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喉外伤的紧急处理33例临床分析

刘波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 喉, 急救
摘要:目的:总结喉外伤临床表现和紧急处理的经验,提高喉外伤的急诊救治水平.方法:收集喉外伤患者33例,其中闭合性损伤14例,开放性损伤1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紧急抢救、治疗资料.结果:33例中抢救成功30例(91%),15例行气管切开术,除2例伤势过重死亡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拔管.结论:喉外伤临床处理专业性较强;急诊处理中迅速止血、气管切开等尤为重要;若贻误抢救或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或遗留喉瘢痕狭窄等并发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病64例CR钼铑双靶摄影与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CR钼铑双靶摄影对乳腺病定性诊断价值,提高乳腺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乳腺病人的CR钼铑双靶摄影片,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CR钼铑双靶摄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9%、98.1%、96.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98.1%.结论:CR钼铑双靶乳腺摄影可显示绝大多数乳腺良恶性病变特征,有很高的定性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宇文;李敏健;黄苏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国产球囊扩张治疗老年食管良性狭窄

    目的:探讨国产食管球囊扩张治疗老年食管良性狭窄的操作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本组42例,在X线透视监视下,不用超滑导丝先行引导和小球囊行预扩张,而直接用超硬导丝引导国产大球囊导管通过狭窄段进行扩张治疗,首次扩张效果满意后,不重复扩张治疗(下称简易法).术后定期食管造影复查及随访.结果:采用简易法操作的42例中,直接用硬导丝引导成功40例(95.2%),大球囊直接扩张成功39例(92.9%),34例1次扩张后效果良好(81.0%),仅8例扩张2~3次.国产球囊扩张后,患者吞咽困难改善率100%,随访1~2年,38例无再狭窄(90.5%),4例经2~3次扩张后仍复发而做支架置入治疗.本组未出现食管穿孔、大出血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球囊行简易法食管球囊扩张成形术简单实用、安全有效,可缩短术时,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费用.

    作者:岑贤友;甘万崇;程邦昌;胡红耀;饶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输尿管下段血管平滑肌瘤误诊1例分析

    输尿管肿瘤因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有一定的难度.我院收治31例误诊为输尿管结石的输尿管下段血管平滑肌瘤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毅;邹练;孙锁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T管拔除后胆漏处理与防范

    目的:探讨拔除T管致胆漏的处理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收治的9例T管拔除后胆漏患者资料.结果:本组9例中6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3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T管拔除后胆漏的处理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案;预防措施应从术中做起.

    作者:田茂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脉康胶囊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骨脉康胶囊的制备和药理作用,观察骨脉康胶囊用于骨折、挫伤、骨质增生、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类风湿、脑震荡、痛风等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大鼠和小鼠做以下实验,(1)对小鼠皮下血斑吸收的影响;(2)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3)对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4)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5)对小鼠扭体反应的镇痛作用;(6)对小鼠热板法的镇痛作用.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作自身对照观察等.结果:骨脉康胶囊对血斑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对所观察的骨折等病种疗效显著.结论:骨脉康胶囊有补气活血通络,消肿行气止痛等作用,对相关病种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庞斌;刘岳生;杨荣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适应证及特点.方法:对28例疑诊病人全部进行了双髋关节X线平片检查,CT检查25例,MRI检查20例,ECT检查15例.结果:本组疑诊股骨头缺血坏死在X线平片、CT、MRI、ECT上均出现应有的各种表现.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和其病理是相一致的.MRI是本病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曹斌;朱新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消化道外瘘封堵治疗新方法的探讨

    目的:为临床上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治疗探索新方法.方法:对10例消化道外瘘患者,经早期阶段的全身及局部治疗,在全身情况稳定、瘘管局部感染控制的基础上,通过X线造影定位,将双腔气囊导尿管经外瘘口和瘘管置入消化道内,把充入适量生理盐水的双腔气囊导尿管作为封堵材料封堵内瘘口,两件式肛门袋作为外固定架,固定调整适度的双腔气囊导尿管.待瘘管渐缩小后,残留的小瘘管再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结果:10例均顺利放置双腔导尿管,封堵3 d后,放松调整尿管牵拉强度时,均未见血性渗液,瘘口逐渐缩小,尿管周围漏液逐渐减少.7例封堵7~10 d后,逐渐缩小气囊并后拔出尿管,残留的小瘘管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2~3 d后瘘自行愈合,一次封堵成功;3例一次封堵后5~7 d,瘘口破溃复发瘘,经二次封堵,瘘均自行愈合.6例获术后随访1~12个月,饮食及大便均正常,瘘无复发.结论:双腔气囊导尿管加两件式肛门袋,配合生物蛋白胶进行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可明显缩短病程、大大降低医疗费用、为促进消化道外瘘尽快自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张玉新;吴良平;谢正勇;邓建文;丁洪亮;周洪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的靶向治疗

    原发性肝癌病程短、流行广、病死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1],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药物在肝中分布较少,1906年ENRILICH首先提出靶向给药的概念,他认为应将药物选择性分布于病变部位以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使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近年来,针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的靶向治疗成为热点,可考虑从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三个水平实施靶向治疗.

    作者:杨谦;赵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减压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用RF-Ⅱ复住内固定系统,结合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滑脱患者实施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减压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结果:22例Ⅰ、Ⅱ度滑脱患者全部达到解剖复位,1例Ⅱ度患者滑脱复位达到90%.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X线显示23例全部骨性融合,未形成假关节,复位未丢失,未出现螺钉松动和折断.结论:RF-Ⅱ复住内固定系统,结合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作者:卢代刚;何思敏;刘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两种精液处理方法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影响的比较

    目的:探讨两种精液处理方法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2个周期IUI(136例患者)受孕结果.作者对门诊不孕患者选择一种精液处理方法,A组126个周期采用直接上游法处理精液,B组166个周期采用Isolate密度梯度离心法.结果:两种方法处理后精液在密度、活力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的临床妊娠率相似,P>0.05.结论:直接上游法和Isolate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作IUI得到的临床妊娠率是相似的,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徐巧敏;夏舟岚;吴美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传统的闭合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常易发生移位,影响疗效.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1例,经6~15个月随访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李宽;李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胸腹联合伤69例早期诊治经验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76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69例胸腹联合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穿透性损伤29例,钝性损伤40例.左侧膈肌破裂48例,右侧膈肌破裂18例,双侧3例.形成创伤性膈疝28例.术前诊断为胸腹联合伤37例,术中探查发现的32例.手术取胸部切口30例,腹部切口24例,胸和腹分别切口12例,胸腹联合切口3例.结果:全组死亡6例,死亡率8.7%,其中分别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颅脑损伤1例.56例病人复查,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危重、伤情复杂、诊治困难;对胸腹交界部位遭受创伤的病人应高度怀疑胸腹联合伤的存在;对出现创伤性膈疝的病人,胸部X线和CT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时、正确的外科手术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晓明;殷桂林;胡建才;朱水波;谭焱;董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20例

    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了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倪正义;周密;许俊;汤中文;张鹏;戴希勇;陈兆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布地奈德吸入与地塞米松静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0.5 mg/次,2次/d雾化吸入,常规组予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3~0.5 mg/(kg·d),分2次滴入.均予以综合治疗,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患儿各项主要指标缓解和(或)消失及住院所需的天数显著少于常规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满意.

    作者:姚宇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带蒂胃间质瘤幽门嵌顿1例

    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主要表现为出血、包块、腹痛三大类型.带蒂生长者少见,笔者曾遇1例带蒂GISTs嵌顿于幽门管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刘发强;崔彦;张宏文;李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婴儿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婴儿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麻醉管理.方法:对45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婴儿行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用芬太尼、咪唑安定、万可松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用异氟醚维持麻醉.监测气腹前5 min、气腹后5 min及腹腔放气后5 min的SP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血气并将3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5例患儿均手术成功.麻醉期间无低氧血症发生.麻醉期间呼吸、循环相对平稳.与气腹前5 min相比,气腹后5 min的HR、SBP、DBP、PETCO2、PaCO2有明显上升,pH值下降(P<0.05).结论:术中良好的呼吸管理、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合理的气腹压,可使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的婴儿安全渡过手术期.

    作者:黄芳;谢维炎;万智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延迟性脾破裂(delayed splenic rupture,DSR)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脾外伤的10%~15%[1].因其伤情隐匿、病情急、变化快,易误诊,其死亡率和误诊率高于一般的脾破裂[2].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间共收治延迟性脾破裂20例,现就外科诊治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海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苍苓止泻口服液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256例患儿分为3组,治疗组90例,采用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对照1组85例,采用病毒唑治疗;对照2组81例,采用穿琥宁治疗,观察各组疗效及病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在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1、2组(P<0.01).结论: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欧燕芬;高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实验性兔长管状骨骨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探讨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情况.方法:选择4只新西兰白兔,于左胫骨粗隆下3~5 cm处造成横行骨折模型,行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2、4、8、12周时分别处死动物,并通过光、电镜方法观察早期组织反应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可吸收PDLLA髓内钉组织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结论: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机制、时间和方式与正常骨愈合相一致.

    作者:金新安;黄潮桐;李敬矿;曾焕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治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17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的糖尿病诊断时间、治疗方法、围产儿患病情况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糖尿病在孕期发病的早晚、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按诊断时间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在妊娠前半期(≤20周)已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有22例(组Ⅰ),在妊娠后半期(>20周)诊断的有156例(组Ⅱ),将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及围产期患病率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按治疗方法及疗效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饮食控制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128例(A组),饮食控制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达理想血糖水平的有30例(B组),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有20例(C组),对3组新生儿的围产期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组Ⅰ的新生儿与组Ⅱ比较,其出生体重、巨大儿数、畸形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新生儿患病率组Ⅰ高于组Ⅱ(χ2=5.84,P=0.02),差异有显著性.A组孕妇与B组孕妇的新生儿在围产期患病率上差异无显著性,C组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高于前两组(χ2A-C=9.60,P=0.002;χ2B-C=5.08,P=0.02),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患病时间长的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患病率较高.通过治疗血糖能达理想水平者的新生儿围产期患病率能明显降低,因此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血糖的监控是改善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单纯控制血糖并未从根本上减少先天性畸形的发生,还应对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致畸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作者:王蓓;金敏菲;朱雅君;叶伟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