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映红;金润铭
目的:总结喉外伤临床表现和紧急处理的经验,提高喉外伤的急诊救治水平.方法:收集喉外伤患者33例,其中闭合性损伤14例,开放性损伤1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紧急抢救、治疗资料.结果:33例中抢救成功30例(91%),15例行气管切开术,除2例伤势过重死亡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拔管.结论:喉外伤临床处理专业性较强;急诊处理中迅速止血、气管切开等尤为重要;若贻误抢救或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或遗留喉瘢痕狭窄等并发症.
作者:刘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研究微小型甲状腺癌(TM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对1995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26例TM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61.54%)术中冰冻切片发现,10例(38.46%)术后病理确诊.行单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术18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3例;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4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加淋巴结清扫1例.全组26例无一例手术死亡和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是TMC手术治疗较理想的术式;有淋巴结转移者同时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麦观保;何武东;容学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孕妇,行硬膜外麻醉后随机等分成A、B、C 3组,于手术前A组静注0.5 mg/kg氯胺酮;B组0.25 mg/kg氯胺酮;C组0.9%生理盐水0.05 mL/kg.观察产妇一些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胎儿剖出后血气分析及1min与5 min Apgar评分,以及产妇苏醒期的不良反应.结果:小剂量氯胺酮仍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对产妇的呼吸功能几乎无影响,能部分缓解由硬膜外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临床剂量常见的苏醒期不良反应,对新生儿血气和Apgar评分无影响.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小,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丛海涛;丁进峰;曹东航;陈荣;王惠琴;彭从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对比全凭静脉麻醉下置入喉罩进行高频喷射通气与静吸复合麻醉机械通气两种不同方法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特点.方法:60例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2组,每组30例,静脉麻醉组采用静脉注射泵作全凭静脉麻醉,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置入喉罩行高频喷射通气;吸入麻醉组采用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作机械通气,用异氟醚维持麻醉.观察两组麻醉对循环、呼吸、动脉血气值、苏醒时间的影响及术后恶心、呕吐、躁动、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静脉注射异丙酚后血压心率显著降低(P<0.01),插管后又明显升高,但静脉麻醉组显著低于吸入麻醉组(P<0.05),两组动脉血气值在通气30 min后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术后在苏醒室观察2 h,哭闹、烦躁、恶心,吸入麻醉组明显多于静脉麻醉组,静脉麻醉组易引起过度镇静,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高频喷射通气与静吸复合全麻机械通气相比效果满意,苏醒同样快,并发症少,但易致过度镇静.
作者:廖志品;靳敏;罗爱林;田玉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原发性肝癌病程短、流行广、病死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1],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药物在肝中分布较少,1906年ENRILICH首先提出靶向给药的概念,他认为应将药物选择性分布于病变部位以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使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近年来,针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的靶向治疗成为热点,可考虑从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三个水平实施靶向治疗.
作者:杨谦;赵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非典型褥疮性纤维组织增生(atypical decubital fibroplasia,ADF)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假肉瘤样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肩背部、胸壁、股骨大转子及臀部等易受压部位局部无痛性的肿块,患者多为行动不便、长期坐轮椅或瘫痪卧床的老年人.因病变中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常显示一定的异型性,易被误诊为肉瘤.本文报道1例ADF,结合文献复习,探讨ADF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要点.
作者:柯儒斌;徐潮;孙杏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超、子宫动脉栓塞或灌注化疗在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早期诊断及保守性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985年1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0例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B超早期诊断率达100%.2例行放射介入性保守治疗成功.4例切除子宫.结论:B超是早期诊断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利工具.及时适合的放射介入性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保守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玉清;姚书忠;牛刚;黄建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主要表现为出血、包块、腹痛三大类型.带蒂生长者少见,笔者曾遇1例带蒂GISTs嵌顿于幽门管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刘发强;崔彦;张宏文;李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确定性外固定架处理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复习不稳定骨盆骨折外固定架处理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15例,术后随访8~28个月,平均10个月,无一例死亡,大多数病员恢复正常行走,7例(46.7%,7/15)针道表浅感染,1例针道深部感染并出现螺钉松动,其他病例未见螺钉松动及复位丧失等并发症,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刺激症状,3例患者久走久坐有髋部不适感,4例尿道损伤术后后遗尿道狭窄需行尿道扩张治疗.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确定性骨盆外固定架的处理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但必须明确骨盆外固定架适应证并适当应用,必要时必须结合内固定进行治疗,并注意长期的外固定架处理可能伴发的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
作者:张文捷;张新武;任先军;王建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下颌骨居于人体的显露部位,易受到外力打击而引起骨折.其治疗方法主要是解决复位、固定问题.目前的固定方法多采用颌间牵引固定、骨间钢丝固定以及夹板内固定等方法[1].下颌骨骨折的治疗趋向于坚强内固定,从而使颌间牵引固定成为辅助治疗方法.我科自2000年采用微型钛板单层骨皮质固定,辅助短期颌间或颏帽固定,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口腔卫生和咀嚼功能指导的综合方法治疗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茂强;赵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CT定位经皮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支气管肺癌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20例支气管肺癌,经过CT检查或气管镜检或定位穿刺、痰细胞检查找癌细胞,全部经病理确诊为支气管肺癌.其中Ⅱa期10例,Ⅲb期34例,Ⅲa期44例,Ⅲb期32例.全部病例给予在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均作X线胸片及CT胸部扫描检查对比.结果:本组病例经过经皮肺穿刺冷消融治疗的CT复查近期有效率为95%.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为胸痛减轻或停止79%,咯血减少或停止80%,咳嗽减少或停止70%,呼吸困难减轻或改善72%.上述一种或几种症状改善的持续时间1~21个月,平均13个月,生存率为6个月61%,12个月27%.结论:CT定位经皮肺穿刺冷消融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支气管肺癌安全、有效.
作者:王运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科临床上相当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和变态反应性症状等.既往传统的额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存在着视野不清、能见度差及对高位、后段偏曲不能在明视下操作的缺点,导致容易出现并发症且疗效难尽人意.我科于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在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璋弟;胡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17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的糖尿病诊断时间、治疗方法、围产儿患病情况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糖尿病在孕期发病的早晚、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按诊断时间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在妊娠前半期(≤20周)已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有22例(组Ⅰ),在妊娠后半期(>20周)诊断的有156例(组Ⅱ),将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及围产期患病率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按治疗方法及疗效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饮食控制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128例(A组),饮食控制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30例(B组),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有20例(C组),对3组新生儿的围产期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组Ⅰ的新生儿与组Ⅱ比较,其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新生儿患病率组Ⅰ高于组Ⅱ(χ2=5.84,P=0.02),差异有显著性.A组孕妇与B组孕妇的新生儿在围产期患病率上差异无显著性,C组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高于前两组(χ2A-C=9.60,P=0.002;χ2B-C=5.08,P=0.02),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患病时间长的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较高.通过治疗血糖能达理想水平者的新生儿围产期患病率能明显降低,因此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血糖的监控是改善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单纯控制血糖并未从根本上减少先天性畸形的发生,还应对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致畸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作者:王蓓;金敏菲;朱雅君;叶伟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月经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月经期就诊的59例月经期VVC患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及外用达克宁栓和派瑞松乳膏治愈后,连续2个月经周期中给予伊曲康唑口服加达克宁栓阴道给药,观察随访6个月.结果:59例规范治疗中8例不同程度复发,51例痊愈.结论:规范化治疗月经期VVC可达到疗效快,复发率低的效果.
作者:张广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苍苓止泻口服液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256例患儿分为3组,治疗组90例,采用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对照1组85例,采用病毒唑治疗;对照2组81例,采用穿琥宁治疗,观察各组疗效及病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在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1、2组(P<0.01).结论: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欧燕芬;高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又称痣癌或色素痣,是一种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多见原发于皮肤,也可发生于眼、鼻腔、咽喉、肛管直肠、中枢神经系统等处.文献[1]报道MM脑转移(brain metastases of malignant melanoma,BMM)的发生率为8%~46%,而尸检报告的发生率高达55%~75%.BMM是MM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进展迅速,往往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一些学者就BMM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东霞;李先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拔除T管致胆漏的处理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收治的9例T管拔除后胆漏患者资料.结果:本组9例中6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3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T管拔除后胆漏的处理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案;预防措施应从术中做起.
作者:田茂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延迟性脾破裂(delayed splenic rupture,DSR)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脾外伤的10%~15%[1].因其伤情隐匿、病情急、变化快,易误诊,其死亡率和误诊率高于一般的脾破裂[2].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间共收治延迟性脾破裂20例,现就外科诊治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海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C2椎弓骨折伴C3失稳或脱位又称为Hangman骨折,占颈椎损伤的7%~20%[1],可造成椎体的前脱位及椎间盘破裂,导致上颈椎不稳,而产生颈痛、颈僵等症状,较少伴发神经症状.对Hangman骨折,国内报道较少,多采用保守治疗及前路C1、C2和后颈C1~C3融合术.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4年9月共收治Hangman骨折6例,部分应用后路Axis钢板螺钉固定,获得良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传宝;郭秀丽;廖光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瞬态耳声发射(TEOAE)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EOAE及ABR对我院206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先用TEOAE进行初筛、复筛、再复筛,仍未通过者测试ABR,2次ABR测试异常者诊断为听力障碍.结果:206例高危新生儿用TEOAE筛查,初筛未通过率为170‰(35/206),复筛为136‰(28/206),再复筛为102‰(21/206),用ABR复查诊断为听力障碍疾病29‰(6/206).结论:TEOAE及ABR很适合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TEOAE与ABR合用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
作者:梁雯;梁健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