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IK液防治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郑奇军;孙国成;俞世强;程晓东;崔勤;金振晓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 体外循环, 犬科, GIK液, 胰岛素抵抗
摘要:目的:研究GIK液对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胰岛素抵抗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18条雄性犬,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60 min后开放,造成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进行试验.分GIK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30 min、升主动脉开放后10、30、60 min抽取血样,采集动脉和冠状静脉窦血样测定血浆葡萄糖、乳酸、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等,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体外循环期间血糖、乳酸、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等与体外循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同时,GIK组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胰岛素、C肽浓度以及血糖、乳酸的摄取利用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后,机体胰岛素抵抗同时,存在明显的心肌胰岛素抵抗;GIK液治疗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心肌对葡萄糖和乳酸的利用能力,从而有效防治心肌胰岛素抵抗.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与鼻咽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华南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高转移性为其生物特征之一.从原位增殖性的肿瘤发展为侵袭转移癌的演进过程中,肿瘤细胞必须具备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玉莹;黎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ABCB4基因外显子23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ABCB4基因外显子23点突变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扩增ABCB4基因外显子23,PCR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以检测突变情况.结果:3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血样标本,均扩增出ABCB4基因的外显子23,未发现外显子23的缺失.随机挑选20例标本测定外显子23的DNA序列,未发现点突变.结论:ABCB4基因外显子23与中国皖南地区的ICP发生无关或关联很小,皖南地区ICP患者中可能存在其他的ABCB4基因突变热点.ABCB4基因点突变与ICP发病的相关性仍应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及其他突变热点的筛查.

    作者:李铁臣;宫磊;胡卫华;孔丽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到2006年4月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1例,LC+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CBDE)19例,LC+EST+LCBDE 78例,并对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总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等进行对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镜联合治疗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微创手术成功率,但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结论:三镜联合运用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较好选择.

    作者:黄小兵;梁平;李靖;丁生财;高明发;王细文;左国华;韩克强;郑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穿透伤致多脏器及大血管损伤成功救治1例

    患者男,24岁,上腹部刀刺伤伴出血,腹内脏器脱出0.5 h入院.入院时查体:神志清,精神软,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率11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78/54 mmHg,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消失,上腹部可见6 cm长创口,创口内可见内脏外露并出血.辅助检查:WBC 5.88×109/L,RBC 3.56×1012/L,HGB 76 g/L,腹部B超示腹腔大量积液.立即予包扎腹部创口,开放静脉输液,扩容备血等处理,同时紧急送手术室手术抢救.

    作者:刘锦霞;章卫康;吕银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脑膜瘤13例

    目的:分析总结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10年手术治疗的13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三角区、体部9例,枕角2例,颞角2例,肿瘤大径4.1~8.0 cm.结果:本组10例经顶枕入路,2例经颞中回入路,1例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均获肿瘤全切,无死亡及其他主要并发症.结论:侧脑室脑膜瘤早期临床无特异症状,肿瘤大小、位置、供血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选择合适入路、应用显微技术、保护瘤周重要结构是全切肿瘤的关键.

    作者:俞文华;车志豪;许培源;朱强;张祖勇;陈锋;杜权;江林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利多卡因对失血性休克兔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8只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利多卡因组(L组)、失血性休克组(H组)和对照组(C组).L组于放血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5 mg/kg,此后每隔1 h静注利多卡因1 mg/kg维持,L组与H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分别于放血前、失血性休克2 h、再灌注2 h各从股静脉取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C组在上述对应时间点测定血浆TNF-α和IL-6含量.结果:C组TNF-α和IL-6含量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组与L组在休克2h、再灌注2 h TNF-α和IL-6含量与放血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且呈上升趋势;与H组相比,L组休克2 h、再灌注2 h TNF-α和IL-6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小剂量静注利多卡因能减少失血性休克兔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含量,从而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莹莹;林春水;阮骆阳;古妙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TNF-α、IL-6、MDA、SOD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中肿瘤坏死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方法:采用Chaudry方法(略作改动)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 min后用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检测不同的时相血清TNF-α、IL-6、MDA及SOD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与复苏后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SOD含量减少,并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结论:TNF-α、IL-6和氧自由基参与了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和发展,在适当的时间,采用抗介质治疗可能对失血性休克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钟娃;李莉;蒋龙元;姜骏;余涛;黄子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抑制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以及抑制NF-κB活性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未干预组(DM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NF-κB活性抑制剂,PDTC)干预组(DP组),每组20只,每组再分为2批,分别为4周批、8周批.以链脲佐菌素造糖尿病模型.分别于第4、8周处死大鼠,测肾重指数、24 h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肾组织VEGF及NF-κB的表达.结果:DM组与NC组比较,大鼠肾组织中NF-κB和VEGF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1),DP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和VEGF的表达较DM组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NC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肾组织中VEGF表达量与NF-κB成正相关.结论:抑制NF-κB的表达可降低VEGF的产生,对NF-κB和VEGF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王蜀鄂;李竞;甘佩珍;王丹;秦莹;张丽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气管袖状切除治疗支气管肺癌

    目的:总结分析支气管袖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支气管肺癌手术治疗128例,采用支气管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结果:随访87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71/87)、54.0%(47/87)、32.2%(28/87).结论:支气管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气管肺癌既能全部切除肿瘤,又大限度保护了肺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远期疗效良好.

    作者:王英禹;张瑞;程庆书;王云杰;孙晓燕;刘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目的:评价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采用常规治疗+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分别观察病人治疗前、后的临床积分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B组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A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7%;B组所用治疗方法降低尿素氮、肌酐作用明显优于A组,提高血红蛋白、红细胞作用也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早期CRF效果较理想,能缓解病情、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王文凤;张世明;陈通文;高景龙;李桂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评价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7例患者随机分为PPH组、外剥内扎术(MMH)组、改良痔环形切除术组,观测术后各组系列评价指标的情况.结果:PPH较MMH组及改良痔环形切除术在症状改善的满意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指数、肛门失禁、住院时间上有优势,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术后复发、肛门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H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痔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作者:彭吉祥;王纯忠;林展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腰5椎体滑脱合并腰4/5椎间盘脱出游离椎管内1例

    椎体滑脱合并椎间盘游离椎管内在临床中实属罕见,我院2006年3月收治了1例腰5椎体滑脱合并腰4/5椎间盘脱出游离椎管内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健;谢清华;张在恒;高梁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氯诺昔康用于人工流产术

    目的:观察人工流产病人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氯诺昔康全凭静脉麻醉下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ASA Ⅰ级行择期人工流产术病人,随机分成P、F、L 3组,每组30例.P组直接连接靶控输注泵,F组芬太尼0.1 mg加入20 mL丙泊酚中靶控输注,L组静脉注射氯诺昔康0.15 mg/kg后丙泊酚靶控输注.消毒铺单时以1%丙泊酚、血药浓度为3~5 μg/mL开始全凭静脉麻醉,逐渐增至5~7 μg/mL,当睫毛反射消失时减至3~5 μg/mL,术毕停药.结果:P组与F组诱导后3 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BP)、HR明显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不自主性肢体活动P组显著多于F、L组(P<0.05);F组呼吸抑制发生率较P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用量P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氯诺昔康全凭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手术中具有丙泊酚用量小,麻醉效果好,呼吸、循环抑制轻之优点.

    作者:李增运;张鸿飞;杨立显;邓渊韬;史志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皮内缝合法在妇科手术横切口中的应用

    自2005年1月我院妇科腹式横切口手术多采用皮内缝合法进行缝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蓓;于芳;林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肺叶切除术82例

    目的:探讨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的优越性.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06年8月,采用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行各式肺叶切除术82例.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延长成标准后外侧切口病例,均口长度12~14 cm,切口暴露范围达16 cm×12 cm,进胸时间4~7 min,关胸时间15~18 min,开胸过程失血量均小于20 mL,术后疼痛Ⅰ级45例,Ⅱ级34例,Ⅲ级3例,术后住院时间10~31 d,平均12 d.结论:采用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不切除肋骨,保留胸肌,切口距肺门近,暴露满意,深部操作方便,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伟军;付文辉;眭康;韩威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阻塞性黄疸对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阻塞性黄疸患者在手术前后血液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钠素等物质浓度改变的情况及其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观察阻塞性黄疸患者手术前3、1 d,手术后1、3、7 d 5个时段内毒素、TNF-α、心钠素浓度的变化情况.并与非阻塞性黄疸的胆石症患者相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术后1 d血浆内毒素浓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并呈进行性下降.但术后7 d仍较对照组的浓度高(P<0.05).手术前观察组血浆心钠素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在手术后呈进行性下降,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清TNF-α浓度在术前3、1 d,术后1、3 d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阻塞性黄疸患者发病过程中内毒素血症、TNF-α浓度升高是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手术解除胆道梗阻能阻断病情进展,是治疗的根本方法.

    作者:邓交;包仕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量晶体停跳液与亚低温血持续灌注保护心肌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微量晶体停跳液与亚低温血(25~27℃)持续灌注保护心肌的临床效果.方法:69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在术中先用微量晶体停跳液使心脏迅速停跳,然后予亚低温血持续灌注保护心肌.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心肌始终红润、安静、松弛,主动脉开放后61例心脏立即自动复跳(88%),术后仅11例应用正性肌力药物3~5 d,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微量晶体停跳液与亚低温血持续灌注保护心肌效果可靠.

    作者:沈芝红;邓杰;张斌杰;张永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创无张力腹膜前间隙衬入Kugel补片在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Kugel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Kugel补片行无张力修补42例腹股沟疝,其中腹股沟斜疝30例,直疝12例,其中双侧腹股沟斜疝2例.结果:42例手术患者无切口感染,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经1~24个月随访,均无复发.结论:微创无张力腹膜前间隙衬入Kugel补片疝修补术是微创、无张力、全腹股沟疝修补术,且其易学习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仕学;廖少明;李伟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总结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2例PVSD患儿介入治疗进行术前、中、后的护理.结果:202例患儿中有12例在左心室造影后显示不符合适应证,6例失败,184例均成功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技术成功率为96.8%,术后患儿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儿PVSD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作者:叶敏;陈娇;陈新梅;陈雄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在难治性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在难治性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所有7例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采用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对其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球囊闭塞试验阴性,闭塞后30 min无异常临床表现,健侧颈内动脉造影时,两侧大脑半球静脉同时显影,行椎动脉造影时,患侧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静脉同时显影,行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另有1例球囊闭塞试验阳性,球囊闭塞试验显示闭塞侧大脑皮层静脉显影晚于造影侧大脑皮层静脉显影1 s以上,而改行其他方法治疗而愈.术后3~6个月随访,近期无并发症.结论: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简单、易操作,能预示永久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

    作者:邱修辉;罗毅;肖绍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