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定位经皮肺穿刺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支气管肺癌

王运明

关键词:肺肿瘤, 氦, 氩, 冷冻疗法, 冷冻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观察CT定位经皮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支气管肺癌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20例支气管肺癌,经过CT检查或气管镜检或定位穿刺、痰细胞检查找癌细胞,全部经病理确诊为支气管肺癌.其中Ⅱa期10例,Ⅲb期34例,Ⅲa期44例,Ⅲb期32例.全部病例给予在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均作X线胸片及CT胸部扫描检查对比.结果:本组病例经过经皮肺穿刺冷消融治疗的CT复查近期有效率为95%.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为胸痛减轻或停止79%,咯血减少或停止80%,咳嗽减少或停止70%,呼吸困难减轻或改善72%.上述一种或几种症状改善的持续时间1~21个月,平均13个月,生存率为6个月61%,12个月27%.结论:CT定位经皮肺穿刺冷消融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支气管肺癌安全、有效.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20例

    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了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倪正义;周密;许俊;汤中文;张鹏;戴希勇;陈兆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转移癌不同剂量分割放疗止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瘤的镇痛疗效.方法:对48例骨转移瘤患者共76个病灶采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低分割放疗组26例,每周3次,每次3 Gy,总剂量30~40 Gy;常规分割放疗组22例,每周5次,每次2Gy,总剂量40~50 Gy.结果:低分割放疗组完全缓解(CR)率60.9%,部分缓解(PR)率26.1%,总有效率87.0%;常规分割放疗组CR率70.0%,PR率26.7%,总有效率96.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瘤镇痛疗效无明显差异,常规分割放疗组CR率可能提高.

    作者:李文竹;王长胜;张玉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烤瓷熔附金属联合塑料牙在老年人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烤瓷熔附金属联合塑料牙(PFMART)在老年人牙列缺损铸造支架可摘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6例伴前牙缺失的kennedyⅡ、Ⅲ类老年牙列缺损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60~70岁,设计PFMART,在金属铸造支架上的前牙区和后牙区人工牙分别采用烤瓷牙和塑料牙,通过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戴PFMART 1个月患者满意度为98.7%.结论:PFMART有美观、坚固、舒适等优点,对伴前牙缺失的kennedyⅡ、Ⅲ类老年牙列缺损是一种较好的修复体.

    作者:奉晓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超声微探头诊断老年人梗阻性黄疸20例临床分析

    我们应用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sonograpy,MPS)对老年人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分别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途径(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和引流术途径(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的胆管内超声检测(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敏;钱俊波;丁文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输尿管下段血管平滑肌瘤误诊1例分析

    输尿管肿瘤因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有一定的难度.我院收治31例误诊为输尿管结石的输尿管下段血管平滑肌瘤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毅;邹练;孙锁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子宫腔积脓穿孔2例

    例1女,63岁,因低热,下腹痛5 d,腹痛加剧2 h于2003年5月13号入住我院外科.患者绝经18年,既往无特殊病史.T 39.0℃,P 108次/min,R 23次/min,BP 90/60 mmHg,急性痛苦面容,心肺听诊无异常,板状腹,满腹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胸腹联透示未见膈下游离气体及腋气平面,B超示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腹腔积液,直径1.0 cm,血常规示WBC 16.3×109/L,N0.93,L 0.054.行腹穿抽出黄色脓液约2mL,考虑急性腹膜炎,阑尾穿孔.

    作者:李静文;左慧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瞬态耳声发射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瞬态耳声发射(TEOAE)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EOAE及ABR对我院206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先用TEOAE进行初筛、复筛、再复筛,仍未通过者测试ABR,2次ABR测试异常者诊断为听力障碍.结果:206例高危新生儿用TEOAE筛查,初筛未通过率为170‰(35/206),复筛为136‰(28/206),再复筛为102‰(21/206),用ABR复查诊断为听力障碍疾病29‰(6/206).结论:TEOAE及ABR很适合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TEOAE与ABR合用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

    作者:梁雯;梁健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4例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科临床上相当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和变态反应性症状等.既往传统的额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存在着视野不清、能见度差及对高位、后段偏曲不能在明视下操作的缺点,导致容易出现并发症且疗效难尽人意.我科于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在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璋弟;胡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CT片定位对5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钻颅小骨孔皮层下穿刺,抽吸、冲洗、粉碎血肿,置管用纤溶药物溶解引流残留血肿.结果:首次血肿清除率40%~75%,总清除率约92%,早期手术能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结论:该项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降低颅内出血再发的机会.

    作者:吴分浪;邵强;关则俭;陈秋明;王汝飞;曾昭明;冯志铁;黄维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传统的闭合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常易发生移位,影响疗效.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1例,经6~15个月随访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李宽;李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适应证及特点.方法:对28例疑诊病人全部进行了双髋关节X线平片检查,CT检查25例,MRI检查20例,ECT检查15例.结果:本组疑诊股骨头缺血坏死在X线平片、CT、MRI、ECT上均出现应有的各种表现.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和其病理是相一致的.MRI是本病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曹斌;朱新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纤维蛋白原增高对两种ABO血型鉴定方法的影响

    目的:分析比较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对微柱凝胶法和试管ABO正反定型法鉴定ABO血型的影响.方法: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4.0~11.0 g/L,未用血浆扩容剂且球蛋白含量正常的患者标本,经试管法正反定型,对出现缗钱状凝集的标本,排除冷凝集,并记录其凝集强度.同时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正反定型.结果:随着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试管法反定型的凝集阳性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凝集强度并不呈正相关.结论:纤维蛋白原在4.0~11.0g/L时对传统试管法的反定型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而对微柱凝胶法无干扰.

    作者:周湘静;蔡雪娇;谢作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胸膜活检212例分析

    目的:探讨针刺胸膜活检在胸膜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和安全性.方法:对近3年诊断为胸膜疾病并行针刺胸膜活检的2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2例胸膜活检中提示慢性炎症89例(占41.98%),结核性胸膜炎43例(占20.28%),33例为少量横纹肌和纤维组织,其余为转移性腺癌(24例),少见的是恶性胸膜间皮瘤(11例)、良性间皮瘤(7例)、转移性鳞癌(5例)等.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气胸(10.84%)、出血(8.96%)、发热(4.72%).结论:在胸膜疾病中,针刺胸膜活检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良性或恶性胸膜疾病有价值,致命并发症极少.

    作者:劳穗华;谭守勇;邓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的靶向治疗

    原发性肝癌病程短、流行广、病死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1],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药物在肝中分布较少,1906年ENRILICH首先提出靶向给药的概念,他认为应将药物选择性分布于病变部位以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使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近年来,针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的靶向治疗成为热点,可考虑从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三个水平实施靶向治疗.

    作者:杨谦;赵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成骨细胞葡萄糖载体-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葡萄糖载体-1(GLUT1)表达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和IGF-Ⅰ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新生SD仔鼠颅骨成骨细胞,分别给予不同葡萄糖浓度的培养液,即正常浓度葡萄糖(5.5mmol/L)和高浓度葡萄糖(25.5 mmol/L).在高糖条件下分别加入胰岛素(10-6 mmol/L)和IGF-Ⅰ(10-7 mmol/L).RT-PCR检测GLUT1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GLUT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浓度葡萄糖组相比,高浓度葡萄糖使成骨细胞GLU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增加51%和35%.胰岛素和IGF- Ⅰ可以下调高糖条件下增加的GLUT1 mRNA和蛋白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正常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相似.结论:胰岛素和IGF-Ⅰ纠正了高浓度葡萄糖引起的成骨细胞GLUT1表达的改变可能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的机制之一.

    作者:方颖;王忠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带蒂胃间质瘤幽门嵌顿1例

    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主要表现为出血、包块、腹痛三大类型.带蒂生长者少见,笔者曾遇1例带蒂GISTs嵌顿于幽门管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刘发强;崔彦;张宏文;李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典型褥疮性纤维组织增生1例及文献复习

    非典型褥疮性纤维组织增生(atypical decubital fibroplasia,ADF)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假肉瘤样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肩背部、胸壁、股骨大转子及臀部等易受压部位局部无痛性的肿块,患者多为行动不便、长期坐轮椅或瘫痪卧床的老年人.因病变中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常显示一定的异型性,易被误诊为肉瘤.本文报道1例ADF,结合文献复习,探讨ADF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要点.

    作者:柯儒斌;徐潮;孙杏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38例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少见并发症,由于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的早期症状掩盖,故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别是重度颅脑外伤病人术后随时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极高,自CT、MRI问世以来,人们对脑外伤术后致脑梗死的认识逐渐加深,诊断率逐渐提高,笔者收集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38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病例,现就其治疗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靳清;朱剑勇;曾繁余;唐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在豚鼠中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在豚鼠听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健康杂色豚鼠20只(雌性12只,雄性8只),分别进行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刺激声信号的载波频率为0.5 kHz、1 kHz、2 kHz及4 kHz.双耳上述各个频率分别以77~103 Hz不同的调制频率进行调幅调制.测试时,双耳8个(每耳4个)声信号经插入式耳机同步给出.测试状态为戊巴比妥钠镇静睡眠.所有数据以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在0.5 kHz、1 kHz、2 kHz及4 kHz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左耳:(31.00±16.19)dB SPL,(25.50±12.34)dB SPL,(18.00±6.96)dB SPL,(18.50±6.71)dB SPL;右耳:(35.00±14.33)dB SPL,(25.50±12.37)dB SPL,(20.00±9.37)dB SPL,(20.00±9.18)dB SPL.左右耳同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客观的特点,可以作为豚鼠听力测试的备选方法.

    作者:陈国强;谢南屏;李苏卫;严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影像学在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早期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B超、子宫动脉栓塞或灌注化疗在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早期诊断及保守性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985年1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0例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B超早期诊断率达100%.2例行放射介入性保守治疗成功.4例切除子宫.结论:B超是早期诊断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利工具.及时适合的放射介入性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保守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玉清;姚书忠;牛刚;黄建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