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强;胡晓桦;谢伟敏;刘志辉;周文献;谭晓虹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为我国住院患儿死亡原因之首.我院于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42例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使用小剂量山莨菪碱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谢春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7例常规DSA阴性或动脉瘤显示欠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图像.结果:21个动脉瘤中,常规DSA阴性1个,可疑2个,显示不清18个,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上均能清楚显示.结论: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较常规DSA具有明显优势,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
作者:王铁刚;刘增品;赵林;付凯亮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97年5月至2007年2月本院急救中心接诊的86例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经过、预后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46.中毒年龄主要集中于20~39岁年龄段(占39.5%),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女59.3%、男40.7%)(P<0.05).就诊时间分布特点呈无规律性波动,12月、1月、2月高发,占全年的38.4%.中毒患者职业排在前2位的是待业人员、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多.自杀者占急性中毒的81.4%.药物进入人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中毒药物前3位依次是安定、氯氮平、舒乐安定.病情重度40例(46.5%),中度24例(27.9%).治疗花费2 000元以内35例(40.7%),5 000元以上24例(27.9%).81例(94.2%)治愈出院,5例(5.8%)放弃治疗.行药物检测的20例(23.3%).洗胃62例(72.1%),所有病人均予补液,45例(52.3%)使用利尿剂,39例(45.3%)予抗感染治疗,55例(64.0%)予醒脑治疗,使用解毒剂26例(30.2%),血液透析15例(17.4%),机械通气11例(12.8%).结论:就诊的镇静药急性中毒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20~39岁者居多,中毒病人职业中待业、务农分别居第1、2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患者中毒时间在12月、1月、2月相对呈一高峰,患者病情以中、重度为主,经过适当、及时的治疗,大多数病人都能抢救成功.
作者:吴鑫虎;邱俏檬;卢中秋;洪广亮;梁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对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现状的效果.方法:将82例鼻饲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出院3 d后即开始电话回访,对照组行一般的出院宣教,半年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提高照顾者对出院指导的依从性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家庭鼻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但并发症的发生问题仍较严重.结论:电话回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的现状,但要在根源上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的现状,则需要各级医务人员及管理者的重视,加强对鼻饲患者家属及照顾者相关知识的宣教,加快发展社区护理,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作者:马灵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对儿童健康危害大[1-3],至今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我们自2003年8月至2006年11月采用更昔洛韦联合思密达及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89例,其疗效甚佳,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萍;肖力华;杨再群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加强临床护理与吸入性肺炎的关系.方法:分析呼吸内科45例因吞咽功能异常而引发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经过.结果:45例吸入性肺炎患者中1例合并心衰而致死亡,其余均能治愈出院.结论:对患者采取正确卧位,指导病人掌握正确有效的排痰方法,协助病人有效排痰,注意病人饮食搭配,以及做好生活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能有效地提高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莫莉梅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56例诱导缓解的APL患者,实验组36例,采用先DA、HA、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巩固化疗,再ATRA+As2O3+MTX序贯维持;对照组20例,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交替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联合化疗+序贯组持续缓解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微,能达到分子学缓解,对初治缓解者和复发再缓解者同样有效,且与患者诱导前危险度分组无关.结论:APL患者诱导缓解后,采用先DA、HA、中剂量Ara-c巩固化疗、再序贯使用ATRA、As2O3、MTX维持,持续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罗文达;冯长伟;郭群依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自动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对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心脏外科中心心脏术后ARF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切开植入法置入Tenckhoff透析管,采用Baxter公司生产的Homechoice APD机和袋装腹透液行APD,观察透析前和透析后24、48、72及96 h时尿量、超滤量、电解质、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变化及16例患者的心排血量(CO)和心脏指数(CI)变化.结果:19例患者肾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死亡,2例在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经APD治疗后,患者超滤量均大于24 mL/(kg·24 h),尿量逐渐增加,BUN、Cr在腹膜透析后明显低于腹膜透析前(P<0.05),经3~18 d恢复至术前水平.APD治疗后,患者MAP、CO和CI呈上升趋势,CVP下降,A-aDO2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APD安全、经济、有效,是治疗心脏手术后ARF的另一重要选择.
作者:孙世仁;宁晓暄;陈威;王汉民;于艳;景明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患者女,59岁,突发头痛伴呕吐3 h入院.既往有血压升高史.查体:T36.4℃,血压170/72 mmHg,神清,克氏征阳性,余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一般内科检查无异常.
作者:王勤鹰;詹青;余敏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总结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6例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例均经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主要是顽固性腹痛伴腹胀、腹水、腹部肿块.B超、CT提示腹膜及肠系膜不规则明显增厚、多发结节或盆腔肿块.结论:当患者出现顽固性腹痛伴腹胀、腹水、腹部肿块等临床表现时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诊断主要依靠腹膜穿刺活检、腹腔镜活检以及剖腹探查.腹腔穿刺活检及腹腔镜活检是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手段.
作者:钟萍;李云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患者男,49岁,因活动时呼吸困难加重半年入院,临床诊断:马凡综合征合并左心功能不全.
作者:陈秀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长个性、心理健康状况与疾病的关系,为支气管哮喘的心理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儿及家长个性、心理进行调查.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P、E量表得分低于正常儿童(P<0.05),N和L量表得分高于正常儿童,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儿家长N和L量表得分高于正常成人(P<0.05),E量表得分低于正常成人(P<0.05),P量表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支气管哮喘患儿SCL-90评定结果,除强迫、精神病性及附加量表外,余如躯体化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偏执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支气管哮喘患儿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个性倾向,心理上具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恐惧、躯体化等多方面症状,支气管哮喘患儿家长具有内向、神经质个性倾向,心理上亦具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恐惧、躯体化等症状.
作者:李晶;潘映红;刘波澜;郑跃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总发病率为1%~1.5%,但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超过70岁的老年人的发病率为10%[1].房颤的持续存在使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下面就房颤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克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异丙嗪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因对H1受体的拮抗作用较苯海拉明强而持久,故在临床上常用于抗过敏、镇静,且比较安全,而我院收治2例因误用剂量过大而中毒,为引起注意,特报告如下.
作者:夏家贵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在肺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期间,45例肺内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将吸取的细胞涂在玻片上,送病理科检查,得到明确的病理和细胞学诊断,统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的原因.结果:44例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98%.腺癌19例,鳞癌9例,转移癌2例;腺鳞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各1例;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3例;错构瘤1例;病理结果为出血和坏死的各1例,这两例其中1例行二次穿刺,病理结果为低分化腺癌,1例有手术指征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为中分化腺癌.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气胸3例,少量肺出血2例.结论:CT引导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是一种微创、临床应用准确性较高、并发症较少的有效检查方法,有助于肺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丽军;蔡为民;曹文洪 刊期: 2007年第17期
自Onder等于1980年报道1例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以来,国内外广泛关注.其发生率报道差异较大,为0.09%~1.26%不等.而EDTA是血细胞计数常用的抗凝剂,临床上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并不罕见,足以引起同行重视.我们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发现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2例,我们采用不同抗凝剂对血小板进行检测,现报告以下.
作者:庄豪;李万娇;何今贤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IL-13、IFN-γ水平对变应性鼻炎IgE合成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炎组)和28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中IL-13、IFN-γ及IgE的水平,并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IgE分别与IL-13、IFN-γ作相关性研究.结果:鼻炎组患者血清中的IL-1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FN-γ水平却显著低于对照组.IgE水平与IL-13浓度呈正相关,而与IFN-γ浓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712和-0.653(均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IgE升高与IL-13分泌过多及IFN-γ分泌受抑制有关.
作者:吕跃山;陈英利;张霞;钟秀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足叶乙甙(VP16)诱导HL-60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L-60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8×105/mL,接种于灭菌24孔培养板,每孔1.8 mL,加入不同浓度的VP16 200 μL,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5、10、20 μg/mL,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加入200 μL RPMI-1640液.每组平行4个复孔.培养48 h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RT-PCR半定量测定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VP16各浓度对HL-60细胞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着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DAB染色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VP16各浓度组细胞AI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AI呈剂量依赖性.RT-PCR结果显示,各浓度组VP16作用48 h后,survivin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条带变细,亮度变暗.尤其20 μg/mL组变化明显.而空白对照组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VP16诱导HL-60细胞凋亡可能与其抑制survivin 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戚之琳;汪茗;毕富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经额部、颞部入路的神经外科病人术后疼痛情况,及氯诺昔康、曲马多用于此类神经外科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4例择期行额部、颞部入路的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平均分为3组:氯诺昔康组(L组):镇痛药物为氯诺昔康0.8 mg/mL;曲马多组(T组):镇痛药物为曲马多10 mg/mL,和对照组(N组):术后当病人主诉疼痛明显,难以忍受时予口服颅痛定30 mg.记录各组病人术前及术后4、16、24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记录各组病人术后4、16、24 h及48 h的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及各组术前及术后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L组和T组病人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术前与术后各时段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组病人术后4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前、术后各时段点呼吸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病人术后各时段点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6 h L组、T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N组(P<0.05),L组与T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4、48 h各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镇痛组的病人在术后24 h内有10例需要使用颅痛定,在术后24~48 h仅1例病人需要使用颅痛定.3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情况出现,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病人术前术后PT、APT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之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额、颞部入路的神经外科病人手术后存在中等强度的疼痛,且大多发生在术后24 h内.氯诺昔康、曲马多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疗效,术后镇痛中无明显的呼吸抑制、镇静等不良反应.
作者:马珏;赵国栋;黄文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和组织追踪法(TT)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获标准心尖长轴切面、心尖二腔切面和心尖四腔切面,分别应用QTVI和TT技术分析17例HCM患者(HCM组)和1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的多普勒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收缩期峰值位移(Ds).结果:HCM组患者不同室壁节段的Vs和Ds均降低,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绝大部分节段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HCM组患者同一水平不同节段的平均峰值速度和平均位移大部分较对照组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HCM患者左室长轴心肌各节段收缩功能较正常人减低.QTVI和TT能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作者:陈爱;黄云健;张生光;俞静;汪荣金;李伟伟 刊期: 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