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数字成像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吴德红;杨松;蔡克涛;陈平友

关键词:食管肿瘤,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数字胃肠机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数字胃肠X线片.结果:局部黏膜改变8例,局限性小充盈缺损14例,管壁僵硬舒张功能受限3例,小龛影5例.结论:数字胃肠机对显示早期食管癌的征象有明显优越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地塞米松对SD大鼠肺炎克雷伯杆菌性重症肺炎模型血清白细胞介素-8、10的影响

    目的:评价小剂量地塞米松(DXM)对SD大鼠肺炎克雷伯杆菌性重症肺炎白细胞介素(IL)-8、IL-10的影响.方法:5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DXM组、对照组),36只采用气管穿刺注入感染法制作肺炎克雷伯杆菌性重症肺炎模型,按成人常用临床治疗剂量折算出大鼠的等效剂量,连续6 d腹腔注射DXM,取材测定血清IL-8、IL-10.结果:模型组、DXM组感染症状明显重于对照组.接种后第6、8、10天,模型组大鼠血清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时间延长而升高;DXM可降低血清IL-8水平,第8、10天DXM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种后第6、8、10天,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时间延长而降低;DXM可使血清IL-10水平升高,第8、10天DXM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肺炎大鼠表达血清IL-8、IL-10水平明显升高,且IL-10水平先增加后下降,提示重症肺炎时存在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失衡.DXM可显著抑制炎症介质表达,增加抗炎介质表达,DXM可能通过维持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平衡而发挥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胜利;黄文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严重过敏性休克并出血性休克救治成功1例

    严重过敏性休克临床上时有遇到,但合并出血性休克者较为少见,本例为老年髋关节手术过程中出现严重过敏性休克合并出血性休克,病情凶险,处理难度较大.笔者较好地解决了肺水肿与血容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使患者转危为安,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宏强;蔡铁良;蔡英蔚;沈七襄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国产中心静脉导管渗液63例原因分析

    中心静脉导管由于能在静脉内较长时间留置[1],以便监测中心静脉压、快速大量输液输血、长期静脉高营养治疗及血液透析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1993年开始经颈内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000年以来广泛开展该技术,充分体现了该技术安全、快速、有效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相关的并发症,现将本院2006年1-10月留置的国产中心静脉导管2 903例中发生渗液63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克平;陶国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综合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血管球囊扩张术、动脉溶栓、血管内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6例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并加强对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的观察.结果:16例手术均成功,术后缺血和疼痛相关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综合介入技术有效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保障.

    作者:刘永娥;杨娇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 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7例.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定量评定;用H检验分析H-FABP是否大于8.0 ng/mL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与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程度.结果:H-FABP>8.0 ng/mL组与H-FABP<8.0 ng/mL组冠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O.001);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标准回归系数为0.658,P<0.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3.177+3.597x(y为Gensini积分,x为血中H-FABP浓度).结论:H-FABP与近期发作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H-FABP升高是冠脉病变急性加重的直接结果,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升高推断冠脉病变的危险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作者:高大胜;陈东运;包宗明;马宾;史晓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系统健康教育对颈椎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颈椎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20例颈椎骨折患者在心理诊治、出院时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2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有12例出院时基本生活能自理,8例出院后经随访和功能锻炼指导后基本生活也可自理.结论:系统的健康教育可增强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能力,增强患者自我康复的意识,对缩短治疗时间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李桂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的探讨

    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在肺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期间,45例肺内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将吸取的细胞涂在玻片上,送病理科检查,得到明确的病理和细胞学诊断,统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的原因.结果:44例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98%.腺癌19例,鳞癌9例,转移癌2例;腺鳞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各1例;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3例;错构瘤1例;病理结果为出血和坏死的各1例,这两例其中1例行二次穿刺,病理结果为低分化腺癌,1例有手术指征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为中分化腺癌.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气胸3例,少量肺出血2例.结论:CT引导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是一种微创、临床应用准确性较高、并发症较少的有效检查方法,有助于肺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丽军;蔡为民;曹文洪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小剂量山莨菪碱与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42例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为我国住院患儿死亡原因之首.我院于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42例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使用小剂量山莨菪碱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谢春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后序贯综合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56例诱导缓解的APL患者,实验组36例,采用先DA、HA、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巩固化疗,再ATRA+As2O3+MTX序贯维持;对照组20例,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交替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联合化疗+序贯组持续缓解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微,能达到分子学缓解,对初治缓解者和复发再缓解者同样有效,且与患者诱导前危险度分组无关.结论:APL患者诱导缓解后,采用先DA、HA、中剂量Ara-c巩固化疗、再序贯使用ATRA、As2O3、MTX维持,持续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罗文达;冯长伟;郭群依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激光光凝配合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后配合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A组49只眼做激光光凝治疗后静脉滴注银杏达莫;B组50只眼,只单纯做激光光凝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结果比较,主观感觉和视力提高A组明显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情况改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激光光凝配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能巩固光凝治疗后的疗效,减少光凝后的副反应,并改善糖尿病人的全身症状,但其对激光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或无灌注区退变无明显影响.

    作者:彭伟敬;曾存迪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PL合并DIC住院患者18例,在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结果:18例APL合并DIC患者中有12例治愈,显效5例,1例死亡,有效率94%.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是经济、安全及有效的;而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作者:林智辉;王秀菊;孙小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异丙嗪重度中毒2例

    异丙嗪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因对H1受体的拮抗作用较苯海拉明强而持久,故在临床上常用于抗过敏、镇静,且比较安全,而我院收治2例因误用剂量过大而中毒,为引起注意,特报告如下.

    作者:夏家贵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双磷酸盐治疗癌性骨痛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注射用唑来磷酸治疗恶性肿瘤转移性骨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入选病例56例,其中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阳性药博宁平行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唑来磷酸4 mg+生理盐水50 mL静脉滴注,15 min.对照组,博宁90 mg+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4 h,观察28 d为1个疗程.观察用药患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28 d评价疗效,试验组有效率93%,对照组有效率71%,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要毒副反应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唑来磷酸对癌性骨转移性疼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在同类治疗药物中具有使用更方便的优势

    作者:李永强;胡晓桦;谢伟敏;刘志辉;周文献;谭晓虹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克林霉素致心跳骤停2例

    克林霉素是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1)胃肠道反应;(2)中性粒细胞减少;(3)过敏反应;(4)肝肾功能异常.2004-2005年我科曾有2例患者使用克林霉素引起心跳骤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英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25I粒子植入治愈高龄腮腺癌1例

    患者男,80岁.主因左耳前肿物1.5年,迅速增大伴胀痛1个月入院.入院后查体:KPS 80分,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左耳前可见一约7.5 cm×4.5 cm大小肿物,表面红肿、张力大,质硬、中央囊性感,固定,压痛.腮腺CT平扫示:左侧腮腺区域可见一大小6.5 cm×3.5 cm肿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图1).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示:找到中度异型裸核细胞.病理报告:左耳前鳞状上皮及涎腺样组织,考虑黏液表皮样癌.

    作者:王娟;范会革;贾漪涛;徐丽君;梁巍;隋爱霞;赵晓晖;阎晓路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膀胱造瘘管在116例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使用体会

    胸膜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呼吸内科疾病25%~30%与胸膜病变有关,而且,近年的文献表明胸膜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1].胸腔积液、气胸和胸膜肿瘤患者占住院病因的18%.气胸发病率为5~46/10万人口,不同性别、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有报道本病占内科住院患者的1.64%.胸腔闭式引流是临床上治疗气胸、液气胸常用的方法[2].方式很多,胸腔闭式引流所应用的器械、材料近年来不断改进,文献[3-4]报道较多的有普通胸管引流、深静脉导管引流、导尿管引流等,我科自2000年以来,用一次性膀胱造瘘管胸部穿刺闭式引流治疗116例气胸、液气胸患者,现总结如下.

    作者:蔡敏;仇建成;王敬学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数字成像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数字胃肠X线片.结果:局部黏膜改变8例,局限性小充盈缺损14例,管壁僵硬舒张功能受限3例,小龛影5例.结论:数字胃肠机对显示早期食管癌的征象有明显优越性.

    作者:吴德红;杨松;蔡克涛;陈平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28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这一临床少见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2006年收治的28例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临床表现为高热(100%)、肝脾肿大(100%)、2系以上血细胞减少(100%)、骨髓嗜血现象(100%)、高甘油三酯血症(86%)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71%)等.而淋巴结肿大(14%),尤其是外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却不高,仅有4%,对原发病的诊断造成比较大的困难.淋巴瘤病理分型全部为T或NK/T细胞型.治疗上以蒽环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虽然能够使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得到改善,但中位数生存时间只有67 d.结论: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发生时,淋巴瘤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临床上出现高热的患者应注意此种现象的存在,仔细寻找原发病灶,明确诊断.联合化疗可以使疾病暂时缓解,但总的生存时间短,预后差.

    作者:陈捷;吴颖;田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镇静药物急性中毒86例分析

    目的:研究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97年5月至2007年2月本院急救中心接诊的86例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经过、预后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46.中毒年龄主要集中于20~39岁年龄段(占39.5%),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女59.3%、男40.7%)(P<0.05).就诊时间分布特点呈无规律性波动,12月、1月、2月高发,占全年的38.4%.中毒患者职业排在前2位的是待业人员、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多.自杀者占急性中毒的81.4%.药物进入人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中毒药物前3位依次是安定、氯氮平、舒乐安定.病情重度40例(46.5%),中度24例(27.9%).治疗花费2 000元以内35例(40.7%),5 000元以上24例(27.9%).81例(94.2%)治愈出院,5例(5.8%)放弃治疗.行药物检测的20例(23.3%).洗胃62例(72.1%),所有病人均予补液,45例(52.3%)使用利尿剂,39例(45.3%)予抗感染治疗,55例(64.0%)予醒脑治疗,使用解毒剂26例(30.2%),血液透析15例(17.4%),机械通气11例(12.8%).结论:就诊的镇静药急性中毒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20~39岁者居多,中毒病人职业中待业、务农分别居第1、2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患者中毒时间在12月、1月、2月相对呈一高峰,患者病情以中、重度为主,经过适当、及时的治疗,大多数病人都能抢救成功.

    作者:吴鑫虎;邱俏檬;卢中秋;洪广亮;梁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9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对93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诊断分为确诊病例9例、临床诊断病例79例及拟诊病例5例.其中男61例,女32例,年龄26~86岁,平均65岁.结果:93例病例中有肺部感染症状者79例(85%),共培养出真菌157株,大多数为念珠菌属感染(93.6%),其中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仍居首位(45.9%).均有基础疾病重、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激素、机械通气和各种有创导管等高危因素.本组93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15例(16%),显效27例(29%),有效18例(19%),无效14例(15%),死亡19例(20%).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步增加,重视消除或避免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临床病死率.

    作者:刘神幼;杨波;张禁;周天玖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