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线性免疫分析法检测3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结果分析

王涛;李季青;陈琳洁;李志军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体, 抗核, 线性免疫分析法
摘要:目的:了解应用线性免疫分析法(LIA)检测血清抗核杭体(ANA)谱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用LIA法和传统的免疫印迹法(IBT)检测了39例SLE患者血清ANA谱,同时检测了40例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ANA谱作为对照.结果:LIA法测出的39例SLE患者血清ANA谱中十项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抗nucleosomes抗体为71.79%,抗histones抗体为51.28%,抗SM-D1抗体为74.36%,抗U1snRNP抗体为82.05%,抗SSA-52抗体为56.41%,抗SSA-60抗体为74.36%,抗SSB抗体为20.51%,抗Scl-70抗体为15.38%,抗centromere抗体为12.82%,抗Jo-1抗体为5.13%.IBT法检测上述病人血中ANA谱中的主要七项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抗Sm抗体为43.59%,抗U1snRNP抗体为53.85%,抗SSA-60抗体为33.33%,抗SSB抗体为12.82%,抗Scl-70抗体为0,抗SSA-52抗体为33.33%,抗Jo-1抗体为0.其中抗Sm抗体、抗U1RNP抗体、抗SSA60抗体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LIA法较高.结论:应用LIA法检测SLE患者血清ANA谱中十项指标具有较高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和IBT法.LIA法ANA谱检测对于SL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十二指肠球部炎症误诊分析

    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常见病、多发病,两者鉴别较为困难.我们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发现因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手术的21例中,3例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炎症.为总结经验教训,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郭金山;李海宁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和60例癌旁乳腺正常组织中survivin、C-er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60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8%)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P<0.05),其表达与C-erB-2、ER、PR表达密切相关,但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明显关系.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上调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urvivin与C-erB-2、ER、PR对预后的判断相一致,因此可同时进行三者联合检测以提高对乳腺癌预后的评价.

    作者:李梅;陈芸;胡早秀;张丽娟;杨承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皮炎湿疹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皿治林10 mg,1次/d,卡介菌多糖核酸1 mL隔日一次肌肉注射.对照组:单服皿治林10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均于治疗后第14、28天复诊.结果:14 d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56%,对照组总显效率50%,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203,P>0.05).30 d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60%,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1.616,P<0.01).结论: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上应用.

    作者:赵黎荣;项玉萍;林晓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内镜鼻胆引流术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的应用体会

    目前诊断和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胰腺,尤其是胆道系统疾病的诊疗技术,内镜鼻胆引流术(ENBD)随之亦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作者:俞剑;沈云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抗再灌注损伤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GSH组35例采用GSH合用血栓通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采用血栓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价.结果:(1)GSH组治疗7、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改善(P<0.01);(2)GSH组治疗7、14 d后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GSH组治疗3、7 d后血SOD、GSH-PX、MDA、FIB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SH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单用改善脑微循环药物有效.

    作者:黄献华;宋斌;陈晓燕;马淑智;邹振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并肠道福氏志贺菌感染1例

    患者男,67岁,农民,因下肢水肿半年,加重1个月,黏液血便20 d,于2006年10月8日入院.半年来无诱因反复下肢水肿,午后明显,晨起眼睑水肿,休息减轻,未诊治.

    作者:范洪波;路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焦点黏附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焦点黏附激酶(FA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8例肝细胞肝癌、137例癌旁正常肝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制成组织芯片,直径为0.6m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FAK和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148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FAK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1%(89/148)和57.4%(85/148);137例癌旁正常组织FAK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28/137)和22.6%(31/137);10例正常肝组织中FAK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均为0%.两者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05);有门静脉分支癌栓组和包膜有侵犯组FAK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门静脉分支癌栓组和包膜无侵犯组(P<0.005或P<0.01);有门静脉分支癌栓组、包膜有侵犯组及分化差组MMP-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门静脉分支癌栓组、包膜无侵犯组及分化好组.FAK的阳性表达与MMP-2的阳性表达有密切联系(P<0.005).结论:FAK和MMP-2在肝细胞肝癌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参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且FAK和MMP-2在肝细胞肝癌癌组织中表达具有密切联系,可作为肝细胞肝癌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作者:高涌;傅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脑白质疏松症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症(LA)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41例LA患者及40例非LA患者,统计临床基本资料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总胆固醇史、高甘油三酯史、糖尿病病史、高收缩压史、高舒张压史以及腔隙性脑梗死史,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后入选方程的为4个变量,性别、吸烟史、高总胆固醇、腔隙性脑梗死,模型拟合良好.结论:预防LA,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作者:方晶;严为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消宫瘤颗粒对大鼠子宫肌瘤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消宫瘤颗粒抑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子宫肌瘤组织及子宫肌壁中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结果:各剂量用药组Bax表达均有所上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宫瘤颗粒对子宫肌瘤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Bax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朱雪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心理特征

    目的:探讨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心理特征.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及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32例学校恐怖症儿童进行评定,并与53例正常学生(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学校恐怖症儿童在E、N、P、L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行为、焦虑、合群等问题较对照组显著,自信心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可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预防.

    作者:欧婉杏;汪玲华;查彩惠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β1,4-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分子标志物β1,4-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GalNAc T)mRNA在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的表达,探讨肺癌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35例Ⅰ、Ⅱ期肺癌患者标本(癌组织、淋巴结及外周血)和12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手术标本及10例来自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中GalNAc T mRNA的表达.结果:GalNAc T mRNA在35例Ⅰ期、Ⅱ期肺癌病人中22例(63%)为阳性,外周血标本中8例(23%)为阳性,43个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中21个(49%)为阳性.而在12例良性肺部肿瘤及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均为阴性.结论:GalNAc T mRNA可作为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赵峰;孟利峰;潘永成;王建军;刘全;付校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P波离散度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P波离散度(Pd)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56例为Ⅰ组,男33例,女2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无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78例为Ⅱ组,男46例,女32例.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按照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估.P波大值(Pmax)、P波小值(Pmin)、Pd从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得.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糖尿病、高脂血症、抽烟史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患者Pd、Pmax与Ⅱ组比较明显延长(39.6±13.2 vs 21.4±11.9 ms,122.3±17.1 vs 103.8±12.6 ms,均P<0.01),且Pmax、Pd均与校正的TIMI帧数呈明显正相关(r=0.803,r=0.839,均P<0.01).结论: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P波离散度与P波大值较无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明显延长,且与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呈明显正相关.

    作者:邹祎;肖秀金;余泽洪;谭文锋;汤立军;冼伟进;王小霞;黄振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轴性近视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误差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轴性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误差原因.方法:对25例31眼术前诊断为白内障伴轴性近视,术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仍残留低度数近视的患者随访2个月,测量术后屈光度、眼轴,计算预测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差值,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中度长轴组术前术后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长轴组术前术后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K公式与SRK/T公式绝对预测误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轴长度测量是误差的主要来源,计算公式的选择对其有一定的影响,患者屈光稳定后详细检查屈光状态,应该作为一种术后常规检查来执行.

    作者:闻华明;刘广川;李海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8例确诊为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试验组)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变化,并与15例未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用力肺活量%、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均有明显增高(P<0.05),动脉血氧分压也明显增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用力肺活量、弥散量和动脉血氧分压也明显增高(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后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反复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王新卫;杨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部分性脾栓塞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的评估

    目的: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脾亢患者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条,行脾脏中下极动脉分支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比较术前、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结果:部分性脾栓塞可以改善脾亢,降低门脉压,使脾脏缩小,缓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缓解腹水,改善肝功能等.结论:部分性脾栓塞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亢有较好的综合治疗作用.

    作者:张传宏;王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内镜直视下儿童幽门扩张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总结内镜直视下儿童幽门扩张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05-2006年到我院行胃镜直视下幽门扩张术的患儿15例,共47例次,在胃镜直视下进行三级球囊幽门扩张治疗,并配以适当的护理.结果:46例次患者均可以成功进入幽门并作幽门扩张,效果确切,每例扩张程度不等,没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次幽门附近出现针尖大小穿孔,并转往外科作修补术,术后幽门扩大程度不受影响.结论:在适当的护理配合下,内镜直视下幽门扩张术的治疗得到更好的完成.

    作者:霍笑和;耿岚岚;区文玑;黄海;何婉儿;刘丽英;潘瑞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胎儿期铅暴露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铅暴露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2005年在市妇婴医院出生的婴儿脐血铅水平≥0.48 μmol/L的婴儿42例为研究组,选择同一时期在市妇婴医院出生的婴儿脐血铅水平<0.48 μmol/L的婴儿31例为对照组,在3、12月龄时进行盖泽儿测试.结果:研究组婴儿发育商分值在3、12月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胎儿期铅暴露对婴儿智能发育有不良影响,要从胎儿期预防铅过量.

    作者:谭美珍;林岚;彭静宜;曾超宜;白丽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降植烷诱导不同品系大鼠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品系大鼠用于建立能够分泌类风湿因子(RF)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方法:选择雌性Wistar大鼠、雌性Lewis大鼠和雌性DA大鼠各10只,分成3组,分别在实验大鼠尾根部皮下多点注射降植烷150 mg.观察大鼠关节是否肿胀和关节炎指数变化,测定RF水平,取脾细胞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B细胞的数量.结果:10只Lewis大鼠有6只出现关节肿胀,脾细胞涂片显示血清RF检测呈阳性的Lewis大鼠RF特异性B细胞明显多于其他大鼠.而Wistar大鼠和DA大鼠组都没有出现关节肿胀,血清RF检测也呈阴性.结论:降植烷150 mg在Lewis大鼠尾根部皮下多点注射方法,能够建立分泌RF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

    作者:罗辉宇;罗爱林;汪婷婷;王金韬;谭蕾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评价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ACS患者15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7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78例(AM Ⅰ组),另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SAP组)和健康人80例(健康对照组),UAP患者又按Braunwald分为Ⅰ级20例,Ⅱ级23例,Ⅲ级29例,观察4组研究对象hs-CRP水平及UAP Ⅰ、Ⅱ、Ⅲ级患者的hs-CRP水平,并观察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4组研究对象hs-CRP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UAP组Ⅰ、Ⅱ、Ⅲ级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s-CRP升高组(>3 mg/L)ACS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s-CRP正常组(≤3 mg/L)(发生率为46.1%比12.5%,P<0.01).结论:hs-CRP可作为ACS危险分层和预后的预测因子,hs-CRP水平升高对判断ACS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林肇得;冯新武;邓斌;陈平;刘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脑电图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动态观察

    目的:了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O poisoning,DRACMP)的脑电图(EEG)变化,探讨EEG对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对9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出现DRACMP的45例患者进行EEG动态检查.结果:EEG的异常率为100%,主要表现为α波慢化或消失,弥漫性中高幅θ、δ波,以额或额颞部明显,持续或较长程出现,昏迷时间越长其EEG异常率越高,病情越重,其改变越明显,并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结论:EEG对DRACMP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素英;黄宗青;邓英太;李爱东;张志;刘洪涛;曾丽吟;张小燕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