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道前列腺型息肉1例

鲁传冬

关键词:尿道膜部, 前列腺, 膀胱镜检查, 体积增大, 排尿困难, 肛门指诊, 表面光滑, 中央沟, 绒毛状, 强回声, 括约肌, 治疗, 片状, 尿频, 活检, 患者
摘要:患者男,55岁,主因尿频伴排尿困难10余年,加重3个月入院治疗,肛门指诊:前列腺Ⅱ度肿大,质软,表面光滑,未触及硬结,中央沟变浅.B超:前列腺体积增大,大小约4.3 cm×3.0 cm×3.4 cm,其内可见斑片状强回声.膀胱镜检查示:尿道膜部括约肌外侧可见绒毛状肿物,大小约1.5 cm,在肿物上取活检.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目的:评价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8例,术后随访3~18个月,按Jakim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优4例,良3例,占86%(7/8),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可以用于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特别是严重的关节内粉碎骨折.

    作者:赵晓芳;孟增东;邹天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留置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中心静脉管道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管道感染情况及其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监护病区近2年来心脏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管道,按留置时间分类,对明确的和可疑的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患者,均留取外周血和导管标本进行培养.结果:留置时间4~7 d时,中心静脉管道感染率为1.1%,留置时间8~14 d的感染率为20.8%,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时间超过15 d的患者,导管感染率为78.9%.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时间长短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中心静脉管道的感染率显著升高;而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作者:赵荣;胡雪慧;崔勤;薛卫斌;藏妍;郑霄;苏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孤啡肽鞘内注射对创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孤啡肽(orphanin-FQ,OFQ)对创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给正常及创伤大鼠鞘内注射0.1、1.0、5.0、10.0、20.0 μg OFQ及生理盐水(NS),用3H-TdR释放法测定各组大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大鼠鞘内注射OFQ 0.1、1.0 μg后,大鼠NK细胞活性与N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鞘内注射5、10、20 μg OFQ后,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5),提示鞘内注射较小剂量OFQ对正常大鼠NK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而较大剂量的OFQ则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创伤应激的大鼠鞘内注射NS,OFQ 0.1、1.0、5.0、10.0 μg,结果显示NK细胞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注射20 μg OFQ后,其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NS组和创伤组,提示创伤大鼠鞘内注射较小剂量和较大剂量OFQ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较大剂量OFQ则可以加强创伤引起的免疫抑制.结论:脊髓OFQ在正常大鼠和创伤应激大鼠都具有免疫调节效应.

    作者:孙强;崔建修;张鸿斌;周茂华;赵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量晶体停跳液与亚低温血持续灌注保护心肌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微量晶体停跳液与亚低温血(25~27℃)持续灌注保护心肌的临床效果.方法:69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在术中先用微量晶体停跳液使心脏迅速停跳,然后予亚低温血持续灌注保护心肌.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心肌始终红润、安静、松弛,主动脉开放后61例心脏立即自动复跳(88%),术后仅11例应用正性肌力药物3~5 d,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微量晶体停跳液与亚低温血持续灌注保护心肌效果可靠.

    作者:沈芝红;邓杰;张斌杰;张永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反取皮肤削薄回植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

    目的:探讨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病因及正确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30例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18例采用反取皮肤削薄回植,8例采用反取皮肤削薄回植+健侧肢体皮片移植,4例行撕脱皮肤原位缝合.结果:反取皮肤削薄回植与健侧肢体皮片移植成活率90%~100%,外观良好,功能恢复满意.原位缝合,大部分皮肤坏死经反复换药,肉芽创面植皮,创面愈合.结论:早期采用撕脱皮肤反取皮肤削薄回植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效果满意.

    作者:李平安;王新;方楚权;彭虎子;熊卜贵;徐彦钦;成钊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鼻咽癌放疗前后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分析

    目的:通过99mTc-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99mTc-HL91)乏氧显像研究鼻咽癌放疗前后肿瘤细胞乏氧的变化.方法: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鼻咽癌患者35例,放疗前1~2 d、放疗后(200 cGy/次,5次/周)1~2 d分别行99mTc-HL91 SPEC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计算肿瘤/非肿瘤部位放射性计数比值(T/N),分析放疗前后肿瘤乏氧的变化.结果:放疗前、后显像的T/N(4 h)分别为1.51±0.21、1.26±0.18,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能够为临床提供鼻咽癌放疗前后肿瘤组织乏氧的变化并再氧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张继武;田铁桥;刘波;朱立娟;陈松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胸腺肽防治体外循环致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使用胸腺肽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4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胸腺肽组,各20例.分别在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及术后第1、3、7天取外周静脉血测定T细胞计数,CD3+、CD4+、CD8+T细胞百分数,CD4+/CD8+T细胞比值,血清IgG、IgA、IgM浓度.结果:胸腺肽组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淋巴细胞计数及CD3+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3、7天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第3、7天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3、7天CD4+/ 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体外循环后各时点IgA、IgM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胸腺肽能减轻体外循环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损害.

    作者:刘美明;吴树明;于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后颅窝减压合并枕大池重建术治疗Arnold-Chiari畸形

    目的:探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Ⅰ型)的外科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枕后正中直切口,后颅窝小骨窗减压、硬脑膜修补合并枕大池重建术,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结果:11例患者感觉障碍均得到改善,其中7例(64%)症状改善明显,4例(36%)病情缓解.6例(55%)脊髓空洞症患者术后经4个月~4年的随访,空洞明显缩小.结论:后颅窝小骨窗减压、硬脑膜修补合并枕大池重建术,临床效果较好,是一种治疗Arnold-Chiari畸形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先松;金保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合用对幼鼠肝损伤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与托吡酯(TPM)合用时对幼鼠肝脏组织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3组实验组,分别每日1次经口灌胃给予VPA 300mg/kg、TPM 40 mg/kg和VPA 300 mg/kg+TPM 40 mg/kg.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经皮下注射10%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溶液5 mL/kg,每周2次.连续用药3个月后,应用光镜进行肝脏病理学研究,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结果:(1)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阳性对照组可见广泛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弥漫性点状坏死灶;TPM组可见中央静脉周围少数肝细胞浊肿变性;VPA组可见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VPA+TPM组可见部分肝细胞浊肿变性和脂肪变性,视野内还可见少数肝细胞点状坏死,枯否细胞轻度增生.(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两单用药组和VPA+TPM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肝匀浆中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变化,但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升高;VPA组和VPA+TPM药组谷胱甘肽(GSH)含量明显降低,肝GST活性均明显升高,但两组间GSH含量和GST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剂量范围内,长期服用抗癫痫药VPA可引起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轻微病理改变,VPA与TPM合用引起肝脏病理的改变较单用药时加重.

    作者:黄静;任榕娜;陈新民;叶礼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脑膜瘤13例

    目的:分析总结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10年手术治疗的13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三角区、体部9例,枕角2例,颞角2例,肿瘤大径4.1~8.0 cm.结果:本组10例经顶枕入路,2例经颞中回入路,1例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均获肿瘤全切,无死亡及其他主要并发症.结论:侧脑室脑膜瘤早期临床无特异症状,肿瘤大小、位置、供血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选择合适入路、应用显微技术、保护瘤周重要结构是全切肿瘤的关键.

    作者:俞文华;车志豪;许培源;朱强;张祖勇;陈锋;杜权;江林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重型脑挫裂伤早期预见性手术探讨

    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以脑挫裂伤为主的颅脑损伤病人145例,其中33例进行早期预见性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汉民;黄国河;王文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儿童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103例

    目的:对我院儿科近来收治的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103例进行分析,为诊治该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1月至2006年8月住院患儿中发生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103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3例中<1岁占25.2%,1~3岁占21.4%,>3岁占53.4%,以>3岁患儿居多;其中呼吸道感染占85.4%,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本组15例患儿伴轻度贫血,9例患儿血小板数下降,3例全血细胞减少.结论:粒细胞减少症在儿科临床中比较常见,其临床意义主要提示感染,而病程多为良性经过;对反复出现或伴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的患儿,必要时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排除少见疾病.

    作者:宋培红;芦惠;黄先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50岁以上患者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高龄房间隔缺损(房缺)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50岁以上成人房缺患者15例,男2例,女13例;年龄50~57岁,平均(51.8±0.9)岁.心功能Ⅱ~Ⅳ级.3例行闭式缝合.12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多数采用带孔补片修补房缺,其中二尖瓣成形3例,三尖瓣成形7例.结果:本组无死亡.术后早期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余恢复顺利.平均住院(15.8±1.9)d.结论:高龄房缺只要无手术禁忌证,手术疗效良好.术中应注意修补方法,二、三尖瓣成形及术后抗心律失常的治疗.

    作者:陈若为;游昕;赵六六;但文富;周建国;马游;李树春;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硬化性汗腺导管癌合并皮内痣1例

    患者男,78岁,右腋下肿物3年,破溃1年来我院治疗.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腋下肿物,大小约黄豆大,无明显症状,未行任何治疗.2005年1月患者用手搔抓患处后,肿物表面皮肤出现红肿、破溃,在当地医院病理活检诊断为皮肤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治疗.查体于右腋下见大小约3 cm×3cm肿物,肿物表面破溃.病理检查:皮肤组织一块,大小12 cm×6 cm×3.5 cm,皮肤中央见一溃疡面,大小1.5 cm × 1 cm,皮下见一灰白色肿物,肿物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灰黄色,质韧.

    作者:李自强;黄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腰5椎体滑脱合并腰4/5椎间盘脱出游离椎管内1例

    椎体滑脱合并椎间盘游离椎管内在临床中实属罕见,我院2006年3月收治了1例腰5椎体滑脱合并腰4/5椎间盘脱出游离椎管内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健;谢清华;张在恒;高梁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游离睾丸鞘膜片修复尿道长段狭窄8例

    本院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应用游离睾丸鞘膜片修复男性尿道狭窄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剑勇;刘宗元;李韧;施正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EDTA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的研究

    目的:寻找能够抑制因EDTA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凝集的理想方法,以准确计数此类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方法:(1)观察不同抗凝剂及时间对患者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影响;(2)分别在2 mg/mL EDTA-K2抗凝血中加入磷酸吡哆醛、Tris、庆大霉素、氨茶碱、丁胺卡那霉素等,抽血后放置不同时间段作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血片上有无血小板聚集现象.结果:(1)对照组的EDTA-K2、草酸-氟化钠抗凝血在4 h内血小板计数结果稳定、准确,观察血片无血小板聚集现象,其他抗凝剂则成下降趋势或不稳定.而患者4 h内血小板计数则成倍下降,观察血片上有血小板聚集现象.(2)在2 mg/mL EDTA-K2抗凝血内加入5 mg/mL丁胺卡那霉素,能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4 h内准确、稳定、可靠,观察血片上无血小板聚集现象.结论:在2 mg/mL EDTA-K2抗凝血内加入5 mg/mL丁胺卡那霉素,可使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准确、可靠.

    作者:巫小莉;周小棉;邓稳德;李结秋;邓伟雄;罗文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麻醉中通过增减雷米芬太尼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异丙酚采取3.0~8.0 mg/(kg·h)速度输注.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劈胸骨后、暴露和固定左前降支后、暴露和固定右冠状动脉、暴露和固定左旋支后、术毕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Ⅰ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Ⅱ组波动小,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总量较Ⅱ组少(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可安全应用于OPCABG,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作者:文立明;陈功;翁浩;张小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针刀及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体会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1],好发于经常作前臂旋转、伸屈肘关节劳动或运动的人,多发于中青年人.笔者采用小针刀疗法为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宗建;陈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创无张力腹膜前间隙衬入Kugel补片在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Kugel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Kugel补片行无张力修补42例腹股沟疝,其中腹股沟斜疝30例,直疝12例,其中双侧腹股沟斜疝2例.结果:42例手术患者无切口感染,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经1~24个月随访,均无复发.结论:微创无张力腹膜前间隙衬入Kugel补片疝修补术是微创、无张力、全腹股沟疝修补术,且其易学习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仕学;廖少明;李伟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