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髋关节假体置换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王光耀;吴恒烜

关键词:髋假体,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翻修术
摘要:目的:分析近年笔者处理的15例髋关节假体置换失败的原因,为翻修术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对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需行翻修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并通过采用相应的方法(翻修术)处理评估这些策略的可行性.结果:15例髋关节假体失败原因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医源性,其中包括手术安装不妥致不可复位性脱位3例、顽固性脱位2例;假体选择不当致假体松动、下沉以及髋臼严重磨损4例.另一类为非医源性,其中包括术后感染2例,骨质疏松性假体松动2例,术后患髋意外骨折致假体折断1例,难耐性髋痛1例.应对措施及疗效,以原假体(全髋)翻修6例,近期疗效优5例;更换假体(包括全髋、半髋更换全髋)9例,近期疗效优7例.结论:髋关节假体置换失败多是医源性因素导致,早期以原全髋假体翻修与后期的更换假体翻修在近期疗效上无明显的差别.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耳内窥镜下与显微镜下夹层法鼓膜成形术比较

    目的:通过耳内窥镜下与显微镜下夹层法鼓膜成形术的比较,评价耳内窥镜下夹层鼓膜成形术是否可行.方法:20例鼓膜穿孔患者在门诊耳内窥镜下行夹层法鼓膜成形术,与既往条件相仿资料齐全住院患者,在显微镜下行夹层法鼓膜成形术,比较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3个月鼓膜愈合率、术后6个月语言频率纯音听阈的差异.结果:耳内窥镜下平均手术时间37.6 min,平均出血8.5 mL,穿孔愈合率95%,语言频率平均提高10 dB以上者占94.7%.显微镜下平均手术时间107 min,平均出血35 mL,穿孔愈合率96%,语言频率平均提高10 dB以上者占92%.穿孔愈合率、术后听力恢复两者比较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使用耳内窥镜行夹层法鼓膜修补法穿孔愈合率、术后听力恢复与显微镜下手术无显著差异,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费用低等优点,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

    作者:陈美珍;冯志谦;马永忠;黄桂球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全切15例,大部分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14例视力、视野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月经恢复.结论:该手术入路是创伤较小,安全有效的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

    作者:叶敏;张敬泉;张文波;黄进兴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及护理评价

    目的:研究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方法、效果及临床观察和护理评价.方法:分析28例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及护理特点及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护理成功.结论: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操作简便、疗效好等优点.术前、术后的临床观察,术中的配合,出院的随访等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减轻病人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保证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顺利完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郑彩银;史文静;宋绿茵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正常力学环境下急性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机制的电镜观察

    目的:探讨涉及软骨下骨的关节软骨损伤(全层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将15只5月龄的新西兰兔麻醉,在膝关节内侧髁前中1/3处用钻头钻一直径2 mm,深约4 mm的孔,可见血液向关节腔渗出,于是造成一个涉及软骨下骨的全层关节软骨损伤,分别于2、6、10周3个时间段取标本,用HITACHI(日立)H-500透射电镜观察.结果:2周时修复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以及类三角细胞组成,6周时由多角形细胞和类软骨细胞组成,10周时由软骨细胞组成.结论:全层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机制为,修复组织来源于松质骨内的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在关节局部缺氧和高应力的环境下,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经过类三角细胞、多角形细胞、类软骨细胞再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分泌软骨基质,形成软骨组织.

    作者:吴向阳;侯筱魁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头位妊娠脐带绕颈59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头位妊娠脐带绕颈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及胎儿窘迫时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方法:对590例头位妊娠脐带绕颈者及780例胎儿脐带无绕颈者的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对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分娩胎儿窘迫时阴道顺产、产钳助产和急诊剖宫产3种分娩方式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胎儿脐带绕颈组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胎儿脐带无绕颈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阴道试产中阴道顺产率71.9%.头位分娩脐带绕颈胎儿窘迫时,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急诊剖宫产组低,急诊剖宫产组与阴道顺产组、急诊剖宫产组与产钳助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阴道顺产组与产钳助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可引起胎儿窘迫,但对无产科剖宫产指征头位妊娠脐带绕颈的产妇可给予阴道试产机会,当出现胎儿窘迫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极为重要,原则上应使胎儿尽快脱离母体,不宜强行阴道助产.

    作者:陈文殊;徐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心肾联合移植中去甲肾上腺素对移植肾的影响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肾联合移植中对移植肾的影响.方法:对1例接受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观察对血压及移植肾的影响.结果: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原位心脏移植,待血液动力稳定后,再行肾移植.术中持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0.15~0.2 μg/(kg·min),开放循环时血压提高至120/80 mmHg,中心静脉压18 cmH2O.移植肾充盈良好,红润,立即泌尿.术后持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0.05~0.15 μg/(kg·min),血压控制在100~120/60~80 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15~18 cmH2O.为了循环稳定,并使用多巴胺及硝普钠或立萁丁等血管活性药物.患者术后第3天肌酐恢复正常.术后第6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良好,移植心功能正常.结论: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肾联合移植中能明显提高血压,增加移植肾血流灌注,对移植肾的恢复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邓德成;王得坤;龚朝阳;姜海民;冯春在;李志坚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重症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回顾性总结重症心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各种综合治疗经验.方法:行瓣膜置换术的68例病人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17~72岁,平均(42.6±13.3)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6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并大动脉炎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双瓣置换术26例,二尖瓣置换术34例,主动脉置换术7例,三尖瓣置换1例.二次手术2例.术前心功能Ⅲ级46例,Ⅳ级22例.结果:本组早期死亡2例(3%),低心排综合征20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血液透析1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心功能恢复Ⅰ~Ⅱ级60例,Ⅲ级3例.结论:重症心瓣膜病围手术期需合理的综合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恰当的手术处理技巧及灵活的综合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忠民;肖学钧;霍保善;胡旭东;梁爱霞;张武;莫兴环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AO跟骨解剖钢板与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0例

    目的:探讨AO跟骨解剖钢板与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AO跟骨解剖钢板与植骨术治疗的20例24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足出现皮缘坏死,1足切口有渗液,1足行走时明显疼痛,并发症发生率17%,优良率79%.结论:AO跟骨解剖钢板与跟骨外侧面的解剖形态吻合,疗效确切.植骨能避免内固定操作过程中骨折复位后的再移位,简化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术中保护皮肤,尽量解剖复位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作者:高梁斌;袁正兵;李健;张亮;谢清华;付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缺血预处理对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运用缺血预处理对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10例)和预处理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C4及IL-2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IgG、IgM和C3、C4、IL-2水平均在术后1 d较术前明显降低,IgG、IgM在术后3 d有所恢复,术后5 d恢复正常,C3术后3 d恢复正常.预处理组C4和IL-2在术后3 d即恢复至术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缺血预处理能促进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而对机体体液免疫的影响则可能通过对补体系统调节而实现.

    作者:王湘;张希;姬尚义;姚尖平;陈振光;熊迈;许哲;王志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采用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垂体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9例,无一例手术死亡.结论:经锁孔入路治疗垂体腺瘤,骨窗小,手术时间短,对病人打击小,术后恢复快,是比较好的手术途径.

    作者:郑玉远;周毅;胡克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宫颈癌术后导致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子宫广泛性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导致尿潴留的原因和护理.方法:对83例我科实行次广泛子宫切除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人术后尿潴留进行分析.结果:尿潴留与术前放化疗情况、手术范围等有关.结论: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次广泛子宫切除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人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潘丽玲;廖兵飞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24例临床分析

    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2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汉民;王文鑫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泛发性带状疱疹1例的护理

    带状疱疹是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集簇性疱疹和伴有明显神经痛为特征的皮肤病.我院于2006年10月收治了1例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9个月后泛发带状疱疹的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梁红玲;林丽霞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皮肤瘙痒症210例临床分析

    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如果仅有皮肤瘙痒而没有原发性皮肤损害则称为皮肤瘙痒症.我们近3年治疗了210例皮肤瘙痒症,分析如下.

    作者:吴中;胡燕卿;杨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慢性结核性脓胸的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我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64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采用胸膜剥脱术47例,胸廓改型术8例,胸膜肺切除术5例,胸腔病灶清除术4例.术后脓腔全部消灭,脓胸全部治愈,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家杰;江涛;李志强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催产素并用米索前列醇减少产后出血1000例分析

    目的:探讨催产素并用肛塞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将健康足月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分为两组,研究组胎儿娩出后给予催产素并用肛塞米索前列醇片400μg,对照组单用催产素,观察两组第三产程及产后2 h的出血量及副反应.结果:1000例研究组产后2 h内出血量(58.7±36.1)mL,与1 000例对照组的(88.5±62.7)mL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无一例有不良反应及产后大出血发生.结论:催产素并用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副反应少、方便价廉,可推广使用.

    作者:颜杰文;费慧;柯佩琪;蔡秋娥;罗赫赫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异位妊娠经腹超声及经阴道超声的结果比较

    目的:比较异位妊娠经腹超声及经阴道超声的结果.方法:对90例异位妊娠患者分别做经腹超声(TAS)和经阴道超声(TVS)检查,比较二者对异位妊娠发生部位、回声情况及彩色多普勒(CDFI)的显示情况.结果:TVS可清晰显示宫外孕患者的官旁包块,检出率为91.1%,明显高于TAS.结论:TVS检查能及时准确诊断异位妊娠,为指导临床医生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美梅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左上腔静脉引流入左心房9例报告

    目的:总结9例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引流入左心房的外科治疗,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9例PLSVC引流入左房的病人,8例在术中确诊,1例术后确诊,均在术中或术后再次开胸结扎引流入左心房的PLSVC.9例病人中男4例,女5例,均在进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过程中确诊并获得治疗.结果:9例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随访(11.3±8.4)个月,随访期间情况良好.结论:PLSVC引流入左心房在手术中应予处理,多数病人可用简单的结扎方法治疗,但如左、右上腔静脉间无交通时则应将PLSVC血液设法引流至右心房.

    作者:姬尚义;王志伟;杨建安;陈长春;谭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的关节置换

    目的: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化脓性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的临床经验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18例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术前准备、术中的操作技巧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5~36个月,平均24.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伤口及关节内感染发生,无术后坐骨神经损伤、股骨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髋关节疼痛消失,患者双下肢长度相等,跛行消失.术后Harris评分72~86分,平均76.8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的较好方法,术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作者:吕波;王跃;唐六一;杨晓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微创术加终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术加终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依据脑室内积血的量及其形态、形状、病情与原发病,选择微创术加终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清除积血.结果:微创术加终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86例,出院73例,死亡13例(15%);58例随访6个月~7年,日常生活能力(ADL)Ⅰ20例(34%),ADLⅡ22例(38%),ADLⅢ8例(14%),ADLⅣ5例(9%),ADLⅤ 3例(5%).结论:微创术加终池置管持续引流术能大限度地清除血肿(出血),避免和(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何建文;陈锦辉;邓旭华;周承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