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雯;梁健刚
目的:探讨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在豚鼠听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健康杂色豚鼠20只(雌性12只,雄性8只),分别进行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刺激声信号的载波频率为0.5 kHz、1 kHz、2 kHz及4 kHz.双耳上述各个频率分别以77~103 Hz不同的调制频率进行调幅调制.测试时,双耳8个(每耳4个)声信号经插入式耳机同步给出.测试状态为戊巴比妥钠镇静睡眠.所有数据以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在0.5 kHz、1 kHz、2 kHz及4 kHz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左耳:(31.00±16.19)dB SPL,(25.50±12.34)dB SPL,(18.00±6.96)dB SPL,(18.50±6.71)dB SPL;右耳:(35.00±14.33)dB SPL,(25.50±12.37)dB SPL,(20.00±9.37)dB SPL,(20.00±9.18)dB SPL.左右耳同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客观的特点,可以作为豚鼠听力测试的备选方法.
作者:陈国强;谢南屏;李苏卫;严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病人使用芬太尼或雷米芬太尼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法:50名ASA Ⅰ或Ⅱ级行择期腹腔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麻醉诱导用异丙酚、罗库溴铵及芬太尼(n=25,2 μg/kg,芬太尼组)或雷米芬太尼(n=25,1 μg/kg,雷米芬太尼组).气管插管后,以异丙酚及所研究的阿片药维持麻醉,用药据临床标准随时调整.若疼痛(VAS)(0~10分)≥4则静注吗啡,30 min出现2次以上PONV(恶心或呕吐)予用甲氧氯普胺.记录术后(2、12和24 h)VAS、需要吗啡、发生PONV病人数及需用甲氧氯普胺治疗的病人数.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ASA分级、异丙酚剂量,VAS及吗啡量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12 h间出现恶心的人数芬太尼组为10例,雷米芬太尼组为3例(P<0.05);出现呕吐芬太尼组为8例,雷米芬太尼组为2例(P<0.05),其中芬太尼组7例,雷米芬太尼组1例需用甲氧氯普胺治疗(P<0.05).术后0~2 h和12~24 h PONV发生率雷米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手术病人芬太尼麻醉与雷米芬太尼麻醉比较,在术后2~12 h,PONV发生率和抗呕吐药量均增加.
作者:肖昭扬;吕美红;郑国鹏;左民;郭维嘉;安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996-2004年间,我院对28例阑尾周围脓肿病人实施了Ⅰ期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园;麻晓;彭金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76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69例胸腹联合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穿透性损伤29例,钝性损伤40例.左侧膈肌破裂48例,右侧膈肌破裂18例,双侧3例.形成创伤性膈疝28例.术前诊断为胸腹联合伤37例,术中探查发现的32例.手术取胸部切口30例,腹部切口24例,胸和腹分别切口12例,胸腹联合切口3例.结果:全组死亡6例,死亡率8.7%,其中分别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颅脑损伤1例.56例病人复查,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危重、伤情复杂、诊治困难;对胸腹交界部位遭受创伤的病人应高度怀疑胸腹联合伤的存在;对出现创伤性膈疝的病人,胸部X线和CT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时、正确的外科手术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晓明;殷桂林;胡建才;朱水波;谭焱;董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葡萄糖载体-1(GLUT1)表达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和IGF-Ⅰ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新生SD仔鼠颅骨成骨细胞,分别给予不同葡萄糖浓度的培养液,即正常浓度葡萄糖(5.5mmol/L)和高浓度葡萄糖(25.5 mmol/L).在高糖条件下分别加入胰岛素(10-6 mmol/L)和IGF-Ⅰ(10-7 mmol/L).RT-PCR检测GLUT1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GLUT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浓度葡萄糖组相比,高浓度葡萄糖使成骨细胞GLU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增加51%和35%.胰岛素和IGF- Ⅰ可以下调高糖条件下增加的GLUT1 mRNA和蛋白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正常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相似.结论:胰岛素和IGF-Ⅰ纠正了高浓度葡萄糖引起的成骨细胞GLUT1表达的改变可能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的机制之一.
作者:方颖;王忠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17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的糖尿病诊断时间、治疗方法、围产儿患病情况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糖尿病在孕期发病的早晚、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按诊断时间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在妊娠前半期(≤20周)已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有22例(组Ⅰ),在妊娠后半期(>20周)诊断的有156例(组Ⅱ),将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及围产期患病率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按治疗方法及疗效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饮食控制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128例(A组),饮食控制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30例(B组),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有20例(C组),对3组新生儿的围产期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组Ⅰ的新生儿与组Ⅱ比较,其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新生儿患病率组Ⅰ高于组Ⅱ(χ2=5.84,P=0.02),差异有显著性.A组孕妇与B组孕妇的新生儿在围产期患病率上差异无显著性,C组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高于前两组(χ2A-C=9.60,P=0.002;χ2B-C=5.08,P=0.02),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患病时间长的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较高.通过治疗血糖能达理想水平者的新生儿围产期患病率能明显降低,因此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血糖的监控是改善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单纯控制血糖并未从根本上减少先天性畸形的发生,还应对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致畸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作者:王蓓;金敏菲;朱雅君;叶伟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气管切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诊手术之一,术后气管狭窄时有发生,尤以少儿气管狭窄的发病率高.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4年6月行少儿气管切开46例,术后气管狭窄1例,占2.17%,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李忠实;刘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CR钼铑双靶摄影对乳腺病定性诊断价值,提高乳腺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乳腺病人的CR钼铑双靶摄影片,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CR钼铑双靶摄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9%、98.1%、96.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98.1%.结论:CR钼铑双靶乳腺摄影可显示绝大多数乳腺良恶性病变特征,有很高的定性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宇文;李敏健;黄苏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34岁,已婚.夫妻性生活采用女上位时,突闻咔嚓声,觉阴茎剧痛,阴茎随之松软,迅速肿大、变形,皮肤青紫,进行性加重,无肉眼血尿、排尿困难.伤后2 h急诊入院.查体:阴茎长约12 cm,呈鱼钩状,阴茎头偏向左侧,阴茎体肿胀,以右侧明显,大周径达18 cm,除左侧少部分皮肤颜色正常外,其余呈暗紫色瘀斑.入院诊断:阴茎闭合性白膜及海绵体破裂.
作者:邱晓拂;邓志雄;水鑫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下颌骨居于人体的显露部位,易受到外力打击而引起骨折.其治疗方法主要是解决复位、固定问题.目前的固定方法多采用颌间牵引固定、骨间钢丝固定以及夹板内固定等方法[1].下颌骨骨折的治疗趋向于坚强内固定,从而使颌间牵引固定成为辅助治疗方法.我科自2000年采用微型钛板单层骨皮质固定,辅助短期颌间或颏帽固定,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口腔卫生和咀嚼功能指导的综合方法治疗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茂强;赵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瞬态耳声发射(TEOAE)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EOAE及ABR对我院206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先用TEOAE进行初筛、复筛、再复筛,仍未通过者测试ABR,2次ABR测试异常者诊断为听力障碍.结果:206例高危新生儿用TEOAE筛查,初筛未通过率为170‰(35/206),复筛为136‰(28/206),再复筛为102‰(21/206),用ABR复查诊断为听力障碍疾病29‰(6/206).结论:TEOAE及ABR很适合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TEOAE与ABR合用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
作者:梁雯;梁健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下咽癌中以梨状窝癌为常见,由于此处癌肿有丰富淋巴引流及黏膜下广泛浸润,故对其必须进行广泛切除[1],2000-2003年我科对6例中晚期梨状窝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切除包括患侧喉组织在内的颈部组织,以残存喉黏膜瓣修复重建下咽腔,恢复患者吞咽功能,取得良好整复效果.
作者:吴元庆;戚健伟;初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麻醉和手术不断发展,我国非住院手术日趋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儿患者.由于小儿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的方法和安全性值得探讨.氯胺酮麻醉在小儿非住院手术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很普遍,但是存在术后苏醒时间长、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等不足.七氟醚在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国内研究报道还较少.本研究拟观察择期门诊手术患儿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门诊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并与氯胺酮麻醉进行比较.
作者:戚建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少见并发症,由于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的早期症状掩盖,故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别是重度颅脑外伤病人术后随时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极高,自CT、MRI问世以来,人们对脑外伤术后致脑梗死的认识逐渐加深,诊断率逐渐提高,笔者收集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38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病例,现就其治疗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靳清;朱剑勇;曾繁余;唐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两种精液处理方法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2个周期IUI(136例患者)受孕结果.作者对门诊不孕患者选择一种精液处理方法,A组126个周期采用直接上游法处理精液,B组166个周期采用Isolate密度梯度离心法.结果:两种方法处理后精液在密度、活力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的临床妊娠率相似,P>0.05.结论:直接上游法和Isolate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作IUI得到的临床妊娠率是相似的,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徐巧敏;夏舟岚;吴美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们应用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sonograpy,MPS)对老年人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分别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途径(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和引流术途径(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的胆管内超声检测(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敏;钱俊波;丁文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仅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酶,是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酶.当有脑损伤或有某些癌细胞浸润时,其在血中浓度会增高,因此在临床中被用来作为神经损伤及某些肿瘤的标记物,近年来在NSE的临床和基础领域开展了许多研究,在儿科领域,主要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各种原因导致的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方面研究较多.本文对NSE在儿科临床方面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芦映红;金润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原发性肝癌病程短、流行广、病死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1],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药物在肝中分布较少,1906年ENRILICH首先提出靶向给药的概念,他认为应将药物选择性分布于病变部位以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使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近年来,针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的靶向治疗成为热点,可考虑从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三个水平实施靶向治疗.
作者:杨谦;赵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4年我院收治的20例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资料,发生原因为车祸伤12例,刀刺伤8例.均手术治疗,剖胸术9例,剖腹术11例.结果:术前确诊18例,治愈19例,死亡1例.结论:创伤性膈肌破裂一旦确诊都应手术治疗,手术径路应视伤者的胸腹部情况而定,应遵循先重后轻,先处理致命伤,术式简单有效的原则.X线检查对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作者:李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超、子宫动脉栓塞或灌注化疗在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早期诊断及保守性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985年1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0例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B超早期诊断率达100%.2例行放射介入性保守治疗成功.4例切除子宫.结论:B超是早期诊断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利工具.及时适合的放射介入性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保守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玉清;姚书忠;牛刚;黄建昭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