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婉杏;汪玲华;查彩惠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改变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6年10月间的3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运动单位电位(半)定量分析.还进行双上肢F波检测.结果:180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171条异常(95.0%);144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64条异常(44.4%);218块肌肉中125块符合神经源性损害(57.3%).72例F波检查共63例异常(93%).结论: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病变在脊神经根,尤其是前根,伴有神经节和周围神经不同程度的节段性髓鞘脱失,继之而产生轴索变性.肌电图检测在其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梁志安;邓柳玉;罗伟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患者男,24岁,主因腹痛腹泻、头晕乏力3 h,于2006年11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当天晨起后出现阵发性腹痛,如厕2次,稀便,自觉乏力明显.病程中无呕吐,无发热.既往体健.
作者:孙中吉;李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GSH组35例采用GSH合用血栓通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采用血栓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价.结果:(1)GSH组治疗7、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改善(P<0.01);(2)GSH组治疗7、14 d后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GSH组治疗3、7 d后血SOD、GSH-PX、MDA、FIB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SH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单用改善脑微循环药物有效.
作者:黄献华;宋斌;陈晓燕;马淑智;邹振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在急性难治性左心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急性难治性左心衰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2),治疗组在传统纠正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气分析(pH、SpO2、PaCO2、PaO2)及临床表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快,治疗后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气分析(pH、SpO2、PaCO2、PaO2)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BiPAP呼吸机对急性难治性左心衰患者的治疗作用明显.
作者:陈慕仪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与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代谢综合征(MS)主要机制和主要成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R、血脂异常与氧化应激(oxidatire stress)关系密切.探讨IR与血脂异常的氧化应激机制,是寻找MS、IR新的治疗方法,以及充分利用当前药物的关键.现将近年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杨曦;刘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人胎大脑额叶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发育的规律.方法: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第3~6个月胎龄人胎大脑额叶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第3~4个月龄时,中间层可见到NOS阳性神经元,胞体较小,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核大,胞质极少,呈散在分布.神经元的一端或两端有短小的突起,有的神经元突起较长,在神经元之间有细小的膨体神经纤维分布,其他各层未见到NOS阳性神经元.第5~6个月龄时,中间层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各异,有的胞体较大,在胞质和伸长的突起内出现明显的NOS阳性颗粒,有的神经突起形成分支,并延伸到小血管管壁上,膨体纤维分布密度增加.结论:大脑额叶NOS阳性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对其他多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等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大脑的血管和NOS阳性神经元自身的生长发育亦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郑兰荣;顾倩;黄小梅;邵金贵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神经系统对外来感觉刺激所产生的电活动.与脑电图(EEG)所显示的大脑持续性、自发性电变化不同,每一组EP特征性的波形从刺激开始就与相应的刺激模式之间具有锁时关系.
作者:杨娟;黄祖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18例囊肿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均为单发病灶;大者1.9 cm×2.1 cm,小者0.5 cm×0.6 cm;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囊性病变,病灶周围均无水肿,短期内随访无变化.结论: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可避免误诊.MRI具有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对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明显优于CT.
作者:毕纯龙;万霞;张蔚;杨立国;何萍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皮炎湿疹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皿治林10 mg,1次/d,卡介菌多糖核酸1 mL隔日一次肌肉注射.对照组:单服皿治林10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均于治疗后第14、28天复诊.结果:14 d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56%,对照组总显效率50%,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203,P>0.05).30 d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60%,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1.616,P<0.01).结论: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上应用.
作者:赵黎荣;项玉萍;林晓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ECG)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对早期估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对120例AMI患者在来急诊24 h内不同时间段采血测定cTnI峰浓度,同时检查标准18导联ECG,分别统计出不同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之间血清cTnI峰浓度的变化.结果:ST段抬高数目中A(2~3个)、B(4~5个)、C(≥6个)3组血清cTnI峰浓度组间比较,分别计算q=3.590、7.572和5.236,P<0.05或<0.01;病理性Q波数目中D(0~3个)、E(4~5个)、F(≥6个)3组血清cTnI峰浓度组间比较,分别计算q=5.361、4.392和4.573,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TnI峰浓度与ECG出现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有密切关系,对早期判断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靖麟;卢建华;黄国孟;朱明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低频超声波仪对不同栓龄血栓消溶率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36 kHz频率的低频连续型超声波,在不同的超声功率(0.2、0.3、0.4、0.5 W/cm2))和作用时间(1、3、5、10 min)下作用于12~36 h栓龄的96份血栓,观察处理前后的血栓重量及形态变化.结果:血栓发生消溶,且功率及作用时间与血栓消溶率有线性关系.结论:低频连续型超声波具有溶栓效应,这为利用超声治疗血栓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周小煦;吴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消宫瘤颗粒抑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子宫肌瘤组织及子宫肌壁中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结果:各剂量用药组Bax表达均有所上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宫瘤颗粒对子宫肌瘤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Bax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朱雪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患儿男,6岁.误服氯氮平10片后约30min出现嗜睡,1 h后送入本院.体格检查:嗜睡状.R 44次/min,皮肤未出现出血点,面色红,瞳孔0.4 cm×0.4 cm,对光反射迟钝,颈部软.P 12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
作者:郭红;谢丹;牛庆玲;陈英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小学生散瞳验光前后屈光度的变化规律和阿托品散瞳验光的适应证.方法:对362例屈光不正小学生用1%阿托品的眼用凝胶散瞳验光,观察其屈光度的变化情况,根据静态屈光分为近视眼组和远视眼组.结果:两组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前后球镜度数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远视眼组散瞳前后球镜、柱镜度数较近视眼组变化幅度要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学生散瞳验光前后主要改变的是球镜度数;远视眼散瞳前后球镜度数、散光度较近视眼散瞳前后散光度变化大,所以对屈光不正小学生主张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尤其是远视眼患儿.
作者:王志斌;王琳丽;李琳琳;张勇;周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症(LA)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41例LA患者及40例非LA患者,统计临床基本资料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总胆固醇史、高甘油三酯史、糖尿病病史、高收缩压史、高舒张压史以及腔隙性脑梗死史,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后入选方程的为4个变量,性别、吸烟史、高总胆固醇、腔隙性脑梗死,模型拟合良好.结论:预防LA,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作者:方晶;严为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了在我科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163例HBeAg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年龄、性别、肝功能、HBV DNA水平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HBeAg累积血清学转换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1年为16.08%,2年为33.75%,3年为47.00%.治疗前ALT水平高于3倍正常上限(120 IU/L)者发生血清学转换比例明显高于低于3倍正常上限者.结论: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获得持续应答的可能性更高.
作者:孙剑;徐朝艳;王程;王战会;陈金军;侯金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中央性神经细胞瘤临床上少见,肿瘤好发于侧脑室内前2/3处近孟氏孔或透明隔,其他部位少见.笔者近遇见一病例发生在额叶,且影像学表现有其特殊性,特报告如下.
作者:黄惠勇;陈善成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分析患病作用机制.方法:对107例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从临床特点、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并发症、治疗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07例病人占同期老年2型糖尿病人的29.3%,占同期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30.6%,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常合并存在,陈旧心梗心衰29例,占27.1%.心功能不全程度Ⅱ~Ⅳ级患病人数相近.死亡9例,占8.4%.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病率高,应重视早期诊断规范治疗.
作者:丘向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属良性病变,如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总结我科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收治的1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就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如下.
作者:田斌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不同品系大鼠用于建立能够分泌类风湿因子(RF)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方法:选择雌性Wistar大鼠、雌性Lewis大鼠和雌性DA大鼠各10只,分成3组,分别在实验大鼠尾根部皮下多点注射降植烷150 mg.观察大鼠关节是否肿胀和关节炎指数变化,测定RF水平,取脾细胞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B细胞的数量.结果:10只Lewis大鼠有6只出现关节肿胀,脾细胞涂片显示血清RF检测呈阳性的Lewis大鼠RF特异性B细胞明显多于其他大鼠.而Wistar大鼠和DA大鼠组都没有出现关节肿胀,血清RF检测也呈阴性.结论:降植烷150 mg在Lewis大鼠尾根部皮下多点注射方法,能够建立分泌RF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
作者:罗辉宇;罗爱林;汪婷婷;王金韬;谭蕾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