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曦;刘红
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抗环瓜氨酸抗体(anti-CCP)与关节破坏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2例anti-CCP阳性与29例anti-CCP阴性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双手X线变化,分别于就诊时、1年后、2年后行双手X线检查,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nti-CCP阳性组与阴性组的X线分期在初诊及随诊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2年后两组的X线分期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ti-CCP与类风湿关节炎骨侵蚀相关;anti-CCP阳性患者应积极治疗.
作者:王海;何建发;李荣藻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我科2003年7月至2006年8月收治合并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DM组)111例,同期选择与之性别、年龄(±3岁)、吸烟和高血压相匹配的空腹血糖正常或糖耐量正常的11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ND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既往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和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DM组较NDM组多(均P<0.05).(2)入院前1个月有胸痛的患者DM组较NDM组少(P<0.01),入院时心率DM组较NDM组快(P<0.01).(3)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浓度DM组较NDM组高(均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M组较NDM组低(P<0.05).(4)DM组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NDM组(P<0.05或P<0.01),DM组E峰、A峰、E/A和左室射血分数均小于NDM组(P<0.05或P<0.01).(5)DM组较NDM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发生率低(P<0.01),而三支病变和左主干病变发生率高(均P<0.05).(6)无论DM组患者还是NDM组患者,三支病变的患者舒张和收缩功能均差(P<0.05或<0.01).结论:(1)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广泛,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异常;(3)三支病变的患者收缩和舒张功能差;(4)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作者:党书毅;詹中群;王玮;王崇全;王俊峰;何朝荣 刊期: 2007年第15期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属良性病变,如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总结我科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收治的1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就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如下.
作者:田斌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不同品系大鼠用于建立能够分泌类风湿因子(RF)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方法:选择雌性Wistar大鼠、雌性Lewis大鼠和雌性DA大鼠各10只,分成3组,分别在实验大鼠尾根部皮下多点注射降植烷150 mg.观察大鼠关节是否肿胀和关节炎指数变化,测定RF水平,取脾细胞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B细胞的数量.结果:10只Lewis大鼠有6只出现关节肿胀,脾细胞涂片显示血清RF检测呈阳性的Lewis大鼠RF特异性B细胞明显多于其他大鼠.而Wistar大鼠和DA大鼠组都没有出现关节肿胀,血清RF检测也呈阴性.结论:降植烷150 mg在Lewis大鼠尾根部皮下多点注射方法,能够建立分泌RF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
作者:罗辉宇;罗爱林;汪婷婷;王金韬;谭蕾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脾亢患者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条,行脾脏中下极动脉分支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比较术前、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结果:部分性脾栓塞可以改善脾亢,降低门脉压,使脾脏缩小,缓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缓解腹水,改善肝功能等.结论:部分性脾栓塞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亢有较好的综合治疗作用.
作者:张传宏;王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39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动静脉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本组病例动静脉化疗联合应用的顺序一般是先行动脉化疗2周期,然后行全身静脉化疗3~4周期,病情稳定后改为中医中药及口服化疗药或免疫治疗.结果:有35例达到症状完全消失,肿瘤显著缩小26%(PR:13/39),肿瘤中度缩小51%,18例患者肿瘤标志物下降50%以上,4例患者完全降至正常,半年生存率90%,1年生存率56%,3年生存率33%,5年生存率10%.结论:中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动静脉联合化疗+栓塞治疗,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并发症少,能使部分患者达到Ⅱ期手术切除,减少或延缓患者的转移和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俞进友;颜廷华;朱建军;周雪娥;王静;管萍;阮以荣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分析患病作用机制.方法:对107例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从临床特点、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并发症、治疗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07例病人占同期老年2型糖尿病人的29.3%,占同期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30.6%,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常合并存在,陈旧心梗心衰29例,占27.1%.心功能不全程度Ⅱ~Ⅳ级患病人数相近.死亡9例,占8.4%.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病率高,应重视早期诊断规范治疗.
作者:丘向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 Ⅰ~Ⅱ级门诊无痛人流术患者,分为3组,即丙泊酚组(P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P组)和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组(KFP组),每组30例.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扩张宫颈前、扩张宫颈中、宫内吸引中和术后5 min各时点的HR、MAP、SpO2等.记录术中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术中知晓、术后患者满意度、丙泊酚用量、镇静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等.结果:KFP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稍快,在扩张宫颈中和宫内吸引中HR、MAP、SpO2更稳定,与诱导前、扩张宫颈前和术后5 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FP组HR、MAP在扩张宫颈前、扩张宫颈中和宫内吸引中与诱导前比较,与KFP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丙泊酚用量大,FP组次之,KFP组少,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和FP组静脉注射痛和术中低血压发生率较KFP组明显增高(P<0.05).P组术中肢体扭动和呼吸抑制需托下颌的发生率较KFP组和FP组明显增高(P<0.05).麻醉满意度和术后患者满意度,KFP组较P组和FP组明显增高(P<0.05).3组均无术中知晓.手术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镇静起效时间快,循环、呼吸更稳定;低血压、肢体扭动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更完善.术中麻醉满意度高;术后患者精神愉悦,满意度高.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费用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作者:杨琼卉;沙雪帆;郑俊奕;罗艳霞;蔡诚毅;罗汉平;马武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临床发病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原发性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误诊为肺部感染,接受抗感染治疗;1例诊断为狼疮性肾炎,给予血液透析治疗;1例诊断为消化道出血,给予抑酸止血治疗.2例因急进性肾功能不全而明确诊断.结论:原发性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数器官,肺和肾脏为易受累的脏器,严重的肺部血管炎可导致肺出血并危及生命;肾脏受累常进展迅速,表现为坏死性新月体性肾炎,如不及时诊断、合理治疗,病人常可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而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则多可逆转病程.
作者:杨伟;冯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吉姆单抗/奥佐米星(GO)由人源化IgG4抗CD33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药物刺孢霉素的衍生物结合形成,为美国Wyeth公司生产.
作者:刘兵;陈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患者男,67岁,农民,因下肢水肿半年,加重1个月,黏液血便20 d,于2006年10月8日入院.半年来无诱因反复下肢水肿,午后明显,晨起眼睑水肿,休息减轻,未诊治.
作者:范洪波;路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ECG)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对早期估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对120例AMI患者在来急诊24 h内不同时间段采血测定cTnI峰浓度,同时检查标准18导联ECG,分别统计出不同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之间血清cTnI峰浓度的变化.结果:ST段抬高数目中A(2~3个)、B(4~5个)、C(≥6个)3组血清cTnI峰浓度组间比较,分别计算q=3.590、7.572和5.236,P<0.05或<0.01;病理性Q波数目中D(0~3个)、E(4~5个)、F(≥6个)3组血清cTnI峰浓度组间比较,分别计算q=5.361、4.392和4.573,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TnI峰浓度与ECG出现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有密切关系,对早期判断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靖麟;卢建华;黄国孟;朱明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Limb-shaking综合征(Limb-shaking syndrome,LS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断的5例LS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5例患者均以肢体的发作性不自主抖动为首发症状,且不伴意识障碍.颈动脉彩超、脑MRI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血管重建、抗血小板、抗凝剂治疗能改善预后.结论:对于表现为不伴意识障碍的发作性肢体抖动患者要警惕LSS的可能,以降低误诊、漏诊率.血管重建、提高脑灌注压或抗栓治疗LSS有效.
作者:郑洪波;周沐科;蒋毅;商慧芳;何俐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近年来肾间质损害在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常常伴随小管间质的损伤,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所有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共同形态学特点[1].
作者:林智峰;杨晓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的2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7例肝硬化患者伴有发热,占61.3%.发热常见的三种原因分别是感染、手术、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多,以感染为常见,应尽早找出发热原因并予以相应治疗.
作者:陈迎晓;龚玲;郑明华;李庆兴;王邦松;李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检测焦点黏附激酶(FA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8例肝细胞肝癌、137例癌旁正常肝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制成组织芯片,直径为0.6m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FAK和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148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FAK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1%(89/148)和57.4%(85/148);137例癌旁正常组织FAK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28/137)和22.6%(31/137);10例正常肝组织中FAK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均为0%.两者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05);有门静脉分支癌栓组和包膜有侵犯组FAK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门静脉分支癌栓组和包膜无侵犯组(P<0.005或P<0.01);有门静脉分支癌栓组、包膜有侵犯组及分化差组MMP-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门静脉分支癌栓组、包膜无侵犯组及分化好组.FAK的阳性表达与MMP-2的阳性表达有密切联系(P<0.005).结论:FAK和MMP-2在肝细胞肝癌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参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且FAK和MMP-2在肝细胞肝癌癌组织中表达具有密切联系,可作为肝细胞肝癌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作者:高涌;傅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引起的急性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发疹性疾病.本病以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为特征,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作者:梁玉莹;黎静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笔者近期遇到产后巨大产道血肿合并DIC患者1例,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34岁,因妊娠40周,产后12 h,阴道血肿进行性增大3 h,于2006年5月15日晚9时急诊转入我院,既往健康,于1993年孕7月死产1胎,1995年顺产1胎,人流5次,孕8产2,本次孕期无异常.
作者:刘岚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O poisoning,DRACMP)的脑电图(EEG)变化,探讨EEG对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对9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出现DRACMP的45例患者进行EEG动态检查.结果:EEG的异常率为100%,主要表现为α波慢化或消失,弥漫性中高幅θ、δ波,以额或额颞部明显,持续或较长程出现,昏迷时间越长其EEG异常率越高,病情越重,其改变越明显,并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结论:EEG对DRACMP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素英;黄宗青;邓英太;李爱东;张志;刘洪涛;曾丽吟;张小燕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3 d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并行健、患侧Ⅰ、Ⅲ、Ⅴ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较,并观察其预后.结果:脑出血患者健患侧Ⅴ波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间期有明显差异.患者患侧V波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有相关性.结论:BAEP在脑干出血的定位及定侧上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可用于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黄健康;柯将琼;王小同;胡蓓蕾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