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外科术后疼痛状况和镇痛应用的研究

马珏;赵国栋;黄文起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 镇痛, 术后疼痛, 氯诺昔康, 曲马多
摘要:目的:观察经额部、颞部入路的神经外科病人术后疼痛情况,及氯诺昔康、曲马多用于此类神经外科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4例择期行额部、颞部入路的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平均分为3组:氯诺昔康组(L组):镇痛药物为氯诺昔康0.8 mg/mL;曲马多组(T组):镇痛药物为曲马多10 mg/mL,和对照组(N组):术后当病人主诉疼痛明显,难以忍受时予口服颅痛定30 mg.记录各组病人术前及术后4、16、24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记录各组病人术后4、16、24 h及48 h的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及各组术前及术后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L组和T组病人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术前与术后各时段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组病人术后4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前、术后各时段点呼吸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病人术后各时段点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6 h L组、T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N组(P<0.05),L组与T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4、48 h各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镇痛组的病人在术后24 h内有10例需要使用颅痛定,在术后24~48 h仅1例病人需要使用颅痛定.3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情况出现,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病人术前术后PT、APT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之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额、颞部入路的神经外科病人手术后存在中等强度的疼痛,且大多发生在术后24 h内.氯诺昔康、曲马多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疗效,术后镇痛中无明显的呼吸抑制、镇静等不良反应.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液2 mL(1 mg),联合盐酸氨溴索液2 mL(15 mg),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5 mg联合靡蛋白酶4000 U,两组均加生理盐水至5 mL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疗程5~7 d.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48 h肺功能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应用雾化吸入治疗,既扩张了支气管平滑肌,又促进了痰液的排出,改善了肺功能,缩短了疗程,给药途径方便,安全有效,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黄燕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电话回访对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现状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对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现状的效果.方法:将82例鼻饲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出院3 d后即开始电话回访,对照组行一般的出院宣教,半年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提高照顾者对出院指导的依从性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家庭鼻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但并发症的发生问题仍较严重.结论:电话回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的现状,但要在根源上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的现状,则需要各级医务人员及管理者的重视,加强对鼻饲患者家属及照顾者相关知识的宣教,加快发展社区护理,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作者:马灵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核素99mTc-DISIDA肝胆显像在婴幼儿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对13例婴幼儿黄疸应用99mTc-DISIDA肝胆显像作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持续黄疸婴幼儿肝胆显像结果.结果:以24 h内肠道有无放射性出现(或苯巴比妥试验)为判断标准,肝胆显像检出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婴幼儿肝炎综合征12例.结论:核素肝胆显像方法灵敏、安全、简便、实用、无创伤,是临床鉴别婴幼儿黄疸的首选方法.

    作者:周国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N-乙酰半胱氨酸与急性肺损伤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继发于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diffuse alveolar damage),其特征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

    作者:谢海辉;陈淼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肺癌术后病人有效排痰的护理疗效观察

    肺癌术后有效排痰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促使余肺迅速扩张,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我科对60例肺癌切除术后病人实施了有效排痰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丽婧;高彩林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地塞米松对SD大鼠肺炎克雷伯杆菌性重症肺炎模型血清白细胞介素-8、10的影响

    目的:评价小剂量地塞米松(DXM)对SD大鼠肺炎克雷伯杆菌性重症肺炎白细胞介素(IL)-8、IL-10的影响.方法:5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DXM组、对照组),36只采用气管穿刺注入感染法制作肺炎克雷伯杆菌性重症肺炎模型,按成人常用临床治疗剂量折算出大鼠的等效剂量,连续6 d腹腔注射DXM,取材测定血清IL-8、IL-10.结果:模型组、DXM组感染症状明显重于对照组.接种后第6、8、10天,模型组大鼠血清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时间延长而升高;DXM可降低血清IL-8水平,第8、10天DXM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种后第6、8、10天,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时间延长而降低;DXM可使血清IL-10水平升高,第8、10天DXM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肺炎大鼠表达血清IL-8、IL-10水平明显升高,且IL-10水平先增加后下降,提示重症肺炎时存在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失衡.DXM可显著抑制炎症介质表达,增加抗炎介质表达,DXM可能通过维持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平衡而发挥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胜利;黄文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创伤性结肠损伤诊治经验和教训

    结肠损伤在腹部外伤中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处理较为困难,由于结肠损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且延误诊断.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2例结肠损伤,探讨如何提高早期诊断,对损伤的结肠进行修复,选择合适术式,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于锋;郑榜祥;王兴良;毛晓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尿淀粉酶及其同工酶在胰外消化系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尿淀粉酶及其同工酶在胰外消化系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消化科住院的90例患不同消化性疾病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进行尿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结果:消化系不同疾病尿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结果与正常水平高限值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尿淀粉酶联合其同工酶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可协助鉴别消化系不同疾病.

    作者:陈会松;程德希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脑颜面部血管瘤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研究脑颜面部血管瘤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脑颜面部血管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表现.7例患者均行MRI增强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CT平扫.结果:患侧皮层钙化7例.脑萎缩5例,受累脑叶灰白质分界不清.侧脑室脉络丛增大及深静脉血管扩张3例.结论:CT和MRI能有效地发现颜面部血管瘤综合征的颅内病理改变.在显示软脑膜血管畸形和伴发的血管异常方面,MRI优于CT.在显示皮层钙化灶的存在和范围上,CT优于MRI.

    作者:李军;杜龙庭;朱襄民;陈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马凡综合征合并左室内附壁血栓1例的超声表现

    患者男,49岁,因活动时呼吸困难加重半年入院,临床诊断:马凡综合征合并左心功能不全.

    作者:陈秀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苦杏仁甙抑制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苦杏仁甙治疗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效果.方法:用单侧输尿管梗阻的方法建立大鼠肾脏间质纤维化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侧输尿管梗阻组、苦杏仁甙3 mg腹腔注射组和苦杏仁甙5 mg腹腔注射组,分别于术后7、14、21 d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害程度.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苦杏仁甙治疗组在7、14 d时与单侧输尿管梗阻组差异无统计意义,在21 d时大鼠肾脏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单侧输尿管梗阻组.结论:苦杏仁甙具有明显抑制大鼠肾间质纤维化作用.

    作者:郭君其;盛明雄;谭建明;吴卫真;杨顺良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联合方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SASPP)+帕夫林(TGP)、MTX+TGP、MTX+SASP以及SASP+TGP四种联合方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S患者121例,随机分成4组,A组(MTX+SASP+TGP)28例、B组(MTX+TGP)31例、C组(MTX+SASP)29例及D组(SASP+TGP)33例.观察治疗前后腰痛指数(VAS)、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Schober试验、指地距、枕墙距、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变化,同时观察了治疗前后骶髂关节CT改变,比较四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共有118例患者完成试验.(1)4组方案治疗半年时,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指地距、枕墙距、ESR、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对腰痛指数无显著影响;治疗1年时,腰背痛指数、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Schober试验、指地距、枕墙距、ESR、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胸廓活动度与治疗前无差异.(2)治疗后复查骶髂关节CT,与初诊时比较,无明显变化占大多数.(3)治疗半年时各组总有效率为76.9%、22.6%、28.6%和24.2%,A组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显著,B、C、D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年时,各组总有效率为92.3%、58.1%、82.1%和54.5%,A、C与B、D组相比差异显著,A与C组、B与D组无显著差异.(4)4组治疗副反应均较轻,其中D组副反应发生率低,仅27.3%,C组高达64.3%,A与B组类似,分别为42.3%和45.2%.结论:联合使用MTX、SASP和TGP治疗AS的疗效优于其中两两联合,具有见效快、维持时间长、安全性高、病人耐受性好等优点.

    作者:张育;李国青;孟德纤;马莉;顾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PL合并DIC住院患者18例,在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结果:18例APL合并DIC患者中有12例治愈,显效5例,1例死亡,有效率94%.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是经济、安全及有效的;而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作者:林智辉;王秀菊;孙小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与护理观察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观察和处理非典型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意识,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方法:分析78例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并对其进行护理.结果:痊愈46例,心肌梗死25例,严重心肌梗死7例.结论:对非典型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密切护理观察和救治,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作者:李巧珍;符钻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川芎嗪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川芎嗪2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脑苷肌肽1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均连用14 d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弥可保1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4 d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提高(均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

    作者:沈为林;曹龙;王梦迪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老年吸入性肺炎45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加强临床护理与吸入性肺炎的关系.方法:分析呼吸内科45例因吞咽功能异常而引发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经过.结果:45例吸入性肺炎患者中1例合并心衰而致死亡,其余均能治愈出院.结论:对患者采取正确卧位,指导病人掌握正确有效的排痰方法,协助病人有效排痰,注意病人饮食搭配,以及做好生活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能有效地提高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莫莉梅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双胎妊娠之一胎宫内死亡17例临床分析

    随着各种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及B超技术的不断提高,双胎妊娠例数的上升使双胎妊娠之一胎宫内死亡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间收治的双胎之一胎宫内死亡的17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佐;郑建琼;李仁良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4例健康对照者(健康组)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结果:胃癌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较健康组明显升高,胃癌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比Ⅰ+Ⅱ患者明显升高.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的重要机制,并可成为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临床监测的指标.

    作者:张育超;王惠英;罗招凡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多巴丝肼与曲克芦丁改善晚期阿尔茨海默患者锥体外系症状的作用

    目的:研究多巴丝肼与曲克芦丁对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锥体外系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多巴丝肼组、曲克芦丁组和合用组.多巴丝肼组用多巴丝肼片口服,起始剂量125mg/d,在2周内逐渐加量至500 mg/d,持续4周.曲克芦丁组用曲克芦丁针600 mg/d静滴4周.合用组用多巴丝肼片(500 mg/d)口服加用曲克芦丁针(600 mg/d)静滴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的分值改变.结果:治疗前后3组MMSE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多巴丝肼组的UPDRS减分值为8.18±3.104,曲克芦丁组减分值为6.38±1.971,合用组减分值为9.68±2.31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UPDRS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巴丝肼组vs曲克芦丁组,P<0.01;合用组vs曲克芦丁组,P<0.01;合用组vs多巴丝肼组,P<0.05).结论: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应用多巴丝肼和曲克芦丁均能获得确切的改善锥体外系症状的作用,多巴丝肼的治疗效果要好于曲克芦丁,两药合用效果好于各药单用.

    作者:张滢;谢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9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对93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诊断分为确诊病例9例、临床诊断病例79例及拟诊病例5例.其中男61例,女32例,年龄26~86岁,平均65岁.结果:93例病例中有肺部感染症状者79例(85%),共培养出真菌157株,大多数为念珠菌属感染(93.6%),其中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仍居首位(45.9%).均有基础疾病重、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激素、机械通气和各种有创导管等高危因素.本组93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15例(16%),显效27例(29%),有效18例(19%),无效14例(15%),死亡19例(20%).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步增加,重视消除或避免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临床病死率.

    作者:刘神幼;杨波;张禁;周天玖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