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鹰;黄传平;彭林
目的:通过对孕母血清标记物指标检测,检出唐氏综合征(DS)患儿及其他异常胎儿,减少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方法:应用时间分辨法荧光免疫检测技术对1 315例孕9~20周孕妇外周血AFP、f-β-HCG、uE3、PAPP-A进行二联或三联检测,检测结果应用软件计算出21-三体综合征、神经管缺陷、18-三体综合征等三种先天性缺陷的风险率,高风险孕妇建议行B超、羊水或脐带血培养进行产前诊断,产后随访.结果:产前筛查1 315例孕妇,筛查出高危孕妇58人,阳性率4.4%,其中21-三体唐氏高风险48例,18-三体高风险1例,神经管畸形高风险9例.高危孕妇行羊水培养23人,发现异常核型3例.结论:孕早期生化二联、孕中期生化三联指标的联合筛查是产前筛查异常胎儿的有效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艳琳;冯素娥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R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效果.方法:采用TUPKRP术治疗BPH患者115例与周期采用TURP术的86例做比较.结果:两种手术方法患者的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IPSS评分及尿流率改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TURP术比较,TUPKRP术后尿道狭窄、膀胱刺激症及继发性出血发生率低.结论:两种手术都是治疗BPH的有效方法,TUPKR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作者:朱凌峰;吴卫真;林文洪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推荐的分级治疗对7~14岁哮喘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以及探讨用生存质量评价其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儿科哮喘生存质量调查问卷(PAQLQ)和肺功能仪,测量83例哮喘儿童按GINA推荐的分级方案治疗3个月前后的生存质量和肺功能.结果: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实测值及百分比(FEV1%pre)、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治疗前后问卷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维度得分在不同程度哮喘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GINA方案推荐的分级治疗可改善哮喘患儿肺通气功能指标,并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PAQLQ可作为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
作者:梁敏;朱美华;潘巧红;温红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总结严重闭合性胸腹多发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及教训,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6例严重闭合性胸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13例,斗殴伤2例.46例中休克21例,多发肋骨骨折36例,存在反常呼吸而需肋骨悬吊固定者8例,双侧肋骨悬吊1例,血气胸44例,气胸1例,血胸1例,肺挫伤或肺挫裂伤24例,膈肌破裂3例,合并脾破裂13例,肝破裂8例,小肠、结肠及系膜损伤8例,肾挫裂伤6例,胰腺断裂2例,腹膜后血肿11例,颅脑损伤6例,脊柱及四肢、骨盆骨折8例,颌面部损伤8例.开胸手术6例,剖腹手术42例.痊愈41例,占89%,死亡5例,占11%,其中术前死亡3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正确及时的诊断是救治的前提.术前应明确有无胸腹多发伤,及时纠正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胸腔一次引流血液超过800 mL、引流后多于400 mL/h及引流后肺复张不全者应开胸探查.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和护理,对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兆者,应及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下行冲洗或吸取血性痰块.
作者:于树青;李新辉;徐飞;杜同海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出现的早期精神病性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3例颅脑外伤后出现早期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外伤后的早期精神症状多发生于中型及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GCS 5~12分),总体治疗效果显效有效率达65.0%,昏迷时间较短者躁狂发生率为80.4%,昏迷时间较长的患者更易于出现智能障碍和联想障碍,发生率为79.0%.其中CT及MRI检查提示额颞叶损伤的患者占87.1%,综合高压氧、活血及神经营养等治疗的有效率为77.9%.结论: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早期精神病症状的发生率并不低,需要进行综合治疗,预期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宋敏鹰;黄传平;彭林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研究高频电泪道成形术加硬外麻管插管术后复发的几率,改进插管降低术后复发的几率,进行临床的初步研究.方法:改进硬外麻空心插管,在相应刻度上约18 cm处开6个错位小孔,另一端密封.选鼻泪管阻塞病例35例,39眼.手术在表面麻醉及浸润麻醉下进行.用高频电探头,采用边退针边电灼,旋转出针.用生理盐水冲洗确定通畅,则用硬外麻管插入成形泪道(另一组用改进硬外麻管),另一端从鼻腔拉出,环形固定下睑.39眼鼻泪管阻塞分两组:A组33眼用高频泪道成形术加硬外麻管插管术;B组6眼用高频泪道成形术加改进硬外麻插管术.结果:在39眼鼻泪管阻塞中,行高频电泪道成形术加常规插管33眼,其中拔管后随访3个月,复发5眼,治愈率85%;随访6个月、1年,复发6眼,治愈率82%;改进插管6眼拔管后随访3、6个月,无复发,治愈率100%.讨论:高频泪道成形术加硬外麻插管术及改进硬外麻插管术,改进硬外麻插管术集合了创伤小、效果好、能在插管的情况下进行冲洗泪道,达到了扩管及冲洗的双重目的.致使短期内治愈率达100%,明显优于同类手术方法,但长期效果还有待于临床观察.
作者:何庆国;胡超雄;杜庆生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AO跟骨解剖钢板与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AO跟骨解剖钢板与植骨术治疗的20例24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足出现皮缘坏死,1足切口有渗液,1足行走时明显疼痛,并发症发生率17%,优良率79%.结论:AO跟骨解剖钢板与跟骨外侧面的解剖形态吻合,疗效确切.植骨能避免内固定操作过程中骨折复位后的再移位,简化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术中保护皮肤,尽量解剖复位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作者:高梁斌;袁正兵;李健;张亮;谢清华;付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IVM)及重度畸形精子症选择有效、安全、经济的受精方式.方法:一组为拟接受常规体外受精(IVF)改为IVM的患者,另一组为重度畸形精子症患者(改良巴氏染色正常形态精子<5%,密度>20×106/mL,a+b级精子≥50%).如患者获未成熟卵母细胞数≥15,选择其1/3卵母细胞行常规IVF方式受精,余2/3卵母细胞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方式受精.比较同一患者同一周期不同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结果:两种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均无明显差异,两组中共有4例临床妊娠.结论:(1)为防止超排卵发生的卵巢过度刺激而由常规IVF改为IVM时,若男方精液质量和形态均正常,可以选择常规IVF方式受精.(2)重度畸形精子症者若精液质量正常,亦可选择常规IVF方式受精.
作者:杨琼;童先宏;刘雨生;金仁桃;骆丽华;周桂香;栾红兵;宋影;郭通航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车祸等致小腿中下1/3部损伤临床多见,易发生软组织缺损,创面难以愈合,影响骨、关节及肌腱的修复,治疗困难,必须用皮瓣修复[1-2].邻近非主干血管为带蒂皮瓣,因就近取材、切取方便、不影响患肢血液循环,是修复该缺损的首选方式.我科从1998年2月至2005年4月用4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肌)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中下1/3部皮肤缺损进行42例手术,通过术前准备及对术后的体位、外环境、皮瓣的观察和术后康复护理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敏;陈宗雄;林松庆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泡性中鼻甲CT扫描表现与临床分型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5月至2005年5月CT诊断为泡性中鼻甲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泡性中鼻甲CT扫描的大小和累及部位,将泡性中鼻甲分为三型,其中Ⅰ型8例,Ⅱ型22例(其中Ⅱa 13例,Ⅱb9例),Ⅲ型30例.Ⅰ型与Ⅱa型鼻内镜下行中鼻甲外侧切除、中鼻甲横切除及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治愈20例,好转1例.Ⅱb与Ⅲ型未予任何处理.结论:泡性中鼻甲是一种常见的解剖变异,其与鼻窦炎的发生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否需要手术处理,关键取决于它的大小和部位以及其促使鼻道-窦口复合体狭窄的程度.
作者:林蔚达;刘志华;蒋姨燕;何良如;叶乐健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上,观察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SN)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测量细胞大小,测定心肌细胞3H-亮氨酸掺入作为心肌细胞肥大的指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Bcl-2、Bax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TSN能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增大,使心肌细胞3H-亮氨酸掺入率的显著降低(P<0.05)、心肌细胞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心肌细胞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其效果与AngⅡ受体阻滞剂缬沙坦(valsartan)相似.结论:TSN可以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这可能与其同时抑制了心肌细胞的凋亡有关.
作者:周玮;梁黔生;冯俊;郑智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运用缺血预处理对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10例)和预处理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C4及IL-2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IgG、IgM和C3、C4、IL-2水平均在术后1 d较术前明显降低,IgG、IgM在术后3 d有所恢复,术后5 d恢复正常,C3术后3 d恢复正常.预处理组C4和IL-2在术后3 d即恢复至术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缺血预处理能促进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而对机体体液免疫的影响则可能通过对补体系统调节而实现.
作者:王湘;张希;姬尚义;姚尖平;陈振光;熊迈;许哲;王志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显微逆行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38眼)翼状胬肉在显微镜下行逆行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移植术.结果:术后随访4~14个月,2眼复发,复发率为5%.结论:翼状胬肉显微逆行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移植术术后复发率低,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健聪;沈慧莲;黄燕然;梁玉池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诊断糖尿病高血糖危象并发急性胰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1例糖尿病高血糖危象并发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4%的病例在初诊时血清淀粉酶并不升高,但动态观察均进行性升高;所有病例均有一过性高甘油三酯血症;45%的病例存在胆道疾病.结论:对高血糖危象患者,尤其是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胆道痰病时,应密切注意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可能,需动态监测各项相关指标.
作者:黄东瑾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肾联合移植中对移植肾的影响.方法:对1例接受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观察对血压及移植肾的影响.结果: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原位心脏移植,待血液动力稳定后,再行肾移植.术中持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0.15~0.2 μg/(kg·min),开放循环时血压提高至120/80 mmHg,中心静脉压18 cmH2O.移植肾充盈良好,红润,立即泌尿.术后持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0.05~0.15 μg/(kg·min),血压控制在100~120/60~80 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15~18 cmH2O.为了循环稳定,并使用多巴胺及硝普钠或立萁丁等血管活性药物.患者术后第3天肌酐恢复正常.术后第6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良好,移植心功能正常.结论: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肾联合移植中能明显提高血压,增加移植肾血流灌注,对移植肾的恢复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邓德成;王得坤;龚朝阳;姜海民;冯春在;李志坚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研究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方法、效果及临床观察和护理评价.方法:分析28例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及护理特点及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护理成功.结论: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操作简便、疗效好等优点.术前、术后的临床观察,术中的配合,出院的随访等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减轻病人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保证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顺利完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郑彩银;史文静;宋绿茵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意外损伤、时的不同处理方法.方法:介绍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的意外损伤时分别采用电凝、部分夹闭和阻断联合搭桥术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损伤经永久阻断后联合颅外-颅内架桥术者死于术后早期急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经电凝处理和2例经适形动脉瘤夹行漏口封闭者预后良好(术中均使用临时阻断),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在无预处理的情况下,对颅内大动脉意外损伤时尽量采用耗时短的处理方法明显优于耗时长者,即追求简便适效,而不是耗时完美.
作者:胡深;Juha H;杨佳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与瑞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时使用后的麻醉恢复情况.方法:50例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成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组(P组)与瑞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Ⅰ组),每组25例.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药物静脉注射和吸入.记录并比较患者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应答名字时间、应答生日时间和麻醉恢复室转出时间.记录并比较围术期不良事件如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或降低超过基础值的20%,气管痉挛,苏醒期间恶心、呕吐、烦躁等的发生率.结果:P组病人停药后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应答名字时间、应答生日时间均短于Ⅰ组(P<0.05).两组在麻醉恢复室内停留的时间相近(P>0.05).P组烦躁发生例次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病人围术期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瑞芬太尼伍用丙泊酚复合麻醉适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恢复效果好.
作者:李真;崔建修;王志鹏;花柱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的易发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患者95例,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明确供血血管,在支气管动脉干或支气管动脉分支内超选择插管下灌注栓塞.栓塞物质为明胶海绵、丝线、红霉素、10%氯化钠、.结果:支气管动脉栓塞后,脊髓损伤2.1%(2/95),异位栓塞3.2%(3/95),肺动脉栓塞1.1%(1/95),肋间动脉缺血4.2%(4/95).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是可预防的,明胶海绵、丝线是相对安全的栓塞物质,同轴微导管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插管技术值得推广.
作者:曹国文;李树南;郭立新;邬书本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儿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119例小儿行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复合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结果:全组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SpO2(89.84±4.75)%,Psvc(19.44±3.85)mmHg,Pivc(9.60±2.12)mmHg.结论:适当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有助手术顺利进行,改善预后.
作者:宋兴荣;梁杰贤;王晟 刊期: 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