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园;麻晓;彭金军
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主要表现为出血、包块、腹痛三大类型.带蒂生长者少见,笔者曾遇1例带蒂GISTs嵌顿于幽门管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刘发强;崔彦;张宏文;李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76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69例胸腹联合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穿透性损伤29例,钝性损伤40例.左侧膈肌破裂48例,右侧膈肌破裂18例,双侧3例.形成创伤性膈疝28例.术前诊断为胸腹联合伤37例,术中探查发现的32例.手术取胸部切口30例,腹部切口24例,胸和腹分别切口12例,胸腹联合切口3例.结果:全组死亡6例,死亡率8.7%,其中分别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颅脑损伤1例.56例病人复查,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危重、伤情复杂、诊治困难;对胸腹交界部位遭受创伤的病人应高度怀疑胸腹联合伤的存在;对出现创伤性膈疝的病人,胸部X线和CT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时、正确的外科手术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晓明;殷桂林;胡建才;朱水波;谭焱;董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在豚鼠听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健康杂色豚鼠20只(雌性12只,雄性8只),分别进行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刺激声信号的载波频率为0.5 kHz、1 kHz、2 kHz及4 kHz.双耳上述各个频率分别以77~103 Hz不同的调制频率进行调幅调制.测试时,双耳8个(每耳4个)声信号经插入式耳机同步给出.测试状态为戊巴比妥钠镇静睡眠.所有数据以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在0.5 kHz、1 kHz、2 kHz及4 kHz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左耳:(31.00±16.19)dB SPL,(25.50±12.34)dB SPL,(18.00±6.96)dB SPL,(18.50±6.71)dB SPL;右耳:(35.00±14.33)dB SPL,(25.50±12.37)dB SPL,(20.00±9.37)dB SPL,(20.00±9.18)dB SPL.左右耳同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客观的特点,可以作为豚鼠听力测试的备选方法.
作者:陈国强;谢南屏;李苏卫;严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非典型褥疮性纤维组织增生(atypical decubital fibroplasia,ADF)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假肉瘤样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肩背部、胸壁、股骨大转子及臀部等易受压部位局部无痛性的肿块,患者多为行动不便、长期坐轮椅或瘫痪卧床的老年人.因病变中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常显示一定的异型性,易被误诊为肉瘤.本文报道1例ADF,结合文献复习,探讨ADF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要点.
作者:柯儒斌;徐潮;孙杏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骨脉康胶囊的制备和药理作用,观察骨脉康胶囊用于骨折、挫伤、骨质增生、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类风湿、脑震荡、痛风等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大鼠和小鼠做以下实验,(1)对小鼠皮下血斑吸收的影响;(2)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3)对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4)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5)对小鼠扭体反应的镇痛作用;(6)对小鼠热板法的镇痛作用.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作自身对照观察等.结果:骨脉康胶囊对血斑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对所观察的骨折等病种疗效显著.结论:骨脉康胶囊有补气活血通络,消肿行气止痛等作用,对相关病种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庞斌;刘岳生;杨荣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CT片定位对5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钻颅小骨孔皮层下穿刺,抽吸、冲洗、粉碎血肿,置管用纤溶药物溶解引流残留血肿.结果:首次血肿清除率40%~75%,总清除率约92%,早期手术能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结论:该项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降低颅内出血再发的机会.
作者:吴分浪;邵强;关则俭;陈秋明;王汝飞;曾昭明;冯志铁;黄维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保留上极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经验,改进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操作,并讨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8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300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行保留上极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300例中出现声嘶7例,经营养神经治疗3~5个月后缓解.术后手足抽搐5例.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该术式灵活性强,操作简便,手术疗效确切、安全、并发症少.
作者:钟景新;林更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比较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对微柱凝胶法和试管ABO正反定型法鉴定ABO血型的影响.方法: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4.0~11.0 g/L,未用血浆扩容剂且球蛋白含量正常的患者标本,经试管法正反定型,对出现缗钱状凝集的标本,排除冷凝集,并记录其凝集强度.同时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正反定型.结果:随着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试管法反定型的凝集阳性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凝集强度并不呈正相关.结论:纤维蛋白原在4.0~11.0g/L时对传统试管法的反定型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而对微柱凝胶法无干扰.
作者:周湘静;蔡雪娇;谢作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少见并发症,由于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的早期症状掩盖,故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别是重度颅脑外伤病人术后随时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极高,自CT、MRI问世以来,人们对脑外伤术后致脑梗死的认识逐渐加深,诊断率逐渐提高,笔者收集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38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病例,现就其治疗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靳清;朱剑勇;曾繁余;唐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17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的糖尿病诊断时间、治疗方法、围产儿患病情况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糖尿病在孕期发病的早晚、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按诊断时间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在妊娠前半期(≤20周)已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有22例(组Ⅰ),在妊娠后半期(>20周)诊断的有156例(组Ⅱ),将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及围产期患病率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按治疗方法及疗效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饮食控制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128例(A组),饮食控制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30例(B组),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有20例(C组),对3组新生儿的围产期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组Ⅰ的新生儿与组Ⅱ比较,其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新生儿患病率组Ⅰ高于组Ⅱ(χ2=5.84,P=0.02),差异有显著性.A组孕妇与B组孕妇的新生儿在围产期患病率上差异无显著性,C组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高于前两组(χ2A-C=9.60,P=0.002;χ2B-C=5.08,P=0.02),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患病时间长的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较高.通过治疗血糖能达理想水平者的新生儿围产期患病率能明显降低,因此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血糖的监控是改善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单纯控制血糖并未从根本上减少先天性畸形的发生,还应对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致畸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作者:王蓓;金敏菲;朱雅君;叶伟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瘤的镇痛疗效.方法:对48例骨转移瘤患者共76个病灶采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低分割放疗组26例,每周3次,每次3 Gy,总剂量30~40 Gy;常规分割放疗组22例,每周5次,每次2Gy,总剂量40~50 Gy.结果:低分割放疗组完全缓解(CR)率60.9%,部分缓解(PR)率26.1%,总有效率87.0%;常规分割放疗组CR率70.0%,PR率26.7%,总有效率96.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瘤镇痛疗效无明显差异,常规分割放疗组CR率可能提高.
作者:李文竹;王长胜;张玉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4年我院收治的20例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资料,发生原因为车祸伤12例,刀刺伤8例.均手术治疗,剖胸术9例,剖腹术11例.结果:术前确诊18例,治愈19例,死亡1例.结论:创伤性膈肌破裂一旦确诊都应手术治疗,手术径路应视伤者的胸腹部情况而定,应遵循先重后轻,先处理致命伤,术式简单有效的原则.X线检查对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作者:李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RF-Ⅱ复住内固定系统,结合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滑脱患者实施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减压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结果:22例Ⅰ、Ⅱ度滑脱患者全部达到解剖复位,1例Ⅱ度患者滑脱复位达到90%.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X线显示23例全部骨性融合,未形成假关节,复位未丢失,未出现螺钉松动和折断.结论:RF-Ⅱ复住内固定系统,结合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作者:卢代刚;何思敏;刘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们应用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sonograpy,MPS)对老年人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分别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途径(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和引流术途径(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的胆管内超声检测(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敏;钱俊波;丁文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适应证及特点.方法:对28例疑诊病人全部进行了双髋关节X线平片检查,CT检查25例,MRI检查20例,ECT检查15例.结果:本组疑诊股骨头缺血坏死在X线平片、CT、MRI、ECT上均出现应有的各种表现.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和其病理是相一致的.MRI是本病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曹斌;朱新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确定性外固定架处理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复习不稳定骨盆骨折外固定架处理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15例,术后随访8~28个月,平均10个月,无一例死亡,大多数病员恢复正常行走,7例(46.7%,7/15)针道表浅感染,1例针道深部感染并出现螺钉松动,其他病例未见螺钉松动及复位丧失等并发症,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刺激症状,3例患者久走久坐有髋部不适感,4例尿道损伤术后后遗尿道狭窄需行尿道扩张治疗.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确定性骨盆外固定架的处理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但必须明确骨盆外固定架适应证并适当应用,必要时必须结合内固定进行治疗,并注意长期的外固定架处理可能伴发的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
作者:张文捷;张新武;任先军;王建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葡萄糖载体-1(GLUT1)表达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和IGF-Ⅰ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新生SD仔鼠颅骨成骨细胞,分别给予不同葡萄糖浓度的培养液,即正常浓度葡萄糖(5.5mmol/L)和高浓度葡萄糖(25.5 mmol/L).在高糖条件下分别加入胰岛素(10-6 mmol/L)和IGF-Ⅰ(10-7 mmol/L).RT-PCR检测GLUT1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GLUT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浓度葡萄糖组相比,高浓度葡萄糖使成骨细胞GLU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增加51%和35%.胰岛素和IGF- Ⅰ可以下调高糖条件下增加的GLUT1 mRNA和蛋白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正常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相似.结论:胰岛素和IGF-Ⅰ纠正了高浓度葡萄糖引起的成骨细胞GLUT1表达的改变可能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的机制之一.
作者:方颖;王忠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又称痣癌或色素痣,是一种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多见原发于皮肤,也可发生于眼、鼻腔、咽喉、肛管直肠、中枢神经系统等处.文献[1]报道MM脑转移(brain metastases of malignant melanoma,BMM)的发生率为8%~46%,而尸检报告的发生率高达55%~75%.BMM是MM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进展迅速,往往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一些学者就BMM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东霞;李先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0.5 mg/次,2次/d雾化吸入,常规组予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3~0.5 mg/(kg·d),分2次滴入.均予以综合治疗,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患儿各项主要指标缓解和(或)消失及住院所需的天数显著少于常规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满意.
作者:姚宇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两种精液处理方法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2个周期IUI(136例患者)受孕结果.作者对门诊不孕患者选择一种精液处理方法,A组126个周期采用直接上游法处理精液,B组166个周期采用Isolate密度梯度离心法.结果:两种方法处理后精液在密度、活力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的临床妊娠率相似,P>0.05.结论:直接上游法和Isolate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作IUI得到的临床妊娠率是相似的,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徐巧敏;夏舟岚;吴美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