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欧燕芬;高锐

关键词:肠炎, 轮状病毒感染, 儿童, 苍苓止泻口服液
摘要:目的:观察苍苓止泻口服液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256例患儿分为3组,治疗组90例,采用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对照1组85例,采用病毒唑治疗;对照2组81例,采用穿琥宁治疗,观察各组疗效及病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在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1、2组(P<0.01).结论: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20例

    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了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倪正义;周密;许俊;汤中文;张鹏;戴希勇;陈兆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病64例CR钼铑双靶摄影与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CR钼铑双靶摄影对乳腺病定性诊断价值,提高乳腺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乳腺病人的CR钼铑双靶摄影片,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CR钼铑双靶摄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9%、98.1%、96.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98.1%.结论:CR钼铑双靶乳腺摄影可显示绝大多数乳腺良恶性病变特征,有很高的定性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宇文;李敏健;黄苏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儿静脉复合麻醉严重误吸窒息1例

    患儿男,5岁2个月,身高102 cm,体重20 kg.既往无胃病史,以睾丸鞘膜积液,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睾丸鞘膜积液翻转术,术前禁食饮16 h.患儿入室前肌注阿托品0.3 mg,入室后意识清楚,哭闹、语言流利.监护仪显示窦性心律(HR)105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7%,肌注氯胺酮100 mg后,开放上肢静脉.静注咪达唑仑3.0 mg,病人自主呼吸良好,鼻导管吸氧,SpO2100%,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10 min后出现肢体活动,静注芬太尼0.05 mg,丙泊酚30 mg.术中出现疼痛刺激时,间断静注氯胺酮、芬太尼、咪达唑仑维持麻醉.手术历时70 min,手术顺利,术中麻醉平稳,术毕准备送病人出手术室时,突然发生大量胃内容物反流,从口、鼻腔涌出造成误吸.SpO2迅速下降至70%,立即摇床改为头低位,吸引器吸引,在吸引的同时改用面罩加压供氧.

    作者:王荣;孙兵斌;李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皮射频联合局部注射消融治疗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PRFA)联合无水酒精及热顺铂局部注射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2月至2004年9月采用B超引导下PRFA联合无水酒精及热顺铂局部注射治疗肝癌76例109个病灶,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36例.肿瘤直径1.5~15.0 cm,应用RF-2000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对1~2 cm的小肿瘤选择Chiba针进行局部注射消融,而对>3 cm者应用Quadra-Fuse多位穿刺注射针.结果:PRFA及局部注射消融治疗经过均顺利,并发症4例(5.3%),无相关死亡.随访率96.1%,随访期12~43个月,缓解率(CR+PR)为94.7%.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75.4%和42.9%.结论:PRFA联合局部注射消融是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的有效微创疗法.

    作者:崔彦;李晓鸥;周立艳;吉敏;刘子沛;董满库;王平;张宏文;李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脉康胶囊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骨脉康胶囊的制备和药理作用,观察骨脉康胶囊用于骨折、挫伤、骨质增生、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类风湿、脑震荡、痛风等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大鼠和小鼠做以下实验,(1)对小鼠皮下血斑吸收的影响;(2)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3)对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4)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5)对小鼠扭体反应的镇痛作用;(6)对小鼠热板法的镇痛作用.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作自身对照观察等.结果:骨脉康胶囊对血斑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对所观察的骨折等病种疗效显著.结论:骨脉康胶囊有补气活血通络,消肿行气止痛等作用,对相关病种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庞斌;刘岳生;杨荣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布地奈德吸入与地塞米松静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0.5 mg/次,2次/d雾化吸入,常规组予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3~0.5 mg/(kg·d),分2次滴入.均予以综合治疗,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患儿各项主要指标缓解和(或)消失及住院所需的天数显著少于常规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满意.

    作者:姚宇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适应证及特点.方法:对28例疑诊病人全部进行了双髋关节X线平片检查,CT检查25例,MRI检查20例,ECT检查15例.结果:本组疑诊股骨头缺血坏死在X线平片、CT、MRI、ECT上均出现应有的各种表现.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和其病理是相一致的.MRI是本病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曹斌;朱新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消化道外瘘封堵治疗新方法的探讨

    目的:为临床上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治疗探索新方法.方法:对10例消化道外瘘患者,经早期阶段的全身及局部治疗,在全身情况稳定、瘘管局部感染控制的基础上,通过X线造影定位,将双腔气囊导尿管经外瘘口和瘘管置入消化道内,把充入适量生理盐水的双腔气囊导尿管作为封堵材料封堵内瘘口,两件式肛门袋作为外固定架,固定调整适度的双腔气囊导尿管.待瘘管渐缩小后,残留的小瘘管再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结果:10例均顺利放置双腔导尿管,封堵3 d后,放松调整尿管牵拉强度时,均未见血性渗液,瘘口逐渐缩小,尿管周围漏液逐渐减少.7例封堵7~10 d后,逐渐缩小气囊并后拔出尿管,残留的小瘘管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2~3 d后瘘自行愈合,一次封堵成功;3例一次封堵后5~7 d,瘘口破溃复发瘘,经二次封堵,瘘均自行愈合.6例获术后随访1~12个月,饮食及大便均正常,瘘无复发.结论:双腔气囊导尿管加两件式肛门袋,配合生物蛋白胶进行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可明显缩短病程、大大降低医疗费用、为促进消化道外瘘尽快自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张玉新;吴良平;谢正勇;邓建文;丁洪亮;周洪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带蒂胃间质瘤幽门嵌顿1例

    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主要表现为出血、包块、腹痛三大类型.带蒂生长者少见,笔者曾遇1例带蒂GISTs嵌顿于幽门管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刘发强;崔彦;张宏文;李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CT片定位对5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钻颅小骨孔皮层下穿刺,抽吸、冲洗、粉碎血肿,置管用纤溶药物溶解引流残留血肿.结果:首次血肿清除率40%~75%,总清除率约92%,早期手术能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结论:该项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降低颅内出血再发的机会.

    作者:吴分浪;邵强;关则俭;陈秋明;王汝飞;曾昭明;冯志铁;黄维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种途径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卵巢肿瘤的发病率位于妇科肿瘤首位,良性肿瘤约占90%以上.卵巢良性肿瘤可经腹、腹腔镜、阴式切除.阴式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既符合微创的原则,又经济实用.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分别用这三种方法行卵巢良性肿瘤切除9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梅;牛占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剂量氯胺酮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孕妇,行硬膜外麻醉后随机等分成A、B、C 3组,于手术前A组静注0.5 mg/kg氯胺酮;B组0.25 mg/kg氯胺酮;C组0.9%生理盐水0.05 mL/kg.观察产妇一些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胎儿剖出后血气分析及1min与5 min Apgar评分,以及产妇苏醒期的不良反应.结果:小剂量氯胺酮仍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对产妇的呼吸功能几乎无影响,能部分缓解由硬膜外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临床剂量常见的苏醒期不良反应,对新生儿血气和Apgar评分无影响.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小,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丛海涛;丁进峰;曹东航;陈荣;王惠琴;彭从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比较

    目的:对比全凭静脉麻醉下置入喉罩进行高频喷射通气与静吸复合麻醉机械通气两种不同方法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特点.方法:60例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2组,每组30例,静脉麻醉组采用静脉注射泵作全凭静脉麻醉,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置入喉罩行高频喷射通气;吸入麻醉组采用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作机械通气,用异氟醚维持麻醉.观察两组麻醉对循环、呼吸、动脉血气值、苏醒时间的影响及术后恶心、呕吐、躁动、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静脉注射异丙酚后血压心率显著降低(P<0.01),插管后又明显升高,但静脉麻醉组显著低于吸入麻醉组(P<0.05),两组动脉血气值在通气30 min后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术后在苏醒室观察2 h,哭闹、烦躁、恶心,吸入麻醉组明显多于静脉麻醉组,静脉麻醉组易引起过度镇静,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高频喷射通气与静吸复合全麻机械通气相比效果满意,苏醒同样快,并发症少,但易致过度镇静.

    作者:廖志品;靳敏;罗爱林;田玉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两种精液处理方法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影响的比较

    目的:探讨两种精液处理方法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2个周期IUI(136例患者)受孕结果.作者对门诊不孕患者选择一种精液处理方法,A组126个周期采用直接上游法处理精液,B组166个周期采用Isolate密度梯度离心法.结果:两种方法处理后精液在密度、活力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的临床妊娠率相似,P>0.05.结论:直接上游法和Isolate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作IUI得到的临床妊娠率是相似的,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徐巧敏;夏舟岚;吴美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实验性兔长管状骨骨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探讨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情况.方法:选择4只新西兰白兔,于左胫骨粗隆下3~5 cm处造成横行骨折模型,行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2、4、8、12周时分别处死动物,并通过光、电镜方法观察早期组织反应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可吸收PDLLA髓内钉组织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结论: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机制、时间和方式与正常骨愈合相一致.

    作者:金新安;黄潮桐;李敬矿;曾焕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胸腹联合伤69例早期诊治经验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76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69例胸腹联合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穿透性损伤29例,钝性损伤40例.左侧膈肌破裂48例,右侧膈肌破裂18例,双侧3例.形成创伤性膈疝28例.术前诊断为胸腹联合伤37例,术中探查发现的32例.手术取胸部切口30例,腹部切口24例,胸和腹分别切口12例,胸腹联合切口3例.结果:全组死亡6例,死亡率8.7%,其中分别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颅脑损伤1例.56例病人复查,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危重、伤情复杂、诊治困难;对胸腹交界部位遭受创伤的病人应高度怀疑胸腹联合伤的存在;对出现创伤性膈疝的病人,胸部X线和CT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时、正确的外科手术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晓明;殷桂林;胡建才;朱水波;谭焱;董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纤维蛋白原增高对两种ABO血型鉴定方法的影响

    目的:分析比较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对微柱凝胶法和试管ABO正反定型法鉴定ABO血型的影响.方法: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4.0~11.0 g/L,未用血浆扩容剂且球蛋白含量正常的患者标本,经试管法正反定型,对出现缗钱状凝集的标本,排除冷凝集,并记录其凝集强度.同时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正反定型.结果:随着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试管法反定型的凝集阳性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凝集强度并不呈正相关.结论:纤维蛋白原在4.0~11.0g/L时对传统试管法的反定型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而对微柱凝胶法无干扰.

    作者:周湘静;蔡雪娇;谢作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七氟醚、氯胺酮麻醉在门诊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麻醉和手术不断发展,我国非住院手术日趋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儿患者.由于小儿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的方法和安全性值得探讨.氯胺酮麻醉在小儿非住院手术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很普遍,但是存在术后苏醒时间长、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等不足.七氟醚在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国内研究报道还较少.本研究拟观察择期门诊手术患儿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门诊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并与氯胺酮麻醉进行比较.

    作者:戚建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减压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用RF-Ⅱ复住内固定系统,结合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滑脱患者实施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减压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结果:22例Ⅰ、Ⅱ度滑脱患者全部达到解剖复位,1例Ⅱ度患者滑脱复位达到90%.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X线显示23例全部骨性融合,未形成假关节,复位未丢失,未出现螺钉松动和折断.结论:RF-Ⅱ复住内固定系统,结合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作者:卢代刚;何思敏;刘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214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佳诊断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减少漏诊,减少术后病变残留、复发的目的.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根据病变不同程度和生育要求,行宫颈电灼术、电环切除、全子宫切除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214例的疗效,并对宫颈液基细胞学、高危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细胞学检查存在着假阴性率21%(37/176),高度上皮内瘤变约92.8%为高危HPV阳性,低度上皮内瘤变中87.7%为高危HPV阳性.37例细胞学正常,HPV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行电环切除术139例,术后病理为阴性的39例,病变仍有CIN但期别减轻的51例,升级的8例,相同的41例.LEEP术后排除浸润癌,再行子宫切除,子宫标本未发现浸润癌.电灼和电环切除术后并发症少,随访长18个月没有复发.结论:细胞学结合HPV检查可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漏诊率,根据期别和生育要求对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电灼和电环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谢红;杨菊芳;谢懿;王莉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