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殊;徐峰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群禹;郭洲;董群伟;巫培康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患者,男,45岁,因右下腹疼痛伴进行性消瘦2+个月,于2006年8月7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并感右股部疼痛,并呈逐渐加重,食欲明显下降,睡眠不佳,体重2个月来下降21 kg,辗转多家医院均未确诊.发病以来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查体:舟状腹,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轻压痛,右股三角区处有明显触痛,右臀部后外侧中部触痛,Howship-Romberg征(+),直肠指检时右前壁触痛,似有包块.血常规正常,腹部平片正常,胃、肠镜检查正常.
作者:刘林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的易发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患者95例,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明确供血血管,在支气管动脉干或支气管动脉分支内超选择插管下灌注栓塞.栓塞物质为明胶海绵、丝线、红霉素、10%氯化钠、.结果:支气管动脉栓塞后,脊髓损伤2.1%(2/95),异位栓塞3.2%(3/95),肺动脉栓塞1.1%(1/95),肋间动脉缺血4.2%(4/95).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是可预防的,明胶海绵、丝线是相对安全的栓塞物质,同轴微导管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插管技术值得推广.
作者:曹国文;李树南;郭立新;邬书本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车祸等致小腿中下1/3部损伤临床多见,易发生软组织缺损,创面难以愈合,影响骨、关节及肌腱的修复,治疗困难,必须用皮瓣修复[1-2].邻近非主干血管为带蒂皮瓣,因就近取材、切取方便、不影响患肢血液循环,是修复该缺损的首选方式.我科从1998年2月至2005年4月用4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肌)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中下1/3部皮肤缺损进行42例手术,通过术前准备及对术后的体位、外环境、皮瓣的观察和术后康复护理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敏;陈宗雄;林松庆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总结严重闭合性胸腹多发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及教训,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6例严重闭合性胸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13例,斗殴伤2例.46例中休克21例,多发肋骨骨折36例,存在反常呼吸而需肋骨悬吊固定者8例,双侧肋骨悬吊1例,血气胸44例,气胸1例,血胸1例,肺挫伤或肺挫裂伤24例,膈肌破裂3例,合并脾破裂13例,肝破裂8例,小肠、结肠及系膜损伤8例,肾挫裂伤6例,胰腺断裂2例,腹膜后血肿11例,颅脑损伤6例,脊柱及四肢、骨盆骨折8例,颌面部损伤8例.开胸手术6例,剖腹手术42例.痊愈41例,占89%,死亡5例,占11%,其中术前死亡3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正确及时的诊断是救治的前提.术前应明确有无胸腹多发伤,及时纠正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胸腔一次引流血液超过800 mL、引流后多于400 mL/h及引流后肺复张不全者应开胸探查.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和护理,对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兆者,应及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下行冲洗或吸取血性痰块.
作者:于树青;李新辉;徐飞;杜同海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总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疾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内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近20年来,共实施阑尾切除术2 286例,误诊35例.误诊的主要原因主要与病史采集不全面、体格检查欠仔细、思维片面有关.右半结肠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以及结肠癌与急性阑尾炎共存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结论:外科医生对急性阑尾炎这一常见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中老年病人要提高警惕,做到询问病史要详细、体格检查要仔细、辅助检查要及时,避免结肠癌的误诊和漏诊.
作者:侯北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不稳定心绞痛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脏性猝死,我科运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取得很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雷琳;杨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异位妊娠经腹超声及经阴道超声的结果.方法:对90例异位妊娠患者分别做经腹超声(TAS)和经阴道超声(TVS)检查,比较二者对异位妊娠发生部位、回声情况及彩色多普勒(CDFI)的显示情况.结果:TVS可清晰显示宫外孕患者的官旁包块,检出率为91.1%,明显高于TAS.结论:TVS检查能及时准确诊断异位妊娠,为指导临床医生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美梅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化脓性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的临床经验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18例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术前准备、术中的操作技巧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5~36个月,平均24.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伤口及关节内感染发生,无术后坐骨神经损伤、股骨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髋关节疼痛消失,患者双下肢长度相等,跛行消失.术后Harris评分72~86分,平均76.8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的较好方法,术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作者:吕波;王跃;唐六一;杨晓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总结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术后难以脱机及成功救治经验.方法:4例先心脏病患儿,其中病例1,女,11个月,体重6.5 kg,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因重度肺动脉高压,呼吸机支持20 d.病例2,女,5个月,体重5.5 kg,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右室流出道狭窄,术后因心功能不全,呼吸机支持25 d.病例3,男,7岁,体重12 kg,永存动脉干,术后因重度肺动脉高压、肺炎、呼吸衰竭,呼吸机支持21 d.病例4,男,8岁,体重15 kg,完全房室管畸形、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发生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呼吸机支持23 d.机械通气方式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压力控制通气及双水平通气(bilevel ventilation).结果:4例患儿期间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危象、肺不张、张力性气胸、呼吸机相关肺炎、血源性感染、呼吸衰竭,经积极救治均成功脱离呼吸机.结论: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术后合并肺高压危象、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感染等是术后难以脱机的主要原因,经积极救治后均可成功脱离呼吸机.
作者:唐旭东;刘建;郝嘉;肖颖彬;周凯;吴凡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修复治疗开放性粉碎性颅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开放性粉碎性颅骨骨折病人在彻底手术清创基础上,利用钛合金材料进行一期手术修复,一次性成形修复颅骨缺损.结果:发生颅内感染的可能性极小,仅1例发生头皮创口感染,其余患者均治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头部外观满意,无一例患者出现创口异物排斥反应和癫痫.结论:在开放性粉碎性颅骨骨折一期手术过程中易导致颅骨缺损,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颅骨一期修复,可使病人避免二期手术的痛苦,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
作者:陈建望;林德钗;徐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头位妊娠脐带绕颈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及胎儿窘迫时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方法:对590例头位妊娠脐带绕颈者及780例胎儿脐带无绕颈者的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对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分娩胎儿窘迫时阴道顺产、产钳助产和急诊剖宫产3种分娩方式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胎儿脐带绕颈组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胎儿脐带无绕颈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阴道试产中阴道顺产率71.9%.头位分娩脐带绕颈胎儿窘迫时,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急诊剖宫产组低,急诊剖宫产组与阴道顺产组、急诊剖宫产组与产钳助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阴道顺产组与产钳助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可引起胎儿窘迫,但对无产科剖宫产指征头位妊娠脐带绕颈的产妇可给予阴道试产机会,当出现胎儿窘迫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极为重要,原则上应使胎儿尽快脱离母体,不宜强行阴道助产.
作者:陈文殊;徐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我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64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采用胸膜剥脱术47例,胸廓改型术8例,胸膜肺切除术5例,胸腔病灶清除术4例.术后脓腔全部消灭,脓胸全部治愈,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家杰;江涛;李志强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膀胱鳞状细胞癌(SCC)约占膀胱肿瘤的2%,预后极差.我院从1989年5月至2005年12月收治了9例膀胱结石并发或继发SCC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沈明顺;刘军;苏江浩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和优势,为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T型螺丝钉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将其与传统克氏针尺骨鹰嘴骨牵引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比较,测量Baumann角和按照Fernandez-esteve放射评价骨痂等级,了解骨折对住、骨连接程度和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放射评价骨痴等级比较无明显差异.Baumann角测量:术后第7天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第14天后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较传统克氏针治疗更具优势.
作者:方耀忠;韩月明;郭跃明;何汉辉;邹勇根;王志远;汪启筹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采用不同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表面进行处理,联合GBR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进行重建,筛选出临床成骨效果良好的表面处理技术.方法:拔除4只Beagle犬双侧下颌前磨牙植入2种不同表面的种植体,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各种种植系统分别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翻瓣刮治;Bio-Oss组翻瓣刮治,骨缺损区充填Bio-Oss,覆盖BME胶原膜;OAM组共4颗种植体,翻瓣刮治,骨缺损区充OAM,覆盖BME胶原膜.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每颗种植体近中、远中、颊侧、舌侧4个视野的种植体冠部到骨缺损底部的垂直距离(DD值)、缺损牙槽骨的冠方顶点到种植体表面的水平距离(DW值)、牙槽嵴冠方顶点到种植体冠部的垂直距离(BL值)及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所有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接近30%.而经过不同治疗后,各组之间骨的再生不一,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Bio-Oss、OAM两组在治疗前后DD值、DW值、BL值均接近,说明两者的成骨效能相近.由于存在分组变量表面(MTS表面、HA表面)之分和处理(空白对照组、Bio-Oss组、OAM组)之分,两种变量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均显著.Bio-Oss和OAM对骨重建的骨量的增加效果较明显.
作者:张爱华;黄建生;章锦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总结9例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引流入左心房的外科治疗,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9例PLSVC引流入左房的病人,8例在术中确诊,1例术后确诊,均在术中或术后再次开胸结扎引流入左心房的PLSVC.9例病人中男4例,女5例,均在进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过程中确诊并获得治疗.结果:9例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随访(11.3±8.4)个月,随访期间情况良好.结论:PLSVC引流入左心房在手术中应予处理,多数病人可用简单的结扎方法治疗,但如左、右上腔静脉间无交通时则应将PLSVC血液设法引流至右心房.
作者:姬尚义;王志伟;杨建安;陈长春;谭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运用缺血预处理对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10例)和预处理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C4及IL-2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IgG、IgM和C3、C4、IL-2水平均在术后1 d较术前明显降低,IgG、IgM在术后3 d有所恢复,术后5 d恢复正常,C3术后3 d恢复正常.预处理组C4和IL-2在术后3 d即恢复至术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缺血预处理能促进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而对机体体液免疫的影响则可能通过对补体系统调节而实现.
作者:王湘;张希;姬尚义;姚尖平;陈振光;熊迈;许哲;王志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增殖及MEK1/2、ERK1/2及MKP-1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bFG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沉淀法纯化蛋白并ERK试剂盒测定ERK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p-MEK1/2、p-ERK1/2及MKP-1表达.结果:MTT实验显示bFGF明显增强ACC-2细胞增殖,免疫沉淀法显示bFGF上调ERK活性,免疫印迹法显示bFGF明显增强p-MEK1/2、p-ERK1/2表达及抑制MKP-1表达.结论:bFGF可促进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增殖,其途径与上调ERK活性、激活MEK/ERK通路、抑制MKP-1表达有关.
作者:丁蕾;朱声荣;汤国雄;向国林 刊期: 2007年第14期
作为营养通道,人体胃肠道主要具有两大功能:一方面它摄取并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排出无用物质;另一方面它能识别有害食物成分、抗原和致病原,并能中和、降解它们,或通过腹泻、呕吐的方式将其排出体外.这一切都需要胃肠道能够对其功能状态和内容物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通过感觉神经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ENS)快速传递信息以便作出恰当的反应,从而维持胃肠道稳态,感觉传入神经在其过程中起着脑-肠信息交流的作用.本文就感觉神经在胃肠道保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李成龙;屠伟峰 刊期: 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