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银
患者女,29岁.因颈部疼痛伴肿块11d入院.查体:甲状腺大小正常,左侧颈部扪及数枚蚕豆大肿块.超声检查:甲状腺大小正常,右叶回声均匀,整个左叶光点增粗增强,似呈网状改变,回声稍减少不均匀,未见明显肿块回声.CDFI:右叶血流分布正常,左叶血流丰富,腺内高流速71 cm/s,阻力指数0.43.左叶甲状腺中下极后方及左侧颈部中下段见多发低回声团块,大18 mm×9 mm×13 mm,部分紧贴、融合,多数回声不均匀,内部见多发增强小光点.
作者:邬宏恂;臧亚萍;王隽;朱蓓琳;甘永旺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惠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IL-13、IL-18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10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炎组)血中IL-13、IL-18,同时采用人免疫球蛋白E酶联免疫定量测定试剂盒检测IgE含量,并与80例健康小儿(对照组)对照比较.结果:肺炎组患儿血中IgE、IL-13、IL-1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或P<0.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失衡有关.
作者:芦爱萍;刘冬华;吴赣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总结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6例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例均经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主要是顽固性腹痛伴腹胀、腹水、腹部肿块.B超、CT提示腹膜及肠系膜不规则明显增厚、多发结节或盆腔肿块.结论:当患者出现顽固性腹痛伴腹胀、腹水、腹部肿块等临床表现时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诊断主要依靠腹膜穿刺活检、腹腔镜活检以及剖腹探查.腹腔穿刺活检及腹腔镜活检是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手段.
作者:钟萍;李云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全血细胞减少症为临床常见病症,而胸腔积液合并全血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上则相对少见,除胸水可引起病人肺源性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可引起心源性呼吸困难,慢性贫血也可引起循环性呼吸困难[1],另外还可表现感染和出血,增加了护理的难度.我科2006年9月收治了1例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的胸腔积液高龄患者,病人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还出现咯血症状,病人和家属心理负担极大,经过近1个月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钟晓丽;朱张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液2 mL(1 mg),联合盐酸氨溴索液2 mL(15 mg),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5 mg联合靡蛋白酶4000 U,两组均加生理盐水至5 mL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疗程5~7 d.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48 h肺功能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应用雾化吸入治疗,既扩张了支气管平滑肌,又促进了痰液的排出,改善了肺功能,缩短了疗程,给药途径方便,安全有效,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黄燕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严重呼吸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和预防措施,以减少二次插管率.方法:回顾我院麻醉恢复室(PACU)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气管插管全麻拔管后再次插管病例的原因及其处理过程,分析各种严重呼吸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特点.结果:PACU收治的17 563例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中20例需重新插管行呼吸机治疗,发生率为0.11%.造成二次插管的主要原因有上呼吸道梗阻(7例)、麻醉药物残余作用(4例)、硬膜外麻醉平面过高(3例)造成呼吸抑制、反流误吸(4例)和低温寒战(2例)等.结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拔管后再次插管,均应以预防为主.围拔管期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全面考虑患者病情,拔管前备好急救物品,根据手术部位及方式、麻醉用药及患者呼吸恢复情况等决定拔管时机,并针对不同的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做到拔管指征个体化,可有效减少二次插管率.
作者:段玮;黄蓉;袁红;黎笔熙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人工肝辅助装置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人工肝方法进行治疗70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胆碱酯酶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患者意识模糊、黄疸、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均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TA上升,治疗后近期有效率达72%,不良反应主要以血浆过敏居多,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患者耐受良好.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PE联合CVVH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作者:梁勇;朱宇佳;陈昌枝;杨家进;杨小勇;梁立强;杨柳芬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HLA-DM基因夫妇共享率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用PCR-SSO方法分别测定30对子痫前期患者夫妇及63对正常孕妇夫妇的HLA-DM基因型.结果:夫妇共享等位基因数为2个时,子痫前期组的例数明显多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LA-DM的各等位基因型在子痫前期组夫妇共享率与正常妊娠组夫妇共享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夫妇共享HLA-DM基因数与子痫前期发病有关.
作者:朱薏;高眉扬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数字胃肠X线片.结果:局部黏膜改变8例,局限性小充盈缺损14例,管壁僵硬舒张功能受限3例,小龛影5例.结论:数字胃肠机对显示早期食管癌的征象有明显优越性.
作者:吴德红;杨松;蔡克涛;陈平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分析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一些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寻找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住院的181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对其中138例出现化疗后贫血患者的资料加以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化疗、既往多部位造血骨放射治疗的患者与未行过放化疗的患者化疗前后的Hb的变化,了解化疗后贫血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的因素.结果:化疗后贫血的发生率为76.2%,中重度贫血发生率达28.7%;既往有无化疗史的患者化疗后贫血发生率不同;曾行≥3个部位造血骨放射治疗的患者与未行过放疗的患者相比,贫血的出现时间及贫血持续时间,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既往造血骨放疗≥3个部位的患者,贫血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且持续不易恢复.应尽量减少多部位造血骨放疗,化疗时就更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以减少贫血的发生.
作者:陆崇;刘魁凤;张凯娜;温宗秋;舒阳春;丁颖 刊期: 2007年第17期
患者男,49岁,因活动时呼吸困难加重半年入院,临床诊断:马凡综合征合并左心功能不全.
作者:陈秀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肺癌术后有效排痰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促使余肺迅速扩张,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我科对60例肺癌切除术后病人实施了有效排痰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丽婧;高彩林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颈椎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20例颈椎骨折患者在心理诊治、出院时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2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有12例出院时基本生活能自理,8例出院后经随访和功能锻炼指导后基本生活也可自理.结论:系统的健康教育可增强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能力,增强患者自我康复的意识,对缩短治疗时间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李桂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总发病率为1%~1.5%,但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超过70岁的老年人的发病率为10%[1].房颤的持续存在使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下面就房颤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克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身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其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1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身状态进行调查,并将所得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SCL-90的9个因子分值均高于国内常模(均P<0.01).结论:重视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和行为疗法的指导,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身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黄和煦 刊期: 2007年第17期
患者女,59岁,突发头痛伴呕吐3 h入院.既往有血压升高史.查体:T36.4℃,血压170/72 mmHg,神清,克氏征阳性,余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一般内科检查无异常.
作者:王勤鹰;詹青;余敏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对比医用脂肪乳与胎牛血清建立肝细胞脂变模型的优越性.方法:人肝L-02细胞开始均用含10%胎牛血清RPMI 1640培养基培养,待细胞均匀分布,满培养瓶的70%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用10%脂肪乳、20%胎牛血清、50%胎牛血清及10%胎牛血清培养48 h,观察脂变情况.结果:48 h后实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均有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其脂变细胞数及甘油三酯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实验组与对照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对照1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医用脂肪乳可以成功制造肝细胞脂变模型,与传统的胎牛血清法相比,效果相似,但取材方便,费用低廉.
作者:周红宇;阳学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患者女,51岁.因气促、心悸2 d于2006年2月13日入院.2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活动后气促、心悸,上二楼时即出现,休息5 min左右可缓解,与体位改变无明显关系.
作者:林梓卿;吴同果;赵进;郭晓碧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近年上升趋势明显,国内现高达1/56,其中以输卵管妊娠常见[1],手术治疗多行输卵管切除又是造成患者不孕的重要原因.我院自1997年开展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治疗输卵管妊娠,保留了患者的输卵管,经临床观察,证明是一种简便、有效、可靠的手术方式,值得探讨与完善.
作者:刘晓燕;李曙光;曲恒芳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 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7例.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定量评定;用H检验分析H-FABP是否大于8.0 ng/mL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与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程度.结果:H-FABP>8.0 ng/mL组与H-FABP<8.0 ng/mL组冠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O.001);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标准回归系数为0.658,P<0.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3.177+3.597x(y为Gensini积分,x为血中H-FABP浓度).结论:H-FABP与近期发作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H-FABP升高是冠脉病变急性加重的直接结果,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升高推断冠脉病变的危险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作者:高大胜;陈东运;包宗明;马宾;史晓俊 刊期: 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