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治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王蓓;金敏菲;朱雅君;叶伟萍

关键词:糖尿病, 妊娠, 出生体重, 畸形
摘要:目的:通过对17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的糖尿病诊断时间、治疗方法、围产儿患病情况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糖尿病在孕期发病的早晚、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按诊断时间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在妊娠前半期(≤20周)已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有22例(组Ⅰ),在妊娠后半期(>20周)诊断的有156例(组Ⅱ),将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及围产期患病率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按治疗方法及疗效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饮食控制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128例(A组),饮食控制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30例(B组),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有20例(C组),对3组新生儿的围产期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组Ⅰ的新生儿与组Ⅱ比较,其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新生儿患病率组Ⅰ高于组Ⅱ(χ2=5.84,P=0.02),差异有显著性.A组孕妇与B组孕妇的新生儿在围产期患病率上差异无显著性,C组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高于前两组(χ2A-C=9.60,P=0.002;χ2B-C=5.08,P=0.02),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患病时间长的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较高.通过治疗血糖能达理想水平者的新生儿围产期患病率能明显降低,因此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血糖的监控是改善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单纯控制血糖并未从根本上减少先天性畸形的发生,还应对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致畸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婴儿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婴儿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麻醉管理.方法:对45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婴儿行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用芬太尼、咪唑安定、万可松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用异氟醚维持麻醉.监测气腹前5 min、气腹后5 min及腹腔放气后5 min的SP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血气并将3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5例患儿均手术成功.麻醉期间无低氧血症发生.麻醉期间呼吸、循环相对平稳.与气腹前5 min相比,气腹后5 min的HR、SBP、DBP、PETCO2、PaCO2有明显上升,pH值下降(P<0.05).结论:术中良好的呼吸管理、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合理的气腹压,可使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的婴儿安全渡过手术期.

    作者:黄芳;谢维炎;万智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苍苓止泻口服液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256例患儿分为3组,治疗组90例,采用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对照1组85例,采用病毒唑治疗;对照2组81例,采用穿琥宁治疗,观察各组疗效及病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在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1、2组(P<0.01).结论: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欧燕芬;高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38例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少见并发症,由于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的早期症状掩盖,故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别是重度颅脑外伤病人术后随时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极高,自CT、MRI问世以来,人们对脑外伤术后致脑梗死的认识逐渐加深,诊断率逐渐提高,笔者收集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38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病例,现就其治疗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靳清;朱剑勇;曾繁余;唐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比较

    目的:对比全凭静脉麻醉下置入喉罩进行高频喷射通气与静吸复合麻醉机械通气两种不同方法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特点.方法:60例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2组,每组30例,静脉麻醉组采用静脉注射泵作全凭静脉麻醉,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置入喉罩行高频喷射通气;吸入麻醉组采用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作机械通气,用异氟醚维持麻醉.观察两组麻醉对循环、呼吸、动脉血气值、苏醒时间的影响及术后恶心、呕吐、躁动、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静脉注射异丙酚后血压心率显著降低(P<0.01),插管后又明显升高,但静脉麻醉组显著低于吸入麻醉组(P<0.05),两组动脉血气值在通气30 min后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术后在苏醒室观察2 h,哭闹、烦躁、恶心,吸入麻醉组明显多于静脉麻醉组,静脉麻醉组易引起过度镇静,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高频喷射通气与静吸复合全麻机械通气相比效果满意,苏醒同样快,并发症少,但易致过度镇静.

    作者:廖志品;靳敏;罗爱林;田玉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布地奈德吸入与地塞米松静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0.5 mg/次,2次/d雾化吸入,常规组予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3~0.5 mg/(kg·d),分2次滴入.均予以综合治疗,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患儿各项主要指标缓解和(或)消失及住院所需的天数显著少于常规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满意.

    作者:姚宇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又称痣癌或色素痣,是一种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多见原发于皮肤,也可发生于眼、鼻腔、咽喉、肛管直肠、中枢神经系统等处.文献[1]报道MM脑转移(brain metastases of malignant melanoma,BMM)的发生率为8%~46%,而尸检报告的发生率高达55%~75%.BMM是MM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进展迅速,往往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一些学者就BMM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东霞;李先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214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佳诊断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减少漏诊,减少术后病变残留、复发的目的.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根据病变不同程度和生育要求,行宫颈电灼术、电环切除、全子宫切除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214例的疗效,并对宫颈液基细胞学、高危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细胞学检查存在着假阴性率21%(37/176),高度上皮内瘤变约92.8%为高危HPV阳性,低度上皮内瘤变中87.7%为高危HPV阳性.37例细胞学正常,HPV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行电环切除术139例,术后病理为阴性的39例,病变仍有CIN但期别减轻的51例,升级的8例,相同的41例.LEEP术后排除浸润癌,再行子宫切除,子宫标本未发现浸润癌.电灼和电环切除术后并发症少,随访长18个月没有复发.结论:细胞学结合HPV检查可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漏诊率,根据期别和生育要求对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电灼和电环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谢红;杨菊芳;谢懿;王莉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剂量氯胺酮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孕妇,行硬膜外麻醉后随机等分成A、B、C 3组,于手术前A组静注0.5 mg/kg氯胺酮;B组0.25 mg/kg氯胺酮;C组0.9%生理盐水0.05 mL/kg.观察产妇一些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胎儿剖出后血气分析及1min与5 min Apgar评分,以及产妇苏醒期的不良反应.结果:小剂量氯胺酮仍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对产妇的呼吸功能几乎无影响,能部分缓解由硬膜外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临床剂量常见的苏醒期不良反应,对新生儿血气和Apgar评分无影响.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小,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丛海涛;丁进峰;曹东航;陈荣;王惠琴;彭从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治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17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的糖尿病诊断时间、治疗方法、围产儿患病情况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糖尿病在孕期发病的早晚、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按诊断时间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在妊娠前半期(≤20周)已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有22例(组Ⅰ),在妊娠后半期(>20周)诊断的有156例(组Ⅱ),将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及围产期患病率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按治疗方法及疗效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饮食控制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128例(A组),饮食控制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30例(B组),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有20例(C组),对3组新生儿的围产期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组Ⅰ的新生儿与组Ⅱ比较,其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新生儿患病率组Ⅰ高于组Ⅱ(χ2=5.84,P=0.02),差异有显著性.A组孕妇与B组孕妇的新生儿在围产期患病率上差异无显著性,C组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高于前两组(χ2A-C=9.60,P=0.002;χ2B-C=5.08,P=0.02),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患病时间长的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较高.通过治疗血糖能达理想水平者的新生儿围产期患病率能明显降低,因此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血糖的监控是改善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单纯控制血糖并未从根本上减少先天性畸形的发生,还应对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致畸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作者:王蓓;金敏菲;朱雅君;叶伟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CT定位经皮肺穿刺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支气管肺癌

    目的:观察CT定位经皮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支气管肺癌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20例支气管肺癌,经过CT检查或气管镜检或定位穿刺、痰细胞检查找癌细胞,全部经病理确诊为支气管肺癌.其中Ⅱa期10例,Ⅲb期34例,Ⅲa期44例,Ⅲb期32例.全部病例给予在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均作X线胸片及CT胸部扫描检查对比.结果:本组病例经过经皮肺穿刺冷消融治疗的CT复查近期有效率为95%.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为胸痛减轻或停止79%,咯血减少或停止80%,咳嗽减少或停止70%,呼吸困难减轻或改善72%.上述一种或几种症状改善的持续时间1~21个月,平均13个月,生存率为6个月61%,12个月27%.结论:CT定位经皮肺穿刺冷消融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支气管肺癌安全、有效.

    作者:王运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20例

    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了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倪正义;周密;许俊;汤中文;张鹏;戴希勇;陈兆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七氟醚、氯胺酮麻醉在门诊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麻醉和手术不断发展,我国非住院手术日趋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儿患者.由于小儿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的方法和安全性值得探讨.氯胺酮麻醉在小儿非住院手术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很普遍,但是存在术后苏醒时间长、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等不足.七氟醚在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国内研究报道还较少.本研究拟观察择期门诊手术患儿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门诊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并与氯胺酮麻醉进行比较.

    作者:戚建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瞬态耳声发射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瞬态耳声发射(TEOAE)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EOAE及ABR对我院206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先用TEOAE进行初筛、复筛、再复筛,仍未通过者测试ABR,2次ABR测试异常者诊断为听力障碍.结果:206例高危新生儿用TEOAE筛查,初筛未通过率为170‰(35/206),复筛为136‰(28/206),再复筛为102‰(21/206),用ABR复查诊断为听力障碍疾病29‰(6/206).结论:TEOAE及ABR很适合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TEOAE与ABR合用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

    作者:梁雯;梁健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小型甲状腺癌26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微小型甲状腺癌(TM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对1995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26例TM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61.54%)术中冰冻切片发现,10例(38.46%)术后病理确诊.行单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术18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3例;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4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加淋巴结清扫1例.全组26例无一例手术死亡和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是TMC手术治疗较理想的术式;有淋巴结转移者同时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麦观保;何武东;容学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影像学在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早期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B超、子宫动脉栓塞或灌注化疗在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早期诊断及保守性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985年1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0例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B超早期诊断率达100%.2例行放射介入性保守治疗成功.4例切除子宫.结论:B超是早期诊断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利工具.及时适合的放射介入性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保守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玉清;姚书忠;牛刚;黄建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雷米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病人使用芬太尼或雷米芬太尼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法:50名ASA Ⅰ或Ⅱ级行择期腹腔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麻醉诱导用异丙酚、罗库溴铵及芬太尼(n=25,2 μg/kg,芬太尼组)或雷米芬太尼(n=25,1 μg/kg,雷米芬太尼组).气管插管后,以异丙酚及所研究的阿片药维持麻醉,用药据临床标准随时调整.若疼痛(VAS)(0~10分)≥4则静注吗啡,30 min出现2次以上PONV(恶心或呕吐)予用甲氧氯普胺.记录术后(2、12和24 h)VAS、需要吗啡、发生PONV病人数及需用甲氧氯普胺治疗的病人数.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ASA分级、异丙酚剂量,VAS及吗啡量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12 h间出现恶心的人数芬太尼组为10例,雷米芬太尼组为3例(P<0.05);出现呕吐芬太尼组为8例,雷米芬太尼组为2例(P<0.05),其中芬太尼组7例,雷米芬太尼组1例需用甲氧氯普胺治疗(P<0.05).术后0~2 h和12~24 h PONV发生率雷米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手术病人芬太尼麻醉与雷米芬太尼麻醉比较,在术后2~12 h,PONV发生率和抗呕吐药量均增加.

    作者:肖昭扬;吕美红;郑国鹏;左民;郭维嘉;安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4例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科临床上相当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和变态反应性症状等.既往传统的额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存在着视野不清、能见度差及对高位、后段偏曲不能在明视下操作的缺点,导致容易出现并发症且疗效难尽人意.我科于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在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璋弟;胡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60例

    下颌骨居于人体的显露部位,易受到外力打击而引起骨折.其治疗方法主要是解决复位、固定问题.目前的固定方法多采用颌间牵引固定、骨间钢丝固定以及夹板内固定等方法[1].下颌骨骨折的治疗趋向于坚强内固定,从而使颌间牵引固定成为辅助治疗方法.我科自2000年采用微型钛板单层骨皮质固定,辅助短期颌间或颏帽固定,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口腔卫生和咀嚼功能指导的综合方法治疗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茂强;赵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胸膜活检212例分析

    目的:探讨针刺胸膜活检在胸膜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和安全性.方法:对近3年诊断为胸膜疾病并行针刺胸膜活检的2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2例胸膜活检中提示慢性炎症89例(占41.98%),结核性胸膜炎43例(占20.28%),33例为少量横纹肌和纤维组织,其余为转移性腺癌(24例),少见的是恶性胸膜间皮瘤(11例)、良性间皮瘤(7例)、转移性鳞癌(5例)等.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气胸(10.84%)、出血(8.96%)、发热(4.72%).结论:在胸膜疾病中,针刺胸膜活检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良性或恶性胸膜疾病有价值,致命并发症极少.

    作者:劳穗华;谭守勇;邓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适应证及特点.方法:对28例疑诊病人全部进行了双髋关节X线平片检查,CT检查25例,MRI检查20例,ECT检查15例.结果:本组疑诊股骨头缺血坏死在X线平片、CT、MRI、ECT上均出现应有的各种表现.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和其病理是相一致的.MRI是本病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曹斌;朱新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