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枫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76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69例胸腹联合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穿透性损伤29例,钝性损伤40例.左侧膈肌破裂48例,右侧膈肌破裂18例,双侧3例.形成创伤性膈疝28例.术前诊断为胸腹联合伤37例,术中探查发现的32例.手术取胸部切口30例,腹部切口24例,胸和腹分别切口12例,胸腹联合切口3例.结果:全组死亡6例,死亡率8.7%,其中分别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颅脑损伤1例.56例病人复查,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危重、伤情复杂、诊治困难;对胸腹交界部位遭受创伤的病人应高度怀疑胸腹联合伤的存在;对出现创伤性膈疝的病人,胸部X线和CT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时、正确的外科手术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晓明;殷桂林;胡建才;朱水波;谭焱;董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少见并发症,由于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的早期症状掩盖,故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别是重度颅脑外伤病人术后随时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极高,自CT、MRI问世以来,人们对脑外伤术后致脑梗死的认识逐渐加深,诊断率逐渐提高,笔者收集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38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病例,现就其治疗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靳清;朱剑勇;曾繁余;唐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适应证及特点.方法:对28例疑诊病人全部进行了双髋关节X线平片检查,CT检查25例,MRI检查20例,ECT检查15例.结果:本组疑诊股骨头缺血坏死在X线平片、CT、MRI、ECT上均出现应有的各种表现.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和其病理是相一致的.MRI是本病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曹斌;朱新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延迟性脾破裂(delayed splenic rupture,DSR)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脾外伤的10%~15%[1].因其伤情隐匿、病情急、变化快,易误诊,其死亡率和误诊率高于一般的脾破裂[2].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间共收治延迟性脾破裂20例,现就外科诊治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海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科临床上相当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和变态反应性症状等.既往传统的额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存在着视野不清、能见度差及对高位、后段偏曲不能在明视下操作的缺点,导致容易出现并发症且疗效难尽人意.我科于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在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璋弟;胡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瞬态耳声发射(TEOAE)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EOAE及ABR对我院206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先用TEOAE进行初筛、复筛、再复筛,仍未通过者测试ABR,2次ABR测试异常者诊断为听力障碍.结果:206例高危新生儿用TEOAE筛查,初筛未通过率为170‰(35/206),复筛为136‰(28/206),再复筛为102‰(21/206),用ABR复查诊断为听力障碍疾病29‰(6/206).结论:TEOAE及ABR很适合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TEOAE与ABR合用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
作者:梁雯;梁健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佳诊断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减少漏诊,减少术后病变残留、复发的目的.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根据病变不同程度和生育要求,行宫颈电灼术、电环切除、全子宫切除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214例的疗效,并对宫颈液基细胞学、高危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细胞学检查存在着假阴性率21%(37/176),高度上皮内瘤变约92.8%为高危HPV阳性,低度上皮内瘤变中87.7%为高危HPV阳性.37例细胞学正常,HPV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行电环切除术139例,术后病理为阴性的39例,病变仍有CIN但期别减轻的51例,升级的8例,相同的41例.LEEP术后排除浸润癌,再行子宫切除,子宫标本未发现浸润癌.电灼和电环切除术后并发症少,随访长18个月没有复发.结论:细胞学结合HPV检查可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漏诊率,根据期别和生育要求对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电灼和电环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谢红;杨菊芳;谢懿;王莉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气管切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诊手术之一,术后气管狭窄时有发生,尤以少儿气管狭窄的发病率高.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4年6月行少儿气管切开46例,术后气管狭窄1例,占2.17%,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李忠实;刘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CT片定位对5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钻颅小骨孔皮层下穿刺,抽吸、冲洗、粉碎血肿,置管用纤溶药物溶解引流残留血肿.结果:首次血肿清除率40%~75%,总清除率约92%,早期手术能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结论:该项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降低颅内出血再发的机会.
作者:吴分浪;邵强;关则俭;陈秋明;王汝飞;曾昭明;冯志铁;黄维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拔除T管致胆漏的处理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收治的9例T管拔除后胆漏患者资料.结果:本组9例中6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3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T管拔除后胆漏的处理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案;预防措施应从术中做起.
作者:田茂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原发性肝癌病程短、流行广、病死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1],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药物在肝中分布较少,1906年ENRILICH首先提出靶向给药的概念,他认为应将药物选择性分布于病变部位以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使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近年来,针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的靶向治疗成为热点,可考虑从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三个水平实施靶向治疗.
作者:杨谦;赵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34岁,已婚.夫妻性生活采用女上位时,突闻咔嚓声,觉阴茎剧痛,阴茎随之松软,迅速肿大、变形,皮肤青紫,进行性加重,无肉眼血尿、排尿困难.伤后2 h急诊入院.查体:阴茎长约12 cm,呈鱼钩状,阴茎头偏向左侧,阴茎体肿胀,以右侧明显,大周径达18 cm,除左侧少部分皮肤颜色正常外,其余呈暗紫色瘀斑.入院诊断:阴茎闭合性白膜及海绵体破裂.
作者:邱晓拂;邓志雄;水鑫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葡萄糖载体-1(GLUT1)表达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和IGF-Ⅰ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新生SD仔鼠颅骨成骨细胞,分别给予不同葡萄糖浓度的培养液,即正常浓度葡萄糖(5.5mmol/L)和高浓度葡萄糖(25.5 mmol/L).在高糖条件下分别加入胰岛素(10-6 mmol/L)和IGF-Ⅰ(10-7 mmol/L).RT-PCR检测GLUT1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GLUT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浓度葡萄糖组相比,高浓度葡萄糖使成骨细胞GLU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增加51%和35%.胰岛素和IGF- Ⅰ可以下调高糖条件下增加的GLUT1 mRNA和蛋白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正常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相似.结论:胰岛素和IGF-Ⅰ纠正了高浓度葡萄糖引起的成骨细胞GLUT1表达的改变可能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的机制之一.
作者:方颖;王忠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情况.方法:选择4只新西兰白兔,于左胫骨粗隆下3~5 cm处造成横行骨折模型,行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2、4、8、12周时分别处死动物,并通过光、电镜方法观察早期组织反应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可吸收PDLLA髓内钉组织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结论: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机制、时间和方式与正常骨愈合相一致.
作者:金新安;黄潮桐;李敬矿;曾焕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超、子宫动脉栓塞或灌注化疗在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早期诊断及保守性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985年1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0例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B超早期诊断率达100%.2例行放射介入性保守治疗成功.4例切除子宫.结论:B超是早期诊断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利工具.及时适合的放射介入性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保守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玉清;姚书忠;牛刚;黄建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上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治疗探索新方法.方法:对10例消化道外瘘患者,经早期阶段的全身及局部治疗,在全身情况稳定、瘘管局部感染控制的基础上,通过X线造影定位,将双腔气囊导尿管经外瘘口和瘘管置入消化道内,把充入适量生理盐水的双腔气囊导尿管作为封堵材料封堵内瘘口,两件式肛门袋作为外固定架,固定调整适度的双腔气囊导尿管.待瘘管渐缩小后,残留的小瘘管再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结果:10例均顺利放置双腔导尿管,封堵3 d后,放松调整尿管牵拉强度时,均未见血性渗液,瘘口逐渐缩小,尿管周围漏液逐渐减少.7例封堵7~10 d后,逐渐缩小气囊并后拔出尿管,残留的小瘘管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2~3 d后瘘自行愈合,一次封堵成功;3例一次封堵后5~7 d,瘘口破溃复发瘘,经二次封堵,瘘均自行愈合.6例获术后随访1~12个月,饮食及大便均正常,瘘无复发.结论:双腔气囊导尿管加两件式肛门袋,配合生物蛋白胶进行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可明显缩短病程、大大降低医疗费用、为促进消化道外瘘尽快自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张玉新;吴良平;谢正勇;邓建文;丁洪亮;周洪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996-2004年间,我院对28例阑尾周围脓肿病人实施了Ⅰ期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园;麻晓;彭金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0.5 mg/次,2次/d雾化吸入,常规组予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3~0.5 mg/(kg·d),分2次滴入.均予以综合治疗,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患儿各项主要指标缓解和(或)消失及住院所需的天数显著少于常规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满意.
作者:姚宇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瘤的镇痛疗效.方法:对48例骨转移瘤患者共76个病灶采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低分割放疗组26例,每周3次,每次3 Gy,总剂量30~40 Gy;常规分割放疗组22例,每周5次,每次2Gy,总剂量40~50 Gy.结果:低分割放疗组完全缓解(CR)率60.9%,部分缓解(PR)率26.1%,总有效率87.0%;常规分割放疗组CR率70.0%,PR率26.7%,总有效率96.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瘤镇痛疗效无明显差异,常规分割放疗组CR率可能提高.
作者:李文竹;王长胜;张玉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儿男,5岁2个月,身高102 cm,体重20 kg.既往无胃病史,以睾丸鞘膜积液,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睾丸鞘膜积液翻转术,术前禁食饮16 h.患儿入室前肌注阿托品0.3 mg,入室后意识清楚,哭闹、语言流利.监护仪显示窦性心律(HR)105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7%,肌注氯胺酮100 mg后,开放上肢静脉.静注咪达唑仑3.0 mg,病人自主呼吸良好,鼻导管吸氧,SpO2100%,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10 min后出现肢体活动,静注芬太尼0.05 mg,丙泊酚30 mg.术中出现疼痛刺激时,间断静注氯胺酮、芬太尼、咪达唑仑维持麻醉.手术历时70 min,手术顺利,术中麻醉平稳,术毕准备送病人出手术室时,突然发生大量胃内容物反流,从口、鼻腔涌出造成误吸.SpO2迅速下降至70%,立即摇床改为头低位,吸引器吸引,在吸引的同时改用面罩加压供氧.
作者:王荣;孙兵斌;李静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