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禹;张瑞;程庆书;周勇安;刘锟
在过去的20多年中,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迅速增长.全球体重超标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体重指数(BMI)≥25kg/m2为超重,BMI≥30kg/m2为肥胖.中国定义BMI≥24 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超过10亿.与肥胖症密切相关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和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不断上升.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对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脂肪组织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作者:韩昌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小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呼吸道异物患儿,分为羟丁酸钠(γ-OH)对照组(对照组,n=30),静注γ-OH、氯胺酮复合麻醉,瑞芬太尼观察组(观察组,n=30),泵注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观察麻醉过程中患儿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及麻醉后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血压、心率在麻醉后各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观察组患儿的血压、心率较对照组平稳,且观察组惠儿的苏醒时间及麻醉后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γ-OH、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比较,泵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效果更确切、平稳,苏醒快且苏醒质量好.
作者:彭亮明;张志意;张国强;刘艳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尼莫通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1例外伤性脑内血肿病人于入院/术后48 h应用尼莫通治疗,并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住院期间治疗组41例,死亡8例(20%);对照组41例,死亡12例(29%),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获得随访者以ADL分级标准评定,治疗组33例,良好生存26例(79%);对照组29例,良好生存15例(52%),两组良好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合理应用尼莫通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可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李改峰;黄河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生存素(survivin)和P300在人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和P300在不同组织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分析表达结果与主要因素的关系.结果:正常宫颈上皮与原位癌和浸润癌的survivin和P300阳性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其表达量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及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两者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Survivin和突变P300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且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张先华;阎翠华;朱慧芳;王竹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晚期产后大出血行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髂内动脉和子宫动脉造影,明确出血动脉后,超选择插管进入出血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和(或)条栓塞.结果:所有出血血管均来自子宫动脉,全部栓塞成功.2例出现下肢感觉异常伴活动不便,经临床积极治疗后,均在2个月内基本康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4年均无复发.结论:晚期产后大出血行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具有止血快、疗效确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汪国祥;黄新宇;严晓星;汪和平;陈基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阴茎头注射麻醉在施行阴茎头及前尿道手术操作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将2%利多卡因3~5 mL缓慢注入阴茎头部,然后实施手术操作,根据疼痛分级标准及患者的主观感觉判定麻醉效果.结果:局部注入利多卡因后,阴茎头及前尿道疼痛感觉迅速消失,78例中,72例彻底无痛,6例诉有轻微疼痛,但可耐受手术.所有操作均在门诊一次完成,未见明显的麻醉并发症.结论:阴茎头注射麻醉效果可靠,简单易行,费用低廉,风险小,对阴茎头或前尿道手术的患者尤其适用.
作者:张沛泳;朱继峰;曹用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作者:《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997年9月至2005年8月,我科共收治Ⅲb期肺癌并胸水患者42例,其中27例行胸膜全肺切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8例,年龄34~76(56±9.5)岁.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气促和气短.全组病人术前均经CT片、纤支镜、肺活检,确诊为肺癌.多次抽取胸水,症状改善不明显,胸水中均找到癌细胞.术后病理检查:腺癌20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2例;按TNM分期均属Ⅲb期.
作者:杨志胤;王瑞华;卓宜盟;李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微型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输卵管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输卵管不孕患者169例,其中常规腹腔镜手术85例(腹腔镜组),微型腹腔镜手术84例(微镜组).手术行输卵管周围组织粘连松解,输卵管远端造口和输卵管系膜囊肿剥除术,并观察其相关临床指标和随访妊娠率.结果: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比较,微型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由(5.5±2.3)mL减少至(2.0±1.4)mL,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由(15.3±2.2)min减少为(9.3±3.2)min,自主排尿时间由(9.5±1.8)min减少为(6.2±2.6)min,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手术并发症.两组随访期间不同时段的1年内妊娠率近似(P>0.05),2年内妊娠率腹腔镜组(37.6%)低于微镜组(53.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常规腹腔镜相比,微型腹腔镜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患者的肠道和泌尿系统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尤其在治疗输卵管不孕方面有着明显的优点.
作者:沈雷;郭玉霞;黄蓉;李延河;刘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7例23个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对5例椎体骨转移性肿瘤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穿刺至病灶部位,将骨水泥(PMMA)注入病灶.结果:28个手术穿刺部位均成功,术后全部达到止痛效果.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1 d下床活动,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安全可行,适用于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及椎体的良、恶性肿瘤,具有强化椎体、镇痛作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血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早期使用酶性溶栓疗法,国内外目前多用尿激酶(UK)、组织纤溶酶(t-PA).对酶性溶栓药物的使用,强调治疗窗,如脑血栓一般要求在发病后6 h内使用,还由于酶性溶栓药物可引起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随着对超声波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对超声溶栓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根据超声波作用特点,超声溶栓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已较成熟的导管介入超声溶栓术,低频高能超声通过导管的能量传送直接在血管内消融血栓;另一方面是体外治疗性超声(ETUS)辅助溶栓,将超声探头置于血栓形成处相对应的体表部位,超声头不接触血栓,经皮发射超声,经过水囊、机体组织或骨骼等媒介传递,聚焦于血管内血栓,同时联合溶栓酶和(或)微泡声学造影剂介导消融血栓,目前认为可以增强药效并减少并发症,近年来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发展迅速.本文现将超声溶栓的机制和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周小煦;王晓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68岁,因上腹部疼痛2 h入院,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0余年,未进行规则治疗.2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不伴放射痛;且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有大汗淋漓,有濒死感.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史及家族史.体检:体温37℃,P 60次/min,血压105/65 mmHg,神清,痛苦面容,颈软,胸廓无畸形,心界无扩大;腹平,腹肌稍紧张,上腹部剑突下压痛明显,反跳痛(可疑);无其他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心电图示:(1)房性心律(心室率约为60次/min),(2)早期复极综合征,未排除超急性前壁心肌损伤,(3)左心室高电压(Rv5=3.5 mV);肌钙蛋白:阴性;心肌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6 U/L(参考值为0~40),磷酸肌酸激酶(CK)130U/L(参考值为10~120),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1 U/L(参考值为3~30),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及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都在正常范围内,AST、CK、CK-MB稍升高.入院后静脉用硝酸甘油、雷尼替丁等药后,症状无改善.腹痛较剧烈,予以吗啡静推半小时后疼痛消失.复查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大致正常心电图.与前图比较QRS波与T波振幅明显下降.其后复查心电图,心肌酶未见异常.
作者:林连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治疗经验,探讨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保守治疗5例,鼻外入路修补4例,鼻内镜下修补10例.结果:随访6个月~5年,19例全部治愈.保守治疗5例,平均治愈时间24 d;鼻外入路修补4例,均1次修补成功,平均治愈时间28 d;鼻内镜下修补10例,1次修补成功8例(80%),2次修补1例,3次修补1例,术后鼻功能无改变,终成功率100%.修补材料以阔筋膜使用多.结论:鼻内镜下修补术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对鼻功能影响小等优点,是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朱小燕;吴记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神经阻滞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240例,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麻醉成功后继以异丙酚5 mg/(kg·h)静脉维持,Ⅲ、Ⅳ组于麻醉成功后继以异丙酚5 mg/(kg·h)静脉维持外,另予雷米芬太尼[Ⅲ组为0.05μg/(kg·min),Ⅳ组为0.1μg/(kg·min)]麻醉.记录各时点平均动脉压、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RR,呼吸暂停次数,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疼痛程度.结果:Ⅱ、Ⅲ、Ⅳ组患者镇静效果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Ⅲ、Ⅳ组患者较Ⅰ、Ⅱ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低SpO2及慢RRⅢ、Ⅳ组较Ⅰ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Ⅱ组低,差异无显著性,低HR、SBPⅢ、Ⅳ组较Ⅰ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结合异丙酚输注能为臂丛神经阻滞提供满意的镇痛和镇静作用,有利于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但需加强呼吸监测及管理.
作者:文立明;陈功;翁浩;张小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幽门管癌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诊断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病理确诊的56例幽门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本组起病年龄≥40岁者占96%(54/56),其中≥50岁者占71%(40/56),病程1~3年者占89%(50/56).胃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35%(18/52),胃肠钡餐均误诊(0/12).以局部肿块为表现者20例,术中均获正确诊断;以慢性溃疡瘢痕为表现者36例,除8例术前确诊外,余均误诊为良性溃疡,术后PTNM分期为T1/2占83%(30/36),N0占78%(28/36),M0为100%(36/36).结论:胃镜和胃肠钡餐对幽门管癌的诊断价值有限,超声内镜可望提高术前检出率,术中宜常规行病理学检查.
作者:周业江;易国平;徐亮;魏仁智;王元正;吴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方法:运用MEAW技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11例,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对其前后变化进行比较.结果:L6-X1减少2.85 mm,L6/MP增大8.51°,AB平面角减少4.42°,APDI值减少3.36°.结论:应用MEAW技术配合短Ⅲ类牵引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以竖直后牙,解除反(牙合)改善面型.
作者:王永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病人术中用氯胺酮对术后自控镇痛静脉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子宫全切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n=20)和B组(n=20).分别在硬膜外阻滞成功后静脉泵注氯胺酮-丙泊酚和丙泊酚镇静.术后经静脉行病人自控镇痛.分别记录术后24 h内每6 h镇痛药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在术后6、12 h内镇痛药用量小于B组,18、24 h内两组用药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氯胺酮-丙泊酚术中镇静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引法;汤蓓蕾;胡小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椎管内阻滞麻醉与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两种方法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和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89例产妇用椎管内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椎管内阻滞组),114例产妇用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进行镇痛(GT-4A组),并取同期110例未干预产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3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羊水情况、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1)镇痛效果比较,椎管内阻滞组与GT-4A组均有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产程时间比较,椎管内阻滞组和GT-4A组的第一产程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二产程时间椎管内阻滞组高于GT-4A组和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比较,椎管内阻滞组和GT-4A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椎管内阻滞组的产钳助产率高于GT-4A组及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4)羊水及新生儿情况,3组分娩时羊水性状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管内阻滞麻醉与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两种方法用于分娩镇痛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的副作用.但椎管内阻滞麻醉对人员配置及医院的医疗设备要求较高,难以在基层医院全面开展,而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无创,操作简单方便,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李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早期肠道营养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方法:19例临床烧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道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别测定伤后1、4、8、14 d血浆内毒素及肠道通透性(L/M)的改变.结果:血浆内毒素在伤后1 d后大多数时相点EN组均显著低于PN组(P<0.01),L/M值在伤后4、8 d EN组显著低于PN组.结论:早期肠道营养降低肠道通透性,减少内毒素入血,较好地维护了肠黏膜屏障功能,早期肠道营养优于静脉营养.
作者:陈忠勇;汪仕良;余斌;黎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结肠癌性梗阻手术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6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56例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外科诊治资料.结果:56例均经手术治疗,痊愈54例,死亡2例,病死率3.6%,40例属中晚期,占71.4%,术前有并存疾病43例,占76.8%,一期切除肿瘤51例,切除率91.1%,术后出现并发症20例,占35.7%.结论:必要的术前准备、对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提高老年结肠癌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老年结肠癌并肠梗阻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
作者:李小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