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七氟醚、氯胺酮麻醉在门诊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戚建勋

关键词:七氟醚, 氯胺酮麻醉, 门诊手术, 小儿手术, 非住院手术, 手术麻醉, 应用的可行性, 心理和生理, 吸入麻醉, 苏醒时间, 手术患儿, 临床意义, 患者, 恶心呕吐, 发生率, 安全性, 术后, 国内, 方法
摘要:近年来,随着麻醉和手术不断发展,我国非住院手术日趋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儿患者.由于小儿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的方法和安全性值得探讨.氯胺酮麻醉在小儿非住院手术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很普遍,但是存在术后苏醒时间长、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等不足.七氟醚在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国内研究报道还较少.本研究拟观察择期门诊手术患儿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门诊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并与氯胺酮麻醉进行比较.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成骨细胞葡萄糖载体-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葡萄糖载体-1(GLUT1)表达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和IGF-Ⅰ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新生SD仔鼠颅骨成骨细胞,分别给予不同葡萄糖浓度的培养液,即正常浓度葡萄糖(5.5mmol/L)和高浓度葡萄糖(25.5 mmol/L).在高糖条件下分别加入胰岛素(10-6 mmol/L)和IGF-Ⅰ(10-7 mmol/L).RT-PCR检测GLUT1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GLUT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浓度葡萄糖组相比,高浓度葡萄糖使成骨细胞GLU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增加51%和35%.胰岛素和IGF- Ⅰ可以下调高糖条件下增加的GLUT1 mRNA和蛋白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正常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相似.结论:胰岛素和IGF-Ⅰ纠正了高浓度葡萄糖引起的成骨细胞GLUT1表达的改变可能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的机制之一.

    作者:方颖;王忠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超声微探头诊断老年人梗阻性黄疸20例临床分析

    我们应用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sonograpy,MPS)对老年人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分别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途径(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和引流术途径(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的胆管内超声检测(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敏;钱俊波;丁文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214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佳诊断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减少漏诊,减少术后病变残留、复发的目的.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根据病变不同程度和生育要求,行宫颈电灼术、电环切除、全子宫切除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214例的疗效,并对宫颈液基细胞学、高危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细胞学检查存在着假阴性率21%(37/176),高度上皮内瘤变约92.8%为高危HPV阳性,低度上皮内瘤变中87.7%为高危HPV阳性.37例细胞学正常,HPV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行电环切除术139例,术后病理为阴性的39例,病变仍有CIN但期别减轻的51例,升级的8例,相同的41例.LEEP术后排除浸润癌,再行子宫切除,子宫标本未发现浸润癌.电灼和电环切除术后并发症少,随访长18个月没有复发.结论:细胞学结合HPV检查可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漏诊率,根据期别和生育要求对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电灼和电环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谢红;杨菊芳;谢懿;王莉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声显微手术及术后理疗治疗任克水肿

    我们自2002年8月至2005年1月应用显微镜下行声带任克水肿显微手术治疗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与以往直视下手术相比,具有术野清晰,层次清楚,不易残留,不易损伤声带中、深固有层的特点,术后辅以超短波理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勇刚;俞海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消化道外瘘封堵治疗新方法的探讨

    目的:为临床上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治疗探索新方法.方法:对10例消化道外瘘患者,经早期阶段的全身及局部治疗,在全身情况稳定、瘘管局部感染控制的基础上,通过X线造影定位,将双腔气囊导尿管经外瘘口和瘘管置入消化道内,把充入适量生理盐水的双腔气囊导尿管作为封堵材料封堵内瘘口,两件式肛门袋作为外固定架,固定调整适度的双腔气囊导尿管.待瘘管渐缩小后,残留的小瘘管再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结果:10例均顺利放置双腔导尿管,封堵3 d后,放松调整尿管牵拉强度时,均未见血性渗液,瘘口逐渐缩小,尿管周围漏液逐渐减少.7例封堵7~10 d后,逐渐缩小气囊并后拔出尿管,残留的小瘘管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2~3 d后瘘自行愈合,一次封堵成功;3例一次封堵后5~7 d,瘘口破溃复发瘘,经二次封堵,瘘均自行愈合.6例获术后随访1~12个月,饮食及大便均正常,瘘无复发.结论:双腔气囊导尿管加两件式肛门袋,配合生物蛋白胶进行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可明显缩短病程、大大降低医疗费用、为促进消化道外瘘尽快自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张玉新;吴良平;谢正勇;邓建文;丁洪亮;周洪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延迟性脾破裂(delayed splenic rupture,DSR)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脾外伤的10%~15%[1].因其伤情隐匿、病情急、变化快,易误诊,其死亡率和误诊率高于一般的脾破裂[2].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间共收治延迟性脾破裂20例,现就外科诊治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海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在豚鼠中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在豚鼠听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健康杂色豚鼠20只(雌性12只,雄性8只),分别进行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刺激声信号的载波频率为0.5 kHz、1 kHz、2 kHz及4 kHz.双耳上述各个频率分别以77~103 Hz不同的调制频率进行调幅调制.测试时,双耳8个(每耳4个)声信号经插入式耳机同步给出.测试状态为戊巴比妥钠镇静睡眠.所有数据以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在0.5 kHz、1 kHz、2 kHz及4 kHz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左耳:(31.00±16.19)dB SPL,(25.50±12.34)dB SPL,(18.00±6.96)dB SPL,(18.50±6.71)dB SPL;右耳:(35.00±14.33)dB SPL,(25.50±12.37)dB SPL,(20.00±9.37)dB SPL,(20.00±9.18)dB SPL.左右耳同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客观的特点,可以作为豚鼠听力测试的备选方法.

    作者:陈国强;谢南屏;李苏卫;严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月经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59例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月经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月经期就诊的59例月经期VVC患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及外用达克宁栓和派瑞松乳膏治愈后,连续2个月经周期中给予伊曲康唑口服加达克宁栓阴道给药,观察随访6个月.结果:59例规范治疗中8例不同程度复发,51例痊愈.结论:规范化治疗月经期VVC可达到疗效快,复发率低的效果.

    作者:张广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雷米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病人使用芬太尼或雷米芬太尼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法:50名ASA Ⅰ或Ⅱ级行择期腹腔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麻醉诱导用异丙酚、罗库溴铵及芬太尼(n=25,2 μg/kg,芬太尼组)或雷米芬太尼(n=25,1 μg/kg,雷米芬太尼组).气管插管后,以异丙酚及所研究的阿片药维持麻醉,用药据临床标准随时调整.若疼痛(VAS)(0~10分)≥4则静注吗啡,30 min出现2次以上PONV(恶心或呕吐)予用甲氧氯普胺.记录术后(2、12和24 h)VAS、需要吗啡、发生PONV病人数及需用甲氧氯普胺治疗的病人数.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ASA分级、异丙酚剂量,VAS及吗啡量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12 h间出现恶心的人数芬太尼组为10例,雷米芬太尼组为3例(P<0.05);出现呕吐芬太尼组为8例,雷米芬太尼组为2例(P<0.05),其中芬太尼组7例,雷米芬太尼组1例需用甲氧氯普胺治疗(P<0.05).术后0~2 h和12~24 h PONV发生率雷米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手术病人芬太尼麻醉与雷米芬太尼麻醉比较,在术后2~12 h,PONV发生率和抗呕吐药量均增加.

    作者:肖昭扬;吕美红;郑国鹏;左民;郭维嘉;安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T管拔除后胆漏处理与防范

    目的:探讨拔除T管致胆漏的处理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收治的9例T管拔除后胆漏患者资料.结果:本组9例中6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3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T管拔除后胆漏的处理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案;预防措施应从术中做起.

    作者:田茂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典型褥疮性纤维组织增生1例及文献复习

    非典型褥疮性纤维组织增生(atypical decubital fibroplasia,ADF)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假肉瘤样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肩背部、胸壁、股骨大转子及臀部等易受压部位局部无痛性的肿块,患者多为行动不便、长期坐轮椅或瘫痪卧床的老年人.因病变中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常显示一定的异型性,易被误诊为肉瘤.本文报道1例ADF,结合文献复习,探讨ADF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要点.

    作者:柯儒斌;徐潮;孙杏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CT定位经皮肺穿刺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支气管肺癌

    目的:观察CT定位经皮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支气管肺癌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20例支气管肺癌,经过CT检查或气管镜检或定位穿刺、痰细胞检查找癌细胞,全部经病理确诊为支气管肺癌.其中Ⅱa期10例,Ⅲb期34例,Ⅲa期44例,Ⅲb期32例.全部病例给予在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均作X线胸片及CT胸部扫描检查对比.结果:本组病例经过经皮肺穿刺冷消融治疗的CT复查近期有效率为95%.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为胸痛减轻或停止79%,咯血减少或停止80%,咳嗽减少或停止70%,呼吸困难减轻或改善72%.上述一种或几种症状改善的持续时间1~21个月,平均13个月,生存率为6个月61%,12个月27%.结论:CT定位经皮肺穿刺冷消融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支气管肺癌安全、有效.

    作者:王运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两种基因芯片杂交法荧光信号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样品在流动态和静置态两种杂交环境下分别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比较两种方法对杂交信号的影响.方法: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mRNA经限制性荧光标记后在循环流动的杂交环境和传统静置的杂交环境中分别与K562表达谱芯片杂交,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杂交后的清洗和芯片扫描检测.结果:流动态的样品相对于静置态的样品与芯片杂交产生的杂交信号荧光背景低,灵敏度和信噪比高,并且杂交点的同一性好.结论:样品在流动态与芯片杂交得到的杂交效果要好过传统的杂交方法,从而为基因芯片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作者:丁大鹏;马文丽;周珏宇;石嵘;吴清华;郑文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皮射频联合局部注射消融治疗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PRFA)联合无水酒精及热顺铂局部注射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2月至2004年9月采用B超引导下PRFA联合无水酒精及热顺铂局部注射治疗肝癌76例109个病灶,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36例.肿瘤直径1.5~15.0 cm,应用RF-2000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对1~2 cm的小肿瘤选择Chiba针进行局部注射消融,而对>3 cm者应用Quadra-Fuse多位穿刺注射针.结果:PRFA及局部注射消融治疗经过均顺利,并发症4例(5.3%),无相关死亡.随访率96.1%,随访期12~43个月,缓解率(CR+PR)为94.7%.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75.4%和42.9%.结论:PRFA联合局部注射消融是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的有效微创疗法.

    作者:崔彦;李晓鸥;周立艳;吉敏;刘子沛;董满库;王平;张宏文;李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转移癌不同剂量分割放疗止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瘤的镇痛疗效.方法:对48例骨转移瘤患者共76个病灶采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低分割放疗组26例,每周3次,每次3 Gy,总剂量30~40 Gy;常规分割放疗组22例,每周5次,每次2Gy,总剂量40~50 Gy.结果:低分割放疗组完全缓解(CR)率60.9%,部分缓解(PR)率26.1%,总有效率87.0%;常规分割放疗组CR率70.0%,PR率26.7%,总有效率96.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瘤镇痛疗效无明显差异,常规分割放疗组CR率可能提高.

    作者:李文竹;王长胜;张玉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病64例CR钼铑双靶摄影与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CR钼铑双靶摄影对乳腺病定性诊断价值,提高乳腺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乳腺病人的CR钼铑双靶摄影片,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CR钼铑双靶摄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9%、98.1%、96.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98.1%.结论:CR钼铑双靶乳腺摄影可显示绝大多数乳腺良恶性病变特征,有很高的定性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宇文;李敏健;黄苏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60例

    下颌骨居于人体的显露部位,易受到外力打击而引起骨折.其治疗方法主要是解决复位、固定问题.目前的固定方法多采用颌间牵引固定、骨间钢丝固定以及夹板内固定等方法[1].下颌骨骨折的治疗趋向于坚强内固定,从而使颌间牵引固定成为辅助治疗方法.我科自2000年采用微型钛板单层骨皮质固定,辅助短期颌间或颏帽固定,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口腔卫生和咀嚼功能指导的综合方法治疗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茂强;赵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喉外伤的紧急处理33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喉外伤临床表现和紧急处理的经验,提高喉外伤的急诊救治水平.方法:收集喉外伤患者33例,其中闭合性损伤14例,开放性损伤1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紧急抢救、治疗资料.结果:33例中抢救成功30例(91%),15例行气管切开术,除2例伤势过重死亡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拔管.结论:喉外伤临床处理专业性较强;急诊处理中迅速止血、气管切开等尤为重要;若贻误抢救或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或遗留喉瘢痕狭窄等并发症.

    作者:刘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阴茎闭合性白膜及海绵体纵行破裂1例

    患者男,34岁,已婚.夫妻性生活采用女上位时,突闻咔嚓声,觉阴茎剧痛,阴茎随之松软,迅速肿大、变形,皮肤青紫,进行性加重,无肉眼血尿、排尿困难.伤后2 h急诊入院.查体:阴茎长约12 cm,呈鱼钩状,阴茎头偏向左侧,阴茎体肿胀,以右侧明显,大周径达18 cm,除左侧少部分皮肤颜色正常外,其余呈暗紫色瘀斑.入院诊断:阴茎闭合性白膜及海绵体破裂.

    作者:邱晓拂;邓志雄;水鑫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带蒂胃间质瘤幽门嵌顿1例

    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主要表现为出血、包块、腹痛三大类型.带蒂生长者少见,笔者曾遇1例带蒂GISTs嵌顿于幽门管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刘发强;崔彦;张宏文;李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