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管内肿瘤25例诊治体会

招康东;关俊文;李斌;钟晖东;林小清

关键词:脊髓肿瘤, 外科手术,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诊治方法,旨在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椎管内肿瘤25例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6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围手术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随访2个月~5年,12例存活超过5年,2例6个月内死亡,4例1年内死亡,4例2年内死亡,3例5年内死亡.结论:MRI是当前对椎管内肿瘤好的诊断方法,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解除压迫,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罗派卡因与布比卡因颈丛阻滞效果的临床观察

    颈部外科手术的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等颈部的手术,为避免神经的损伤,一般要求病人在术中保持清醒,因此麻醉多选用颈丛阻滞.用于颈丛阻滞的局麻药则需选用长效、且对心血管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罗派卡因的问世弥补了布比卡因的不足,使得颈丛阻滞麻醉更趋完善.

    作者:宋文琴;陈林穆;王飞飞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左上腔静脉引流入左心房9例报告

    目的:总结9例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引流入左心房的外科治疗,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9例PLSVC引流入左房的病人,8例在术中确诊,1例术后确诊,均在术中或术后再次开胸结扎引流入左心房的PLSVC.9例病人中男4例,女5例,均在进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过程中确诊并获得治疗.结果:9例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随访(11.3±8.4)个月,随访期间情况良好.结论:PLSVC引流入左心房在手术中应予处理,多数病人可用简单的结扎方法治疗,但如左、右上腔静脉间无交通时则应将PLSVC血液设法引流至右心房.

    作者:姬尚义;王志伟;杨建安;陈长春;谭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宫内外同时妊娠11例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宫内宫外妊娠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我中心1997年3月至2006年8月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宫内宫外妊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041例临床妊娠中宫内外妊娠11例,发生率为1.07%.11例宫内宫外妊娠手术后9例继续妊娠,妊娠至足月为54.56%.结论:辅助生育技术的开展,导致宫内宫外妊娠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此症的发生与输卵管病变及其他高危因素有关,及早及详细的阴道超声检查,有利于宫内外妊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黎淑贞;陈士岭;孙玲;宋华东;何锦霞;邢福祺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颅内动脉瘤术中颅底大动脉或载瘤动脉破裂时的外科处理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意外损伤、时的不同处理方法.方法:介绍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的意外损伤时分别采用电凝、部分夹闭和阻断联合搭桥术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损伤经永久阻断后联合颅外-颅内架桥术者死于术后早期急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经电凝处理和2例经适形动脉瘤夹行漏口封闭者预后良好(术中均使用临时阻断),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在无预处理的情况下,对颅内大动脉意外损伤时尽量采用耗时短的处理方法明显优于耗时长者,即追求简便适效,而不是耗时完美.

    作者:胡深;Juha H;杨佳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2例报告

    目的:通过回顾我科2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探讨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例1于入院后第2天行T8全椎板椎管内血肿清除术.例2入院后急行C3~7单开门+T1、2全椎板切除+血肿清除术.结果:例1术后次日疼痛症状明显消退,复查胸椎MR见血肿已清除.例2术后第3天出现排痰困难,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1周后脱离呼吸机.结论:影响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预后的主要因素是从发病到手术减压之间的时间间隔.术前快速确诊以及尽可能缩短手术与发病时间之间的间隔十分重要.

    作者:廖穗祥;王善琛;夏虹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数字化多体位多角度实时成像在低张静脉肾盂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数字化胃肠机的多体位多角度实时成像技术在行低张静脉肾盂造影(I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菲利普DuoDiagost型数字化胃肠机对100例病人进行低张IVP,利用胃肠机的透视功能采用多体位多角度实时摄像并通过激光照相机打印成像与随机抽取的100例传统的腹部加压法非数字化IVP比较.结果:数字成像动态观察、多体位多角度实时摄影IVP,肾实质、肾盂肾盏、输尿管显影达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数字化胃肠机的多体位多角度实时成像技术行低张IVP在泌尿系统病变的显示率明显优于其他IVP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吴有兴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单抗CD71用于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富集分选母血中的胎儿细胞

    目的:研究转铁蛋白受体(CD71)抗体对单个核细胞的标记情况,探讨该单克隆抗体识别胎儿细胞的有效性.方法:选用CD71抗体对92例正常孕妇外周血、15例未孕妇女外周血和15例胎儿脐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标记,并用于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富集分选母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结果:孕10~35周的孕妇外周血中CD71阳性细胞的比例为(5.59±4.83)×10-2,与未孕妇女外周血及胎儿脐血中CD71阳性细胞的比例比较,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细胞,单抗CD71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识别抗体用于母血中胎儿细胞的分选,从而为进一步的无创性产前诊断工作打下基础.

    作者:赵跃宏;黄小林;任景慧;徐宏里;王新根;李富荣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乳腺癌组织蛋白酶D、c-erbB-2、P53、P16、nm23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蛋白酶D(Cath-D)、c-erbB-2、P53、P16、nm23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0例乳腺癌Cath-D、c-erbB-2、P53、P16、nm2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ath-D、c-erbB-2、P53、P16、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5%、60%、47%、58%.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Cath-D、c-erbB-2、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1),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16、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转移者(P<0.01).结论:Cath-D、c-erbB-2、P53的高表达与P16、nm23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促进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联合检测以上生物学指标有助于提高对乳腺癌预后评价和治疗的正确性.

    作者:米贤军;杨接辉;李政;钟守军;段立锋;杨枚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成人中耳积液243例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中耳积液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43例261耳中耳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治愈205耳,治愈率78.5%.其中,144耳经单纯鼓膜穿刺抽液治愈,58耳经穿刺治疗无效后改行鼓膜置管后治愈,2耳经耳内镜下鼓室探查术后治愈,1例经乳突根治术后治愈.结论:成人中耳积液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是基本和重要的因素.对成人中耳积液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是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积极治疗鼻、咽原发疾病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耳内镜下鼓室探查术对治疗顽固性成人中耳积液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探索.

    作者:邝梓兴;虞幼军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不稳定心绞痛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脏性猝死,我科运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取得很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雷琳;杨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正常力学环境下急性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机制的电镜观察

    目的:探讨涉及软骨下骨的关节软骨损伤(全层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将15只5月龄的新西兰兔麻醉,在膝关节内侧髁前中1/3处用钻头钻一直径2 mm,深约4 mm的孔,可见血液向关节腔渗出,于是造成一个涉及软骨下骨的全层关节软骨损伤,分别于2、6、10周3个时间段取标本,用HITACHI(日立)H-500透射电镜观察.结果:2周时修复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以及类三角细胞组成,6周时由多角形细胞和类软骨细胞组成,10周时由软骨细胞组成.结论:全层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机制为,修复组织来源于松质骨内的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在关节局部缺氧和高应力的环境下,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经过类三角细胞、多角形细胞、类软骨细胞再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分泌软骨基质,形成软骨组织.

    作者:吴向阳;侯筱魁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腺苷和芬太尼预处理减轻急性失血性休克兔心肌损伤

    目的:观察腺苷和芬太尼预处理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家兔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腺苷预处理组(A组)和芬太尼预处理组(F组).按Wigger's改良法制作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放血前15 min各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腺苷(1.5 mg/kg)和芬太尼(25 μg/kg).放血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约40mmHg.持续监测MAP、左室压(LVP)、左室收缩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下降速率(-dp/dtmin).放血前、放血后60 min和90 min抽血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浓度,实验结束时取心尖部组织行电镜检查.结果:各组放血后MAP、LVP、+dp/dtmax和-dp/dtmin均明显下降,但A组和F组明显高于C组(P<0.05或P<0.01).cTn-Ⅰ在放血后60 min和90 min与放血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A组和F组增高程度低于C组(P<0.01),A组和F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镜检查发现A组和F组心肌损伤较C组减轻.结论:腺苷和芬太尼预处理均能减轻家兔急性失血性休克后的心肌损伤.

    作者:刘晓峰;柴伟;杨永慧;于代华;彭德民;赵晖;姚立农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心肾联合移植中去甲肾上腺素对移植肾的影响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肾联合移植中对移植肾的影响.方法:对1例接受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观察对血压及移植肾的影响.结果: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原位心脏移植,待血液动力稳定后,再行肾移植.术中持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0.15~0.2 μg/(kg·min),开放循环时血压提高至120/80 mmHg,中心静脉压18 cmH2O.移植肾充盈良好,红润,立即泌尿.术后持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0.05~0.15 μg/(kg·min),血压控制在100~120/60~80 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15~18 cmH2O.为了循环稳定,并使用多巴胺及硝普钠或立萁丁等血管活性药物.患者术后第3天肌酐恢复正常.术后第6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良好,移植心功能正常.结论: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肾联合移植中能明显提高血压,增加移植肾血流灌注,对移植肾的恢复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邓德成;王得坤;龚朝阳;姜海民;冯春在;李志坚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泡性中鼻甲CT扫描表现与临床分型治疗的关系

    目的:探讨泡性中鼻甲CT扫描表现与临床分型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5月至2005年5月CT诊断为泡性中鼻甲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泡性中鼻甲CT扫描的大小和累及部位,将泡性中鼻甲分为三型,其中Ⅰ型8例,Ⅱ型22例(其中Ⅱa 13例,Ⅱb9例),Ⅲ型30例.Ⅰ型与Ⅱa型鼻内镜下行中鼻甲外侧切除、中鼻甲横切除及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治愈20例,好转1例.Ⅱb与Ⅲ型未予任何处理.结论:泡性中鼻甲是一种常见的解剖变异,其与鼻窦炎的发生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否需要手术处理,关键取决于它的大小和部位以及其促使鼻道-窦口复合体狭窄的程度.

    作者:林蔚达;刘志华;蒋姨燕;何良如;叶乐健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感觉传入神经与胃肠黏膜保护

    作为营养通道,人体胃肠道主要具有两大功能:一方面它摄取并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排出无用物质;另一方面它能识别有害食物成分、抗原和致病原,并能中和、降解它们,或通过腹泻、呕吐的方式将其排出体外.这一切都需要胃肠道能够对其功能状态和内容物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通过感觉神经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ENS)快速传递信息以便作出恰当的反应,从而维持胃肠道稳态,感觉传入神经在其过程中起着脑-肠信息交流的作用.本文就感觉神经在胃肠道保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李成龙;屠伟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T型螺丝钉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研究

    目的:探讨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和优势,为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T型螺丝钉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将其与传统克氏针尺骨鹰嘴骨牵引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比较,测量Baumann角和按照Fernandez-esteve放射评价骨痂等级,了解骨折对住、骨连接程度和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放射评价骨痴等级比较无明显差异.Baumann角测量:术后第7天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第14天后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较传统克氏针治疗更具优势.

    作者:方耀忠;韩月明;郭跃明;何汉辉;邹勇根;王志远;汪启筹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宫颈癌术后导致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子宫广泛性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导致尿潴留的原因和护理.方法:对83例我科实行次广泛子宫切除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人术后尿潴留进行分析.结果:尿潴留与术前放化疗情况、手术范围等有关.结论: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次广泛子宫切除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人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潘丽玲;廖兵飞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24例临床分析

    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2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汉民;王文鑫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额肌帽状腱膜颅骨瓣修复前颅底术后缺损26例

    目的:探索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重建前颅底缺损.方法:采用单蒂或双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瓣重建前颅底缺损.结果:1997-2005年采用该方法共治疗26例患者,2例出现术后高热,经对症处理体温恢复正常,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其中22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8年,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脑膜脑膨出、颅内感染及皮瓣坏死,效果满意.结论:该瓣为目前修复前颅底缺损理想方法,不仅提供了颅底骨性支架,而且满意封闭颅腔,避免了各种并发症发生.

    作者:吕扬成;吴宇平;刘劲松;王光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通过制订临床护理路径,将220例骨科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前对每位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教育达标率、对护士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对护士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4.5% vs 65.5%、97.3% vs 7.0%,均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 vs 10.9%,P<0.01),住院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18±6)d vs (21±7)d].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克服部分护理人员知识上的缺陷,促进护患沟通,明显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张飞文;甘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