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白质疏松症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方晶;严为宏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症(LA)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41例LA患者及40例非LA患者,统计临床基本资料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总胆固醇史、高甘油三酯史、糖尿病病史、高收缩压史、高舒张压史以及腔隙性脑梗死史,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后入选方程的为4个变量,性别、吸烟史、高总胆固醇、腔隙性脑梗死,模型拟合良好.结论:预防LA,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硬化伴发热157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的2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7例肝硬化患者伴有发热,占61.3%.发热常见的三种原因分别是感染、手术、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多,以感染为常见,应尽早找出发热原因并予以相应治疗.

    作者:陈迎晓;龚玲;郑明华;李庆兴;王邦松;李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西咪替丁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西咪替丁(cimetidine)又名甲氰咪胍,为H2受体阻断剂,对胃酸的分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多年来一直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治疗,近年来发现其在增强免疫反应、抗病毒、减轻炎症和过敏反应等方面有新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现就其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作者:温以良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甲状腺疾病的CT表现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8例甲状腺病变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甲状腺炎性病变14例,其中弥漫性改变7例,4例肿大;5例叶肿大伴局限性病变,钙化3例.增生病变31例,Grave'病3例,为弥漫性改变并肿大.结节性增生19例.并钙化9例,囊变16例.甲状腺癌17例,其中甲状腺癌伴结节增生10例,5例囊变,14例有钙化.甲状腺肿瘤:腺瘤16例,单发14例,多发2例.12例有囊变,6例伴有钙化.所有瘤灶均有强化完整包膜.CT发现颈淋巴结转移并钙化8例,囊变内壁有结节,淋巴结有明显强化.结论:甲状腺疾病检查应以CT平扫加增强扫描为主,并强调全面综合分析.CT影像对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峥;李华杰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心肌肌钙蛋白Ⅰ峰浓度结合心电图改变早期估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和预后的作用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ECG)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对早期估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对120例AMI患者在来急诊24 h内不同时间段采血测定cTnI峰浓度,同时检查标准18导联ECG,分别统计出不同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之间血清cTnI峰浓度的变化.结果:ST段抬高数目中A(2~3个)、B(4~5个)、C(≥6个)3组血清cTnI峰浓度组间比较,分别计算q=3.590、7.572和5.236,P<0.05或<0.01;病理性Q波数目中D(0~3个)、E(4~5个)、F(≥6个)3组血清cTnI峰浓度组间比较,分别计算q=5.361、4.392和4.573,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TnI峰浓度与ECG出现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有密切关系,对早期判断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靖麟;卢建华;黄国孟;朱明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屈光不正小学生散瞳验光前后屈光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小学生散瞳验光前后屈光度的变化规律和阿托品散瞳验光的适应证.方法:对362例屈光不正小学生用1%阿托品的眼用凝胶散瞳验光,观察其屈光度的变化情况,根据静态屈光分为近视眼组和远视眼组.结果:两组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前后球镜度数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远视眼组散瞳前后球镜、柱镜度数较近视眼组变化幅度要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学生散瞳验光前后主要改变的是球镜度数;远视眼散瞳前后球镜度数、散光度较近视眼散瞳前后散光度变化大,所以对屈光不正小学生主张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尤其是远视眼患儿.

    作者:王志斌;王琳丽;李琳琳;张勇;周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心理特征

    目的:探讨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心理特征.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及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32例学校恐怖症儿童进行评定,并与53例正常学生(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学校恐怖症儿童在E、N、P、L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行为、焦虑、合群等问题较对照组显著,自信心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可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预防.

    作者:欧婉杏;汪玲华;查彩惠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与氧化应激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与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代谢综合征(MS)主要机制和主要成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R、血脂异常与氧化应激(oxidatire stress)关系密切.探讨IR与血脂异常的氧化应激机制,是寻找MS、IR新的治疗方法,以及充分利用当前药物的关键.现将近年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杨曦;刘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视频脑电监测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6例临床诊断为癫痫的患者分别行2、6、12、24 h视频脑电监测,分析临床发作率与痫样放电率、痫样放电与睡眠时相的关系,监测时程与临床发作率、痫样放电率的关系.结果:596例中监测到临床发作98例,其中有同步、痫样放电88例;共记录到痫样放电507例,其中睡眠期461例,仅在Ⅰ、Ⅱ期睡眠期者432例.88例确诊癫痫部分性发作者50例,全面性发作18例,其他发作类型或癫痫综合征20例.6 h脑电监测临床发作检出率低(8.4%),2、24 h脑电监测临床发作检出率高(35.7%,19.6%).结论:视频脑电图可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和临床发作检出率,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分型诊断,除发作频率高者外,一般应行至少12 h监测以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和临床发作检出率.

    作者:周铨;章成国;侯小兵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36例肌电图分析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改变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6年10月间的3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运动单位电位(半)定量分析.还进行双上肢F波检测.结果:180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171条异常(95.0%);144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64条异常(44.4%);218块肌肉中125块符合神经源性损害(57.3%).72例F波检查共63例异常(93%).结论: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病变在脊神经根,尤其是前根,伴有神经节和周围神经不同程度的节段性髓鞘脱失,继之而产生轴索变性.肌电图检测在其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梁志安;邓柳玉;罗伟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的效果.方法:对64例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RI进行分析.结果:64例中57例临床症状完全好转,脑脊液压力下降.结论:甲氨蝶呤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有明显效果.

    作者:罗福漳;黄胜;邓雪强;邓洁尧;曾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氨茶碱中毒对TNF-α、IL-10水平的影响及血液灌流对其清除作用

    目的:探讨氨茶碱中毒对TNF-α、IL-10水平的影响及血液灌流(HP)对其清除作用.方法:建立狗急性氨茶碱中毒模型,分为HP组和对照组,应用炭肾对HP组进行HP 2 h,对照组只连接体外循环,对比分析两组在不同时间点血浆中氨茶碱浓度及TNF-α、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和HP组在氨茶碱中毒后TNF-α、IL-10水平明显增高.HP组HP 2 h后血中氨茶碱浓度由(80.06±9.31)μg/mL降至(20.54±4.43)μ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P后氨茶碱浓度逐渐降低.随着氨茶碱浓度的降低,IL-10水平也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NF-α则在HP 2 h内逐渐下降,而HP后又稍回升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氨茶碱中毒后可引起TNF-α、IL-10水平升高.HP可显著降低血中氨茶碱浓度.HP前后血清中TNF-α、IL-10的水平变化不明显.

    作者:林海生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性别与血流动力学模式分布的相关性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114例老年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在安静环境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结果:114例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阳性反应69例(男36例,女33例),其中血管抑制型34例(男女各17例)、心脏抑制型8例(男女各4例)、混合型27例(男15例,女12例).血管抑制型患者晕厥时与晕厥前相比,血压从(120.86±13.02)/(67.71±13.59)mmHg下降到(79.36±12.59)/(45.86±7.51)mmHg(P<0.01);心脏抑制型患者晕厥前心率为(93.80±11.99)次/min,晕厥时下降至(52.40±7.47)次/min(P<0.01);混合型患者晕厥前心率为(102.83±15.70)次/min,晕厥时下降至(61.91±14.21)次/min(P<0.01),血压从(112.17±14.81)/(69.08±10.29)mmHg下降到(79.25±6.00)/(46.00±6.32)mmHg(P<0.01).结论: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的血流动力学模式分布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方法.

    作者:邓伟;唐其柱;周纪宁;杨剑雪;王芳;梁锦军;黄觊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中晚期胃癌动静脉联合化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39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动静脉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本组病例动静脉化疗联合应用的顺序一般是先行动脉化疗2周期,然后行全身静脉化疗3~4周期,病情稳定后改为中医中药及口服化疗药或免疫治疗.结果:有35例达到症状完全消失,肿瘤显著缩小26%(PR:13/39),肿瘤中度缩小51%,18例患者肿瘤标志物下降50%以上,4例患者完全降至正常,半年生存率90%,1年生存率56%,3年生存率33%,5年生存率10%.结论:中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动静脉联合化疗+栓塞治疗,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并发症少,能使部分患者达到Ⅱ期手术切除,减少或延缓患者的转移和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俞进友;颜廷华;朱建军;周雪娥;王静;管萍;阮以荣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8例确诊为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试验组)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变化,并与15例未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用力肺活量%、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均有明显增高(P<0.05),动脉血氧分压也明显增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用力肺活量、弥散量和动脉血氧分压也明显增高(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后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反复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王新卫;杨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血清铁蛋白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铁代谢状态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测定48例非糖尿病者、33例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和5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取晨静脉血栓测血清铁蛋白(SF)、空腹血糖(FSG)、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同时检测餐后2 h血糖(2h-SG).结果:2型糖尿病组SF水平高于IGT组,而IGT组高于非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SF与FINS和胰岛素抵抗(HOMA IR)呈正相关,IGT组SF与2h-SG、TC、LDL-C、FINS、HOMA IR呈正相关,2型糖尿病组SF与腰围、臀围、腰臀围比、FSG、2h-SG、FINS和HOMA IR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SF水平高于IGT患者和非糖尿病者,铁蛋白代谢异常与2型糖尿病相关.

    作者:吴木潮;黎锋;路文盛;石秀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超排卵时卵泡发育数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超排卵周期卵泡发育数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的关系.方法:根据取卵时卵泡发育数不同,将卵巢对超排卵药物的反应分为低反应型(卵泡数≤3个)、中反应型(卵泡数4~13个)和高反应型(卵泡数≥14个),分别为3、14、11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分别测定3种反应类型的卵泡颗粒细胞PAPP-A mRNA的表达量及其蛋白含量.结果:低反应型PAPP-A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中、高反应型(P<0.05和P<0.01).低反应型与中反应型及高反应型相比,PAPP-A的蛋白含量也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颗粒细胞中的PAPP-A含量可能影响超排卵周期卵泡发育数.

    作者:章晓梅;刘蓓;李永刚;邓波;郭郊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非激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复方甘草酸苷、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23例,均符合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给予霉酚酸酯1.5 g/d、复方甘草酸苷0.1 g/d及拉米夫定0.1 g/d,治疗6个月,每2~4周复查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HBV-DNA定量、血常规.结果:治疗后8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肝、肾损害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霉酚酸酯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有效且安全.

    作者:王鸿泰;李秀珍;李捷;耿迎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β1,4-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分子标志物β1,4-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GalNAc T)mRNA在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的表达,探讨肺癌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35例Ⅰ、Ⅱ期肺癌患者标本(癌组织、淋巴结及外周血)和12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手术标本及10例来自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中GalNAc T mRNA的表达.结果:GalNAc T mRNA在35例Ⅰ期、Ⅱ期肺癌病人中22例(63%)为阳性,外周血标本中8例(23%)为阳性,43个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中21个(49%)为阳性.而在12例良性肺部肿瘤及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均为阴性.结论:GalNAc T mRNA可作为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赵峰;孟利峰;潘永成;王建军;刘全;付校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纤维支气管镜诊断支气管结核10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支气管结核(EBTB)的临床特征及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对EBTB早期诊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104例经纤支镜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特征、纤支镜下表现及病理学、病原学检查结果.结果:104例EBTB患者中,男45例,女59例,年龄19~78岁,平均(42.3±13.7)岁.主要症状依次为咳嗽91例,咳痰42例,咯血33例,喘息、胸闷24例,喘鸣9例;上述症状伴发热12例,伴胸痛18例.纤支镜下表现:充血水肿型36.5%,溃疡坏死型18.3%,增殖型13.5%,瘢痕狭窄型24.0%,大致正常7.7%.病变多分布在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左主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常累积多叶段.初步诊断易误诊为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癌、慢性支气管灵等.结论:EBTB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目前纤支镜是早期诊断EBTB重要、有价值的手段,可减少漏诊、误诊、延误诊断的发生,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赵华;卢献灵;宋丽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术灌洗液对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内环境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术(TUPKVP)术中灌洗液对内环境的影响.方法:30例行TUPKVP的老年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灌洗液为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灌注45、90 min和术毕时,测定血电解质、血糖、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中心静脉压.结果:手术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轻微降低,中心静脉压在灌注45、90 min时较术前升高,血浆电解质、血糖无明显变化.结论:TUPKVP手术中应用生理盐水灌洗液对患者的内环境影响较小,用于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较为合适.

    作者:高科;赵强;陈本然;程俊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