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与氧化应激

杨曦;刘红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 血脂异常, 氧化应激机制, 心血管疾病, 治疗方法, 危险因素, 前药物, 综述, 证据, 代谢
摘要: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与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代谢综合征(MS)主要机制和主要成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R、血脂异常与氧化应激(oxidatire stress)关系密切.探讨IR与血脂异常的氧化应激机制,是寻找MS、IR新的治疗方法,以及充分利用当前药物的关键.现将近年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性别与血流动力学模式分布的相关性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114例老年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在安静环境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结果:114例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阳性反应69例(男36例,女33例),其中血管抑制型34例(男女各17例)、心脏抑制型8例(男女各4例)、混合型27例(男15例,女12例).血管抑制型患者晕厥时与晕厥前相比,血压从(120.86±13.02)/(67.71±13.59)mmHg下降到(79.36±12.59)/(45.86±7.51)mmHg(P<0.01);心脏抑制型患者晕厥前心率为(93.80±11.99)次/min,晕厥时下降至(52.40±7.47)次/min(P<0.01);混合型患者晕厥前心率为(102.83±15.70)次/min,晕厥时下降至(61.91±14.21)次/min(P<0.01),血压从(112.17±14.81)/(69.08±10.29)mmHg下降到(79.25±6.00)/(46.00±6.32)mmHg(P<0.01).结论: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的血流动力学模式分布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方法.

    作者:邓伟;唐其柱;周纪宁;杨剑雪;王芳;梁锦军;黄觊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神经精神症状的护理体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病程长,易复发,常累及许多组织、器官,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1-3].凡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均表示疾病活动,且严重[4].

    作者:陈雅文;方崇峰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18例囊肿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均为单发病灶;大者1.9 cm×2.1 cm,小者0.5 cm×0.6 cm;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囊性病变,病灶周围均无水肿,短期内随访无变化.结论: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可避免误诊.MRI具有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对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明显优于CT.

    作者:毕纯龙;万霞;张蔚;杨立国;何萍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异常心电图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异常心电图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5月至2006年10月门诊异常心电图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诊断为早期复极综合征6例,急性左心衰并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病3例,其他9例,均在住院后经检查给予排除.结论:不能仅凭异常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尚需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明确.

    作者:廉洁;朱红;李丹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心肌肌钙蛋白Ⅰ峰浓度结合心电图改变早期估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和预后的作用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ECG)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对早期估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对120例AMI患者在来急诊24 h内不同时间段采血测定cTnI峰浓度,同时检查标准18导联ECG,分别统计出不同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之间血清cTnI峰浓度的变化.结果:ST段抬高数目中A(2~3个)、B(4~5个)、C(≥6个)3组血清cTnI峰浓度组间比较,分别计算q=3.590、7.572和5.236,P<0.05或<0.01;病理性Q波数目中D(0~3个)、E(4~5个)、F(≥6个)3组血清cTnI峰浓度组间比较,分别计算q=5.361、4.392和4.573,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TnI峰浓度与ECG出现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有密切关系,对早期判断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靖麟;卢建华;黄国孟;朱明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脐血树突状细胞介导的食管癌疫苗抗肿瘤实验研究

    目的: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脐血树突状细胞(DC)和食管癌细胞的融合疫苗,观察其在体内外抗肿瘤的作用.方法:分离脐血CD34+干细胞并诱导扩增为成熟DC,并与EC109细胞经聚乙二醇法融合;免疫磁珠法筛选EC109-DC;MTT法测定瘤苗诱导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体外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重建SCID小鼠免疫功能;体内抗肿瘤免疫治疗实验.结果:(1)融合疫苗可体外生长,且同时高表达叶酸受体和CD80.(2)疫苗能有效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体外诱导细胞毒T细胞(CTL)对EC109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在免疫治疗中,用融合瘤苗治疗的荷瘤小鼠,肿瘤大小和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1)EC109-DC能在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特异性CTL杀伤作用;(2)融合瘤苗治疗荷瘤小鼠有一定的效应.

    作者:陈素钻;陈康文;俞晶;谢丽华;张娟;罗丽莉;郭光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脑出血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3 d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并行健、患侧Ⅰ、Ⅲ、Ⅴ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较,并观察其预后.结果:脑出血患者健患侧Ⅴ波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间期有明显差异.患者患侧V波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有相关性.结论:BAEP在脑干出血的定位及定侧上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可用于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黄健康;柯将琼;王小同;胡蓓蕾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一种新的HBsAg室内质控物的研制及初步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是一种高发性传染病,我国约有1亿人口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它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HBV感染与否,对乙肝的预防和治疗意义重大.

    作者:胡纪文;冯春颜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胃镜检查对胃癌诊断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胃镜检查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分别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电子胃镜检查,比较二者在判断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及术前分期方面的差异.结果:胃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优于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于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两者相近,判断术前分期CT有较大优势.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电子胃镜对胃癌的诊断各具优劣,只有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完善胃癌病变的检查.

    作者:刘院生;李灵君;葛文松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液囊空肠导管在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液囊空肠导管在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经鼻插入液囊空肠导管至胃腔,接上负压引流.在减压过程中,导管自行从胃腔进入十二指肠直至空肠上段,有效将胃和肠腔内的液体充分引流,在导管到达空肠上段后,酌情给予石蜡油及中药.结果:全组患者保守治疗成功.41例患者在插管引流、注入石蜡油及中药24 h后肠梗阻缓解,3~7 d痊愈,占91%.4例患者在插管引流、注入石蜡油及中药48 h后肠梗阻缓解,9~14 d痊愈,占9%.结论:经鼻插入液囊空肠导管行胃、肠内减压及经导管注入石蜡油及中药治疗炎性肠梗阻是一种有效、简便、迅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詹卫华;吴晓英;陈一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轴性近视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误差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轴性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误差原因.方法:对25例31眼术前诊断为白内障伴轴性近视,术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仍残留低度数近视的患者随访2个月,测量术后屈光度、眼轴,计算预测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差值,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中度长轴组术前术后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长轴组术前术后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K公式与SRK/T公式绝对预测误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轴长度测量是误差的主要来源,计算公式的选择对其有一定的影响,患者屈光稳定后详细检查屈光状态,应该作为一种术后常规检查来执行.

    作者:闻华明;刘广川;李海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评价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ACS患者15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7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78例(AM Ⅰ组),另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SAP组)和健康人80例(健康对照组),UAP患者又按Braunwald分为Ⅰ级20例,Ⅱ级23例,Ⅲ级29例,观察4组研究对象hs-CRP水平及UAP Ⅰ、Ⅱ、Ⅲ级患者的hs-CRP水平,并观察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4组研究对象hs-CRP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UAP组Ⅰ、Ⅱ、Ⅲ级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s-CRP升高组(>3 mg/L)ACS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s-CRP正常组(≤3 mg/L)(发生率为46.1%比12.5%,P<0.01).结论:hs-CRP可作为ACS危险分层和预后的预测因子,hs-CRP水平升高对判断ACS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林肇得;冯新武;邓斌;陈平;刘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术灌洗液对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内环境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术(TUPKVP)术中灌洗液对内环境的影响.方法:30例行TUPKVP的老年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灌洗液为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灌注45、90 min和术毕时,测定血电解质、血糖、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中心静脉压.结果:手术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轻微降低,中心静脉压在灌注45、90 min时较术前升高,血浆电解质、血糖无明显变化.结论:TUPKVP手术中应用生理盐水灌洗液对患者的内环境影响较小,用于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较为合适.

    作者:高科;赵强;陈本然;程俊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的效果.方法:对64例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RI进行分析.结果:64例中57例临床症状完全好转,脑脊液压力下降.结论:甲氨蝶呤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有明显效果.

    作者:罗福漳;黄胜;邓雪强;邓洁尧;曾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氨茶碱中毒对TNF-α、IL-10水平的影响及血液灌流对其清除作用

    目的:探讨氨茶碱中毒对TNF-α、IL-10水平的影响及血液灌流(HP)对其清除作用.方法:建立狗急性氨茶碱中毒模型,分为HP组和对照组,应用炭肾对HP组进行HP 2 h,对照组只连接体外循环,对比分析两组在不同时间点血浆中氨茶碱浓度及TNF-α、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和HP组在氨茶碱中毒后TNF-α、IL-10水平明显增高.HP组HP 2 h后血中氨茶碱浓度由(80.06±9.31)μg/mL降至(20.54±4.43)μ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P后氨茶碱浓度逐渐降低.随着氨茶碱浓度的降低,IL-10水平也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NF-α则在HP 2 h内逐渐下降,而HP后又稍回升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氨茶碱中毒后可引起TNF-α、IL-10水平升高.HP可显著降低血中氨茶碱浓度.HP前后血清中TNF-α、IL-10的水平变化不明显.

    作者:林海生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脑电图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动态观察

    目的:了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O poisoning,DRACMP)的脑电图(EEG)变化,探讨EEG对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对9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出现DRACMP的45例患者进行EEG动态检查.结果:EEG的异常率为100%,主要表现为α波慢化或消失,弥漫性中高幅θ、δ波,以额或额颞部明显,持续或较长程出现,昏迷时间越长其EEG异常率越高,病情越重,其改变越明显,并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结论:EEG对DRACMP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素英;黄宗青;邓英太;李爱东;张志;刘洪涛;曾丽吟;张小燕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和60例癌旁乳腺正常组织中survivin、C-er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60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8%)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P<0.05),其表达与C-erB-2、ER、PR表达密切相关,但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明显关系.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上调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urvivin与C-erB-2、ER、PR对预后的判断相一致,因此可同时进行三者联合检测以提高对乳腺癌预后的评价.

    作者:李梅;陈芸;胡早秀;张丽娟;杨承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抗环瓜氨酸抗体阳性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侵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抗环瓜氨酸抗体(anti-CCP)与关节破坏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2例anti-CCP阳性与29例anti-CCP阴性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双手X线变化,分别于就诊时、1年后、2年后行双手X线检查,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nti-CCP阳性组与阴性组的X线分期在初诊及随诊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2年后两组的X线分期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ti-CCP与类风湿关节炎骨侵蚀相关;anti-CCP阳性患者应积极治疗.

    作者:王海;何建发;李荣藻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动态影像学观察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动态影像学变化,探讨高血糖状态对结核病病灶变化的影响.方法:59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均行X线胸片及CT检查,在正规降血糖与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动态观察其2~18个月肺部结核病灶的变化及血糖水平的变化,并与38例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的动态影像学变化相对照.结果:59例糖尿病合并结核患者的CT与X线影像以大片状或多发小片状浓密影并开放性空洞为主要表现.经过2~18个月的治疗,血糖控制差组患者片状影范围扩大占45%,空洞增大占50%,其总体恶化率为66%,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χ2=16.4,P<0.01).结论:血糖控制良好与否是影响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血糖状态加重肺结核的恶化.

    作者:董琼雄;郑浈浈;杨仪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屈光不正小学生散瞳验光前后屈光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小学生散瞳验光前后屈光度的变化规律和阿托品散瞳验光的适应证.方法:对362例屈光不正小学生用1%阿托品的眼用凝胶散瞳验光,观察其屈光度的变化情况,根据静态屈光分为近视眼组和远视眼组.结果:两组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前后球镜度数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远视眼组散瞳前后球镜、柱镜度数较近视眼组变化幅度要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学生散瞳验光前后主要改变的是球镜度数;远视眼散瞳前后球镜度数、散光度较近视眼散瞳前后散光度变化大,所以对屈光不正小学生主张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尤其是远视眼患儿.

    作者:王志斌;王琳丽;李琳琳;张勇;周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