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在豚鼠中的检测分析

陈国强;谢南屏;李苏卫;严星

关键词: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声刺激
摘要:目的:探讨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在豚鼠听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健康杂色豚鼠20只(雌性12只,雄性8只),分别进行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刺激声信号的载波频率为0.5 kHz、1 kHz、2 kHz及4 kHz.双耳上述各个频率分别以77~103 Hz不同的调制频率进行调幅调制.测试时,双耳8个(每耳4个)声信号经插入式耳机同步给出.测试状态为戊巴比妥钠镇静睡眠.所有数据以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在0.5 kHz、1 kHz、2 kHz及4 kHz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左耳:(31.00±16.19)dB SPL,(25.50±12.34)dB SPL,(18.00±6.96)dB SPL,(18.50±6.71)dB SPL;右耳:(35.00±14.33)dB SPL,(25.50±12.37)dB SPL,(20.00±9.37)dB SPL,(20.00±9.18)dB SPL.左右耳同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客观的特点,可以作为豚鼠听力测试的备选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布地奈德吸入与地塞米松静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0.5 mg/次,2次/d雾化吸入,常规组予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3~0.5 mg/(kg·d),分2次滴入.均予以综合治疗,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患儿各项主要指标缓解和(或)消失及住院所需的天数显著少于常规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满意.

    作者:姚宇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保留上极的甲状腺次全切术300例

    目的:总结保留上极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经验,改进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操作,并讨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8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300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行保留上极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300例中出现声嘶7例,经营养神经治疗3~5个月后缓解.术后手足抽搐5例.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该术式灵活性强,操作简便,手术疗效确切、安全、并发症少.

    作者:钟景新;林更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CT定位经皮肺穿刺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支气管肺癌

    目的:观察CT定位经皮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支气管肺癌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20例支气管肺癌,经过CT检查或气管镜检或定位穿刺、痰细胞检查找癌细胞,全部经病理确诊为支气管肺癌.其中Ⅱa期10例,Ⅲb期34例,Ⅲa期44例,Ⅲb期32例.全部病例给予在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均作X线胸片及CT胸部扫描检查对比.结果:本组病例经过经皮肺穿刺冷消融治疗的CT复查近期有效率为95%.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为胸痛减轻或停止79%,咯血减少或停止80%,咳嗽减少或停止70%,呼吸困难减轻或改善72%.上述一种或几种症状改善的持续时间1~21个月,平均13个月,生存率为6个月61%,12个月27%.结论:CT定位经皮肺穿刺冷消融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支气管肺癌安全、有效.

    作者:王运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仅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酶,是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酶.当有脑损伤或有某些癌细胞浸润时,其在血中浓度会增高,因此在临床中被用来作为神经损伤及某些肿瘤的标记物,近年来在NSE的临床和基础领域开展了许多研究,在儿科领域,主要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各种原因导致的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方面研究较多.本文对NSE在儿科临床方面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芦映红;金润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38例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少见并发症,由于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的早期症状掩盖,故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别是重度颅脑外伤病人术后随时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极高,自CT、MRI问世以来,人们对脑外伤术后致脑梗死的认识逐渐加深,诊断率逐渐提高,笔者收集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38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病例,现就其治疗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靳清;朱剑勇;曾繁余;唐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的靶向治疗

    原发性肝癌病程短、流行广、病死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1],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药物在肝中分布较少,1906年ENRILICH首先提出靶向给药的概念,他认为应将药物选择性分布于病变部位以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使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近年来,针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的靶向治疗成为热点,可考虑从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三个水平实施靶向治疗.

    作者:杨谦;赵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实验性兔长管状骨骨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探讨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情况.方法:选择4只新西兰白兔,于左胫骨粗隆下3~5 cm处造成横行骨折模型,行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2、4、8、12周时分别处死动物,并通过光、电镜方法观察早期组织反应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可吸收PDLLA髓内钉组织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结论: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机制、时间和方式与正常骨愈合相一致.

    作者:金新安;黄潮桐;李敬矿;曾焕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烤瓷熔附金属联合塑料牙在老年人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烤瓷熔附金属联合塑料牙(PFMART)在老年人牙列缺损铸造支架可摘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6例伴前牙缺失的kennedyⅡ、Ⅲ类老年牙列缺损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60~70岁,设计PFMART,在金属铸造支架上的前牙区和后牙区人工牙分别采用烤瓷牙和塑料牙,通过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戴PFMART 1个月患者满意度为98.7%.结论:PFMART有美观、坚固、舒适等优点,对伴前牙缺失的kennedyⅡ、Ⅲ类老年牙列缺损是一种较好的修复体.

    作者:奉晓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心内直视手术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5例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手术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自1985年1月至2005年5月心内直视手术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法洛四联症矫正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结果:1例死于术中复跳困难,14例治愈出院.术后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导管无再通.结论: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或后天性心脏疾病的动脉导管未闭,只要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同期行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吴功志;周耀洪;彭丛兄;吴亦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国产球囊扩张治疗老年食管良性狭窄

    目的:探讨国产食管球囊扩张治疗老年食管良性狭窄的操作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本组42例,在X线透视监视下,不用超滑导丝先行引导和小球囊行预扩张,而直接用超硬导丝引导国产大球囊导管通过狭窄段进行扩张治疗,首次扩张效果满意后,不重复扩张治疗(下称简易法).术后定期食管造影复查及随访.结果:采用简易法操作的42例中,直接用硬导丝引导成功40例(95.2%),大球囊直接扩张成功39例(92.9%),34例1次扩张后效果良好(81.0%),仅8例扩张2~3次.国产球囊扩张后,患者吞咽困难改善率100%,随访1~2年,38例无再狭窄(90.5%),4例经2~3次扩张后仍复发而做支架置入治疗.本组未出现食管穿孔、大出血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球囊行简易法食管球囊扩张成形术简单实用、安全有效,可缩短术时,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费用.

    作者:岑贤友;甘万崇;程邦昌;胡红耀;饶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月经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59例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月经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月经期就诊的59例月经期VVC患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及外用达克宁栓和派瑞松乳膏治愈后,连续2个月经周期中给予伊曲康唑口服加达克宁栓阴道给药,观察随访6个月.结果:59例规范治疗中8例不同程度复发,51例痊愈.结论:规范化治疗月经期VVC可达到疗效快,复发率低的效果.

    作者:张广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小型甲状腺癌26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微小型甲状腺癌(TM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对1995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26例TM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61.54%)术中冰冻切片发现,10例(38.46%)术后病理确诊.行单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术18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3例;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4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加淋巴结清扫1例.全组26例无一例手术死亡和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是TMC手术治疗较理想的术式;有淋巴结转移者同时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麦观保;何武东;容学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确定性处理

    目的:探讨确定性外固定架处理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复习不稳定骨盆骨折外固定架处理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15例,术后随访8~28个月,平均10个月,无一例死亡,大多数病员恢复正常行走,7例(46.7%,7/15)针道表浅感染,1例针道深部感染并出现螺钉松动,其他病例未见螺钉松动及复位丧失等并发症,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刺激症状,3例患者久走久坐有髋部不适感,4例尿道损伤术后后遗尿道狭窄需行尿道扩张治疗.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确定性骨盆外固定架的处理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但必须明确骨盆外固定架适应证并适当应用,必要时必须结合内固定进行治疗,并注意长期的外固定架处理可能伴发的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

    作者:张文捷;张新武;任先军;王建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214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佳诊断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减少漏诊,减少术后病变残留、复发的目的.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根据病变不同程度和生育要求,行宫颈电灼术、电环切除、全子宫切除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214例的疗效,并对宫颈液基细胞学、高危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细胞学检查存在着假阴性率21%(37/176),高度上皮内瘤变约92.8%为高危HPV阳性,低度上皮内瘤变中87.7%为高危HPV阳性.37例细胞学正常,HPV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行电环切除术139例,术后病理为阴性的39例,病变仍有CIN但期别减轻的51例,升级的8例,相同的41例.LEEP术后排除浸润癌,再行子宫切除,子宫标本未发现浸润癌.电灼和电环切除术后并发症少,随访长18个月没有复发.结论:细胞学结合HPV检查可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漏诊率,根据期别和生育要求对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电灼和电环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谢红;杨菊芳;谢懿;王莉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转移癌不同剂量分割放疗止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瘤的镇痛疗效.方法:对48例骨转移瘤患者共76个病灶采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低分割放疗组26例,每周3次,每次3 Gy,总剂量30~40 Gy;常规分割放疗组22例,每周5次,每次2Gy,总剂量40~50 Gy.结果:低分割放疗组完全缓解(CR)率60.9%,部分缓解(PR)率26.1%,总有效率87.0%;常规分割放疗组CR率70.0%,PR率26.7%,总有效率96.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瘤镇痛疗效无明显差异,常规分割放疗组CR率可能提高.

    作者:李文竹;王长胜;张玉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喉黏膜瓣修复中晚期梨状窝癌术后缺损

    下咽癌中以梨状窝癌为常见,由于此处癌肿有丰富淋巴引流及黏膜下广泛浸润,故对其必须进行广泛切除[1],2000-2003年我科对6例中晚期梨状窝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切除包括患侧喉组织在内的颈部组织,以残存喉黏膜瓣修复重建下咽腔,恢复患者吞咽功能,取得良好整复效果.

    作者:吴元庆;戚健伟;初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20例

    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了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倪正义;周密;许俊;汤中文;张鹏;戴希勇;陈兆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又称痣癌或色素痣,是一种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多见原发于皮肤,也可发生于眼、鼻腔、咽喉、肛管直肠、中枢神经系统等处.文献[1]报道MM脑转移(brain metastases of malignant melanoma,BMM)的发生率为8%~46%,而尸检报告的发生率高达55%~75%.BMM是MM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进展迅速,往往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一些学者就BMM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东霞;李先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消化道外瘘封堵治疗新方法的探讨

    目的:为临床上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治疗探索新方法.方法:对10例消化道外瘘患者,经早期阶段的全身及局部治疗,在全身情况稳定、瘘管局部感染控制的基础上,通过X线造影定位,将双腔气囊导尿管经外瘘口和瘘管置入消化道内,把充入适量生理盐水的双腔气囊导尿管作为封堵材料封堵内瘘口,两件式肛门袋作为外固定架,固定调整适度的双腔气囊导尿管.待瘘管渐缩小后,残留的小瘘管再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结果:10例均顺利放置双腔导尿管,封堵3 d后,放松调整尿管牵拉强度时,均未见血性渗液,瘘口逐渐缩小,尿管周围漏液逐渐减少.7例封堵7~10 d后,逐渐缩小气囊并后拔出尿管,残留的小瘘管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2~3 d后瘘自行愈合,一次封堵成功;3例一次封堵后5~7 d,瘘口破溃复发瘘,经二次封堵,瘘均自行愈合.6例获术后随访1~12个月,饮食及大便均正常,瘘无复发.结论:双腔气囊导尿管加两件式肛门袋,配合生物蛋白胶进行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可明显缩短病程、大大降低医疗费用、为促进消化道外瘘尽快自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张玉新;吴良平;谢正勇;邓建文;丁洪亮;周洪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皮射频联合局部注射消融治疗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PRFA)联合无水酒精及热顺铂局部注射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2月至2004年9月采用B超引导下PRFA联合无水酒精及热顺铂局部注射治疗肝癌76例109个病灶,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36例.肿瘤直径1.5~15.0 cm,应用RF-2000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对1~2 cm的小肿瘤选择Chiba针进行局部注射消融,而对>3 cm者应用Quadra-Fuse多位穿刺注射针.结果:PRFA及局部注射消融治疗经过均顺利,并发症4例(5.3%),无相关死亡.随访率96.1%,随访期12~43个月,缓解率(CR+PR)为94.7%.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75.4%和42.9%.结论:PRFA联合局部注射消融是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的有效微创疗法.

    作者:崔彦;李晓鸥;周立艳;吉敏;刘子沛;董满库;王平;张宏文;李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