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懿建;陈方平;李晓林;舒义刚;何群
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引起的急性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发疹性疾病.本病以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为特征,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作者:梁玉莹;黎静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胃镜检查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分别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电子胃镜检查,比较二者在判断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及术前分期方面的差异.结果:胃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优于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于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两者相近,判断术前分期CT有较大优势.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电子胃镜对胃癌的诊断各具优劣,只有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完善胃癌病变的检查.
作者:刘院生;李灵君;葛文松 刊期: 2007年第15期
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我科对5例血管条件差、内瘘失败而又有腹膜透析禁忌证的患者应用双腔透析导管建立透析通路,发现其具有快速、安全、血流量大、并发症少等特点,现将其应用与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陈柳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8例确诊为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试验组)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变化,并与15例未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用力肺活量%、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均有明显增高(P<0.05),动脉血氧分压也明显增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用力肺活量、弥散量和动脉血氧分压也明显增高(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后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反复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王新卫;杨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应用线性免疫分析法(LIA)检测血清抗核杭体(ANA)谱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用LIA法和传统的免疫印迹法(IBT)检测了39例SLE患者血清ANA谱,同时检测了40例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ANA谱作为对照.结果:LIA法测出的39例SLE患者血清ANA谱中十项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抗nucleosomes抗体为71.79%,抗histones抗体为51.28%,抗SM-D1抗体为74.36%,抗U1snRNP抗体为82.05%,抗SSA-52抗体为56.41%,抗SSA-60抗体为74.36%,抗SSB抗体为20.51%,抗Scl-70抗体为15.38%,抗centromere抗体为12.82%,抗Jo-1抗体为5.13%.IBT法检测上述病人血中ANA谱中的主要七项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抗Sm抗体为43.59%,抗U1snRNP抗体为53.85%,抗SSA-60抗体为33.33%,抗SSB抗体为12.82%,抗Scl-70抗体为0,抗SSA-52抗体为33.33%,抗Jo-1抗体为0.其中抗Sm抗体、抗U1RNP抗体、抗SSA60抗体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LIA法较高.结论:应用LIA法检测SLE患者血清ANA谱中十项指标具有较高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和IBT法.LIA法ANA谱检测对于SL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王涛;李季青;陈琳洁;李志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液囊空肠导管在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经鼻插入液囊空肠导管至胃腔,接上负压引流.在减压过程中,导管自行从胃腔进入十二指肠直至空肠上段,有效将胃和肠腔内的液体充分引流,在导管到达空肠上段后,酌情给予石蜡油及中药.结果:全组患者保守治疗成功.41例患者在插管引流、注入石蜡油及中药24 h后肠梗阻缓解,3~7 d痊愈,占91%.4例患者在插管引流、注入石蜡油及中药48 h后肠梗阻缓解,9~14 d痊愈,占9%.结论:经鼻插入液囊空肠导管行胃、肠内减压及经导管注入石蜡油及中药治疗炎性肠梗阻是一种有效、简便、迅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詹卫华;吴晓英;陈一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吉姆单抗/奥佐米星(GO)由人源化IgG4抗CD33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药物刺孢霉素的衍生物结合形成,为美国Wyeth公司生产.
作者:刘兵;陈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患者男,67岁,农民,因下肢水肿半年,加重1个月,黏液血便20 d,于2006年10月8日入院.半年来无诱因反复下肢水肿,午后明显,晨起眼睑水肿,休息减轻,未诊治.
作者:范洪波;路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3 d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并行健、患侧Ⅰ、Ⅲ、Ⅴ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较,并观察其预后.结果:脑出血患者健患侧Ⅴ波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间期有明显差异.患者患侧V波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有相关性.结论:BAEP在脑干出血的定位及定侧上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可用于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黄健康;柯将琼;王小同;胡蓓蕾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术(TUPKVP)术中灌洗液对内环境的影响.方法:30例行TUPKVP的老年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灌洗液为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灌注45、90 min和术毕时,测定血电解质、血糖、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中心静脉压.结果:手术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轻微降低,中心静脉压在灌注45、90 min时较术前升高,血浆电解质、血糖无明显变化.结论:TUPKVP手术中应用生理盐水灌洗液对患者的内环境影响较小,用于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较为合适.
作者:高科;赵强;陈本然;程俊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近年来肾间质损害在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常常伴随小管间质的损伤,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所有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共同形态学特点[1].
作者:林智峰;杨晓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皮炎湿疹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皿治林10 mg,1次/d,卡介菌多糖核酸1 mL隔日一次肌肉注射.对照组:单服皿治林10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均于治疗后第14、28天复诊.结果:14 d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56%,对照组总显效率50%,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203,P>0.05).30 d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60%,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1.616,P<0.01).结论: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上应用.
作者:赵黎荣;项玉萍;林晓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钙卫蛋白(calprotectin)是一种来源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含钙蛋白,其表达具有组织或细胞特异性,可作为急性炎性细胞活化的标志物.目前国内相关报道尚少,但国外已有较多研究发现其与许多种疾病相关,认为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钙卫蛋白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李刚;李玉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索大鼠心肌梗死并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治疗后B超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重450~550 g,先开胸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4周后再次开胸随机接受PKH26荧光标记的悬浮在磷酸缓冲液中的5×106/0.1 mL MSCs或仅用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梗死部位注射治疗.结扎前、注射前、注射后2周及4周B超测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及左心室收缩期末前壁厚度(LVSAW),注射后2周及4周时记录心电图并与结扎前、注射前进行对比.结果:与注射PBS相比,注射MSCs 2周及4周后EF明显提高,LVSAW明显变厚.注射MSCs后4周的心电图与结扎后相比,ST段明显改善.结论:心肌梗死后MSCs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及心电图表现.
作者:王彤;何志捷;符岳;方向韶;黄子通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的内镜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我院7年来诊治的1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或使用之后出现以腹泻为主的临床表现,全部病例进行了内镜检查和活检标本革兰染色后的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粪便细菌培养和活检标本的厌氧菌培养,内镜检查轻度2例、中度12例、重度2例;显微镜下全部病例均发现大量革兰阳性杆菌,粪便细菌培养显示球菌/杆菌比例失调,活检标本的厌氧菌培养结果是12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阳性,阳性率7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要合理使用抗生素,特别是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大手术后病人以及恶性肿瘤病人.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或使用之后出现以腹泻、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现象,要高度怀疑伪膜性肠炎的发生,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活检标本革兰染色后的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粪便细菌培养和活检标本的厌氧菌培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胡益民;许秀丽;薛爱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了在我科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163例HBeAg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年龄、性别、肝功能、HBV DNA水平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HBeAg累积血清学转换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1年为16.08%,2年为33.75%,3年为47.00%.治疗前ALT水平高于3倍正常上限(120 IU/L)者发生血清学转换比例明显高于低于3倍正常上限者.结论: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获得持续应答的可能性更高.
作者:孙剑;徐朝艳;王程;王战会;陈金军;侯金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患者男,24岁,主因腹痛腹泻、头晕乏力3 h,于2006年11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当天晨起后出现阵发性腹痛,如厕2次,稀便,自觉乏力明显.病程中无呕吐,无发热.既往体健.
作者:孙中吉;李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的2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7例肝硬化患者伴有发热,占61.3%.发热常见的三种原因分别是感染、手术、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多,以感染为常见,应尽早找出发热原因并予以相应治疗.
作者:陈迎晓;龚玲;郑明华;李庆兴;王邦松;李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脾亢患者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条,行脾脏中下极动脉分支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比较术前、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结果:部分性脾栓塞可以改善脾亢,降低门脉压,使脾脏缩小,缓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缓解腹水,改善肝功能等.结论:部分性脾栓塞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亢有较好的综合治疗作用.
作者:张传宏;王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中央性神经细胞瘤临床上少见,肿瘤好发于侧脑室内前2/3处近孟氏孔或透明隔,其他部位少见.笔者近遇见一病例发生在额叶,且影像学表现有其特殊性,特报告如下.
作者:黄惠勇;陈善成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