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民;宋粤生;黄文胜;李恒青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到2006年4月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1例,LC+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CBDE)19例,LC+EST+LCBDE 78例,并对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总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等进行对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镜联合治疗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微创手术成功率,但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结论:三镜联合运用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较好选择.
作者:黄小兵;梁平;李靖;丁生财;高明发;王细文;左国华;韩克强;郑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57年Altemeier首先描述该症,1965年Klatskin报道13例后才被广泛重视并被命名为Klatskin瘤[1].因其部位特殊、呈浸润生长及手术切除困难等,肝门部胆管癌曾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疑难癌症.现代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展.但如何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这一临床病变,依然是胆道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现依据文献报道并结合我们的诊疗经验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晓鸥;崔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子宫峡部妊娠是一种少见的异位妊娠,往往有胎盘或绒毛的植入,在刮宫时极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被迫行子宫切除.随着剖宫产率的提高,剖宫产后子宫峡部妊娠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8-2005年间出现的12例剖宫产后子宫峡部妊娠患者的诊治,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施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华南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高转移性为其生物特征之一.从原位增殖性的肿瘤发展为侵袭转移癌的演进过程中,肿瘤细胞必须具备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玉莹;黎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8只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利多卡因组(L组)、失血性休克组(H组)和对照组(C组).L组于放血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5 mg/kg,此后每隔1 h静注利多卡因1 mg/kg维持,L组与H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分别于放血前、失血性休克2 h、再灌注2 h各从股静脉取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C组在上述对应时间点测定血浆TNF-α和IL-6含量.结果:C组TNF-α和IL-6含量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组与L组在休克2h、再灌注2 h TNF-α和IL-6含量与放血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且呈上升趋势;与H组相比,L组休克2 h、再灌注2 h TNF-α和IL-6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小剂量静注利多卡因能减少失血性休克兔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含量,从而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莹莹;林春水;阮骆阳;古妙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寻找能够抑制因EDTA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凝集的理想方法,以准确计数此类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方法:(1)观察不同抗凝剂及时间对患者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影响;(2)分别在2 mg/mL EDTA-K2抗凝血中加入磷酸吡哆醛、Tris、庆大霉素、氨茶碱、丁胺卡那霉素等,抽血后放置不同时间段作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血片上有无血小板聚集现象.结果:(1)对照组的EDTA-K2、草酸-氟化钠抗凝血在4 h内血小板计数结果稳定、准确,观察血片无血小板聚集现象,其他抗凝剂则成下降趋势或不稳定.而患者4 h内血小板计数则成倍下降,观察血片上有血小板聚集现象.(2)在2 mg/mL EDTA-K2抗凝血内加入5 mg/mL丁胺卡那霉素,能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4 h内准确、稳定、可靠,观察血片上无血小板聚集现象.结论:在2 mg/mL EDTA-K2抗凝血内加入5 mg/mL丁胺卡那霉素,可使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准确、可靠.
作者:巫小莉;周小棉;邓稳德;李结秋;邓伟雄;罗文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兔骨折模型应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后骨折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变化,以进一步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6个时间组,每组6只,均造成双侧桡骨骨折的模型,并于术后24 h即开始超声治疗,左前肢为治疗侧,右前肢作为对照侧.各实验兔分别于术后第1、2、3、4、5、6周拍X线片并取双侧桡骨骨缺损处骨痂,制成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测定TGF-β表达强度.结果:X线片观察,治疗侧的愈合程度优于对照侧(P<0.01).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治疗侧骨、软骨组织内TGF-β染色达高,且持续时间较对照侧长.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通过影响骨折不同时期TGF-β的表达及含量的变化,促进骨、软骨组织的损伤修复,有效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潘建成;游逸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55岁,主因尿频伴排尿困难10余年,加重3个月入院治疗,肛门指诊:前列腺Ⅱ度肿大,质软,表面光滑,未触及硬结,中央沟变浅.B超:前列腺体积增大,大小约4.3 cm×3.0 cm×3.4 cm,其内可见斑片状强回声.膀胱镜检查示:尿道膜部括约肌外侧可见绒毛状肿物,大小约1.5 cm,在肿物上取活检.
作者:鲁传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的TRAP-发光分析法.方法:细胞株、组织样品与引物孵浴后,释放的焦磷酸盐由硫酸化酶作用转变为ATP,用荧光素酶生物发光系统检测发光信号;比较TRAP-发光分析法与TRAP-ELISA的结果.结果:TRAP-发光分析法的线性范围在2~1 000个细胞之间.检测结果与TRAP-SYBR Green染色一致,与TRAP-ELISA法显著相关(r2=0.992,P<0.001).结论:TRAP-发光分析法是一种稳定、快速、实际可行的端粒酶活性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鲁文红;何敏;余红平;徐顺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GIK液对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胰岛素抵抗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18条雄性犬,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60 min后开放,造成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进行试验.分GIK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30 min、升主动脉开放后10、30、60 min抽取血样,采集动脉和冠状静脉窦血样测定血浆葡萄糖、乳酸、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等,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体外循环期间血糖、乳酸、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等与体外循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同时,GIK组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胰岛素、C肽浓度以及血糖、乳酸的摄取利用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后,机体胰岛素抵抗同时,存在明显的心肌胰岛素抵抗;GIK液治疗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心肌对葡萄糖和乳酸的利用能力,从而有效防治心肌胰岛素抵抗.
作者:郑奇军;孙国成;俞世强;程晓东;崔勤;金振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一种新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例,年龄10~72岁,平均32岁.病因有齿状突骨折、横韧带断裂、寰枢椎复合骨折等.结果:26例患者经3个月~2年(平均6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双侧寰椎榷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具有安全、术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后路的理想术式.
作者:林岳平;林佩达;倪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用扩张珠逆行扩张,治疗鼻泪管阻塞恢复泪道排泄功能的疗效.方法:用扩张珠借助尼龙线的牵引,从鼻泪管下口逆行而上,对鼻泪管阻塞患者作逆行扩张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48眼)鼻泪管阻塞作逆行扩张治疗术后,随访6~23个月.治愈33眼(69%),好转9眼(19%),未愈6眼(12%).结论:利用扩张珠较大的直径对已狭窄、阻塞的鼻泪管行逆行扩张和疏通,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锡兴;李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围术期使用胸腺肽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4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胸腺肽组,各20例.分别在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及术后第1、3、7天取外周静脉血测定T细胞计数,CD3+、CD4+、CD8+T细胞百分数,CD4+/CD8+T细胞比值,血清IgG、IgA、IgM浓度.结果:胸腺肽组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淋巴细胞计数及CD3+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3、7天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第3、7天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3、7天CD4+/ 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体外循环后各时点IgA、IgM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胸腺肽能减轻体外循环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损害.
作者:刘美明;吴树明;于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麻醉中通过增减雷米芬太尼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异丙酚采取3.0~8.0 mg/(kg·h)速度输注.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劈胸骨后、暴露和固定左前降支后、暴露和固定右冠状动脉、暴露和固定左旋支后、术毕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Ⅰ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Ⅱ组波动小,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总量较Ⅱ组少(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可安全应用于OPCABG,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作者:文立明;陈功;翁浩;张小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使用吸痰器在小儿口咽鼻手术全麻术后拔管的应用,减少吸痰拔管导致的并发症.方法:选择小儿口咽鼻手术患者10例,全部行全麻插管,术后待出现自主呼吸、清醒后,用一次性使用吸疾器代替常用的普通吸痰管吸痰,拔管,观察小儿吸痰过程与拔管后的情况.结果:10例病例吸痰过程平稳,无损伤性出血,吸痰充分,拔管顺利,拔管后口咽无残留血液及痰液,呼吸通畅,血氧饱和度97%以上.结论:一次性使用吸痰器在小儿口咽鼻手术全麻术后拔管的应用中,吸痰简捷、有效、安全,特别适用于低龄儿.
作者:龙星;符斌;刘雨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硬-腰联合麻醉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择期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硬膜外两点组(Ⅰ组),硬-腰联合组(Ⅱ组),每组30例.观察麻醉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镇痛起效时间、高阻滞平面、不良反应、术中辅助用药、局麻药用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高阻滞平面、术后并发症两组均相似.而硬-腰联合麻醉较两点硬膜外麻醉起效更快(P<0.01),术中辅助用药及局麻药用量较少(P<0.01),麻醉镇痛满意.结论:硬-腰联合麻醉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安全,效果好,而且可靠.
作者:王治中;吴新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对比布比卡因腰麻用于高原地区老年(年龄≥60岁)及年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下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的患者122例,将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年轻组(82例),记录麻醉显效时间、麻醉时间、麻醉平面、运动阻滞程度,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老年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高阻滞平面时间显著短于年轻组患者(P<0.05),而痛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年轻组患者(P<0.05);老年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结论:同等剂量的布比卡因用于高原老年患者麻醉显效快,持续时间长,运动阻滞时间长,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发生率高,对高原老年患者布比卡因腰麻应严密监测或选用副作用更小的药物.
作者:余泽生;都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1],好发于经常作前臂旋转、伸屈肘关节劳动或运动的人,多发于中青年人.笔者采用小针刀疗法为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宗建;陈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卡孕栓治疗对胎盘滞留产妇手取胎盘的发生机会的影响,为第三产程的处理提供积极的方法.方法:共104例产后胎盘滞留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卡孕栓组31例,直肠置入卡孕栓1 mg;缩宫素组36例,脐静脉推注缩宫素20 U加生理盐水20 mL;对照组37例.比较3组的手取胎盘发生率、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结果:卡孕栓组手取胎盘发生率41.94%(13/31)、产后2 h出血量(308.74±39.98)mL、第三产程(37.26±4.93)min,均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卡孕栓可减少胎盘滞留产妇手取胎盘的发生,减少产后出血和缩短第三产程.
作者:陈翊;徐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索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9例22眼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随访矫正视力0.5以上者达59%,并发症有术中前房出血4眼,术后不同程度角膜水肿6眼.结论: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作者:陈俊洪;庄冰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