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为;游昕;赵六六;但文富;周建国;马游;李树春;吴敏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1],好发于经常作前臂旋转、伸屈肘关节劳动或运动的人,多发于中青年人.笔者采用小针刀疗法为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宗建;陈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报告1例血压正常产妇在硬膜外麻醉穿刺过程中突发产前子痫.1病例资料患者26岁,孕1产0,宫内孕38+5周,孕期无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既往无高血压和癫痫病史.因持续性枕横位,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待产期间监测血压为96~120/64~82 mmHg,入手术室测血压为110/70 mmHg.取左侧卧位行腰2、3硬膜外穿刺.因进修麻醉医生技术生疏,穿刺约10 min仍未成功,遂改由本院医生再行穿刺,但此时患者述头昏,未予重视.
作者:年士艳;冯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可行走式硬膜外分娩镇痛,0.1%罗哌卡因复合2.0 μg/mL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ASA Ⅰ~Ⅱ级的单胎足月初产妇行分娩镇痛为观察组;另选150例条件相仿但不给予分娩镇痛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穿刺成功平卧后注入0.8%利多卡因4 mL,5 min后经硬膜外导管给予0.1%的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0 μg/mL,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其负荷量6 mL,背景输入量以6~8 mL/h的速度控制持续给药,病人自控镇痛剂量2.0 mL,锁定时间10 min.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评估镇痛、阻滞效果,观察记录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时间、生产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用药后10 min 99.1%的产妇感到无痛[VAS评分为(0.6±0.8)分],仅0.9%的产妇镇痛不全.与镇痛前比较,观察组产妇用药后有5例下肢感到麻木,但下肢活动不受限制,MBS评分为1分,其余产妇用药后下肢感觉无异常,MBS评分为0分,MBS评分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98.48±52.87)min,短于对照组(135.86±71.05)min(P<0.01).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50.83±24.81)min,比对照组(48.46±21.82)min稍长(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生产方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0.1%的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0 μg/mL用于可行走式的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可以达到可行走式分娩镇痛.
作者:陈会平;石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以及抑制NF-κB活性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未干预组(DM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NF-κB活性抑制剂,PDTC)干预组(DP组),每组20只,每组再分为2批,分别为4周批、8周批.以链脲佐菌素造糖尿病模型.分别于第4、8周处死大鼠,测肾重指数、24 h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肾组织VEGF及NF-κB的表达.结果:DM组与NC组比较,大鼠肾组织中NF-κB和VEGF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1),DP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和VEGF的表达较DM组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NC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肾组织中VEGF表达量与NF-κB成正相关.结论:抑制NF-κB的表达可降低VEGF的产生,对NF-κB和VEGF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王蜀鄂;李竞;甘佩珍;王丹;秦莹;张丽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的优越性.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06年8月,采用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行各式肺叶切除术82例.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延长成标准后外侧切口病例,均口长度12~14 cm,切口暴露范围达16 cm×12 cm,进胸时间4~7 min,关胸时间15~18 min,开胸过程失血量均小于20 mL,术后疼痛Ⅰ级45例,Ⅱ级34例,Ⅲ级3例,术后住院时间10~31 d,平均12 d.结论:采用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不切除肋骨,保留胸肌,切口距肺门近,暴露满意,深部操作方便,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伟军;付文辉;眭康;韩威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24岁,上腹部刀刺伤伴出血,腹内脏器脱出0.5 h入院.入院时查体:神志清,精神软,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率11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78/54 mmHg,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消失,上腹部可见6 cm长创口,创口内可见内脏外露并出血.辅助检查:WBC 5.88×109/L,RBC 3.56×1012/L,HGB 76 g/L,腹部B超示腹腔大量积液.立即予包扎腹部创口,开放静脉输液,扩容备血等处理,同时紧急送手术室手术抢救.
作者:刘锦霞;章卫康;吕银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男性输尿管结石致急性梗阻尿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检查对输尿管结石伴尿外渗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其声像图表现.结果:28例输尿管结石病例因其梗阻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程度尿外渗,经抗炎、解痉等治疗,症状缓解或治愈.结论: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地诊断输尿管结石伴发尿液外渗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孙皓;王凤力;朱江;刘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直径≤4 cm肾癌保肾手术的安全切除范围.方法:直径≤4 cm肾癌根治术标本41例,标本分层切开,观察肾内原发癌及癌旁病变累及范围,并对肾癌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和癌旁组织Ki-6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分析肿瘤向周边浸润及周围组织癌变趋向的规律.结果:41例肾癌中,17%(7/41)存在1种以上假包膜外癌灶.距原发癌越远,癌旁组织Ki-67和PCNA阳性的比例越低.结论:直径≤4 cm肾癌保肾手术安全切缘须包括假包膜外1 cm以内的正常肾实质.同时对癌旁组织Ki-67和PCNA阳性表达者应扩大切除范围,达到切缘阴性,降低局部复发率.
作者:孟平;王禾;孟庆超;张更;于磊;王映梅;马福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寻找能够抑制因EDTA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凝集的理想方法,以准确计数此类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方法:(1)观察不同抗凝剂及时间对患者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影响;(2)分别在2 mg/mL EDTA-K2抗凝血中加入磷酸吡哆醛、Tris、庆大霉素、氨茶碱、丁胺卡那霉素等,抽血后放置不同时间段作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血片上有无血小板聚集现象.结果:(1)对照组的EDTA-K2、草酸-氟化钠抗凝血在4 h内血小板计数结果稳定、准确,观察血片无血小板聚集现象,其他抗凝剂则成下降趋势或不稳定.而患者4 h内血小板计数则成倍下降,观察血片上有血小板聚集现象.(2)在2 mg/mL EDTA-K2抗凝血内加入5 mg/mL丁胺卡那霉素,能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4 h内准确、稳定、可靠,观察血片上无血小板聚集现象.结论:在2 mg/mL EDTA-K2抗凝血内加入5 mg/mL丁胺卡那霉素,可使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准确、可靠.
作者:巫小莉;周小棉;邓稳德;李结秋;邓伟雄;罗文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2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54例,高位肾盂输尿管连接4例,迷走血管压迫8例,纤维索条压迫6例.共行手术78例次,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术60例次,纤维条索松解4例,异位血管切断肾盂复位3例,输尿管镜内切开5例次,肾切除6例.结果:66例随访3~36个月,痊愈63例,治愈率95%.3例发生再狭窄,二次行肾盂成形术2例,输尿管镜内切开1例,均痊愈.结论: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术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首选术式.
作者:关礼贤;徐勋;张湛英;周昭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颅内肿瘤切除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和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Ⅱ~Ⅲ级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PR组和PF组,每组30例.PR组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以丙泊酚80 μg/(kg·min)和瑞芬太尼0.16 μg/(kg·min)维持;PF组采用丙泊酚和芬太尼诱导,以丙泊酚80 μg(kg·min)和间断推注芬太尼2 μg/kg维持.分别记录两组术前、诱导后、插管时、头架固定时、切皮、切开硬脑膜、关闭硬脑膜各时点的血压、心率值.手术结束后观察并记录麻醉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插管时,PF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PR组(P<0.05).清醒时间、拔管时间PR组明显短于PF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与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相比,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和维持更加平稳,苏醒质量更高,能更好地调控麻醉深度,适合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
作者:陈敏;黎笔熙;陈利民;甘国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总结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3例主动脉缩窄的患儿,年龄10~15岁.1例行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1例行Gore-Tex补片扩大成形术;1例行缩窄段切除,Gore-Tex人造血管植入术.结果:3例患儿均一次手术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随访2年效果满意.结论:上下肢血压异常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手术方式的选择因狭窄的类型不同而各异.
作者:荣晓松;李明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病因及正确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30例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18例采用反取皮肤削薄回植,8例采用反取皮肤削薄回植+健侧肢体皮片移植,4例行撕脱皮肤原位缝合.结果:反取皮肤削薄回植与健侧肢体皮片移植成活率90%~100%,外观良好,功能恢复满意.原位缝合,大部分皮肤坏死经反复换药,肉芽创面植皮,创面愈合.结论:早期采用撕脱皮肤反取皮肤削薄回植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效果满意.
作者:李平安;王新;方楚权;彭虎子;熊卜贵;徐彦钦;成钊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影响开胸术后病人舒适度的相关因素,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方法:根据李艳丽的<浅谈舒适护理>的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恐惧、焦虑、术后气管插管、体位不适、缺乏休息、疼痛、各种引流管及咳嗽均可影响开胸术后病人的舒适度.结论:通过对开胸术后的病人实施生理、心理、社会几方面的舒适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各种不适,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朱儒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严重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间的关系以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173例睡眠打鼾患者经过多导睡眠图监测并同时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后,分出116例OSAS组和57例单纯鼾症对照组,比较轻、中、重等不同程度OSAS患者的呼吸紊乱指数(AHI)、小于90%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睡眠时间(min)占总睡眠时间(min)之比值(R)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观察重度OSAS组行nCPAP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变化.结果:OSAS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OSAS患者的AHI、R的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增多,OSAS重度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nCPAP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2周后差异达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随着OSAS患者的病情加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多,nCPAP治疗能有效降低OSAS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作者:何顺平;吴伟玲;丘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100例颈动脉系统供血障碍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72/100),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组20例,斑块检出率为60%(12/20);非腔隙性脑梗死组64例,斑块检出率为75%(48/6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16例,斑块检出率为75%(12/16).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彭志强;陆永建;陈秀梅;何永垣;李巧薇;李建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微量晶体停跳液与亚低温血(25~27℃)持续灌注保护心肌的临床效果.方法:69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在术中先用微量晶体停跳液使心脏迅速停跳,然后予亚低温血持续灌注保护心肌.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心肌始终红润、安静、松弛,主动脉开放后61例心脏立即自动复跳(88%),术后仅11例应用正性肌力药物3~5 d,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微量晶体停跳液与亚低温血持续灌注保护心肌效果可靠.
作者:沈芝红;邓杰;张斌杰;张永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椎体滑脱合并椎间盘游离椎管内在临床中实属罕见,我院2006年3月收治了1例腰5椎体滑脱合并腰4/5椎间盘脱出游离椎管内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健;谢清华;张在恒;高梁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用扩张珠逆行扩张,治疗鼻泪管阻塞恢复泪道排泄功能的疗效.方法:用扩张珠借助尼龙线的牵引,从鼻泪管下口逆行而上,对鼻泪管阻塞患者作逆行扩张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48眼)鼻泪管阻塞作逆行扩张治疗术后,随访6~23个月.治愈33眼(69%),好转9眼(19%),未愈6眼(12%).结论:利用扩张珠较大的直径对已狭窄、阻塞的鼻泪管行逆行扩张和疏通,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锡兴;李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的TRAP-发光分析法.方法:细胞株、组织样品与引物孵浴后,释放的焦磷酸盐由硫酸化酶作用转变为ATP,用荧光素酶生物发光系统检测发光信号;比较TRAP-发光分析法与TRAP-ELISA的结果.结果:TRAP-发光分析法的线性范围在2~1 000个细胞之间.检测结果与TRAP-SYBR Green染色一致,与TRAP-ELISA法显著相关(r2=0.992,P<0.001).结论:TRAP-发光分析法是一种稳定、快速、实际可行的端粒酶活性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鲁文红;何敏;余红平;徐顺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