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疗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9例疗效观察

吴凤坚;陈广幸;陈燕武;蒋剑宵;陈伙辉

关键词:癌, 非小细胞肺,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艾迪注射液
摘要:目的:观察化疗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98例NSCLC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接受艾迪加第三代含铂方案紫杉醇+顺铂(TP)或长春瑞滨+顺铂(NP)或吉西他滨+顺铂(GP)或多西紫杉醇+顺铂(DP),对照组(49例)单用第三代含铂方案(TP或NP或GP或DP).两组均以3周为1个周期,重复3个周期.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近期客观有效率高,治疗组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8例,有效率为63.3%,对照组CR 2例,PR 27例,有效率为59.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生存质量改善率治疗组为61.2%,对照组为24.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化疗联合艾迪注射液有助于NSCLC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提高其生存质量.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肺叶切除术82例

    目的:探讨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的优越性.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06年8月,采用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行各式肺叶切除术82例.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延长成标准后外侧切口病例,均口长度12~14 cm,切口暴露范围达16 cm×12 cm,进胸时间4~7 min,关胸时间15~18 min,开胸过程失血量均小于20 mL,术后疼痛Ⅰ级45例,Ⅱ级34例,Ⅲ级3例,术后住院时间10~31 d,平均12 d.结论:采用侧卧位中断肋骨前外侧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不切除肋骨,保留胸肌,切口距肺门近,暴露满意,深部操作方便,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伟军;付文辉;眭康;韩威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留置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中心静脉管道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管道感染情况及其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监护病区近2年来心脏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管道,按留置时间分类,对明确的和可疑的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患者,均留取外周血和导管标本进行培养.结果:留置时间4~7 d时,中心静脉管道感染率为1.1%,留置时间8~14 d的感染率为20.8%,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时间超过15 d的患者,导管感染率为78.9%.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时间长短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中心静脉管道的感染率显著升高;而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作者:赵荣;胡雪慧;崔勤;薛卫斌;藏妍;郑霄;苏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3例疑前列腺癌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对前列腺进行6点穿刺活检及病理检查.结果:本组31例确诊为前列腺癌,所有接受穿刺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

    作者:过新民;宋粤生;黄文胜;李恒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与鼻咽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华南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高转移性为其生物特征之一.从原位增殖性的肿瘤发展为侵袭转移癌的演进过程中,肿瘤细胞必须具备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玉莹;黎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3例主动脉缩窄的患儿,年龄10~15岁.1例行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1例行Gore-Tex补片扩大成形术;1例行缩窄段切除,Gore-Tex人造血管植入术.结果:3例患儿均一次手术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随访2年效果满意.结论:上下肢血压异常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手术方式的选择因狭窄的类型不同而各异.

    作者:荣晓松;李明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目的:评价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采用常规治疗+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分别观察病人治疗前、后的临床积分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B组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A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7%;B组所用治疗方法降低尿素氮、肌酐作用明显优于A组,提高血红蛋白、红细胞作用也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早期CRF效果较理想,能缓解病情、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王文凤;张世明;陈通文;高景龙;李桂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后颅窝减压合并枕大池重建术治疗Arnold-Chiari畸形

    目的:探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Ⅰ型)的外科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枕后正中直切口,后颅窝小骨窗减压、硬脑膜修补合并枕大池重建术,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结果:11例患者感觉障碍均得到改善,其中7例(64%)症状改善明显,4例(36%)病情缓解.6例(55%)脊髓空洞症患者术后经4个月~4年的随访,空洞明显缩小.结论:后颅窝小骨窗减压、硬脑膜修补合并枕大池重建术,临床效果较好,是一种治疗Arnold-Chiari畸形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先松;金保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50岁以上患者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高龄房间隔缺损(房缺)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50岁以上成人房缺患者15例,男2例,女13例;年龄50~57岁,平均(51.8±0.9)岁.心功能Ⅱ~Ⅳ级.3例行闭式缝合.12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多数采用带孔补片修补房缺,其中二尖瓣成形3例,三尖瓣成形7例.结果:本组无死亡.术后早期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余恢复顺利.平均住院(15.8±1.9)d.结论:高龄房缺只要无手术禁忌证,手术疗效良好.术中应注意修补方法,二、三尖瓣成形及术后抗心律失常的治疗.

    作者:陈若为;游昕;赵六六;但文富;周建国;马游;李树春;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总结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2例PVSD患儿介入治疗进行术前、中、后的护理.结果:202例患儿中有12例在左心室造影后显示不符合适应证,6例失败,184例均成功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技术成功率为96.8%,术后患儿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儿PVSD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作者:叶敏;陈娇;陈新梅;陈雄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硬膜外麻醉穿刺过程突发产前子痫1例

    报告1例血压正常产妇在硬膜外麻醉穿刺过程中突发产前子痫.1病例资料患者26岁,孕1产0,宫内孕38+5周,孕期无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既往无高血压和癫痫病史.因持续性枕横位,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待产期间监测血压为96~120/64~82 mmHg,入手术室测血压为110/70 mmHg.取左侧卧位行腰2、3硬膜外穿刺.因进修麻醉医生技术生疏,穿刺约10 min仍未成功,遂改由本院医生再行穿刺,但此时患者述头昏,未予重视.

    作者:年士艳;冯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端粒重复扩增生物发光分析法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

    目的:建立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的TRAP-发光分析法.方法:细胞株、组织样品与引物孵浴后,释放的焦磷酸盐由硫酸化酶作用转变为ATP,用荧光素酶生物发光系统检测发光信号;比较TRAP-发光分析法与TRAP-ELISA的结果.结果:TRAP-发光分析法的线性范围在2~1 000个细胞之间.检测结果与TRAP-SYBR Green染色一致,与TRAP-ELISA法显著相关(r2=0.992,P<0.001).结论:TRAP-发光分析法是一种稳定、快速、实际可行的端粒酶活性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鲁文红;何敏;余红平;徐顺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胸腺肽防治体外循环致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使用胸腺肽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4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胸腺肽组,各20例.分别在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及术后第1、3、7天取外周静脉血测定T细胞计数,CD3+、CD4+、CD8+T细胞百分数,CD4+/CD8+T细胞比值,血清IgG、IgA、IgM浓度.结果:胸腺肽组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淋巴细胞计数及CD3+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3、7天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第3、7天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3、7天CD4+/ 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体外循环后各时点IgA、IgM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胸腺肽能减轻体外循环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损害.

    作者:刘美明;吴树明;于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可行走式硬膜外分娩镇痛探讨

    目的:探讨可行走式硬膜外分娩镇痛,0.1%罗哌卡因复合2.0 μg/mL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ASA Ⅰ~Ⅱ级的单胎足月初产妇行分娩镇痛为观察组;另选150例条件相仿但不给予分娩镇痛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穿刺成功平卧后注入0.8%利多卡因4 mL,5 min后经硬膜外导管给予0.1%的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0 μg/mL,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其负荷量6 mL,背景输入量以6~8 mL/h的速度控制持续给药,病人自控镇痛剂量2.0 mL,锁定时间10 min.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评估镇痛、阻滞效果,观察记录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时间、生产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用药后10 min 99.1%的产妇感到无痛[VAS评分为(0.6±0.8)分],仅0.9%的产妇镇痛不全.与镇痛前比较,观察组产妇用药后有5例下肢感到麻木,但下肢活动不受限制,MBS评分为1分,其余产妇用药后下肢感觉无异常,MBS评分为0分,MBS评分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98.48±52.87)min,短于对照组(135.86±71.05)min(P<0.01).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50.83±24.81)min,比对照组(48.46±21.82)min稍长(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生产方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0.1%的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0 μg/mL用于可行走式的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可以达到可行走式分娩镇痛.

    作者:陈会平;石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并硬脊膜骨化1例

    患者女,70岁,退休工人,因腰背痛、腹部束带感、双下肢行走无力伴小便控制困难3年,于2005年12月21日入院.入院前4年曾外伤致T12椎体骨折,并后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无糖尿病史.查体:下胸段棘旁压痛,T10节段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双下肢肌力Ⅲ~Ⅳ级,肌张力增高,双膝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巴彬斯基征阴性.CT扫描示T8/9~T10/11椎板腹侧板块状骨化压迫脊髓.

    作者:王仁;李玉虹;侯铁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110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62例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分析比较其疗效情况.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半个月内颅高压、脑组织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12.5%、8.3%,均明显低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的32.3%、27.4%(P<0.05);预后优良率(良好+中残)60.4%高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40.3%(P<0.05),死亡率18.8%明显低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的37.1%(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可有效提高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游恒星;邱建东;杨维;陈氡;练晓文;方向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32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均行手术治疗,除1例肝转移灶未处理,均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病理检查32例中,低度恶性13例,恶性19例;CD117阳性30例(94%),CD34阳性28例(88%).结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肠道)为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主要靠标本病理学检查.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晚期病人,可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作者:王建国;王家米;张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检查在急性梗阻性自发性尿外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男性输尿管结石致急性梗阻尿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检查对输尿管结石伴尿外渗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其声像图表现.结果:28例输尿管结石病例因其梗阻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程度尿外渗,经抗炎、解痉等治疗,症状缓解或治愈.结论: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地诊断输尿管结石伴发尿液外渗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孙皓;王凤力;朱江;刘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兔骨折模型应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后骨折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变化,以进一步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6个时间组,每组6只,均造成双侧桡骨骨折的模型,并于术后24 h即开始超声治疗,左前肢为治疗侧,右前肢作为对照侧.各实验兔分别于术后第1、2、3、4、5、6周拍X线片并取双侧桡骨骨缺损处骨痂,制成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测定TGF-β表达强度.结果:X线片观察,治疗侧的愈合程度优于对照侧(P<0.01).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治疗侧骨、软骨组织内TGF-β染色达高,且持续时间较对照侧长.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通过影响骨折不同时期TGF-β的表达及含量的变化,促进骨、软骨组织的损伤修复,有效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潘建成;游逸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诊断胎儿桡骨发育不良伴手畸形1例

    患者女,24岁,孕27周行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双顶径70 mm,脑中线居中,脊柱排列整齐,股骨径53 mm,胎心搏动规则,134次/min,胎儿左侧上肢桡骨、尺骨较右侧上肢桡骨、尺骨短(图1、2),另见同侧手掌缺失伴手指畸形,胎盘附着于前壁,Ⅰ级,羊水大深度62 mm.超声提示:(1)单胎妊娠,头位.(2)胎儿左上肢桡骨发育不良伴手畸形.引产后证实.

    作者:陈琍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嗜铬细胞瘤93例临床诊治总结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收集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收治的9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75例),90例患者接受尿香草扁桃酸检查,阳性者82例.B超、CT、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96%、100%.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75例,恶性18例.结论: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关键,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治疗方法.

    作者:张永海;刘国元;陈凌武;徐庆春;马汉彬;林伟强;李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