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调查分析

鲍丽娟;谢永强;邓秋连

关键词:感染, 儿童,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鲍曼不动杆萄的感染状况及耐药形势.方法:回顾分析2004-2006年从我院患者感染标本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267株的临床来源及耐药特征.结果:鲍曼不动杆茵在ICU栓出多(116株,43.4%),主要从痰液分离出来(165株,61.8%).对常用抗茵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的平均耐药率迭82.4%、82.0%.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好.结论:鲍曼不动杆茵的分离率逐年增加,耐药形势严峻,对其感染的治疗,可选用舒巴坦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或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茵药物.应重视病原菌的检出,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耐药形势日益严重的现状具有重要意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分析其疗效,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者脑静脉窦主干再通,脑静脉回流通畅,颅内压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结论: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好,预后佳,与相关文献报道结论一致.

    作者:胡发云;邹晓毅;席刚明;汪健;叶飞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匙刮术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21例分析

    局部直接去除疣体是尖锐湿疣(CA)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有微波、激光、电灼、外科手术、冷冻及外用药疗法[1].男性尿道口CA由于发生在特殊的解剖部位,有时难以应用以上方法进行治疗,我们应用匙刮术治疗21例,获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云志;刘学军;李军;刘际虎;黄晓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不同人群呼吸道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呼吸道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本院老年病科、呼吸内科、肾脏病科、肿瘤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等科室465名住院患者的痰标本,同时选择412例健康人留取咽拭子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用VITEK 60(Bio Merieux,法国)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及Vitek 60-YBC鉴定卡.结果: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携带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χ2=63.964 P<0.005),同时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中以老年病科和呼吸内科为高(χ2=118.482 P<0.005);其不同的治疗组真菌感染率有差异(χ2=118.482 P<0.005);真菌感染者主要分布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χ2=8.749 P<0.005).结论:广谱抗茵药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侵袭性操作已成为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同时老龄化、基础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慢性疾病的患者是真茵定植和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作者:崔伟历;王露霞;向丽;丁慧慧;叶帼英;高丽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低血糖反应9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表现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系统的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以及高兴奋症状和眼部症状.

    作者:叶盛开;陈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异丁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异丁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观察7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指标、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治疗后哮喘症状评分明显减少,无症状天数明显增加.治疗后的FEV1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0 1),平均PEF值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变(P<0.001),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且较轻微.结论:异丁司特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减轻症状,不良反应轻微,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刘勉;司一民;马洪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目的:加强对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诊断过程复杂性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初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双表型白血病并进行讨论.结果:该病例诊治过程复杂,通过骨髓涂片、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明确了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论:对于双表型白血病应采取多种方法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作者:王小林;王化;胡晓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负荷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特异性T细胞免疫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CEA-rV)负荷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后能否在体外诱导人癌胚抗原(CEA)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方法:将CEA-rV负荷脐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同源的T细胞,检测其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以及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未经CEA-rV负荷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CEA-rV负荷的DC激活的T细胞时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CEA-rV负荷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作者:钟亮星;祁岩超;杨波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氟西汀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进展

    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病,以情绪极度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为特征.与成人抑郁症相比,儿童(6~12岁)、青少年(13~18岁)抑郁症起病隐袭,其特征更多表现为兴奋性增高,常常与其他情况(如焦虑、行为紊乱、运动功能亢进、学习问题)联系在一起.

    作者:方鑫;姜亚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肉毒中毒10例救治分析

    肉毒中毒是一种少见的中毒性疾病,是肉毒梭状杆菌外毒素引起的一种可产生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多因食入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如不及时诊治,其病死率很高.我们于2003-2007年成功抢救了10例肉毒中毒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洋;马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视网膜静脉阻塞危险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与主要的全身性疾病、眼局部疾病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患者组为86例病程在3个月内、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未进行过药物治疗的RVO患者.对照组为86例健康查体者,既往无眼底血管性疾病史,以年龄和性别与患者组一对一相匹配.患者组又按阻塞类型分为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分支静脉阻塞(BRVO)两个亚组.检测血脂、血压和空腹血糖等.各组之间分别进行全身性和眼局部性疾病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P<0.001,P=0.014),与RVO发病呈正相关,而心、脑血管疾病,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生率以及吸烟和饮酒生活习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VO组中,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4,P<0.001和P=0.022),CRVO组只有惠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29和P=0.028).结论: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为RVO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糖尿病与BRVO的发病也相关.及时诊断和治疗全身性疾惠对于RVO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王林菊;高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CKD)已占到人口的7%~10%[1],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Ⅲ)显示白蛋白尿的患病率为9.2%,血肌酐升高的检出率为6.9%,美国成人CKD的患病率约为11%[2].

    作者:张晓光;汪年松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上无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并探讨无创通气减少较严重气道阻塞患者有创通气比率的可能性.方法:病情相似的40例COPD急性加重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按所接受的治疗分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组(BiPAP组),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意识、皮肤湿度、紫绀、呼吸、血压、心率及喘息等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6 h分别采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其中BiPAP组还在脱机后自主呼吸情况下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1)BiPAP组应用较高的压力支持水平可使90%(18例)患者血气明显改善,PaO2升高(P<0.001),PaCO2下降(P<0.01);(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6 h后BiPAP组的PaO2(P<0.05)、PaCO2(P<0.01)都显著改善.结论:早期应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所致呼吸衰竭.在较高压力支持水平通气时,效果显著,可以使多数惠者避免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有创通气.

    作者:查王健;黄茂;殷凯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我院2006年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施行择期小儿扁桃体切除手术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中华;葛亚力;史宏伟;鲍红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中老年人以便血为主的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和内镜表现.方法:收集1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内镜检查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便秘、糖尿病等,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100%)及下腹痛(50%).内镜表现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93%),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境界清楚,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本组一过性缺血性结肠炎12例(86%),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慢性缺血性结肠炎2例(14%),1例肠腔形成明显狭窄后经手术治疗治愈出院,另1例临床症状缓解,结肠镜下见黏膜粗糙,轻度充血、水肿、假息肉形成.结论:中老年人出现急性便血且有相关基础病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早期行内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作者:汪泳;张方信;王宏;耿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早产儿提早光疗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探讨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1-3],由于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常同时存在其他高危因素,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性大大高于足月儿,有时甚至发生低胆红素核黄疸[4],因此,对早产儿黄疸更应引起重视,进行动态监测和及早防治.本研究通过对早产儿进行预防性光疗,并将微量血清胆红素(MSB)峰值、住院时间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永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150例慢性肝痛患者(慢性肝病组)和89例健康体栓者(健康对照组)的瘦素受体Gln223Arg核苷酸变异(A→G)进行研究,同时检测两组血清瘦素水平和临床指标.结果:慢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Gln223Arg基因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肝病组AG+AA基因型携带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较GG基因型携带者高[(24.72±2.73)kg/m2 vs(23.64±2.78)kg/m2],差异有显著性(P<0.05);GG基因型携带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AG+AA基因型携带者(4.71±3.44 vs 3.39±1.29),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基因型的血清瘦素水平比较[(2.91±0.43) μg/L vs(2.86±0.42) μg/L],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肝痛患者的BMI和HOMA-IR有关,与血清瘦素水平无关.

    作者:丁百静;朴云峰;祝尔建;李静;关英慧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脑梗死患者血神经元烯醇化酶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梗死后第2、14天及26例健康正常人血清NSE含量.结果:3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NSE水平的变化与梗死面积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梗死发生的第2天,血清NSE水平达到峰值;第14天时明显下降,与第2天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血清NSE水平较好地反映了急性脑梗死的脑损伤程度,可提示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程度及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

    作者:杨美兰;曾莲意;黄宗青;杨来智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澳特斯小儿止咳露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澳特斯小儿止咳露治疗小儿咳嗽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把6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咳嗽、略痰症状的患儿按年龄分成3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澳特斯小儿止咳露止咳、祛痰,并进行观察.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82%,各年龄组和疾病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少,发生率为3%.结论:澳特斯小儿止咳露是治疗各年龄期小儿咳嗽安全有效的止咳祛疲药.

    作者:张芹;叶海燕;闫军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小儿非典型结核性脑膜炎50例诊治体会

    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结核性脑膜炎共320例,对于有结核接触史,结核中毒症状,胸片有典型结核改变的基础上出现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的患儿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并不困难,但是无上述典型表现的50例患儿,出现发热、抽搐、昏迷,后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这样给我们临床诊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易误诊误治.因此结合这50例病例谈谈小儿非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体会.

    作者:舒远琴;肖玲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替米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重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颈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将30只12周龄的SHR大鼠随机分为高血压组(SHR)、替米沙坦高剂量组(TelH)、替米沙坦低剂量组(TelL),另设同性别、周龄的10只WKY大鼠为对照组.实验开始及每2周测鼠尾收缩压(SBP).18周后取颈动脉,颈动脉的切片行苦味酸一天狼星红、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双重染色法染色,利用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测算颈动脉中膜厚度(MT)、腔径(LD)、血管中膜厚/腔径(MT/LD)、中膜横截面积(MCSA)及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结果:(1)2周后TelH组的SBP显著低于SHR组(P<0.01),而TelL组的SBP与SHR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TelH组的MT、MT/LD、MCSA、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较SHR组均显著下降(P<0.01),TelH组的中膜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较SHR组均显著增高(P<0.01);TelL组的MT、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5),中膜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显著增高(P<0.01).结论:替米沙坦能减轻SHR颈动脉的重构.

    作者:陈宏;洪华山;江琼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