好转,治疗组症状改善的时间为(5±2)d,住院时间为(10±2)d,对照组症状改善的时间为(8±4)d,住院时间为(15±6)d.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使患者红细胞比容降低,降低血液黏稠度,PaO2明显提高,PaCO2明显降低,症状改善的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缩短,减少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作者:刘丽娟;吴耀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后大脑中水通道蛋白4(AQP4)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5只7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7组,包括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6组(缺氧缺血组),分别在缺氧缺血性脑病0、2、4、6、8、12 h断头取脑,做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分析,脑组织匀浆用放免法测定细胞因子TNF-α.结果:AQP4主要表达在脉络丛、室管膜上皮、海马及水肿区,随着时间的延长,AQP4表达呈增高趋势.对应的病理改变为细胞内水肿、炎症反应.脑组织内细胞因子TNF-α在缺氧缺血性脑病2 h与对照组相比即明显增加(P<0.05).结论:AQP4和TNF-α与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的脑水肿关系密切,且二者之间可能有某种关系,抑制AQP4和TNF-α可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张费通;崔其亮;刘海燕;黎刚;谭岱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吸气肺活量对肺气肿病例重新进行评级的影响.方法:对68例初步诊断为肺气肿的病例进行吸气肺活量测定,计算其组成部分深吸气量(IC)和补呼气量(ERV)值.利用已测的功能残气量(FRC)值,计算出残总比(RV/TLC)值,重新进行肺气肿评级.结果:68例拟诊肺气肿病例,经吸气肺活量重新评级后,原重度肺气肿的有4例转为中度肺气肿;原中度肺气肿的有6例转为轻度肺气肿;原轻度肺气肿的有6例转为正常.共有16例发生级别改变,占24%.结论:使用吸气肺活量进行肺气肿评级,虽然对肺总量影响不大(P>0.05),但是由其计算出来的残气量值却明显偏低(P<0.01),从而使RV/TLC值较呼气肺活量计算出的要低,避免了RV/TLC的假性升高,能更准确地作出肺气肿的评级.究其原因,与吸气肺活量得出较低的ERV值、患者操作方便等因素有关.
作者:严英硕;周燕斌;郭禹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及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MBCDI)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初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建立MBCDI,分别比较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初发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分析初发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不相关(P值分别为0.620 0和0.245 1),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P=0.277 8);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 1),并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2 98和-0.343 73),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001);化疗后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 1),并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 69和0.386 07),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MBCDI依次下降,相互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1).结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预后无关,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均可用于预测患者完全缓解、持续缓解及长期生存的可能性,MBCDI的相关性更强.
作者:刘伟红;吴日荷;方炳木;李琳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变化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浆Fbg及35例对照组的血浆Fbg分别进行测定.结果: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Fbg明显增高(P<0.001),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浆Fbg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浆Fbg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Fbg可作为COPD急性期反应的指标,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其增高密切相关,在COPD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国玲;李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链脲佐菌素(str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予缬沙坦20 mg/(kg·d)灌胃(ARB组),用药10周,设正常对照组(CON组)和糖尿病未治疗组(DM组),该两组按等量饮用水灌胃.实验结束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浓度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血清SOD水平和MDA含量.结果:大鼠成功诱发糖尿病.与DM组比较,ARB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分泌增加(P<0.05),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空腹血糖水平与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SO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缬沙坦能改善糖代谢,该有益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机体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黄淑妍;刘雪芳;陈澍;张一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诱导痰中细胞组成的变化,COPD患者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对33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A组)、27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14例健康吸烟者(C组)、14例健康不吸烟者(D组)进行肺功能测定及痰诱导,痰液处理后沉渣作细胞学分析.结果:(1)A、B、C、D组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分别为(10.2±5.28)×106/mL、(44±1.63)×106/mL、(3.0±1.45)×106/mL、(1.9±1.07)×106/mL,细胞分类中A、B、C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别为(70.9±13.6)%、(57.0±10.9)%、(52.3±11.1)%,而在D组中则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分别为(34.8±6.9)%、(25.6±8.2)%、(26.9±7.3)%;(2)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稳定期患者、健康吸烟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吸烟健康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2)气道局部中性粒细胞增多与COPD患者气流受限存在密切的关系.
作者:曾勉;刘凌云;张式鸿;严英硕;吴健锋;王辉;贺云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男,70岁.因结肠癌肝转移行结肠癌根治术入院.术前患者一般情况可,既往健康.体格检查:血压150/80mmHg,心率68次/min,体重59 kg.辅助检查示ECG正常,胸片示右膈改变考虑膈下脏器病变所致,B超示肝多发实质性占位,电解质、血常规均正常.入室后予咪达唑仑4 mg、阿曲库铵40 mg、芬太尼0.2 mg、异丙酚8 mg诱导后行器官插管.术中以异丙酚300 mg/h、雷米芬太尼1mg/h、阿曲库铵40 mg/h麻醉维持.术中患者血压偏高,心率60~90次/min,予乌拉地尔25 mg静注,效果欠佳,稍后予尼卡地平5 mg静注、曲马多50 mg静注.手术时间3 h,术后血压再度升高,予乌拉地尔25 mg静注.
作者:文立明;陈功;翁浩;张小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肠镜检查及镜下病理活检是诊断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直肠癌镜下多表现为息肉样隆起,呈菜花样,向肠腔内突出,或癌体早期糜烂坏死,形成溃疡,边缘结节状周径,或肠壁浸润,引起局灶性僵硬,形成环行狭窄.病理活检有助于确诊.我们发现1例直肠癌,肠镜下呈菜花状隆起,边界尚清,但镜下多部位11块黏膜组织病理均阴性.经大块组织活检术发现平滑肌已浸润的直肠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特报道如下.
作者:徐幼飞;王小英;朱永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慢性皮肤溃疡治疗比较困难,一般药物疗效不佳.我们应用40%硫酸镁与苯妥英钠粉局部外用配合全身用药治疗慢性溃疡,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进红;杨秋莲;李春玲;王新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cute mutifocal cerebral hemorrhage,AMCH)病例的系统分析,探讨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7例AMCH患者的病因、CT影像、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本病的病因组成、病灶分布特点.结果:1例患者为弥漫性全脑多发脑出血病灶,余26例出血灶57个.出血病灶为基底节区29个,丘脑10个,其他分布于脑叶、小脑、外囊、脑干.病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性AMCH多,其他病因包括脑淀粉样血管病、抗凝治疗、血液病.意识障碍21例,双侧肢体瘫痪22例.结论:AMCH的发病机制多样,高血压动脉硬化可能是本病常见的病因.常见出血部位是基底节区,其次是丘脑.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及双侧肢体症状为明显.
作者:曲辉;赵性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1].我院从2002年3月至2006年6月对80例临床诊断为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采取空气灌肠治疗,通过分析病史,结合空气灌肠时X线透视征象,选择合适的空气压力,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剑;高卫华;何时鸣;戴丰华;潘永斌;梁永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囊性水瘤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先天性疾病.胚胎时期颈囊发育成淋巴系统的过程中,部分淋巴组织发生迷走,并形成囊性水瘤,多发生于颈部,其次是腋窝、胸壁和腹股沟处.我科2003年6月收治1例,诊断为颈部巨大囊性水瘤并感染,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映红;翁盛贤;严小玲;张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作为变态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一般认为其功能与其所产生和释放的化学性递质、颗粒相关蛋白和某些细胞因子有关.然而,自从发现成熟EOS具有表达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MHC)所编码的HLA-DR蛋白的能力以来,EOS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就近年EOS作为APC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张宏美;张宁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小剂量组织胺支气管激发规程临床应用可行性,建立本实验室安全有效支气管激发规程以及临床与肺功能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提高实验诊断的安全性、准确性.方法:对照组来自本院医学院校和护校学生30例,平均年龄18.8岁.气道高反应性(BHR)组来自呼吸病房和专科门诊疑有哮喘未确诊者,组织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共202例,平均年龄38.62岁.仪器为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药物气溶胶支气管激发试验装置.测定参数为呼吸总阻抗、中心阻力、周边阻力、用力肺活量一秒量,药物为磷酸组织胺,规程为2浓度6步法.结果:疑似BHR受试者共855例次,组织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426例次(占49.8%),激发阴性429例次(50.2%),对照组激发阳性2例(占7%);BHR组的FEV1较基础值下降20%时的组织胺累积浓度为0.465 mg/mL(PC-20FEV1),PC-20FEV1与呼吸总阻抗、周边阻力曲线交叉点分别为PC+180Zrs、PC+200Rp;BHR组呼吸阻抗剂量-反应曲线斜率及敏感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55例受试者当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2例试验结果隔周进行重复试验符合率94%(30/32),7例与日本chest气道过敏仪对照符合率100%,8例规范药物治疗1年先后停药后复查均阳性.结论:小剂量组织胺支气管激发规程临床应用是可行的、安全的,经济成本低,采用肺功能多项指标和临床综合评估可以提高实验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试验过程中肺部呼吸音的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性,重视病史可以辅助病因诊断.
作者:赵明华;凌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