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春
目的:复制 AngⅡ致肾脏损伤模型,初步观察在高浓度 AngⅡ和高血压状态下足细胞损伤改变.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 A、B、C 3组,A、B组分别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以 200 ng/(kg· min)、400 ng/(kg· min)浓度持续灌注 AngⅡ,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 AngⅡ.每周测量体重、收缩压、24 h尿蛋白,并用 podocalyxin标记的间接免疫荧光法计数尿液足细胞,于第 2和第 4周末处死动物,留取电镜和光镜标本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A、B组大鼠在植入微泵后收缩压和尿蛋白在第 1周时即增高,后持续增加.第 2周肾小球光镜病理改变不明显,第 4周可见系膜基质增多等病理变化;电镜观察 2周时部分足突融合,4周时足突广泛融合,足突间隙狭窄.第 1周开始 A、B组部分大鼠尿液可检测到足细胞,随实验进展逐渐增多,尿足细胞排泄与收缩压和 24 h尿蛋白成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 0.526、0.721,P<0.05).结论:外源性灌注 AngⅡ可成功复制 AngⅡ致肾脏损伤模型,在此模型中足细胞主要在超微结构水平发生改变,尿液足细胞检测可以作为足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反映体内足细胞损伤状态.
作者:梁伟;丁国华;贾俊亚;朱吉莉;陈铖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腮腺沃辛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对 1994-2004年间我科诊治的 14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腮腺沃辛瘤 38例,占腮腺良性肿瘤 26.8%.34例为男性患者,4例为女性患者,男女比为 8.5 ∶ 1.平均年龄 58岁,平均病程约 2年.38例患者均有长期吸烟史;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34例随访 6个月~10年,4例失访.单纯肿瘤摘除 8例,2例术后 2~4年内复发.肿瘤连同周围部分腮腺腺体及淋巴结区域性切除 21例,腮腺浅叶切除 9例,均未发现复发.结论:腮腺沃辛瘤是多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的一种腮腺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浅叶的后下极.其发病与吸烟关系密切;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适用于大多数沃辛瘤病例,具有手术较彻底,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桂平;张兵;黄宇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高压氧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的昏迷患者往往合并有肺部感染、褥疮、痉挛性抽搐等各种并发症,身上常插有多种导管,故在高压舱内护理上有一定难度及特殊性.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钟小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改良型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在乳牙根管充填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86例 96颗患牙经临床或 X线检查,诊断为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用氧化锌丁香油酚糊剂充填,实验组用改良型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充填,比较两组在充填后 72 h及 3个月的疗效.结果:术后 72 h疗效评价显示,对照组、实验组的成功率分别 71.43%、95.92%,术后 3个月疗效评价显示两者成功率则分别为 87.76%、93.88%,两者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型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充填乳牙根管较为理想,其术后 72 h内疼痛率低,且超充后不伤害恒牙胚,并在短时间内被吸收,对根尖区的骨质吸收有协助其恢复的作用.
作者:李银珠;郑美华;黄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鱼腥草联合贝复舒(bFGF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113例(118眼)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 57例(60眼)用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滴注、点眼及贝复舒点眼,对照组 56例(58眼)用无环鸟苷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点眼,随访 1~2年,平均为 15个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 86.67%,有效率为 93.33%,与对照组痊愈率(51.72%)和有效率(68.9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治愈时间,治疗组 [(18.21± 2.45)d]少于对照组 [(20.36± 2.23)d](P<0.01);随访病例治疗组 52眼,复发 2眼,复发率为 3.85%,对照组 30眼,复发 10眼,复发率为 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鱼腥草联合贝复舒可提高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治愈率,缩短疗程,并有利于角膜组织佳修复,不留或少留瘢痕,对预防和减少复发及其它并发症也有积极作用.
作者:罗荣帮;吴志群;张建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对肝脏病变和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我院 340例乙型肝炎患者 TTV DNA进行检测,并同期检测乙型肝炎相关病毒学指标和 HBV DNA载量.结果:49例患者 TTV DNA呈阳性,分别为急性肝炎 3例、慢性肝炎 29例、重型肝炎 5例、肝炎后肝硬化 12例.TTV重叠感染组和单纯 HBV感染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变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 HBV DNA 载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TV可在急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等患者中检出,并加重其肝脏的病变,但不能影响 HBV的复制.
作者:姚细安;童裕维;唐漾波;刘国莲;蔡晓莉;唐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少见胃肠道疾病,病变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各层,典型病例多见于 30~ 50岁患者,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 2倍.自 1937年 KAIJISER首次报道以来,特别是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个例报道增多,近年来我院收治 7例 EG,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福群;杨永军;孙景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对脑脊液多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要点.方法:对 2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 31例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其在入院 1周内脑脊液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 3周内脑脊液指标的动态变化.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 1周内脑脊液蛋白显著增高(≥1 g/L)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入院第 1周,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的差异无显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糖含量、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均明显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而氯化物含量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在入院 3周内的动态比较发现:(1)经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及红细胞数呈进行性降低,而淋巴细胞百分数无显著变化.(2)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含量无显著变化,而蛋白含量呈进行性增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 1周内脑脊液蛋白≥1 g/L的影响因素与病人年龄和淋巴细胞百分数相关.结论: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比,若病人在入院第 1周内其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降低,或在入院 3周内其脑脊液蛋白呈进行性增高,临床应高度疑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
作者:钟建勤;钟志民;张耀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从青蒿中提取的内含过氧化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类的新一代抗疟药.目前其衍生物包括: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蒿甲醚(artemether)、蒿乙醚(arteether)及青蒿琥酯(artesun-ate).临床上用于抗疟有显著的疗效.近年来被报道具有抗肿瘤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叶启翔;陆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脐带动脉血流参数,对胎儿脐带绕颈进行分型,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依据.方法:选择晚期妊娠孕妇,在产前 1周内检测胎儿脐动脉血流,对 119例有脐带绕颈与 50例无脐带绕颈胎儿的脐动脉血流参数,包括阻力指数(RI)、收缩期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小血流速度比值(S/D)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进行松绕与紧绕的分型.结果:RI、S/D在脐带绕颈松绕与无脐带绕颈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紧绕组与上述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脐带绕颈致胎儿宫内窘迫者在 104例松绕组中有 8例,15例紧绕组中有 9例.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动脉血流参数,对妊娠晚期脐带绕颈进行分型,将紧绕型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的指征,对临床分娩方式的选择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关步云;白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烟雾病脑 CT血管成像(CTA)的检查技术要点、影像学表现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 16层螺旋 CT行脑 CTA检查,后处理技术为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大密度投影(MIP).结果:双侧颈内动脉闭塞、狭窄,脑底部可见异常血管网,大脑前、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及颈内、外动脉之间形成广泛侧支交通.结论:脑 CTA检查能够很好地显示烟雾病异常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烟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邹文远;曹阳;石磊;陈玉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乳腺小叶增生为女性的一种良性疾病.国内报道 [1]其发病率为 10%左右,约占全部乳腺疾病 75%以上,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尤其不典型上皮增生者可癌变,所以临床对此病较为重视,治疗的方法也较多,我院 2002年 2月至 2004年 2月对 391例乳腺小叶增生患者进行了中西医对照治疗,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喻其霞;陈彩萍;韩文兰;顾燕琴;郭文利;许锦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 1999年 6月至 2005年 6月间于我院门诊就诊的睡眠障碍患儿的脑电图、24 h脑电地形图及头颅 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 15例经脑电图或 24 h脑电地形图确诊为癫痫(局限性精神症状性发作或复杂部分性发作),经按癫痫治疗后睡眠障碍消失.结论:局限性(部分性发作)癫痫可阻止睡眠,而减少发作性放电则可恢复正常睡眠结构,并可以此防止对以睡眠障碍为主要或唯一表现的癫痫的漏诊,提高癫痫的诊断率.
作者:苏浓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60岁,因间歇性腹痛、腹泻 1年余于 2004年 9月 21日收入院.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腹平软,全腹无明显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活跃.
作者:王珍香;刘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自 2000年以来,我科采用血栓通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58例患者,其中男 28例,女 30例,年龄 35~ 75岁,平均 50岁;单侧 46例,双侧 12例.病程 1周内 40例,2周内 10例,1个月内 8例,伴耳鸣 30例,伴眩晕 3例.纯音测听检查:23例轻度聋(20~ 40 dB); 25例中度聋(41~ 70 dB); 10例重度聋(71~ 90 dB).
作者:戴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氯沙坦加杏丁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 3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 A、B两组,每组各 16例.A组给予氯沙坦 50 mg口服,1次/d,杏丁注射液 20 mL+生理盐水 100 mL缓慢静脉滴注,1次/d.B组给予氯沙坦 50 mg口服,1次/d.疗程为 12周.观察治疗前后 24 h尿蛋白(Tp/24 h)、血肌酐(Scr)、空腹血糖(FBS)、血钾、平均动脉压(M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凝血酶时间(TT).结果:两组治疗后 Tp/24 h、MBP均有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前后 Scr、血钾、FBS、红细胞压积均无明显变化;A组治疗后 TC、TG、血浆黏度和 TT明显下降,而 B组无明显改变;治疗前后 TC、TG、血浆黏度和 TT的下降 A组较 B组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氯沙坦联合杏丁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除了可以降尿蛋白、控制血压外,还具有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纠正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能有效延缓肾功能恶化.
作者:付艳燕;贾汝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由于心肺功能差,治疗较为困难,病死率高,单用低分子量肝素虽能改善病情,但疗效尚不满意,我们用纳络酮联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俊华;周志堂;李丽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剖宫产术是产科常应用的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术后并发症随之增多.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裂开等严重影响产妇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为了促进新式剖宫产的切口愈合,我院自 2004年起应用剖宫产术后放置皮下引流管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王勇;杨春;滕玲玲;杨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动物模型中胰岛素敏感性和肌肉、肝脏解偶联蛋白(UCPs)基因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高脂喂养大鼠制作 IR模型,用半定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 UCPs基因 mRNA表达变化,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评价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结果:高脂喂养可以显著增加动物的体重,升高血清甘油三酯(TG),显著降低葡萄糖输注率(GIR,28.03± 8.02 vs 9.89± 3.28,P<0.01),可使肝脏内 UCP-2基因、肌肉内 UCP-3基因 mRNA表达降低(0.63± 0.18 vs 0.43± 0.15,P<0.05;1.22± 0.24 vs 0.78± 0.17,P<0.01).结论:高脂喂养可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 UCPs基因表达减弱有关.
作者:李全民;张素华;任伟;倪银星;吴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探讨复发诱因及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 186例 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组 102例,男女比例为 1.27∶ l;年龄 3个月~14岁,中位年龄 5岁;急性型 70例(68.63%),慢性型 32例;起病前有诱因者 47例,占 46.08%.成人组共 84例,男女比例为 1∶ 1.47;年龄 15~77岁,中位年龄 21岁;急性型 4l例,慢性型 43例(51.19%);发病前有诱因者 15例,占 17.86%.两组的性别构成、分型、起病诱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病例共随访 26例,急性型 23例,16例治愈;慢性型 3例,l例治愈,儿童总痊愈率为 65.38%.成人患者预后略差,随访 31例,急性型 11例,仅 4例治愈;慢性型 20例,无一例愈痊.结论:儿童患者发病前多有感染史,以急性型多见,病情可自发缓解,预后好;成人患者起病隐匿,多无感染史,好发于育龄女性,多呈慢性过程,病情反复.本组少数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可能影响疗效.
作者:刘心;徐欣欣;徐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