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话回访对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现状的效果分析

马灵亚

关键词:插管法, 胃肠, 随访研究, 电话回访, 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对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现状的效果.方法:将82例鼻饲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出院3 d后即开始电话回访,对照组行一般的出院宣教,半年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提高照顾者对出院指导的依从性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家庭鼻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但并发症的发生问题仍较严重.结论:电话回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的现状,但要在根源上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的现状,则需要各级医务人员及管理者的重视,加强对鼻饲患者家属及照顾者相关知识的宣教,加快发展社区护理,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膀胱造瘘管在116例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使用体会

    胸膜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呼吸内科疾病25%~30%与胸膜病变有关,而且,近年的文献表明胸膜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1].胸腔积液、气胸和胸膜肿瘤患者占住院病因的18%.气胸发病率为5~46/10万人口,不同性别、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有报道本病占内科住院患者的1.64%.胸腔闭式引流是临床上治疗气胸、液气胸常用的方法[2].方式很多,胸腔闭式引流所应用的器械、材料近年来不断改进,文献[3-4]报道较多的有普通胸管引流、深静脉导管引流、导尿管引流等,我科自2000年以来,用一次性膀胱造瘘管胸部穿刺闭式引流治疗116例气胸、液气胸患者,现总结如下.

    作者:蔡敏;仇建成;王敬学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7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及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CRP含量,分析CRP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在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下,化疗前后血清CRP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而合并医院感染的患儿,其CRP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明显高于呼吸道感染组(P<0.01).结论:CRP可以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同时动态观察CRP值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判断病情变化和预后.

    作者:周景应;高淑萍;杨迪;张慧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核素99mTc-DISIDA肝胆显像在婴幼儿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对13例婴幼儿黄疸应用99mTc-DISIDA肝胆显像作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持续黄疸婴幼儿肝胆显像结果.结果:以24 h内肠道有无放射性出现(或苯巴比妥试验)为判断标准,肝胆显像检出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婴幼儿肝炎综合征12例.结论:核素肝胆显像方法灵敏、安全、简便、实用、无创伤,是临床鉴别婴幼儿黄疸的首选方法.

    作者:周国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血脂康早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脂康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2例ACS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血脂康胶囊600 mg,每天2次.2周为1个疗程.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s-CRP、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s-CRP及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使用血脂康治疗ACS患者可降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提示早期血脂康强化治疗可能使ACS患者获益更大.

    作者:陈立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当黄片调节免疫抗贫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复制动物贫血模型,观察当黄片调节免疫抗贫血效应.方法:采用失血法造成小鼠失血性贫血模型,观测小鼠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值,观测小鼠的廓清指数K值,吞噬指数α及HC50值.结果:当黄片以0.5g/(kg·d)的剂量,给失血性贫血小鼠灌胃14 d,可明显增加小鼠HB、RBC值,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该药能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对输注绵羊红细胞所致特异性抗体生成有促进作用.结论:当黄片具有调节免疫抗贫血效应.

    作者:林慧;何东初;丁晓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后序贯综合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56例诱导缓解的APL患者,实验组36例,采用先DA、HA、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巩固化疗,再ATRA+As2O3+MTX序贯维持;对照组20例,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交替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联合化疗+序贯组持续缓解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微,能达到分子学缓解,对初治缓解者和复发再缓解者同样有效,且与患者诱导前危险度分组无关.结论:APL患者诱导缓解后,采用先DA、HA、中剂量Ara-c巩固化疗、再序贯使用ATRA、As2O3、MTX维持,持续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罗文达;冯长伟;郭群依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发病原因.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血透组(22例)及腹透组(18例).血透组每周3次血液透析,每次4 h.腹透组行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每天4次,每次2 L.8周后检测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磷(P3-)、甲状旁腺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腹透组皮肤瘙痒症状明显好转,腹透组P3-较血透组明显下降(P<0.05),血透组BUN、SCr较腹透组下降明显(P<0.05),腹透组β2-MG和PTH较血透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的皮肤瘙痒原因是多因素的,主要的致敏因子存在于大中分子物质中,P3-与皮肤水分的保持也有一定关系.

    作者:李海坚;黄志清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激光光凝配合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后配合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A组49只眼做激光光凝治疗后静脉滴注银杏达莫;B组50只眼,只单纯做激光光凝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结果比较,主观感觉和视力提高A组明显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情况改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激光光凝配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能巩固光凝治疗后的疗效,减少光凝后的副反应,并改善糖尿病人的全身症状,但其对激光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或无灌注区退变无明显影响.

    作者:彭伟敬;曾存迪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异丙嗪重度中毒2例

    异丙嗪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因对H1受体的拮抗作用较苯海拉明强而持久,故在临床上常用于抗过敏、镇静,且比较安全,而我院收治2例因误用剂量过大而中毒,为引起注意,特报告如下.

    作者:夏家贵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成功救治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例

    患儿女,6个月,因发热3 d,伴腹泻1 d,惊厥1次于2005年11月14日18:20入院.既往无高热惊厥史.近期无头部外伤史.患儿于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不详,入院前1 d腹泻3次,为黄色稀水样便,量中,无脓血及腥臭味;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量中,非喷射状;尿略少、色黄.

    作者:安涛;郭晓清;蒲秀红;吴琼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25I粒子植入治愈高龄腮腺癌1例

    患者男,80岁.主因左耳前肿物1.5年,迅速增大伴胀痛1个月入院.入院后查体:KPS 80分,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左耳前可见一约7.5 cm×4.5 cm大小肿物,表面红肿、张力大,质硬、中央囊性感,固定,压痛.腮腺CT平扫示:左侧腮腺区域可见一大小6.5 cm×3.5 cm肿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图1).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示:找到中度异型裸核细胞.病理报告:左耳前鳞状上皮及涎腺样组织,考虑黏液表皮样癌.

    作者:王娟;范会革;贾漪涛;徐丽君;梁巍;隋爱霞;赵晓晖;阎晓路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惊恐障碍误诊为心血管疾病80例分析

    目的:对误诊为心血管疾病的惊恐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了解误诊原因和探讨减少误诊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曾误诊于心内科的80例惊恐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自制的调查表对既往的诊疗情况进行记录比较.所有患者在修正诊断后均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效果.结果:80例惊恐障碍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42例,心律失常2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9例,急性心肌炎6例,急性心包炎3例.误诊时间为4 d~17年,平均11.4个月.本组患者多以胸痛或心悸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存在提早复极综合征、非特异性心电图ST-T改变.全部病例均有以恐惧感为主的精神症状.经抗焦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HAMA评定指标有显著改善.结论:惊恐障碍患者常求助于心内科,且被误诊的情况较严重,当同时存在心电图ST-T的正常变异、非特异性改变或心律失常时容易误诊为心血管疾病.心内科医师应提高对惊恐障碍的认识,以避免误诊.

    作者:陈璨;李宏伟;陈平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严重过敏性休克并出血性休克救治成功1例

    严重过敏性休克临床上时有遇到,但合并出血性休克者较为少见,本例为老年髋关节手术过程中出现严重过敏性休克合并出血性休克,病情凶险,处理难度较大.笔者较好地解决了肺水肿与血容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使患者转危为安,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宏强;蔡铁良;蔡英蔚;沈七襄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和探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感染分布及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运用血平板进行常规接种培养,用MICROSCAN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结果:临床标本分离CNS共166株,其中前列腺液培养分离出89株(53.6%),痰培养分离出33株(19.9%),尿培养分离出27株(16.3%),血培养分离出10株(6.0%),另外7株(4.2%)来源于伤口分泌物培养.分离出的致病性CNS主要有溶血性葡萄球菌63株、表皮葡萄球菌42株、腐生葡萄球菌16株、施氏葡萄球菌16株、其他CNS共29株.MRCNS分离率61.6%,药敏显示多重耐药.万古霉素仍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对MRCNS有一定的敏感性.结论:CNS已成为临床上为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同时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可引起前列腺、呼吸道、伤口、血液等有关感染,体外药敏试验显示CNS大多呈多重耐药,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糖肽类抗菌药物较敏感,提示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MRCNS感染时的首选药物.

    作者:温晓玲;万根平;刘贤丽;林铿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恶性血液病并医院感染性败血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因患恶性血液病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986次住院中共发生医院感染性败血症38例次,粒细胞缺乏组医院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5),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73.2%),G-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高(91.4%),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好(99.6%).结论:恶性血液痛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发生率高,粒细胞缺乏和老年是恶性血液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早期合理治疗.

    作者:王华;吴巨峰;姚红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时、发病后7、14 d及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hs-CRP、TNF-α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hs-CRP、TNF-α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hs-CRP成负相关(r=-0.42,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低脂联素血症是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时也为脑梗死的药物治疗开发提供临床实验依据.

    作者:徐广印;陈永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性虚证便秘18例临床观察

    笔者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性虚证便秘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长发;钟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消化道白塞病的内镜下特征分析

    白塞病(behcet diease,BD)是一种病因不明、可累及各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为血管炎[1].以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表现,组成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白塞病报道较少见,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15例BD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靳启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N-乙酰半胱氨酸与急性肺损伤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继发于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diffuse alveolar damage),其特征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

    作者:谢海辉;陈淼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重度子痫前期与低蛋白血症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低蛋白血症对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胎儿生长和死亡情况.方法:对11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按是否发生低蛋白血症分为低蛋白血症组和非低蛋白血症组,对其一般资料、并发症、胎儿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合并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为63.2%,其发病时间、终止孕龄均明显早于非低蛋白血症组(均P<0.05);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子痫、肾损害、眼底损害、心功能不全明显高于非低蛋白血症组(均P<0.05).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P=0.000),新生儿窒息率也存在差异(P=0.038);两组存活胎儿体重比较,低蛋白血症组明显降低(P<0.05),且血浆白蛋白值与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性.结论:并发低蛋白血症是重度子痫前期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可造成围生儿不良结局.

    作者:林青;周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