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晓玲;万根平;刘贤丽;林铿
目的:比较液基细胞学方法与直接涂片法对非妇科标本的肿瘤检出率的差异.方法:时310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肿瘤患者的非妇科标本进行液基细胞薄层涂片处理,并与直接涂片方法对比.结果:液基细胞涂片法对尿液、脑脊液、胸腹水、痰液标本检测的灵敏度比直接涂片法分别提高了31.4%、27.3%、21.5%和16.5%.结论:液基细胞涂片法对非妇科标本肿瘤检出率优于直接涂片法.
作者:刘涤瑕;徐立风;唐德羽;吴太忠;胡志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期长,常需留置胃管行胃肠营养,此类病人利用常规法留置胃管往往不能成功[1-2].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对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利用鼻肠管导丝辅助营养胃管置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井玉生;范荣伟;解克强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对93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诊断分为确诊病例9例、临床诊断病例79例及拟诊病例5例.其中男61例,女32例,年龄26~86岁,平均65岁.结果:93例病例中有肺部感染症状者79例(85%),共培养出真菌157株,大多数为念珠菌属感染(93.6%),其中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仍居首位(45.9%).均有基础疾病重、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激素、机械通气和各种有创导管等高危因素.本组93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15例(16%),显效27例(29%),有效18例(19%),无效14例(15%),死亡19例(20%).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步增加,重视消除或避免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临床病死率.
作者:刘神幼;杨波;张禁;周天玖 刊期: 2007年第17期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与日俱增,顽固性瘙痒患者也日益增多.瘙痒常使患者烦躁不安,辗转难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降低患者的生活欲望.笔者自2004年8月至2006年6月对11例有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共进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治疗58例次,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霞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随着各种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及B超技术的不断提高,双胎妊娠例数的上升使双胎妊娠之一胎宫内死亡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间收治的双胎之一胎宫内死亡的17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佐;郑建琼;李仁良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总结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6例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例均经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主要是顽固性腹痛伴腹胀、腹水、腹部肿块.B超、CT提示腹膜及肠系膜不规则明显增厚、多发结节或盆腔肿块.结论:当患者出现顽固性腹痛伴腹胀、腹水、腹部肿块等临床表现时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诊断主要依靠腹膜穿刺活检、腹腔镜活检以及剖腹探查.腹腔穿刺活检及腹腔镜活检是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手段.
作者:钟萍;李云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经额部、颞部入路的神经外科病人术后疼痛情况,及氯诺昔康、曲马多用于此类神经外科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4例择期行额部、颞部入路的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平均分为3组:氯诺昔康组(L组):镇痛药物为氯诺昔康0.8 mg/mL;曲马多组(T组):镇痛药物为曲马多10 mg/mL,和对照组(N组):术后当病人主诉疼痛明显,难以忍受时予口服颅痛定30 mg.记录各组病人术前及术后4、16、24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记录各组病人术后4、16、24 h及48 h的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及各组术前及术后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L组和T组病人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术前与术后各时段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组病人术后4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前、术后各时段点呼吸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病人术后各时段点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6 h L组、T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N组(P<0.05),L组与T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4、48 h各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镇痛组的病人在术后24 h内有10例需要使用颅痛定,在术后24~48 h仅1例病人需要使用颅痛定.3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情况出现,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病人术前术后PT、APT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之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额、颞部入路的神经外科病人手术后存在中等强度的疼痛,且大多发生在术后24 h内.氯诺昔康、曲马多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疗效,术后镇痛中无明显的呼吸抑制、镇静等不良反应.
作者:马珏;赵国栋;黄文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总发病率为1%~1.5%,但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超过70岁的老年人的发病率为10%[1].房颤的持续存在使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下面就房颤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克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全血细胞减少症为临床常见病症,而胸腔积液合并全血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上则相对少见,除胸水可引起病人肺源性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可引起心源性呼吸困难,慢性贫血也可引起循环性呼吸困难[1],另外还可表现感染和出血,增加了护理的难度.我科2006年9月收治了1例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的胸腔积液高龄患者,病人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还出现咯血症状,病人和家属心理负担极大,经过近1个月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钟晓丽;朱张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患者女,29岁.因颈部疼痛伴肿块11d入院.查体:甲状腺大小正常,左侧颈部扪及数枚蚕豆大肿块.超声检查:甲状腺大小正常,右叶回声均匀,整个左叶光点增粗增强,似呈网状改变,回声稍减少不均匀,未见明显肿块回声.CDFI:右叶血流分布正常,左叶血流丰富,腺内高流速71 cm/s,阻力指数0.43.左叶甲状腺中下极后方及左侧颈部中下段见多发低回声团块,大18 mm×9 mm×13 mm,部分紧贴、融合,多数回声不均匀,内部见多发增强小光点.
作者:邬宏恂;臧亚萍;王隽;朱蓓琳;甘永旺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对误诊为心血管疾病的惊恐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了解误诊原因和探讨减少误诊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曾误诊于心内科的80例惊恐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自制的调查表对既往的诊疗情况进行记录比较.所有患者在修正诊断后均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效果.结果:80例惊恐障碍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42例,心律失常2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9例,急性心肌炎6例,急性心包炎3例.误诊时间为4 d~17年,平均11.4个月.本组患者多以胸痛或心悸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存在提早复极综合征、非特异性心电图ST-T改变.全部病例均有以恐惧感为主的精神症状.经抗焦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HAMA评定指标有显著改善.结论:惊恐障碍患者常求助于心内科,且被误诊的情况较严重,当同时存在心电图ST-T的正常变异、非特异性改变或心律失常时容易误诊为心血管疾病.心内科医师应提高对惊恐障碍的认识,以避免误诊.
作者:陈璨;李宏伟;陈平 刊期: 2007年第17期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是输血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呼吸困难、发热、肺水肿和低氧血症等.其起病急骤,重者可致死,必须提高警惕,及时诊治.
作者:彭捷;王莉莉;卞金俊;邓小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7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及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CRP含量,分析CRP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在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下,化疗前后血清CRP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而合并医院感染的患儿,其CRP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明显高于呼吸道感染组(P<0.01).结论:CRP可以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同时动态观察CRP值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判断病情变化和预后.
作者:周景应;高淑萍;杨迪;张慧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14例,其中接受溶栓治疗93例,直接PCI治疗121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相关指标(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心肌酶学CK峰值、左室舒张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主要心脏事件、严重出血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发病至入院时间、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组再通率71.0%,PCI组再通率96.7%,P<0.05;CK峰值溶栓组(2 474.1±1 481.2)U/L,PCI组(2 808.7±1 952.6)U/L,P>0.05;溶栓组入院期间再梗死7例(7.5%),PCI组再梗死2例(1.7%),P<0.05=严重出血溶栓组5例(5.4%),PCI组2例(1.7%),P>0.05;左室舒张内径溶栓组(52.1±4.8)mm,PCI组(51.5±4.1)mm,P>0.05;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51.3±7.1,PCI组55.3±6.6,P<0.05;住院期间发生心衰溶栓组15例(16.1%),PCI组8例(6.6%),P<0.05;病死溶栓组11例(11.8%),PCI组6例(5.0%),P>0.05;平均住院时间溶栓组(18.2±5.5)d,PCI组(12.5±5.0)d,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能使梗死相关血管达TIMI 3级血流的比例更高,更好地保护心功能,缩短住院天数,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孟学刚;芦颜美;郭敏;陈敏;李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97年5月至2007年2月本院急救中心接诊的86例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经过、预后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46.中毒年龄主要集中于20~39岁年龄段(占39.5%),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女59.3%、男40.7%)(P<0.05).就诊时间分布特点呈无规律性波动,12月、1月、2月高发,占全年的38.4%.中毒患者职业排在前2位的是待业人员、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多.自杀者占急性中毒的81.4%.药物进入人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中毒药物前3位依次是安定、氯氮平、舒乐安定.病情重度40例(46.5%),中度24例(27.9%).治疗花费2 000元以内35例(40.7%),5 000元以上24例(27.9%).81例(94.2%)治愈出院,5例(5.8%)放弃治疗.行药物检测的20例(23.3%).洗胃62例(72.1%),所有病人均予补液,45例(52.3%)使用利尿剂,39例(45.3%)予抗感染治疗,55例(64.0%)予醒脑治疗,使用解毒剂26例(30.2%),血液透析15例(17.4%),机械通气11例(12.8%).结论:就诊的镇静药急性中毒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20~39岁者居多,中毒病人职业中待业、务农分别居第1、2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患者中毒时间在12月、1月、2月相对呈一高峰,患者病情以中、重度为主,经过适当、及时的治疗,大多数病人都能抢救成功.
作者:吴鑫虎;邱俏檬;卢中秋;洪广亮;梁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观察和处理非典型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意识,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方法:分析78例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并对其进行护理.结果:痊愈46例,心肌梗死25例,严重心肌梗死7例.结论:对非典型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密切护理观察和救治,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作者:李巧珍;符钻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与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用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入院顺序将78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以改善心力衰竭.治疗组40例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左旋卡尼汀,疗程14 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和66%,对心绞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60%,对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和5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左旋卡尼汀辅助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这可能与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有关.
作者:刘平;赵艳芳;徐建新;王砚青;徐彧;陈群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川芎嗪2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脑苷肌肽1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均连用14 d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弥可保1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4 d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提高(均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
作者:沈为林;曹龙;王梦迪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复制动物贫血模型,观察当黄片调节免疫抗贫血效应.方法:采用失血法造成小鼠失血性贫血模型,观测小鼠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值,观测小鼠的廓清指数K值,吞噬指数α及HC50值.结果:当黄片以0.5g/(kg·d)的剂量,给失血性贫血小鼠灌胃14 d,可明显增加小鼠HB、RBC值,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该药能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对输注绵羊红细胞所致特异性抗体生成有促进作用.结论:当黄片具有调节免疫抗贫血效应.
作者:林慧;何东初;丁晓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苦杏仁甙治疗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效果.方法:用单侧输尿管梗阻的方法建立大鼠肾脏间质纤维化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侧输尿管梗阻组、苦杏仁甙3 mg腹腔注射组和苦杏仁甙5 mg腹腔注射组,分别于术后7、14、21 d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害程度.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苦杏仁甙治疗组在7、14 d时与单侧输尿管梗阻组差异无统计意义,在21 d时大鼠肾脏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单侧输尿管梗阻组.结论:苦杏仁甙具有明显抑制大鼠肾间质纤维化作用.
作者:郭君其;盛明雄;谭建明;吴卫真;杨顺良 刊期: 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